科学研究的含义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研究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复习课习生物科学史探究教学模型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生物科学史是高中生物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重演理论为生物科学史引入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高三复习课中以科学史为载体,整合生物学史上的经典实验,深度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回顾旧知的同时体验到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下面以“基因的表达”复习课为例,探讨如何开展基于科学史的探究性教学。

1忆海寻踪,解读生物的奥秘

教师展示一组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的图片,学生回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蛋白质的多样性)和根本原因(基因的多样性),从而引出课题“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基因(DNA)在细胞中的分布、蛋白质合成的场所、遗传信息从细胞核传到核糖体所需的媒介,提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史海钩沉,探寻生命的密码

2.1类比推理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教师展示科学史资料1:罗杰科恩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结合放射自显影技术缜密研究真核细胞的转录过程,并最终制作出详尽的检晶仪图片,描绘出生命体基因表达和调节的精细过程,为破译生命的隐秘做出了重大献。该研究发现转录和DNA复制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酶促的核苷酸聚合过程;都以DNA为模板;都需要聚合酶;都遵从碱基互补配对规律。

学生结合资料1,回忆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完成表1,明确两个过程之间的主要异同点。

2.2探究氨基酸与密码子的对应关系

教师展示科学史资料2:1944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遗传密码(密码子)的设想。1953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了解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知识后,利用排列组合知识进行计算,推导出一个密码子可能是由3个相邻的碱基组成的,共有64种遗传密码,而氨基酸只有20种。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重温伽莫夫的推论:假如1个碱基决定1种氨基酸,4种碱基可以决定4种氨基酸;假如2个碱基决定1种氨基酸,4种碱基可以决定16种氨基酸;假如3个碱基决定1种氨基酸,4种碱基可以决定64种氨基酸。教师提出这种理论推理没有逻辑的必然性,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说明克里克用实验间接证明了密码子由3个碱基组成。

教师提出问题:那到底是哪3个碱基决定哪种氨基酸呢?密码子表是如何破译的呢?

教师展示科学史资料4:1961~1962年,尼伦伯格和马太采用了蛋白质的体外合成技术,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1)实验思路:利用蛋白质的体外合成技术,以人工合成的RNA作模板合成多肽,确定氨基酸与密码子的对应关系。

(2)实验步骤(图1):

①提取大肠杆菌的破碎细胞液加入试管(除去原DNA和mRNA)。

②添加20种氨基酸。

③加入人工合成的RNA(多聚尿嘧啶核苷酸)。

④合成多肽(只在加入苯丙氨酸的试管中出现多肽链)。

(3)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说明什么?(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为什么要除去原DNA和mRNA?(细胞中原有的DNA可以合成mRNA,这些mRNA和原有的mRNA会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干扰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紧接着,他们用同样的方法证明CCC为脯氨酸的密码子,GGG为甘氨酸的密码子,AAA为赖氨酸的密码子。在此后的6~7年,科学家沿着蛋白质体外合成的思路,不断改进实验方法,终于破译了所有的64个密码子。

教师提供思考题:

(1)根据实验1结果,可以确定密码子不可能由2个或4个相邻碱基组成,为什么?(因为(AC)n序列中2个相邻碱基或4个相邻碱基只能组成一种密码子,但合成的肽链中有两种氨基酸)

(2)结合实验1、2的结果,你能确定哪几种氨基酸的密码子?(ACA――苏氨酸、CAC――组氨酸)

2.如果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某个密码子的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则识别该密码子的tRNA

(一定改变\不一定改变);转运的氨基酸

(一定改变\不一定改变)。

教师小结:通过重温遗传密码的探索历程,可以感受到科学的发展需要众多科学家大胆推测,创新实践,通力合作。64个密码子中有2个编码氨基酸的起始密码和3个不编码氨基酸的终止密码,密码子的有始有终彰显了基因表达的逻辑美。

学生通过分析密码子表,对于“转运的氨基酸不一定改变”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但识别该密码子的tRNA学生肯定会认为一定改变,于是教师可以出示科学史资料5。

教师展示科学史资料5:1966年,克里克根据立体化学原理提出了摆动假说。摆动假说提出,tRNA除了有4种普通碱基以外,还含有相当数目的稀有碱基,如次黄嘌呤(I)等。在核糖体上进行蛋白质合成时,反密码子与mRNA上密码子互补配对。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3′端)与反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5′端)的配对专一性相对较差,成为摆动配对,而密码子的另外两个碱基与相应tRNA上反密码子的碱基严格互补配对,见表3。

学生分析表格,得出结论:如果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某个密码子的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则识别该密码子的tRNA不一定改变,转运的氨基酸不一定改变。

教师小结:密码子的简并性及其与反密码子配对的摆动原则增加了对转录、翻译过程出现差错的宽容度,体现了基因表达的简约美。

3学海探趣,构建翻译的模型

教师课前制作DNA、mRNA、tRNA、氨基酸和核糖体的模型。其中核糖体可以使用塑料泡沫,在上面剪一个窗口用于聚焦tRNA的两个结合位点,两侧有mRNA插入的缺口,方便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图2)。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翻译过程的场所、模板、原料等条件,然后请两名学生代表上台使用模型模拟操作翻译过程。操作过程中要确定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查找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明确mRNA与核糖w的结合位点,tRNA进入两个位点的机制和方式以及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式。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一组学生完成操作后,鼓励其他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纠错;然后再请一组学生模拟操作,然后再纠错。通过这种试错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

