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魏后凯等:以深化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魏后凯等:以深化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乡村振兴

★★★★★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进程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度、质量和效果。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现代化大农业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尽管学术界较早提出现代化大农业这一概念,但至今对其内涵尚未形成一致看法。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首先要明确其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现代化大农业的科学内涵

现代化大农业可以从字义和内涵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字义上看,现代化大农业是“现代化”和“大农业”的组合词,是“现代化农业”和“大农业”二者有机结合的整体。从内涵来看,现代化大农业是与传统小农经济背景下的小农业相对而言的概念。“现代化”对应“传统”,“大农业”对应“小农业”。现代化大农业的核心实质是对传统小农业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和升级,是一种符合现代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农业发展模式。正如同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现代化大农业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动态演进的概念,可以理解为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大农业。现代化大农业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主攻方向,其内涵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现代化大农业是现代化生产经营的大农业

2.现代化大农业是践行大农业观的现代农业

现代化大农业必须以大农业观指导农业发展实践。中国农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跳出农业看农业”,而不能局限于“就农业谈农业”。大农业观要求跳出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发展思维,以系统、全局、现代化的思维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空间和功能的有效拓展、现代化大农业产业体系的有效构建以及农业生产模式的绿色高效转型。可以说,大农业观是改造传统小农生产和指导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核心观念,而现代化大农业则是践行大农业观的真实写照。

3.现代化大农业本质上是现代化农业

4.现代化大农业具有多元的发展模式

(二)现代化大农业的基本特征

科学把握现代化大农业的基本特征,需要充分认识其现代化大产业的核心架构、绿色高效的根本属性、强带动能力的突出作用。

1.现代化大产业是现代化大农业的核心架构

2.绿色高效是现代化大农业的根本属性

绿色和高效是现代化大农业的根本属性,彰显了现代化大农业的核心本质与深厚价值。一方面,现代化大农业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必然体现了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需要推进农业发展的绿色转型。这就要求现代化大农业在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环境可承受和资源可持续的限度内,加强耕地保护利用,合理开发非传统耕地资源。同时,顺应经济社会演进规律,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需要积极引入和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产业体系、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等新模式,不断推动传统农业向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针对资源配置效率低、专业化程度低、生产方式和技术落后等传统小农生产特征而提出的。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破解“大国小农”发展难题,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发展理念、管理模式等为抓手,将传统、分散、低效的小农业改造为现代、集约、高效的大农业,实现资源配置和生产关系的优化,以及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跃升。因此,绿色和高效既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两大根本属性,又是考量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依据。

3.强带动能力是现代化大农业的突出作用

现代化大农业是对传统小农经济的改造,而非对小农户的排斥。传统小农经济是具有“小而全”特点的自然经济。“小”主要是指经营规模和农耕半径的狭小,生产资料与生产技术的落后;“全”主要是指家庭种养相结合的多样化经营方式。“小而全”的结果就是农业供给能力和生产效率低下、农业可持续性差,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摆脱小农经济束缚,改造传统小农生产方式,需要以现代化农业特别是现代化大农业等先进模式为着力点。但是,这并不是否认小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更不是否定小农户参与农业生产的必要性。相反,现代化大农业具有较强的经济社会带动能力,依托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可以实现小农户和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开放性,带动分散的小农户和周边农村地区参与现代产业链条和经营体系,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实现小农户增产增收、农村增绿兴业的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同时,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主体并不局限于垦区国有农场和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恰当的组织形式为基础,小农户可以与现代化大农业有机衔接,成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主体。

二、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核心特征与引领作用

(一)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与核心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孕育和发展深刻体现了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首先,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形成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敏锐捕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现象新趋向,科学回应了高质量发展和强国建设所面临挑战的现实逻辑。其次,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发展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不断深化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理论逻辑。最后,新质生产力质态的培育契合于中国共产党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不懈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历史逻辑。

本质上,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一种摆脱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当今迅速发展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且将伴随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深化。“新”和“质”决定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本质区别,二者是厘清生产力概念的关键,也是判断生产力属性的标准。“新”既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体现为新要素、新产业、新动能、新生产关系和新发展路径等,同时还是对新质生产力核心特征的总结,即以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为主导。“质”反映了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衡量标准,关键在于质优、要素组合质的跃升、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等。“力”则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落脚点,也是指导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要求,其强调要将科学技术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应用于产业和产业链,构建与之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最终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鲜明且丰富,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把握:

首先,新质生产力是由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所驱动的生产力。受发展阶段的影响,传统生产力的创新更侧重于效率的提高,主要是渐进式的改进而非根本性的变革。经过长期积累,当前和未来发展阶段更需要能够打破既有知识体系和技术范式、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只有以更具原创性和颠覆性的创新来驱动,才能在质的层面上带来根本性变革,有效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其次,新质生产力是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也是新质生产力成果转化和应用的主要领域。通过提炼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共性,可以较为直观地刻画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24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新兴产业主要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造、绿色环保等产业,未来产业主要指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类脑智能、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产业。从技术类型来看,上述产业都是人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前沿科学技术领域,其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充分体现了新质生产力高科技的特征。从发展目标来看,上述产业都是以高效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共性追求,反映出新质生产力高效能的本质特征。从战略导向来看,国家积极培育上述产业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因此,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之一。

再次,新质生产力是以新要素、新组合、高配置效率为标志的生产力。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构成现实的生产力。传统生产力的发展会渐进地引起劳动、技术、管理等原有生产要素的进步,逐渐催生新的生产要素。例如,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逐渐催生了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并成为重要的劳动对象。新质生产力就是能够合理利用原有生产要素的进步,有效配置新型生产要素的生产力。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新要素的出现和原有要素的进步势必会带来全新的要素组合,推动生产力发展。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通用性技术在各领域的渗透融合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新的要素组合和实践趋势拓展了劳动对象,使劳动资料更为科技化,同时也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来看,新质生产力必定会体现出更高要素配置效率的特征。这不仅是判断新要素和新要素组合等是否具有先进性、前沿性的关键,也是顺应生产要素发展趋势的应有之义。

最后,新质生产力是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底色的生产力。从农耕时代到蒸汽时代,从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演进过程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被认识和深化的过程,也是逐渐追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必定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底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又是中国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损害等全球挑战的积极回应。

(二)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大农业的引领作用

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总体上看,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支撑,而且为后者的发展开辟了新起点、新机遇和新路径。

第一,新质生产力明确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关键着力点。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农业农村依然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重点补足的领域。作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和补齐现代化短板的重要举措,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需要将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关键着力点,扎实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如前所述,现代化大农业是摆脱传统小农业发展路径、符合大农业观的先进农业发展模式。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必然要以培育先进的生产力质态为关键着力点,通过着重推动人工智能、算力算法、类脑科学等通用性科学技术催生的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应用和产业转化,以及着重培育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如具有重大创新性的动植物品种、农业生物药物和生物肥料、农业算法等,从而实现对传统小农业的现代化改造。

第三,新质生产力开辟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新起点、新机遇和新路径。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力布局新格局,这不仅包括对传统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还涉及新质生产力的全新布局和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同时,能够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颠覆性技术具有改变游戏规则和重塑发展格局的“归零优势”。因此,新质生产力为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开辟了新起点。其次,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农业领域也是如此。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培育有助于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提升农业发展质效,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全新机遇和强大动力。最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培育关乎科学技术创新问题,强调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优化要素配置组合。这一过程具体涵盖了科学技术创新、成果推广与应用、要素配置优化、产业转型升级,直至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完整链条。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能够促进要素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催生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三、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及功能,弥合农业科技短板,推动农业形成大产业格局,加快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由此引领、支撑并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拓展农业空间和功能的重要途径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需要实现农业生产空间和农业功能的有效拓展,将主要集中于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改造为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拓展农业生产空间需要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性突破。立体农业通过多层次、多维度利用空间和非传统耕地资源,可以推动农业空间、功能拓展和模式创新,催生农业发展新领域和新形态,如海洋农业、戈壁农业、沙漠农业、设施农业、城市农业和垂直农业等,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和高产出。立体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荷兰、日本和以色列通过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垂直农业和沙漠农业,成功奠定了自身农业强国的地位。先进技术和前沿技术是有效开发利用空间和非传统耕地资源的必要条件。与传统耕地资源相比,开发非传统耕地资源面临着更多技术上的壁垒和挑战,如海洋农业的生境营造工程技术、垂直农业的人工光源研发技术、设施农业的连栋温室调控技术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打破技术壁垒,不断拓展农业技术边界和农业生产边界。

