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就是现状,现状当中一共分为八个方面。第一方面,中国淀粉产量还是持续在增长,去年总产量3388、3389万吨这样,增幅5.4%,主要是玉米淀粉量比较大,其他几个产品虽然增幅比较高,但是基数比较小,所以有不同程度产量的增长。玉米淀粉的增长也是持续进行的,2020年入统的数字达到3233万吨,也创历史新高,比2019年提高134万吨,增长4.4%。其实我国玉米淀粉总的产能在4700万吨,2020年开工率达到68%左右,今年可能会更低一些,今年不到50%,这是1到9月份。2020年与2019年基本持平。
第二方面,区域布局更加合理。过去一个是分散,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区域,现在玉米淀粉主要在东北区、华北区和西北区,产量和产能占总量98%,这应该说是非常集约化、集团化的性质,越来越集中,体现的是淀粉加工产业集中度越来越增高,产业不断聚集,凸显淀粉生产企业向原料区域和市场区域形成了聚集的发展态势。
比如从东北区来看,辽宁和吉林还是以存量产量为主,这几年增长幅度不大。但是,增量产能主要集中在黑龙江,这也是以象屿京粮为代表,在这些方面有了成本优势带动下,产能转化的聚集。
第二是华北区域中这几年来主要通过原有产能技术改造进行升级改造,一个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充分挖掘了现有产能的市场潜力,是对新旧产能的转型升级。
西北区域通过企业间产能置换,总体产能基本没有太大变化,通过产能置换实现产业升级,这里的细节我就不详细说了,实际上山东省占的量是最大的,占48%,是玉米、淀粉第一大产量省。其次是河北、黑龙江,宁夏和吉林7%左右,基本在六省区这样一个区域当中,这是布局更具合理。
第三方面,是企业规模持续提高。2020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有10家企业集团,占整个量的60%以上,这个集中度越来越高,跟美国非常相似,就是几大企业集团控制和布局玉米深加工产业。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化的企业集团已经成为行业中坚力量,现在10万吨以上39家,占整个量的99%,也就是说几乎现在玉米、淀粉产线基本都是10万吨以上的,10万吨以下是特种产品这一类的,还能生存,以后将来会陆陆续续看不到单纯10万吨以下的淀粉还能生存,因为要经过结构的调整,这也是一个体现。
第四方面,就是价格持续上涨。玉米价格的持续飙升,在此支持下,玉米淀粉也从去年二季度持续上涨,比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43块钱,增幅10%,这一个上涨的现象。第二,分区域来看,东北区域的淀粉涨幅比例不是太大,华北区涨幅比例相对大一些,原来西北区是介于这两个区域之间,去年由于玉米价格变化新的形势所以它的涨幅还是比较大的,细节大家都很清楚我就不详细讲了。
第五方面,就是需求增长的放缓。因为前期经济快速增长以后,玉米淀粉需求量有萎缩。2020年淀粉需求量大概2250万吨,我们今年预计2850万吨,有一定的增幅,也就是2%、3%的增幅,持续增幅见缓,所以同比减少6.2%。从应用领域来看,第一大消费还是淀粉糖,淀粉糖占整个量56%,其次是造纸、食品、啤酒等其他,结构上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也就是说量上没有太大变化,需求的领域没有太大的变化。也就是说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平稳,结构上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这也是放缓的一个原因。
所以,从总的来看,确确实实整个大的环境的变化,包括原料的变化,包括下游的状态,确实给加工企业带来很多变化,这是今年1至7月份,现在开始在陆续的好转。所以我们能看的出来,今年1至5月份还算持平,到6月份以后亏损开始出现了,这是非常明显的,需求也不旺。所以,现在看全年并不乐观。
第七方面,价格优势的丧失加出口回落。本来淀粉出口量就不是很大,其实我们最大的量就是2019年大概70万吨这样一个量,去年也60多万吨,今年我们预计也就在17万吨左右,由于价格优势没了,这17万吨出口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特殊需求的产品,所以普通淀粉很难出去了,这也是体现目前现状的一个方面。进口量本来也不太大,其实我们进口量就是几千吨,最多也就一万多吨,今年有可能在一万五千吨左右,不是太大,对整个市场,没有太大影响,当然进口主要还是一些特种产品。