4知海拾贝,完善知识的结构

教师展示以下思考题,要求学生讨论回答。

1.图3为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构I、Ⅱ、III代表的结构或物质分别为

、、。

(2)完成过程①需要的物质是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的。它们是。

(3)从图中分析,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的发生场所有。

2.图4为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多肽链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表明一个信使RNA分子同时指导四条多肽链的合成

B.图示表明四个核糖体同时开始合成四条多肽链

C.图示4个核糖体合成完毕后的4条多肽链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D.图示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自右至左

3.图5为原核细胞转录、翻译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表示4条多肽链正在合成

B.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即已开始

C.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

D.一个DNA只能转录一条RNA,但可表达出多条多肽链

5反思

参考文献:

[1]刘朝进.概念辨析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复习课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14.40(10):11-12.

关键词:示范建设医学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内涵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10

1政策导向

体育作为医学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基于学校示范建设的需要,有必要在政策解读中寻求某种与课程改革的契合,进而提升本课程的内涵。笔者对示范院校建设政策进行了解读,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政策导向进行了归纳(见表1):

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列为重点建设专业群,《中医养生与保健》列为重点建设的优质核心课程\&]

表1

]

2基于政策导向对我校体育课程内涵建设的审视

2.1基于导向1的审视:在研制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应当体现体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体育具有教育、经济、文化、政治、保健、体育法制等多项功能。其中,体育的保健功能与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契合,隶属于社会服务功能范畴。

体育的保健功能具有多方面的针对性,体育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多方面兴趣爱好,形成性格开朗的个性特征,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体育能有效缓解中青年群体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保持他们旺盛的精力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高效率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育对老年人来说,能丰富闲暇生活,防止疾病,是他们重要的社交活动。

如果我们培养的医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体育的保健知识来指导他们的医护实践,那么将来他们的受众(患者)必将受益,因此我们在研制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标准时务必要强化体育的保健功能。

2.2基于导向2的审视:体医结合是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体医结合内容应当纳入课程规划

我校尚不具备申报体育专业的条件,因此只能为专业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和服务,但是可以将优质核心课程或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作为努力的方向。前提是能够充分支撑起某个重点医学专业的建设,因此,在课程规划的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到“医体结合”在某个专业建设中的高度契合,所以,我们在审视的过程中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2.3基于导向3的审视

2.3.1审视一:在体育课程规划中对医学人文素养的渗透需要加强

“医学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内化为人的高贵品质,在医患关系中的具体体现。体育作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作为学校教育中灌输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必修课程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全面贯彻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中理应首当其冲。

2.3.2审视二:我校体育课程建设与中医学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存在契合

我校中医系开设有《运动学》、《中医养生与保健》课程,其中《中医养生与保健》属于我校示范建设的优质核心课程。

《运动学》涵盖运动解剖和运动生理方向,尽管体育师资在培养过程中也曾做过系统的学习,但是基于培养的侧重点有别,以及自身文化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本门课程在教学设计上以纯理论的形态存在,体育教师在担当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还是有些吃力的,同样专业课教师在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运动实践环节,同样会面临尴尬,因此,我们在构建这门课程时应该把握两个基本点:第一,《运动学》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必须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体育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专业课教师应当注重运动实践。

《中医养生与保健》课程大致涵盖以下几个方面:①饮食营养;②睡眠起居;③精神调摄;④休闲娱乐;⑤药物针灸;⑥运动锻炼;⑦武术气功;⑧按摩导引;⑨个人卫生;⑩两性生活。其中,体育运动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养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武术和传统功法是我校体育课中的重要教学内容,由此可见,我校体育课程中的“传统保健体育”内容与《中医养生与保健》这门课程的内容本身就存在从属,而且我校具备武术专业的体育师资条件;指导运动锻炼则属于体育师资的基本功范畴,所以,体育有责任和义务介入这门课程的构建。

3结语

“体医结合”已成为当下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体育科学和医学之间正进行着跨学科、跨专业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为此,众多医学院校开始利用自身专业学科优势,积极申报体育(康复保健方向等)专业,培养体医结合综合型人才,这将极大的鼓舞我校朝着这个方向拓展专业办学口径。

[1]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2006.

[2]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实施市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Z].2008.