农业具有天然的多功能性。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由最初定位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功能向文化、教育、生态、康养等方面不断拓展,逐步形成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养生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强调多功能性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需要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不断引入新技术、新生产要素,催生新型劳动工具和新型劳动对象,激发生产要素活力,打破农业与更多传统产业间的边界,促进农业新领域、新功能、新模式、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深度开发农业的多元功能需要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持续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有效协调和整合农业的不同功能,实现农业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加快各类功能性农业发展模式的现代化进程。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弥合农业科技领域短板的必然选择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必须把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培育先进生产力质态,加快补足农业科技创新领域长期存在的短板。当前,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还存在明显短板。从关键领域来看,中国在种质资源、种子繁育和栽培技术等方面存在短板,缺少真正具备重大创新的原创性成果,关键技术和关键仪器“卡脖子”问题突出。同时,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立体农业等现代化技术在中国的应用相对较晚,而部分发达国家已初步实现产业化。破解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特别是“卡脖子”技术领域难题,必须将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先进算法等更多现代技术和前沿技术整合应用于农业,深度融合于农业,形成切实的现实生产力。只有真正发挥出创新的主导作用,有效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抢占农业科技竞争新高地,实现关键农业技术的后发赶超。可以说,以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来弥合现代化大农业的科技短板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大农业产业格局的关键举措

(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内在要求

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情农情特点,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涉及农业产业链的全过程、各环节和各领域,需要着力于科技创新、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精准施策、久久为功。

(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必须加快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首先,要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的高效综合管理体系,坚决依法惩处侵权及违法行为,有效保护通用性前沿技术、农业专利、农业品牌等知识产权,激发社会主体的创新活力。其次,要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建设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基础研究支撑平台,在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立体农业等关键技术领域展开联合攻关,加快形成和培育先进生产力质态,满足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科技需要。再次,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推动前沿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解决农技推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最后,要进一步完善科学高效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攻关体系,促进资本链与产业链、科技链、人才链紧密对接,构建“问题导向—聚焦研发—定向转化—市场推广—用户反馈—迭代优化”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大农业产业体系

(三)强化现代化大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需要以传统基础设施为底板、以新型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农业基础设施为核心,不断强化现代化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就传统基础设施而言,要进一步加强交通、水利、电力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动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和欠发达农村地区的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保障全国各地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的基本条件。就新型基础设施而言,要进一步加强5G基站、大数据中心、智能算力中心、云计算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公共科研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新要素新技术的供给和保障能力。通过持续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规划部署,显著增强不同新型基础设施之间互联互通和辐射带动农业农村的能力,充分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在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就农业基础设施而言,要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粮食烘干设施、防灾减灾救灾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运用更多新技术、新要素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水平,探索新质生产力助力农业生产边界拓展和绿色高效转型的有效途径。

(四)持续优化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五)着力推动体制机制的适应性变革

【作者魏后凯、吴广昊,其中魏后凯系长安街读书会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责编:周文哲;初审:程子茜、陈佳妮;复审:李雨凡

更多精彩请点击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长安街读书会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乡村振兴」魏后凯等:以深化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THE END
1.学习时报什么是“大食物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早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并将“树立大食物观”写进了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老百姓的食物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2-12/12/nw.D110000xxsb_20221212_3-A5.htm
2.大食物观有什么讲究?理论与探索科技论坛资讯视觉中国/供图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此后“大食物观”多次出现在中央重要会议、文件、法律中。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明确规定“http://www.agricoop.net/news/show.php?itemid=22361
3.四川三农新闻网(钟钰 巴雪真)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是党中央立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遵循自然生态循环规律、顺应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对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提出的新要求。“大食物观”理念可追溯至习近平总书记早期在福建工作时提出的“现在讲的粮食http://www.sc3n.com/index.php/index/news/topics/id/6.html?page=11
4.12综述——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其中,着重强调“发展设施农业”,并首次明确提出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是党中央对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提出的新要求,是将大食物观从发展思想、行动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发展战略、行动方案。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强调大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lhtk/2023_03/202211/t20221123_470840.htm
5.践行大食物观有哪些重点任务?农业农村部答记者问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国办发〔2024〕46号,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实施。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就落实《意见》接受采访,回答了记者提问。 https://www.cfsn.cn/news/detail/353/275169.html
6.微博三农的微博发布了头条文章:《深入学习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扎实推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 展开全https://www.weibo.com/u/6697886053?refer_flag=1005055013_
7.落实大食物观须多方协作共同发力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在新时代,大食物观的内涵表现在3个方面:调整食物的生产结构,不仅向主粮要食物,更要向副食要食物;扩大食物的来源,除了从耕地,还要从森林江河湖海戈壁合理开发中获取食物;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的食物供给。落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8398845783484288424&item_id=8398845783484288424
8.每日热点1213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降雪有利于麦田增墒,但较大降雪、大风天气容易引发大棚垮棚、棚膜受损等情况,造成农业生产损失。气象专家建议,北方冬麦区要加强小麦苗情、墒情监测,做好防冻工作;南方地区要做好冬小麦和油菜的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控,在降温降水过程来临前及时采收成熟的瓜果蔬菜,并做好储运、上市工作。 https://sccdc.cn/Article/View?id=3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