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应“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科学谋划、创新思维、补齐短板、推陈出新,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动力系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以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提升绿色发展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在更高层级上促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关键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营商环境;开放合作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志码]A
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东北地区承担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责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总体上看,东北地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地区生产总值逐年上升,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顺利完成了脱贫攻坚决胜任务。
(一)整体经济运行仍保持正增长态势
近年来,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逐年下降,从2016年占比6.67%下降到2020年的5.58%。2020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为56724.97亿元,同比增长2%。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但整体仍呈现上升的趋势。2020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115.0亿元,为东北地区最高;其次是黑龙江省,为13698.5亿元;吉林省居第三位,为12311.32亿元;蒙东地区为5600.2亿元。
从东北地区的各经济板块来看,2020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蒙东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均保持稳中有进、企稳回升的整体增长态势,经济总量在总体上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
(二)投资、消费、进出口下行压力大
从投资情况来看,2020年,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率为2.75%。其中,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率为2.6%;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率为8.3%;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率为3.6%;蒙东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率为-3.5%。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较低,在2020年呈现出下降趋势。
从消费情况来看,2020年,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9425.26亿元,占全国比重为4.96%。由于疫情影响,各省的消费都呈下降趋势,辽宁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960.90亿元,比上年下降7.3%;吉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823.95亿元,下降9.2%;黑龙江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092.3亿元,下降9.1%;蒙东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8.11亿元,下降6.4%。东北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比重低,全国消费总额前20强城市中仅有沈阳位列其中。
从进出口情况来看,2020年,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为9773.97亿元,占全国比重为3.04%。其中,辽宁省进出口总额为6544.0亿元,比上年下降9.9%;吉林省进出口总额为1280.12亿元,比上年降低1.7%;黑龙江省进出口总值为1537.0亿元,比上年降低17.7%;蒙东地区进出口总值41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7%。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很低,辽宁在东北地区的占比最高,达到66.95%。
从以上数据与全国总体情况对比来看,2020年,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下行压力较大,部分经济指标出现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速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2020年,东北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541.4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5.0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8948.15亿元,占比33.4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9235.37亿元,占比51.54%。2020年,辽宁省三次产业比例为9.1∶37.4∶53.5,吉林省三次产业比例为12.6∶35.1∶52.3,黑龙江省三次产业比例为25.1∶25.4∶49.5,蒙东地区三次产业比例为22.6∶31.0∶46.4。东北地区第一产业保持稳定增长,黑龙江省农业优势明显;第二产业作为区域经济支柱得到恢复性增长,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最快,达到6.9%,辽宁省、黑龙江省和蒙东地区分别增加1.8%,3.3%,6.61%;第三产业增速受新冠疫情影响有所下降,但在三省的占比均已接近或突破50%,2020年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增加值6776.7亿元,下降1.0%,吉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6432.10亿元,增长0.1%,辽宁省第三产业增加值13429.4亿元,下降0.7%,蒙东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2597.17億元,下降1.36%,见表1。总体上看,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实效,实体经济发展趋向有利方面,服务业受疫情影响较大。
(四)人均GDP、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2020年,东北地区人均GDP水平稳中有升。从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情况来看,辽宁省最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8872元;吉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0800元;黑龙江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2635元;蒙东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7963元。
从2020年人均收入来看,东北地区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一直在稳步上升,省际分化程度不高,除辽宁外,其他地区均低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2020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辽宁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为3273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76元;吉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次,为25751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3396元;黑龙江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90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115元;蒙东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04.6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754.6元。
二、“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曾指出,东北振兴还存在“四个短板”:体制机制短板、经济结构短板、开放合作短板、思想观念短板。受制于上述“短板”,“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长的基础不稳固,缺乏增长极的辐射带动,技术、人才等要素逐渐弱化,投资规模大、拉动力强的产业项目不多,振兴发展的动力不足。
(一)解放思想不深入导致创新意识弱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北时曾明确指出“思想观念”是影响和阻碍东北振兴发展的“四大短板”之一。陈旧的、落后的、不合经济发展趋势的思想观念“短板”是制约东北经济增长的根本症结。[1]22部分干部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习惯强调东北地区的历史贡献,习惯从外部找原因,把振兴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向中央要特殊政策、要项目、要资金,在如何结合实际创造性谋划工作,主动落实好中央部署上思考少、行动慢、成效不明显。少数干部的“官本位”思想仍然存在,主动为市场主体考虑和服务的意识比较欠缺,仍习惯讲“我管的企业”“我手下的企业”。少数干部工作主动作为的劲头不足,存在“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无错”的心态。[2]各地区的合作意识也较差,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厚,协调发展机制较为落后。部分地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新背景下仍未跳出思想上的短板,注重眼前的得失和利益,忽视了长远的、持续性的发展,得天独厚的生态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
