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品种的选择是我们小麦高产的重要决定因素。其次在播种前,我们深翻土地,加厚土层,使小麦生长能够有良好条件。然后小麦适时播种,可以增强幼苗的抗冻抗寒能力,还可以有效预防旺苗的出现。最后病虫害防治也是小麦高产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出现了病虫害,我们应当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方法。
小麦是我们人类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很大,虽然说农村种植小麦很普遍,但是要想种植好,有个好收成,其实也不容易。
俗语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今日秋分,又到了种植冬小麦的时候了。
采取哪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
小麦种植由以前的“三分种,七分管”转变成“七分种,三分管”,可见合理种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所在。那么,要想小麦高产,具体的栽培技术有哪些呢?
第一,选择良种
①优良品种
小麦品种多样,每年再加上新品种的研发,品种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在这么多的品种里挑选出来优良品种,实属不易。
因为如果小麦品种选择的不好的话,无论怎样的管理与技术,都没有办法达到我们所期待的优质高产。所以说,品种的选择是我们小麦高产的重要决定因素。
我们要选择抗病性能好的,适应性能好的,能够抗倒伏的优良品种,还有重要一点,我们要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品种。颗粒饱满、没有瘪巴粒、没有损伤。
不适合的种子种下之后,到收获的时候就会傻眼了,直接产量低,少收百十斤也是有可能的。
②播种后再种植
我们为了减少地下害虫的危害,通常购买杀虫剂进行拌种处理。首先是把麦种放在阳光里暴晒一两天。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给麦种本身消毒,打破种子的休眠期,使小麦出苗率有保证。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当到了种小麦的时候,父母就会买来颜色鲜艳的拌种剂,拌种均匀,晾干。
第二,整理土地
在播种前,我们深翻土地,加厚土层,使小麦生长能够有良好条件。我们还应该施足底肥,腐熟好的农家肥,辅以复合肥。或者二胺作为底肥,效果是我们验证了的。
在冬前出现弱苗,分蘖过少、在越冬过程中容易发生冻害,开春后减产等问题。
第四,合理水肥
小麦种植,合理的水肥是高产的重要环节。
①浇水
冬小麦种植,我们在冬天来临前浇一遍“封地水”,可以给土壤保温,有利于小麦的过冬,以免出现冻害。开春之后,我们要浇“返青水”,使小麦更好的返青,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到了小麦扬花灌浆期,浇“灌浆水”,可以增加籽粒饱满程度,适当的提高小麦的产量。
②施肥
根据浇水,我们可以水肥同时进行,给小麦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第五,病虫害的防治
病虫害防治也是小麦高产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生长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病虫害,我们应当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方法。
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切不可耽误防治,以免出现大面积病情,造成不可逆的损失。
总之,小麦高产不是单一方面的因素,我们要做好“七分种,三分管”,挑选良种、适时播种、合理水肥、做好病虫害的防治,为高产稳产打好基础!
耕作与整地:耕作整地可使耕层松软,土碎地平,干湿适宜,促进小麦苗全苗壮,保证地下部与地上部协调生长,小麦所以是创造高产土壤条件的重要环节。具体方法,因水田、旱地以及不同前作而不同。
1.稻麦复种的麦田整地由于稻田长期浸水,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所以要通过水旱轮作,干湿交替,促进土壤熟化。整地特点是,前作收获较早时,应抓住宜耕期尽早翻耕,以利用初秋的高温晴朗天气,充分炕土晒垡播种前再行浅耕细耙,达到深软细乎,上虚下实;前作为晚稻或杂交稻制种田,由于收播间距很短,应在水稻散籽时即开沟排水,力争薄片晒垡,短期炕田;在不贻误小麦适时播种的前提下,也可浅旋整地,为小麦创造良好的苗床和生长基地。
少耕、免耕与半旱式栽培
1.少耕与免耕所谓少耕、免耕,是与传统的整地而言,减少整地次数,降低整地强度,而对于田湿土粘,耕作困难,又易破坏土壤结构的麦田,免去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耕作,所以这是对小麦整地技术的一个发展和完善。据对稻茬麦免耕研,其增产机理可以归纳如下。