第八方面,下游库存前置,加工企业库存先增后增,行业库存压力减小。2021年1至9月份玉米淀粉产区库存还维持在高位状态,明显高于历史同期水平,这是基本特点,家家压库存,库存量都比较大。第二,受原料玉米下行,市场预期偏弱,当然还有物流原因,以及内外部环境叠加的影响。下游渠道与终端行业改变已往高库存的模式,所以压低库存量,导致库存只能前移到加工企业这皮来。进入8月份之后情况有所好转,好转原因一个我们现在减量了,第二下游的形势稍微好了一点,主要是这样两个原因,现在能回到安全库存运营的状态。
这就是当前中国淀粉行业存在的八个明显的现状。
第二部分,中国淀粉行业总的趋势,这里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我就不再细讲了,主要是中国玉米淀粉市场的预估,刚才我都陆续都讲到今年下半年整个状态,就不在这里一一去说了。第二部分,我要讲一讲高质量行业发展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有的是已经进行,有的是正在进行,有的是刚开始进行,有的是进入正常运营状态。
第一方面,就是管理模式的转变。我记得今年上海大会的时候也讲到这方面的问题,这里我不详细的来说,比如说我们刚才讲100万吨的企业集团10家,占61%以上,10万吨39家,占99%,也就是说集约化、聚集化很明显,也是从单一企业管理模式向集团化的系统优化进行转变,体现出来的现象是构建出了一个大的企业,大的品牌和国际、国内两个大的市场的总体思路。
这种思路需要我们做的是什么?第一个,就是原料资源的整合和深度利用。原来深耕这块还是不够的,无论是主产品线还是副产品线潜力都是巨大的,所以这是需要我们来做的,有了这样集约以后给我们带来的是资源的综合利用,怎么把它利用的更好,更适合于现在2025健康中国,怎么适应这样新的环境。
第二个,就是传统配方的研发与质量的评价这个模式在改变,这种模式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因为是集团化,我过去讲我们一个总部多点布局,原料在不同点上都是不一样的,还想让产品均一性一致怎么来做是一个挑战,因为要做品牌,要做国内和国际两个大的市场,产品的品质和均值度应该是高度一致的,能体现出集团化企业管理的水平。
第三个,就是集中研发。我过去讲多点生产,异地研发。集中研发所体现出来的就是总部做研发,各个生产点做产品成果转化,这也是走集团最优化的办法。
第四个,就是品牌与战略的大思虑与具体的实施。我们也讲全球与区域的关系,买全球,卖全球,总体上这个大的理念要形成,最终才能实现我们怎么能够从单一企业管理变成集团化管理。这里需要做的是,刚才我讲的是八个转变,其实后面七个转变都是为这个总的经营模式转变而提供支撑的。实现了这八个转变以后,就能使集团化系统最优做的更好。
第三个,比如说我们高能液糖化,我们现在生产糖,你的能动30到33,最高不超过35%,现在中粮已经做到40以上了,原因就是采用新的酶制剂的开发和新的工艺来去做这件事,也是生物技术对现有的改造,达到的效果就是节能了,提效了,提质了,也减排了。所以,这也是生物技术带来的很好的产业提升,这是一个方面。
包括发酵也是这样的情形,我们现在建立了高产的菌株,全基因组系规模代谢网络的模型,同时我们也揭示了其生长与产酸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选育出了高产菌株,所以我们就会形成抗逆强化的与代谢流优化的相适配的工艺,使得有机酸、氨基酸的产量转化率大大的提高,也使排放指标大大的降低。
包括生物饲料,我们现在做的比如说丁酸梭菌,包括枯草芽孢杆菌,也包括植物乳杆菌,包括酵母菌等等这些菌剂的开发,尤其是现在加工企业都是地源性饲料,所以由于我们边角余料不一样,区域市场半径内的消费是猪料还是牛料还是基料,都会带来新的变化,我们怎么来做这个产品?用生物技术来生产生物发酵饲料,现在中粮一年能做将近10万吨,在不同企业当中去做这样的东西。
最后包括污水,我们的固定化集群效应,有新的污水处理方式都是用生物法。所以,我说的这些事情就是利用了现代生物技术对传统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升级,要做这件事情,这就是生产方式的转变。