(二)结构性矛盾导致新旧动能转换慢
(三)体制机制短板导致发展环境不优
(四)对外开放层次低导致外贸价值链低端
近年来,东北地区开放发展进展不快、步伐不大,融入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大格局尚未形成。东北地区对外贸易种类单一,处于价值链低端,对外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对外开放区域结构不协调,贸易、投资、通道、平台之间缺乏统筹,使得对外开放对振兴发展的拉动力不足。[9]45东北地区对外开放中,多数是双边贸易,主要依靠传统农业、传统重工业和传统加工制造业,进口俄罗斯大宗能源产品很少就地加工,出口日本、韩国的产品也多为初级产品,对于农产品仅仅停留在简单加工的初级阶段,如剥壳、清理、研磨,或基本粗加工的农产品等,与发达国家的精深加工存在很大差距,從而影响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传统制造业主要是通过简单的零部件或半成品加工等组装方式出口,缺乏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产业链短且产品附加值不高,无法在对外贸易中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人口外流和老龄化导致经济活力弱
劳动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2010-2020年,东北地区人口总量继续减少,人口占比继续降低,人口流出数量和规模大,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当前东北地区人口结构失衡问题明显,具体表现为:劳动适龄人口不断流出,新生人口占比持续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导致劳动力资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对振兴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落后于东部地区,本地人口数量呈现衰减趋势,见表2。东北地区高校数量较多,但毕业生留存率低,不仅受寒冷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也包括人才扶持、福利政策尚不到位,使得经济发展逐渐受制于劳动力资源要素。此外,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是东北地区代表性人口特征之一,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辽宁省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26%,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均为2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东北地区人口流失、老龄化程度加深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市场规模缩减、人力资源紧缺,导致经济活力、消费动力、创新能力都趋于弱化,严重制约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
(六)城市群发展弱化导致缺乏带动力强的增长极
目前,东北地区主要有两大“首位”城市群,即以大连、沈阳为中心的辽中南城市群,以长春、哈尔滨为中心的哈长城市群。同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群相比,东北地区这两大主要城市群在辐射带动力、扩散效应、产业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还未形成能够带动振兴发展的强有力的“增长极”。2020年,在全国GDP百强城市排名中,从作为东北城市群的代表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来看,大连位于29位,经济增速0.9%;长春位于32位,经济增速3.6%;沈阳位于33位,经济增速0.8%;哈尔滨位于44位,经济增速0.6%。2020年除长春外,其余三大城市的经济增速同上年相比仍是下降;2020年全国万亿城市增至23个,但东北四大城市均未上榜,作为省会城市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在全国省会城市GDP增速中也处于落后的位置。东北地区多数资源型城市在区域城市分工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在吸引要素方面被区域中心城市产生一种“排挤”效应,对规模收缩产生正向作用。东北地区无论是城市群、都市圈都未能发挥有效的集聚性作用,区域中心城市不能有效发挥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较差,各个城市间仍存在产业趋同化、协作水平较低的问题,城市间的发展差异化也十分明显。
三、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根据模型的统计检验,在拟合优度检验中,R的值较接近于1,模型拟合度较高,R=0.744026,表明东北地区生产总值74.4026%可以由东北地区投资总额、东北地区消费总额和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来解释。在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中,当α=0.05时,t0.025(6)=2.447,因为t0=2.700134>2.477,所以在95%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说明截距项在回归方程显著不为零,t1=3.044672,t2=3.540017,由于t1,t2均大于t0.025(6)=2.447,所以东北地区投资总额X1、东北地区消费总额X2对东北地区生产总值Y有显著影响。而t3=-0.802593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的增加能够带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推动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近十年来,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过程中虽然出现过波动,但稳中有进,整体上仍呈增长态势。2020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主要经济指标的下行压力较大,有些甚至出现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较低,经济总量在全国GDP占比持续下降,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所以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十四五”时期为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要改革发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放宽民间投资准入,来释放经济主体活力;另一方面要开放发展,东北地区要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推進贸易和投资自由化,通过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东北地区的外贸竞争力。此外,还要注意共享发展,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发挥出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四、“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补齐结构短板,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东北地区是老工业基地,在创新驱动方面,应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尤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要提速升级,增加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运用新技术全面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的局面,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1.以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东北地区应加快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来补齐发展的短板。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冲击后,国内外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带来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利时机。东北地区应在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一是要着力解决老工业基地的“重”包袱,如能源、钢铁、化工等重工业中产能过剩的问题[11]61,扬长补短,通过“助强扶小”等方式,促进工业补齐短板。二是着力给传统产业赋“新”能,通过在研发体系、产业体系方面整合传统产业,发展关系国家安全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加快高新技术投入速度,快速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融合到传统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提升传统产品附加值。三是利用独特的资源特色延伸其产业价值链,避开资源开发经济价值不足的短板。基于市场动态变化来延长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如石化、煤化工、石墨深加工、林下产品深加工、农副产品等传统资源型产业,大力提升新技术的研发升级,推动石油、矿产、林木、农产品等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从旧的存量中挖掘新的增量,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2.发展战略产业形成新动能
(二)补齐体制短板,释放制度内在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指出,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13]125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國有企业改革攻坚,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因此,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体制机制的制约瓶颈,是推动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是制度突破口,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主体释放活力的重要路径。
1.进一步优化地区营商环境