(1)有限群的构造研究回顾陈重穆

(5)生物学系科学研究发展概况张国政

(6)甘薯开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坤培

(9)我校地貌制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刁承泰

(13)对高等师范院校开展科学研究的管见曹克复

(15)高师院校物理类专业数学教材改革探讨徐继森

(19)在科技与经济结合中横向协作问题的探讨艾强

(23)被子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新进展孙敏

(26)土地资源评价研究动态汤大清

(29)几个对称性投影行列式的变分方法:微观核结构的一种新的变分法郑仁蓉朱顺泉

(33)柑桔物理保鲜法(二)郑瑞伦

(36)西瓜珍品—无籽西瓜的组织培养汤绍虎

(40)分维几何:含义及应用mand.,bb王前

(43)肥大细胞对巴甫洛夫条件化作用有反应gaml.,l唐建荣

中国有多少智库

就中国智库数量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而言,麦甘和他的团队在年度出版物《全球智库报告》(GlobalGotoThinkTanksReport)中如是统计,2008年以前中国的智库数量在73-74家左右,列全球第11、12位。2009年突然增加到428家,之后就基本维持在425家左右,2013年以426家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升至世界第2位。如何解释数据上的这一突然变化?比较合理的猜测是,不是因为中国在2008-2009年间智库数量有了大规模增加,而是研究者可获得的信息集扩大了。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中国有更多的智库正在运用互联网技术积极推广自己,从而使有关中国智库发展的信息更透明、更充分。

同时,国内也有某些智库专家指出,中国智库的数量在2000家左右,这比麦甘的估计多出许多。估算的依据是,可将智库与软科学研究机构作类比,中国科技部2011年组织的“全国软科学研究机构统计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目前共有各类型软科学研究机构2408家,在剔除一些党政机关内部的政策研究室等部门后,该调查报告中涉及的智库数量超过2000家。如果麦甘和科技部的数据都比较可靠,那么可以看到,正如麦甘所言,中国有相当一部分智库至今仍不为人所知。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在首份《中国智库报告》中区分了活跃智库与不活跃智库,认为活跃智库往往有着常规性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方式,能够比较广泛和深入地参与公共决策,同政策制定者、媒体或学界保持良好的关系,并享有一定的国际或国内影响力。目前,中国大约有200多家活跃智库,分别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法制、党建和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为各级政府决策者献言献计。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科学内涵

2013年4月,作出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智库”,表明中国智库建设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不仅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此,笔者认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当体现四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指智库研究成果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基础,表明决策咨询研究离不开学术研究的强有力支撑。决策咨询研究的重要责任,就是通过语言系统转换,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影响政策制定者做出有助于提升大部分社会成员福祉的公共政策,由此提升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

第二层含义,是指智库研究应以科学决策为目的,体现知识与政策的结合,表明“科学制政”必先于“科学执政”。“科学制政”提供可选择的方向和目标,如果方向和目标不科学,那么“科学执政”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即便执行再谨慎、再高效也会事倍功半、徒劳无功,导致政府公信力丧失和政府规制失败,甚至导致社会失调失序。

第三层含义,是指智库研究应体现决策咨询研究的问题导向与前瞻性,表明智库研究必须具有实践意义与可操作性。决策咨询的研究成果应当可以落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可执行可操作的政策,而且要在制度设计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就要求智库专家重视实地调研,在全面掌握问题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既符合发展趋势又能指导现实的政策建议,切忌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

第四层含义,是指智库研究应成为专家学者深度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表明权力与知识互相结合的可能性、必要性与重要性。不同类型的智库在弥合知识与政策之间的鸿沟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众多,有的通过内参、专家咨询会等形式直接为政策制定者建言,有的选择出版具有影响力的专著、研究报告获取公众影响力,或选择在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获取媒体影响力,从而间接影响政策制定。不同类型的智库及其采用的不同方式,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往往也存在较大差异。选择适合的智库运作机制,对提升智库内在品质和外在影响力,进而提升权力与知识的结合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趋势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36年,为应对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不断涌现的各类层出不穷的新矛盾、新问题,中国形成了门类众多、形态各异、资源丰富的智库体系。但是,相对发达国家智库运行的成熟经验,以及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诉求而言,中国智库建设仍相对滞后。

一方面,政策咨询服务往往向体制内智库倾斜,甚至为党政军智库与“国字号”智库所垄断,民间智库和体制外智库很难进入公共决策参考的视野,从而导致了中国的“智政”关系中所特有的依附关系,导致智库成果重在阐释性而欠缺对策性,丧失公信力或独立性。另一方面,中国智库目前仍处于专业化分工不足的发展阶段,充分竞争的思想尚有待建立。此外,智库发展的宏观环境不健全、不完善也是导致中国智库建设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行政指令仍束缚着大部分体制内智库的研究人员,使其疲于奔波于承担各类课题来完成考核或增加收入,这些问题的解决或许代表着未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发展方向。

可以预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智库介入公共政策形成过程的体制机制建设将日臻完善,有助于持续提升智库的影响力,面向多元化、国际化和信息化主导的智库发展与转型。

【关键词】大学职能;演化;因素

一、大学职能的内涵

职能的含义是人或事物以及机构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机构,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陈桂生认为大学职能是指大学在社会分工有的专门职责;王晓雷将大学实际从事的最主要的活动,称为大学的职能活动,换句话说,大学的职能活动直接回应着社会的期待,也体现了大学的职能;郭树东等人从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目标的角度看,大学就是要把有限的资源在各个不同的学科中进行分配,从而实现整体学科系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总体产出效率的最大化;布鲁贝克认为大学职能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探索未知世界的秘密;德里克认为大学职能在于教育与研究相结合,突出了大学职能的创新与创业能力。