(1)保持良好士壤结构与水分免耕未打乱土层,保持了水稻土原有孔隙,避免湿耕造成的粘闭现象。免耕与翻耕相比,耕层土壤容重分别为1.15~1.20及1.34~1.40,水、气比较协调。
(2)利于提高播种质量在保证适时播种的前提下,由于田面平整,利于挖窝或开沟点播,贯彻种植规范,避免了粗耕烂种所造成的深籽、丛籽、露籽,达到苗齐,苗匀、苗壮。
(3)根系发达,抗倒力强土壤结构较好,有利于根系发展和吸水。据多点调查,免耕单株次生根数比翻耕平均多16.0%;灌浆期用32p示踪测定,标记后第8天,脉冲数高出63.01%。
(4)壮苗早发,增产显著免耕田有较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幼苗出时快,分蘖早,生长优势明显。在各个生育时期,免耕的叶面积指数均高,群体光合能力强,单位面积增产5~20%。
定位研究(4年)以来,对后作水稻未发生不利影响,但长期免耕后与土壤肥力、病虫害的关系如何,尚须继续进行探索。此外,免耕田杂草较多,后期也易脱肥,所以应有适当的配套措施。
2.半旱式栽培小麦半旱式栽培是水田自然免耕的重要环节。它是在半旱式水稻收获后,利用原垄埂稍加修正后播种小麦。下湿、烂泥田厢宽170~200cm,一般为27~40cm,沟宽33~40cm,沟深27~33cm。用沟中稀泥覆盖稻茬和肥料后,晾晒1~2天后播种,并以干渣粪或细土盖种。小麦生育期间,沟内保持一定水位(前期距厢面12~15cm,后期18cm),以使垄面不干,既有利于小麦生长,又能保证水稻及时栽插,是冬水田利用改良的一条有效途径。
半旱式小麦生产水平,一般可达旱作条件下70~80%以上,个别土壤类型还高于旱作水平,因而在西南三省已推广种植较大面积。其增产原因,除一部分与少耕、免耕相同外,突出作用在于改变了土壤的水热状祝。一方面垄沟把小麦根系深度扩大了10厘米左右,而且垄面通透状况好,又有毛管上升水,水气协调;另一方面垄沟使土体表面积增大,白昼较平作温度高1.2~2.0℃,最大可达4℃,夜间比平作降低0.3~0.7℃,土壤受光面积增加约200~400㎡/亩。在良好的水,热、气条件下,促进了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提高了土壤供肥能力
由于半旱式栽培供肥能力较强,前期应适当控氮,以免增多无效分蘖,但后期容易脱肥,所以应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补施氮、磷肥。此外,半旱式栽培的起垄作埂,播种施肥等花工较多,需要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其他配套技术,进而提高此类中低产田的小麦生产水平。
高产技术
一、注意选择高肥水地块。高产优质小麦品种要求土壤养分必须全面、充足,才能满足其高产栽培的需要,所以宜选择地力高、水浇条件好的地块,要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二、注意适期晚播,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基本苗。要防止播量过大,造成后期管理被动。
三、注意防止倒伏重施起身拔节推广的优质小麦品种,有的不抗倒伏,特别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在返青至拔节前须进行一次化控处理,可喷施多效唑或麦业丰。要重施起身拔节肥,控制多余下落穗的形成,促进穗大粒多。
四、注意浇好灌浆水,麦黄水,喷施叶面肥,防止早衰。浇好灌浆水,对于增粒重,预防干热风有重要作用。天气干旱,运用麦黄水,有利于下茬套种,防止早衰。在5月上中旬,结合防治病虫害,喷2~3次叶面肥,如0.2%~0.3%磷酸二氢钾,能减轻干热风危害,增产效果明显。
五、注意防治病虫害。一般说优质小麦更易遭受病虫害,如小麦纹枯病、白粉病,蚜虫比常规品种发生早且重。应根据预测预报,及早防治。
抗旱增产
增施肥料,以肥调水。旱地麦田要尽量多施有机肥,配方施足无机肥,尤其要施足磷肥,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蓄水保肥能力和水分的利用率。一般地块,每亩可施有机肥2500—3000千克,碳铵和过磷酸钙各50千克,并酌情配施适量钾肥和微肥;如果地力差,可在三四年内连续亩施标准氮肥40—60千克,磷肥50—100千克。旱地高产麦田,可采取“一炮轰”的施肥方法,即将全部肥料结合整地一次性施入土壤作基肥,其中氮肥要适当深施,磷肥浅施,以利培育冬前壮苗。
采用镇压,减少水分蒸发。在小麦单棱期进行镇压可增加单株次生根数,提高植株的吸水能力,破坏地表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表思考,小麦种植和绵羊饲养都有哪些生产环节?这些生产环节按照生产规律是怎样排序的?小麦种植:犁地——播种——生长——收割,绵羊饲养:在牧场上放牧——配种——剪羊毛——在收割后的麦田上放牧。
然后,引导学生参照图表,得出各生产环节的月份数(各有几个月)。学生通过阅读图表可以得出,小麦种植:2、3、4、3,绵羊饲养:4、3、2、3。根据得出数据寻找规律:最后一个生产环节都是3个月;其他三个生产环节,小麦种植的是2、3、4,绵羊饲养的是4、3、2,月份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