2.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振兴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建立完善东北地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推动国有资本和产业联动调整。支持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全面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先行改革试点。首先,增强国有企业经济活力,针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以提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目标,灵活采取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允许员工持股、吸引股权投资基金入股等方式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其次,鼓励地方国有企业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形成股权结构多元、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行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引导地方国企和民营资本积极参与到东北区域内央企及其子公司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协同融合发展。此外,还要对厂办大集体改革、企业办社会分离移交、“僵尸企业”处置、林区垦区改革等问题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解决好。
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振兴必须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东北地区应创新体制机制,通过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准入、拓宽本地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实现“放水养鱼”,帮助民营企业打开限制其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一是主动创造条件,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未明确限制和禁止的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如铁路、公路、航空等。二是完善民营企业参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配套政策的协调性,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三是支持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引导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建立配套协作机制,选择一批收益可预期的优质项目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四是培育以服务民营经济为导向的金融业态,鼓励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三)补齐开放短板,实现外贸价值链高端延伸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在当前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应进一步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抓住RECP签署后带来的新机遇,加强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在贸易、金融、产业等方面的合作水平,把握好“一带一路”和“中俄蒙经济走廊”的有利契机,发挥沿海沿边等区位优势,促进对外贸易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本地区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以外贸优化升级推动本区域进一步开放发展。
1.转变对外贸易产业的发展方式
东北地区应提升在“东北亚经济循环”中的分工地位,优化进出口结构,改变以往产品类型单一、利润率低的情况,要转变外贸方式,丰富进出口产品种类,在具有竞争优势的外贸领域扩大生产范围。应推动东北地区重点沿边城市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应着力整合日本、韩国等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和俄罗斯的能源资源优势,发展对外开放的园区体系,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跨境产业链和产业经济带;应建设境内外联动、上下游衔接的跨境产业合作基地,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港口集群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东北地区的外贸竞争力。
2.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
东北地区应提升在“东北亚经济”中的市场地位,对现有的成熟贸易市场加强巩固,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逐渐将对外贸易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开拓新市场;要注重同俄罗斯远东地区、韩国、日本等开展战略对接,深度参与“中日韩经济合作”“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要着力构筑面向东北亚的合作平台,支持办好中俄博览会等大型展会,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扩大沿边经贸合作;要注重市场的开拓战略以及合作模式的选择,构建双赢的对外贸易机制,辐射到国际高端市场,不断扩展外贸的国际市场规模。
(四)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形成区域增长极
东北地区要将发展都市圈、城市群作为构筑空间增长极的重点、城镇体系发展的主体形态,优化全域化的总体布局,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县域经济、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互动发展,进而实现整体区域一体化的联动发展、协调发展。
1.以都市圈带动两大城市群组发展
2.培育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次中心城市
东北地区可选择有梯度优势、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进行重点培育,着力将其上升为次中心城市。吉林省可重点发展吉林市、四平市等城市,依托中国一汽集团的汽车产业,发展四平市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推动吉林市与长春市的科技园区合作,联合构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电子等技术产业群。辽宁省可重点发展营口市等,发展高新技术园区,重点抓好科技研发总部基地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实现科技研发与产业化双轮驱动;在港口建设上,通过港口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以满足原油、矿石、集装箱等大宗进出口商品接运为重点,形成以大连港为中心,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等各港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港口集群。黑龙江省可加大对具有地缘交通优势的牡丹江市的支持力度[15]58,推动其发挥连通东北亚和欧洲腹地的亚欧大陆桥上重要节点和枢纽城市的效能,聚焦发展现代物流业,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乃至东北经济“链接”东北亚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健,陈元晖,胡雅婷,等.新一轮东北振兴背景下东北科技人才助力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产业创新研究,2020(16):22-24.
[2]孙佳.发展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制造是东北振兴必然选择[N].辽宁日报,2021-07-27(005).
[3]项义军,蒋磊.东北三省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多维度测度[J].对外经贸,2021(1):83-87.
[4]赵儒煜.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20(5):39.
[5]邓烨琳,张艺泽.产权多元化对东北地区森工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J].商讯,2021(5):1-2.
[6]李凤升,张鹏,李金铭,等.东北三省经济增长动力评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1(10):4-6.
[7]侯庆海,杜宇.東北经济振兴的出路:市场化与再工业化[J].北方经贸,2021(4):1-3.
[8]赵文涛.新常态下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政策研究[J].商讯,2021(19):23-24.
[9]张明志,李兆丞,刘红玉,等.集聚经济释放与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21(4):45-56.
[10]王蒙.东北经济成本“高地”现象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财政科学,2021(6):92-98.
[11]祝福恩,张滨.解放思想是助推东北振兴的强大动力——学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北三省视察讲话[J].学术交流,2019(1):61-66.
[13]马涛,吴然,方辉.东北经济增长相对滞后的规律性认识——全球与国家双层分工的分析框架[J].学习与探索,2021(1):125-135.
[14]孙浩进,张斐然.东北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机遇、瓶颈与路径[J].上海商学院学报,2021(6):105-108.
[15]孙浩进,魏鹏飞.“十四五”时期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8-61.
[16]孙欣,隋冬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1-9.
[17]苏尤丽,张蓝匀,赵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效应评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