以上是笔者整理的不同人对大学职能概念的定义,可以看出,大学职能的转变,已经由传统的知识生产到回应社会期待再到科技的创新了,以及可以达到创新与创业的结合了。

二、大学职能的演变

中世纪近代意义的大学产生以后,大学职能经历了培养人才(教学)、进行科研、社会服务三个时期,分别以纽曼、洪堡、克尔克等人为代表。

(一)单一职能观。以纽曼为代表的单一的职能观是指理想大学的唯一职能就是教学、追求高深学问,并为社会培养良好成员。

欧洲中世纪大学是在8-14世纪欧洲经济的大背景下兴起的。此时社会需要受到过良好训练的神学、法学、医学、文艺学等方面人才。夸美纽斯认为大学应培养“具备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人”;加塞特强调大学的基本职能就是把普通人培养成为优秀的职业活动家;这一时期的大学职能以培养人才和绅士为主,这一职能的达成仅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二)双重职能观。以洪堡精神所代表的双重职能观,是倡导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的、坚持人才培养和科学发展以及应保持“孤独与自由”原则的新型大学。

最早系统而明确提出大学必须重视学术研究的是当时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费希特,他认为要使大学成为德意志文明的皇冠,各学科领域都必须重视学术研究。而受洪堡思想的影响,吉尔曼开始强调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他认为大学有教学、研究和传播推广研究结果的三个职能;格雷厄姆认为大学的目标在于进行科学研究;霍金斯同样指出,大学在为某些职业训练人才和进行从事科学研究方面同等重要;鲍尔生重新界定了学术自由,认为学术自由有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两层含义,而在大学内最主要的原则是尊重自由的学术研究;我国樊春良也认为科学研究是大学的第一要务;双重职能关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各类专业型人才,并逐渐形成研究型大学,研究性大学不再是单纯的传递知识,而是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三)多重职能观。“威斯康辛思想”及其实践推动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引伸了高校的第三项职能——服务社会。

使现代大学迈出“象牙之塔”,率先将培养人才、研究高深学问同服务社会和国家这三种职能“三位一体”的推动器,是美国的高等教育。1862年,美国颁布的《莫里尔法案》不仅使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而且开创了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先河,使大学由“上帝培养人才的场所”变成了美国培养实用人才的基地。1904年,范·希斯开始担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开拓了大学服务职能的两天基本途径: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从而使大学的社会服务向前迈进一大步。

弗莱克斯纳所描绘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大学,认为发展学术是大学的最重要的职能,但随着大学职能的扩充,社会服务职能也变得不容忽视;以及克拉克·克尔认为现代大学不仅应具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功能,还应具有服务功能的多重职能观。

至此,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形成,大学成为了融教学、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并与社会有着紧密直接或间接联系社会组织。

三、大学职能演化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晓雷.大学职能的再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12(10).

[2]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34.

[关键词]博物馆现象博物馆学意义机构

一、理论研究中的博物馆

理论研究中的博物馆学应该是储存历史标本达到现世目的和意义的对象的综合,而绝非仅仅属于一个组织。鉴于其内容和目的的意义,不少文化遗迹和历史遗留也都属于这个范畴。结合时下甚嚣尘上的“收藏热”,无不显示出当今社会对于古文物的欣赏和重视,无论是其处于经济目的还是艺术爱好,收藏的范围无所不包,这不仅对于博物馆学学科的发展有积极的支持作用,对古文物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所以,我们更有理由对此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探讨,以使这种热成为理性的、科学的热,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博物馆学中的“博物馆现象”

对博物馆的科学认识。博物馆是保存具有一定价值文物的地方,这些文物包括地上的,也包括地下的,包括整体的,也包括个体的。这些文物的正确认识体现着我们对文化传统的内在追求和基本态度,是我们对待自己过去的重要参考。

对人们求知欲的满足。对文物的欣赏、对博物馆的参观属于精神性的享受,人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会惊叹于古人精妙的智慧和创造力,在文物中感受到艺术性的美。扩大到经济层面,这还有助于我们开发旅游产业,挖掘地区的文化潜力,增强竞争的软实力。

宏大的研究范畴。凡是过去,皆是历史,过去发生的事情,都是人类历史不可抹去的重要部分。而在这灿烂的历史中留下来的则是文化的精华,这些精华有的看似不重要不起眼,但是足以证明人类自身的过去,无论辉煌还是糟粕。

三、作为文化机构的博物馆与博物馆学

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博物馆的“博物馆现象”,作为博物馆学和博物馆在意义上和制度之间具有不同特点。

如前所述,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这种解释是完全正_的。但是“研究功能”在理论上的描述和理解,有许多模糊的、混乱的认识。如国家文物局主持的“中国博物馆的筹备工作”中,关于学科范围的划定,有一个这样的定义:对中国博物馆展览研究,集存储、群众工作、博物馆管理、相互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的原则和方法之间的关系。这种定义,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

“科学研究”是一个问题。展览、收藏、研究等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是不是科学的?如果可以认为是一种“科学研究”,逻辑显然是说不通的。如果“科学”有特定的含义,专指研究遗产或者一个专门的学科,有很大的随意性,就缺乏严谨的科学定义,很容易误导人,这种方法也是有缺陷的。另一方面,对“原则”“方法”的研究,其实是各职能部门和各部门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个问题完全是一个管理问题。在另一个研究中,“管理”和“原则”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管理”不仅是指仓库管理,在这里也存在逻辑混乱的问题。

