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况:东北沃野千里,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的1/5,按人口平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耕地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土壤主要是黑土、黑钙土,肥力较高;且地势平坦,适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黑土合理利用问题
①问题:在区域开发中,由于水土流失,造成土层变薄、肥力下降等问题。
②治理措施:一方面加强对坡面和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另一方面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
(3)低温冻害问题: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农业区,冬季漫长,无霜期短,且离冬季风的源地近,经常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4)沼泽保护问题
①分布与功能:三江平原分布着我国最大的沼泽地,沼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蓄水池、水源地,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作为动植物栖息地。
②湿地减少:过度开垦耕地,建议国营农场,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③治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
2.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概况:东北地区广大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是全国最重要的天然林区,居全国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之首。
(2)问题:长期以来,东北地区林木超采十分严重,采育失调,加之森林火灾、虫灾,使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3)治理:实行保护、恢复和发展并重的方针,既发挥森林系统对全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又不断提高林地的经济产值。具体措施:坚持合理采伐;积极营造人工林;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二.华北平原中低产田的整治
1.概况: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冲积平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缓斜平原,中部为冲积低平原,东部为渤海平原,中东部地区多中低产田。
2.问题:冬春干旱,夏秋多雨。使华北平原极易发生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春季气温回升很快,蒸发旺盛,风沙多。此时在低洼地或排水不畅地,会出现盐分向地表积聚的现象,形成盐碱地。雨季又常在洼地形成洪涝灾害,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灾害更加严重,这样形成众多的中低产田。
3.对低湿地和盐碱地的治理
(1)一方面是对低湿地的治理和开发:因洼制宜发展处“鱼塘—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和养鸭,筑台田,在田中种植粮、果、棉等。
(2)另一方面是对盐碱地(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稳定)的治理:其核心以治水为中心,以治水为中心,完善排灌系统;采取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等措施使土体脱盐;采用覆盖措施,建防护林网,果与椿棉间种,培育、使用良种等减少蒸发,抑制盐碱上泛。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整治
1.位置: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2.黄土高原成因:风力沉积而形成的。科学家广泛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分布规律是自西向东呈:戈壁-沙漠-黄土景观。
3.地貌形态: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多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川等地貌。
(1)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又称黄土平台。其顶面平坦,边缘倾斜3°-5°,周围为沟谷深切,它代表黄土的最高堆积面。因受沟谷侵蚀影响,塬面的面积正在缩小。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黄土梁:黄土梁为长条状的黄土丘陵,主要是黄土覆盖在梁状古地貌上,又受到近代流水等作用的侵蚀而形成的。
(3)黄土峁:指单个的黄土丘陵。峁的横剖面呈椭圆形或圆形,顶部有的为平顶,略呈穹起,四周多为凸形坡,坡长较短,坡度变化比较明显,主要分布在高原沟壑区。
(4)黄土川:沟谷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川,黄土川是黄土高原重要的农业区。
4.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土质
黄土质地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对流水侵蚀的抵抗力极弱
地形
地表崎岖,地表径流流速快,对地表的冲刷强
降水
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植被
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差
人为原因
不合理土地利用、滥砍滥伐、开矿、修路等对表的破坏
(2)影响
①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②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3)治理
①一般措施
a: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b: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②小流域综合治理:每个小流域(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从泥沙的产生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完成。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高效、有机的农林牧生产体系。经过几十年治理,成效显著。
措施
保塬
护坡
固沟
工程
平整土地
修筑梯田(拦蓄坡面径流)
打坝建库(贮水拦沙)
生物
营造护田林网
封坡育林育草
采用喷灌、滴灌技术、地膜覆盖、选育良种、轮作套种,深耕改土、增施肥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