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典型课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农业区域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摘自:《毫州二中教学资源网》
【设计思想】
地理课程作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十几年来一直受到重视。新一轮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三维目标的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顺应时代要求,地理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知、情、行、意的形成。面对地理初中不考、学生不重视的现状,高中地理教师倍感压力。整个高中阶段呈现出学生地理底子薄、理解难度大、兴趣低下,学生越学不会越不愿意去学。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整体地理水平不高。
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常规教学、由课堂主体是教师变为学生是主体。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首先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给我们这些新教师不小的挑战。因此,教师在课前备课中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就显得举足轻重。
【教材分析】
必修3是必修一自然地理和必修二人文地理的总结,是在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基础上对前两本书理论知识的运用,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而必修三主要以案例的形式展示出来,例如本节内容就是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介绍我国的农业发展。农业是第一产于,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本章节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本章节主要从东北地区的位置环境、农业布局特点及发展方向向学生一一展示的。
【学情分析】
通过查阅地图,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问题不大。可在进行课本中的活动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较困难。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学会利用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条件
通过分析东北的地理特点,总结东北农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学会一分为二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东北的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图、运用图的能力,并能对图表中所隐含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并用简洁的地理语言表达出来。
(2)通过课本中的活动题,教师通过适当的启发,促使学生思维的活动,用探究方法掌握本节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能力
⑵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养成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东北的地理位置,地理条件,以及东北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东北的气候、地形等分析东北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教学方法】读图法、图示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用具】东北政区图、地形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导入新课
播放一首脍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的《松花江上》引入新课。并同时展示东北美丽的农业风光。(用时5分钟)
学生兴趣高涨,边欣赏景观,边哼着歌曲,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兴趣,从而把他们引入课堂。
积极活跃,融入课堂。
回顾旧知识
回顾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
抛出问题:农业区位因素有哪些?
多媒体显示大纲
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1.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2.社会、经济条件(工业、交通、技术、劳动力等)
分组完成活动,并完成大纲
各小组分别讨论,派代表完成教师提出的大纲
主动回顾旧知识点,变被动为主动,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
教师利用多媒体作适当补充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示意图
再次欣赏《松花江上》,并显示歌词
要求学生在听歌过程中,理解歌词中涵盖的东北哪些地理条件,并完成教学大纲
展示东北地形图
【歌词全文】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多媒体展示东北的农业,教师向学生介绍东北的气候、地形、土壤,土壤以黑土和黑钙土为主,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但由于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热量条件较差,所以只能种植一些温凉作物,像大豆、高粱、甜菜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东北的区域概况----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完成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
【教师总结】
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
2、地形、土壤---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
(2)交通
(3)开发晚、人口密度低
找出东北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包含的省级行政区
边听歌边读东北地区地形图,学生对这种方式很新奇,课堂异常安静,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找到松花江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中找到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学生积极讨论、合作,互相启发,从东北地形图中提取出地形、山脉、河流,并通过以前所学习过的季风气候的特点,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学生探究]P67思考3分析东北地区热量条件的影响,既是优势──低温冷害,发展绿色农产品基地,也是劣势──热量不足,只能一年一熟。
通过合作完成表格
阅读课本,分别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如何影响东北的农业
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通过听歌,培养学生读图、并在图中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展示东北主要河流,用深色调闪烁显示松花江
教师补充黑龙江的鹤岗、双鸭山煤矿,教师顺势介绍成煤的地质条件,或联系上一章节----山西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意识
回顾季风气候,并将气候与农业联系一起,理解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组织学生完成表格,进一步了解东北
内容较简单,故以阅读课本为主
由于学生读图能力较弱,教师做适当的提示
展示东北森林景观
进一步理解课本内容
【板书设计】
一、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地面结构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
优势农业资源
山环水绕
山地
西部
大兴安岭
森林资源丰富
北部
小兴安岭
东部
长白山地
沃野千里
平原
南部
辽河平原
土地资源丰富
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
【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内容的教学,有一下几点体会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体,用他们的思想,通过小组合作,寻找知识,完成知识体系图,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利用图表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地理学中,读图是关键。通过歌曲中的歌词,体会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解答或合作完成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多媒体的使用,增加他们对地理课堂的兴趣,也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