如果这个定义只是一个逻辑的错误并无可厚非,但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混乱的博物馆学议题。这是由于在博物馆学研究中,没有区分好作为“博物馆现象”的博物馆和博物馆学一个机构的不同含义,不能把握本质的严肃性、独特性,因此,如果博物馆学没有建立在明确理解的基础上,就会产生一些模糊混乱的概念。

四、总结

本文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成果:

(1)“博物馆”的概念是含糊的,博物馆与博物馆学意义上存在差别,前者是一种机制,后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关键词]问题驱动研究型教学PBL构建主义

一、引言

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和倡导创新型教育模式,是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研究中的重大课题。教育不仅仅是现有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勇于对未知领域的进行探索的精神,传授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方法。创新的第一步,就是质疑权威,质疑书本,质疑现有结论[1]。无论哪种形式的创新都始于对问题的确定,确定问题有两种方式[2]:一个是识别出已有理论或技术的局限性以及弱点;另一个是对新对象的观察。

问题驱动是通过对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的渐次追问和探究,逐步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其中的渐次追问就是对所研究的事务或现象提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具有启发性的科学问题。问题驱动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和推动力,所谓科学研究,就是对未知领域毫无例外地都要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3]。好的科学问题能够启发人们探索去未知的世界。探索过程就可能产生创新,探索过程也需要创新去推进。

张奠宙教授和张荫南教授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所谓新概念教学理念[3,4]。论文中,他们以数学教学为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新概念教育方法,即问题驱动式教育方法,认为新概念教育的目标是:把教科书上的数学学术形态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但是,张奠宙教授和张荫南教授的这种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数学教学这样理论性、逻辑性很强的课程,对于那些工程背景较强的课程如何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并将工程研究和科学研究态度与方法引入教学实践中,构成一种问题驱动式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讨和摸索。

研究型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中的另一个研究热点,其中的核心是如何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所谓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体现始于问题、基于发现、凸显创造性特色的一种教学模式[5]。

鉴于我国目前探索创新型教育模式的迫切需要,根据以上论述,结合多年从事教学与科研的实际感受和认识,笔者认为:针对那些工程背景较强的课程,将工程研究和科学研究态度与方法引入教学实践中,将问题驱动式教学与研究型教学相结合,构成一种基于问题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型教育模式。

二、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和研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基于问题式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是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的一个理论基础。PBL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问题为驱动力、以培养学习者问题意识、批判性的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方法。在PBL实施过程需要注意:“学科知识的构建;问题与学科的平衡点的把握;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情感的培养;师生角色的转变;监控系统和评价体系的建立”[2]。当然,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离不开对问题系统的设计,因为问题是驱动探究性学习的首要因素。但是,需要强调的是,问题驱动中的问题并非就是普通的习题或某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能够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思维模式发生变化或者产生适当跳跃,帮助学生从新构建知识结构,对原来的问题能够进行从新认识的那些具有启发性、引导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尝尝又具有原始、简单和朴素的特性。

另外,最近发展区理论是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另一个基础,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基在1931年到1932年间提出的,用于阐明教学与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2]。维果茨基认为[6],儿童的发展水平至少要确定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自主地完成任务。第二种水平是指在他人的帮助下,依靠指导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叫潜在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虽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他人指导帮助下,经过努力可以完成任务。最近发展区就是介于以上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间,也就是“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在最近发展区中,存在着处于成熟过程中而又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理机能,先前提到的教学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正是在这里发生——“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在于训练和强化已经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正处于成熟过程中而又未完全成熟的心理机能”。在教学的作用下,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理机能得以成熟,成为现有发展水平的一部分,而新的未完全成熟的心理机能同时出现,整个最近发展区向前跨越一步[2]。

2.研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7]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为研究型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皮亚杰认为“儿童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以及智力的发展,最终都要依赖于主体的活动”。儿童的认知结构通过对感知活动的认识与了解,使所学知识与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建构主义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中教师仅仅起促进作用,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借助于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主义的方式,即“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也就是“已知—未知—新的已知”模式,来获取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以及情景性。

研究型教学正是在建构主义认知结构理论框架下,于教学过程中体现研究的本质特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侧重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意识、态度和能力。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中的问题的设计

如何设计出合理和操作性强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是问题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中的关键。所设计的问题显然要包含两大特点:其一是所设计的问题能够顺利推进教学内容的继续进行,能够很好地起到知识转承、衔接和导引的作用。仅具有这一特点的这类问题可能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也可能起研究价值很小。其二是所设计的“驱动问题”应尽可能具有研究引导作用,即能够引导学习者通过多角度思考或实验验证、理论推导,才能更全面、更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的问题。这类问题通常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往往要多堂课,多种论证、演算和实验,甚至多门课程才能够解决。将符合第一个特征的问题称为“问题引导”,将符合第二个特征的问题称为“问题驱动研究”。因此,在具体实施时,我们会分别设计这两类问题。

