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社科网智库成果把握落实好“大食物观”目标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什么是大食物观?为什么要树立大食物观?如何落实?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学习时报高端智库版特约请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地方领导展开三方笔谈。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

树立大食物观是党中央立足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应准确把握开发重点,在更大空间、更广领域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

一是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人口规模超大、农产品消费需求量超多,是我国的国情农情。目前,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总体有保障,但仍呈紧平衡态势。应依托国内资源和技术进步,拓展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多维度提高食物保障能力,把牢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主动权。

二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需要。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未来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水土资源约束还会越来越紧。应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以弥补水土资源的先天不足。

三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国即将迈入中高收入水平国家行列,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明显增多。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需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应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推动食物开发特色化、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让人民群众既吃得饱,也吃得营养健康。

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我国河流湖泊众多,水系发达,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就有4.5万条,海岸线1.8万公里,发展空间大。应以提高渔业发展质量为主攻方向,科学利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发展生态渔业。规范发展近海养殖,推广生态环保网箱养殖。积极发展近远海渔业,稳妥推进深远海大型桁架类网箱和工船养殖,建设海洋牧场,增加水产品供给。

向设施农业要食物。设施农业占地少、产量高,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现实途径。实践证明,一亩高端设施蔬菜年产量相当于露地蔬菜产量的5—8倍。应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重点的设施种植,发展植物工厂、垂直农场,支持西北寒旱、戈壁地区利用非耕地发展设施农业。大力发展以立体智能为重点的设施畜牧业和以生态循环为重点的设施渔业,推广楼房养猪、集装箱养鱼等立体养殖模式。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设施数字化运用场景。

大力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生物科技、生物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要方向,在保障食物供给方面前景广阔。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开发利用微生物和藻类食物,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细胞工厂,加强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开发细胞培养肉等新技术。加快合成生物产业化,推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产业化进程,开发油脂、功能蛋白、未来食品等新型食物,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强化政策推动。发挥政策“指挥棒”作用,引导要素集聚支持大食物开发。加大财政支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食物开发平台载体,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强化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加大生物育种、装备应用、生物科技等领域信贷支持。完善用地政策,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闲置废弃宅基地等“沉睡资源”,满足大食物开发用地需求。

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创新“动力源”作用,为大食物开发提供有力支撑。推进创新攻关,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农机装备创制,补上大食物开发所需专用品种、配套机具短板。建立对接平台,引导科企对接合作,搭建成果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资源共享。加强技术服务,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快技术集成,推进科研成果落地。

强化主体带动。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力军”作用,示范带动小农户参与大食物开发。培育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以大食物开发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主产区布局加工产能,发展食物加工产业。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在设施农业、林下种养、生态渔业等领域创建一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社会化服务,培育一批面向大食物开发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统购统销,带动小农户联合闯市场。

强化市场拉动。发挥市场“信号灯”作用,推动优产优销、优质优价。加强市场营销,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平台集中宣传推介优质特色、营养健康食品。引导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建设大食物产品馆、特色店,满足城乡居民需求。加强品牌打造,遴选推广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色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讲好品牌故事。

什么是“大食物观”?

安徽生态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董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早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并将“树立大食物观”写进了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那么,如何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并树立大食物观呢

什么是大食物观?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让群众从“吃得饱”转向吃得更好、吃得更营养、吃得更健康,保障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21年,我国人均GDP为12551美元,正处于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阶段。借鉴发达国家食物消费规律,该阶段食物消费的突出特征是人均口粮消费量减少,而蔬菜、水果、动物产品消费量持续增加。立足新发展阶段,围绕我国居民食物消费量足质高结构优的新特征,需要树立大食物观。

以发展设施农业为落实抓手

山东省莱西市委书记周科

树立大食物观,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发展设施农业,以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实现食物多元化供给。

突出高端化,坚持科技兴农。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可以说,要平衡好社会需要与有限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平衡好传统种植加工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关系,就必须发挥科技的“奇兵”作用,这也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由之路。可锚定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促进多元化食物供给,围绕智慧农业、种业振兴两个发展设施农业的突破口,坚持内育外引并重,推动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一方面,依托域内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优势与农业龙头企业的种植基础,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通过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和熊蜂授粉等农业生产前沿技术赋能,实现对光照、温度等作物生长要素的精准控制,大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另一方面,紧紧抓住种子这一关键要素,通过育繁推一体推进,一手抓研发,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新品种;一手抓推广,把良种推向市场。

THE END
1.努力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理论与探索科技论坛资讯努力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如何理解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背后的深意?对于农业大省山东来说,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应该怎样作为? 落实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http://www.agricoop.net/mobile/news/show.php?itemid=22537
2.学习时报早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并将“树立大食物观”写进了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2-12/12/nw.D110000xxsb_20221212_3-A5.htm
3.准确理解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理论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是党中央立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遵循自然生态循环规律、顺应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对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提出的新要求。“大食物观”理念可追溯至习近平总书记早期在福建工作时提出的“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https://www.workercn.cn/c/2024-03-07/8176477.shtml
4.关于“大食物观”核心意涵的探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又说:“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这就告诉我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就是基于“老百姓的食物https://www.hubpd.com/hubpd/rss/cmmobile/index.html?contentId=1729382256912454266
5.全国政协委员杜志雄:积极践行大食物观不断丰盈“中国饭碗”(2024近年来,随着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居民食物需求日益多元化,这就需要在保障粮食供给的同时,拓展食物来源,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系统部署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有关工作。 http://rdi.cass.cn/gzsn/202410/t20241024_5796457.shtml
6.12综述——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要明确大食物观背后的大资源观,突出强调在持续理念基础上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实现多元化食物供给,给耕地、水资源释压。我国食物生产主要依靠平原农业,但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7%、25%,每公顷耕地所占有的径流量也仅为全球均值的80%。过去长时间、高强度、单一化的开发,使得部分地区农业资源环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lhtk/2023_03/202211/t20221123_470840.htm
7.树立“大食物观”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写入“树立大食物观”;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http://www.qthnews.org.cn/2023-08/09/cms204353article.shtml
8.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大力倡导大食物观。30多年来,福建践行大食物观采取了哪些突出做法、取得了怎样的显著成效?如何借鉴福建的有益经验推动各地深入践行大食物观? https://www.cfsn.cn/news/detail/22/248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