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再创龙江新辉煌省社科院专家学者宣传阐释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理论研讨摘编
践行“大食物观”理念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赵勤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并从“坚决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三方面做出重点部署和具体安排,擘画了未来五年农业现代化发展蓝图,凸显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食物有效供给的使命担当。我们要在深刻理解“大食物观”核心要义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粮食安全和食物有效供给保障能力,为“国之大者”贡献龙江力量。
“大食物观”是粮食安全概念的延伸与拓展
在今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是指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让人民群众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让“米袋子”更加安全,也让“油瓶子”“菜篮子”“奶罐子”“果盘子”更加丰富。
践行“大食物观”的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践行“大食物观”,粮食安全是基础。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巩固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建设国家粳稻口粮战略保障基地、玉米和大豆优质粮源生产基地,坚决当好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最重要的“主力军”、国家粮食统筹调剂可靠的“供应地”。
加强黑土地保护。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本”。要深入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大力推进种业振兴,确保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践行“大食物观”的重点是强化农业现代化支撑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和品牌农业,推进规模化、数字化和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提高农业“四化”水平。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农业基础科学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探索以数字技术、生物技术赋能现代农业新途径,打造全国数字农业示范区。
做优叫响绿色有机品牌。用好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三张金字招牌,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快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农业品牌体系,加强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粮仓、绿色厨房。
实施北大荒“三大一航母”建设工程。支持北大荒集团整合各种要素资源,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航母,示范引领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和数字化发展,创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提高“两头两尾”产业链层级。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培育打造玉米、水稻、大豆等千亿级优势产业和中药材、食用菌等百亿级特色产业,建设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万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
践行“大食物观”的关键是提升食物有效供给能力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黄金奶牛养殖带、林业资源丰富等优势,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和食物品种,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
以创新为支撑丰富食物品种。要强化技术创新特别是生物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大力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推动植物基蛋白、细胞基蛋白等生物合成食物产业发展,强化农业产业现代化技术配套,推动设施农业、植物工厂规模化发展。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不断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强化肉蛋奶、果蔬、水产品、山特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