(1)“问题引导”的设计

例1:在讲解了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静态误差系数和系统类型的概念以后,为拓展学习者的知识面和工程意识,可以设计提出这样的反问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减少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为促进学习者的反思能力,还可以追加“为什么?”等问题。

例2:在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一般情况下的劳斯判据(没有出现第一列有元素为零,以及某一行元素全为零)以后,针对劳斯表计算过程中需要将上一行第一个元素作为分母的情况,提出需要面对的两个特殊情况的问题:如果这个元素为零怎么办?如果某一很元素全为零又怎么办?这两个问题都是针对一般情况不包括的特殊情况,所提出的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并容易理解。但是一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就能够促使学生们积极思考,加强对劳斯判据的全面把握。

例3:在清楚交代幅值条件、相角条件以及1800根轨迹绘制规则的基础上,先提出一个简单的扩展性问题——有没有其他角度条件的根轨迹绘制规则?然后再给出一系列带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询问,是什么角度条件?这个角度条件代表了什么含义?这个角度条件代表的含义与1800根轨迹代表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这种含义的不同在数学上的表现是怎样的?在实际工程上的含义是怎样的?从这些不同以及1800根轨迹绘制规则中可以总结出这种根轨迹的绘制规则吗?这个角度的根轨迹绘制规则与1800根轨迹绘制规则有什么异同?

看起来问题有些多,但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引导性和启发性的,基本上都是数句话之内就可以解释清楚的。例如,在例3中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00根轨迹的概念和绘制规则提出的。以这样的方式讲授00根轨迹的绘制规则只需要半节课,而且学生们接受起来很快,还能够加深对1800根轨迹的绘制规则和根轨迹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概念的理解。

一般情况下,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内设计这类引导问题,通常所提出的引导问题在一节课或一道题之内就可以解决。

(2)“问题驱动研究”的设计

这类“问题驱动研究”的问题往往对应的是实验、章节和大作业等,也可以是配套的课程设计中的问题,甚至可以是学生课外研究活动的研究题目,比如设定为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题目等。对于这类问题,为了能够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可以设计一些引导性问题,但是要避免教条和所谓“规范”,而是要让学生在实验、大作业和课程设计中尽可能地发挥,只是要求他们一定要交代清楚研究和结论的来龙去脉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这类“问题驱动研究”的问题设计是可以超越教学大纲的,也可以为一小部分特别有能力的同学来设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四、结束语

我国教育体制中长期存在“满堂灌”的现象,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考试“标准化”使得这一弊病日趋严重。近年来,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相反要求“标准答案”的学生却越来越多。基于问题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质疑、提问和自我研究的良好习惯。

问题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态的、真实的、有效的问题中进行探究,驱动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过程。问题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需要全方位的教学环节的配合,包括充分的备课、生动的授课、科学设计课后练习、耐心有效的质疑与答疑、科学的实验设计等等许多方面,需要在这些方面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总之,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对授课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和助课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强.质疑与创新——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研究.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9年.39-42

[2]孙明辉.基于问题驱动的两种教学方式的研究[C].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3

[3]张奠宙,张荫南.新概念:用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续)[J].高等数学研究.2004,3(7),8-10

[4]张奠宙,张荫南.新概念:用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续)[J].高等数学研究.2004,5(7),8-11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课堂模式

广西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最晚的地区。对于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广西一线教师努力探索。

一、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

(一)探究的含义

“探究”一词在词典中被解释为“探索研究、探寻追究”。在新课改理论中,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二)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中国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中可以屡创佳绩,但很少有华人获得诺贝尔奖,有专家说这与过去中国基础教育缺乏科学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无关系。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在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教学成为一个让学生探索知识与方法、增长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二、构建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模式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学方式已由“灌输式”转变为“探究式”。

(一)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模式

2.课堂基本环节:课前预习――确定目标,提出问题,制定学案;课堂活动――全员参与,分组探究,交流总结;课后复习――反馈训练,内化提高,拓展延伸;课业评价――自评,互评,教师评。

(二)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实例

下面以高一地理《农业区位的选择》为例说明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1.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和区位选择因素2.了解区位发展对农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时空结合法分析区位因素,培养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家乡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2.制定学案

巧设疑问探究方法结论

1.农业区位的含义是什么?阅读图文直接学习

区位含义:

区位选择的实质: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观看视频

分组讨论

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成因是什么?

案例分析归类总结

特点与优点:

成因:

3.分组探究展示结果

区位含义一是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区位选择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饮食习惯等

区位选择的实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农业地域的形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特点与优点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家庭农场经营为主,生产规模较大,应用现代科技

农场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以有效地安排农事活动;对市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成因气候温暖,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地广人稀,交通便利,机械化科技水平较高,适宜小麦种植和放牧

(三)探究式教学的课堂特点

1.问题研究贯穿始终

高中地理新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作了较大的改革,教材中编入大量的图片、图表、案例和活动栏目内容,章首列举若干思考性问题,章末也插入研究性学习课题,很多知识没有直接说明或简单下结论,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探究活动进行获取。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相比,新课堂提倡“重视对问题的探究”,巧妙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认识地理事物,了解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本质属性以及内在联系。

2.学生主体,教师引导

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师生角色。在课堂上,教师是提出研究问题、提供参考资料、倾听学生见解、及时评价和提出建议的“导演”角色。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由应答者转变为质疑者。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探究,通过分工协作、经历和感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新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

(四)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程序

1.明确目标,制定学案

教学目标和任务可以由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拟定并告知学生。在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明确的是“探究什么,谁来探究,怎么探究”等问题。“发现并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探究价值更高的问题对探究教学活动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学内容的多少、任务的难易和探究过程的繁简程度直接制定学案或引导学生制定学案,并全程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2.实施探究,获取结论

3.多方评价,及时激励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的标准从知识转向了学习能力,还包括学习动机、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评价要素不只限于作业和考试成绩,可以把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善于提出问题、借助平台收集资料、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表达和与他人合作能力等纳入评价要素,评价方式有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

三、效果与反思

(一)优势与不足

探究式教学贯彻“少告知,多研究”的教学原则,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

(二)改进建议

新课堂要多多挖掘教学资源,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更加高效的地理课堂。建议教师首先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探究问题尽量贴近生活、新颖实用、留有弹性;其次,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情景,增加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再次,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对于分组,固定小组自然是最好的,但班级里的座位调整会把小组也打乱了,其实采用前后左右四个学生的组合进行探究交流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学角度职高英语晨读效率

作为一种语言的学习,职高英语继承了听说读写的一贯要求。其中的“读”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学生在课堂教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模仿或基于原有经验进行的有声学习;另一层含义是利用学生在早晨记忆力相对较好的特点,让学生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之下,自主地通过有声语言进行英语知识的巩固,提高读的技能。在实际的职高英语教学中,晨读常常被说成是“早读”,这是一种语言习惯。事实上,晨读比早读更具科学含义,因为“早”更多的是一种相对标准,而“晨”相对而言则更多的是一种绝对时刻,当然这并非本文的讨论重点,其与脑科学有一定的关系,有研究兴趣的同行们不妨研究一下。

晨读的设置背景是什么?如果只是简单的“一日之际在于晨”,那是不足以反映这一看似简单实则极有道理的教学选择的。根据目前较为流行的脑科学研究成果,我们注意到人的大脑重量虽然一般为1.5千克左右,但却控制着人的行动、语言、思想、记忆、情感等。我们只选其中的语言及其记忆知识,并通过目前的语言模型与记忆模型,来发现晨读这一日常设置背后的科学道理。

在这里,首先来普及一下心理学和神经学的基本知识。从目前流行的趋势来看,心理学家对记忆的科学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着重研究记忆的组成,努力通过常规方法来研究记忆的结构加工;另一个方面是通过脑成像技术来研究脑神经结构,通过对脑神经的研究试图去发现记忆的生理机制。这两个方面目前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前者通过对外部条件的控制,例如让被研究者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作用下,如呈现数量的不同、呈现方式的不同等,对记忆材料进行记忆,然后让其重现,从中得出许多记忆与控制条件的关系。后者则是从内部机制着手分析研究脑部结构与记忆的对应关系。

二、常规晨读指导措施背后的心理因素

在晨读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晨读的效率,英语教师往往都想出了不少措施,这些措施在经过实际检验之后,很多都成为了行之有效的“金点子”。那这些措施为什么会起作用呢?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说不清也道不明,因为在一些人看来有效就行,没有必要寻求其中的原因。但对笔者来说,如果能够寻找到其中的原因,那就有可能生成更多的“金点子”,因此笔者进行了不懈的探究。

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一措施,我们会发现其确实存在着合理的心理学解释。在晨读之始,教师提出明确的内容和要求具有两个方面的心理促进作用,明确的内容有助于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明确的目标上来,而注意力的集中正是学习的基本要求。笔者曾经历过这样的早读课,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好多学生每次都读第一课,到最后也只记得第一课的内容。而有了明确的要求,这意味着在有了晨读动机和注意之后,学生还会在一定的标准之下进行晨读,从而保证了读的过程的高效。而晨读最后的检测则可以保证学生的晨读过程带有适度的压力与期待,压力是不言而喻的,而期待则更多地存在于那些认真晨读的学生,他们希望能够在最后的检测中得到较好的评价来获得一种心理满足。而如果没有这一措施,那晨读往往会无果而终。如笔者上述的自己的亲身经历,就是由于最后没有检测,因此很多学生在读二十分钟后自然就是开始疲倦,从而降低了晨读效率。

三、基于心理学角度提高晨读效率的思考

论文摘要: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增多,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其地位也日益突出。本文从物理学科的基础性和硕士研究生的过渡性出发,对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应该抓好科学研究和服务于教育两个方面,从而为学科深入研究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打下基础,以培养适应国际化需要的高素质科研人才。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与国际接轨,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第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加快高校高层次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但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并非一日之功,必须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学科本身的特点展开。本文针对物理学科的基础性和硕士研究生的过渡性,结合笔者自身的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经历以及对中外研究生培养的调研,对物理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一些探索性的建议,以期为学生进一步的专业深造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打下基础。

一、物理学科的基础性与硕士研究生过渡性分析

本部分主要对物理学科的基础地位和硕士研究生的过渡性,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1.物理学科的基础性分析

物理学科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许多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大学物理课更是高等理工科学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这也使得物理学科可以成为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实现双语教学的突破口。所以物理学科专业英语的提高可以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

2.硕士研究生的过渡性分析

硕士研究生处于从本科向更高级科学研究的过渡阶段。硕士研究生在物理专业上经过大学四年学习,具备了较为系统的基础知识;在英语方面基本都具备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国际接轨和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他们已经逐渐走出了英语仅仅用来过级、用来考试的误区。面对专业的挑战,他们强烈地渴望能够拥有用英语思考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以了解专业前沿动态和发表学术成果。

二、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改革

但是,物理学科的基础地位使得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要兼顾科学研究和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所以物理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在培养学生用英语的思维方式了解专业前沿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熟练地用英语表达物理学的基本知识。这样一方面使得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能够经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准确阅读和理解外文专业文献,写出合乎英文思维模式的专业论文;另一方面使得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尤其是走向教育岗位的学生能够响应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实现双语教学。因此,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的教学应该两手抓:一手抓科学研究,一手抓为教育服务。

三、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

专业英语是贴合专业的英语,但绝不是用英语讲述某一门专业课程。物理学专业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同时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在教学中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共鸣,同时还要兼顾物理学科的基础性,为教育与国际接轨做好铺垫。

1.认识专业英文文献

2.辅助外文资料的选择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属于高级学习,他们对于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自我意识空前觉醒,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也明显增强。因此,自我监控、深入思考与积极参与实践是这种学习模式的关键。所以专业英语课的教师在教学环境中的角色不应只是教材内容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示范者。教师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形成专业性的英语表达和思维模式。

3.教学内容的四个重点

一是词汇。词汇的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专业术语。但是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专业性强、缩略词多、组合词和派生词多等特点,让学生望而生畏,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将词汇的教学组织的形象、生动、有趣。比如,学生普遍感到对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中有不同含义的单词理解记忆困难,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从大量的专业文献阅读中去吸收消化。

三是长句。专业英语中从句、长句用的比较多,句子一般会比较长,甚至可能存在多重嵌套,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所以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大量的长句实例对学生进行分解性的讲解,教会学生一些快速解析长句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对主要句型进行连词拆分,先把整个复合句拆分为几个简单句,根据引导词的用法来判断各从句分别是哪一种性质的,确定各句之间的关系,再按照三点法,快速找到句子的主、谓、宾结构,采用这样的简化法和还原法,不仅使句子结构清晰,而且提高了专业文献的阅读速度。

总之,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有其自身的特性,在教学中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共鸣,同时还要兼顾物理学科的基础性,为高等教育的国际接轨铺垫。为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需要授课教师和学生的主动互动,根据硕士研究生本身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特性,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和研究方向,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教学内容。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向导。让学生学习与实例相结合,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过渡,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和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1]艾永乐,李端.研究生专业外语教学实践探索与体会[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

[2]俞炳丰.科技英语论文写作[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3.

THE END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农事安排?例如几月份剪羊毛?几月份收麦子澳大利亚八九月份剪羊毛,在10-12月收麦子。澳大利亚的人他们其实可以过得很悠闲,但他们不想,他们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805656/answer/2690369079
2.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及其优势然而,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也面临着一些限制性的因素。例如,墨累一达令盆地的降水较少,导致羊的饮水水源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澳大利亚采取了人工灌溉等措施,保证了羊的饮水需求。此外,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还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需要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农事安排,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https://m.sohu.com/a/780047024_121901402/
3.墨累达令混合农业农事安排墨累达令混合农业农事安排查看全部3条评论回答 写回答 lyqln 1.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降水不足,引大分水岭东部的水和开挖西部的自流井牧畜用水)2.地广人稀:农场面积大,适合机械化生产3.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大量出口,临近港口 有用(0) 回复 举报 https://wap.zol.com.cn/ask/details_27125877_770013_3.html
4.地理干货世界地理知识点汇总,背熟了拿高分!4、混合农业的优点 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 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 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5、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上游修建水库大量取水用于灌溉,对该河流下游地区的影响为: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107/11/46601607_1110229467.shtml
5.高中地理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介绍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及作物、畜种。讲解大自流盆地成因。进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为何发展了混合农业,以及发展小麦种植业的劣势之一是:井水盐度高,不适宜灌溉。展示混合农业农场图以及农事安排,引导学生思考混合农业的优势:①土地交替使用——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可以保持土壤肥力;②生产交替进行——农民可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119/5002004144003112.shtm
6.混合农业优点分析 混合农业是指将两种及其以上的农业部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混合农业生产有多种方式。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是将饲养牲畜和作物种植有机结合起来的谷物-牲畜混合农业。这种类型的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因地制宜,将甘蔗、果树、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66414039056506
7.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农事安排休耕读我国某地农事活动安排表,完成下面小题。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农事安排休耕育秧插秧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休耕 田间管理收割 1.此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是() A.商品率高B.生产规模大C.单产高D.机械化水平高 2.该农业地域类型可能分布在()https://zujuan.xkw.com/18q16325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