第三方面,就是生产效率的转变。过去是劳动密集型,现在向大数据智能工厂转变。我们现在的工厂,以前我们有大量的数据,有内部数据有外部数据,有历史数据有实时数据,这些数据现在都成为数据和信息的孤岛。
所以,我们怎么能把数据孤岛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形成算法包,通过算法包我们建立起了这样模型库层,我们叫模型库,最终到物理层的时候,为所有企业下一步去做铺垫。这些事情的产生是要通过数字化、规模化和软件化的技术,运用大数据加人工智能的方法建立起单元和工厂模型,以及包单厂的全产业链以及集团化的多厂,整个过程全产业链数据化的模型建立。基于这样数据模型的实现,我们叫工业仿生,数字孪生,也包括运维管控,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保证装置操作实时优化,正确过程动态分析等这样的功能。
今年国家重大专项当中,我也是首席科学家,做的是网络协同与智能制造,是国家的专项,我们有10个单位,6所大学在做这个东西,我们现在主要面对是四种产品,第一种产品就是淀粉和淀粉糖,第二个就是发酵产品,第三个就是生物基材料,第四个就是汽油,就是配方产品,要做到软件开发,做到为智能化工厂前期大脑添一个核心的基因,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我们实现了从自动化到信息化到数字智能化的转变,最重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实现全流程了优化,质量的提升,也包括智能的生产和智能的检测,也包括运维有效的管控,这样一个工况场景,这是我们要做的生产效率提升,也适合现在智能制造2030这样大的环境。
第四方面,就是经营的转变。从大宗产品到现在以研发驱动的特种产品,这里我就不详细讲了,一个是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拉就需要有个性化的产品,个性化的产品就要有柔性工艺来加工它,实现柔性工艺前提就是刚才我讲大数据的问题,建立模型的问题,那我们就通过数字智能化的集成来实验为个性化的产品,个性化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的柔性生产。
同时,也能有效的降低成本,优化工艺,降低成本,这是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是健康中国2025,要求产品是营养健康,通过营养、健康、功能、美味、方便这样的食品,所以这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特种产品多点服务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细节我就不详细说了。
第五方面,就是营销方式的转变。从过去的卖产品到现在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营销,由于刚才我们讲个性化的客户,为个性化客户建立产线,制定差异化产品的销售部门,更有效的集成功能和配伍使整体协同性,比如说基础研发,应用技术开发,技术支持,市场部门的策略等等,也包括智能物流,它们要凝聚在一起,最终要做到必须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产品质量必须是最完美的。同时,为客户解决方案的组织部门必须功能齐全,最后一点也非常关键,就是技术必须是先进的,要做到这些方面才能为客户做好解决方案,否则的话就是空话。
第六方面,就是原料采购的转变。这个大家可能都有感受了,其实就是从单一的采购到多种渠道的采购方式,我们叫组合采购。过去采购比较单一,现在我们比较多了,什么订单农业也好,期货点价也好,代收代储也好,粮食银行也好,远期合同也好,中粮现在都有,等等捆绑式、组合式的采购,所以这种方式的转变也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好的效益,而且既有效率的提高,又有效益的提升。
第七方面,就是运输方式的转变。简单的来说,过去都是袋装25公斤的40个袋子,40公斤的多少个袋子,50公斤多少个袋子,一吨的吨袋,不管多少总之都是用袋装,现在我们就做了散粉的智能配送,这种东西很早之前我在嘉吉的时候就开始用了,欧洲来了到我们这儿要做,我们做不了,我们三个条件做不了,第一个条件是我们装置有问题,装不进去。第二个是卸不下来,第三个运不走,三个环节都有问题,现在我们具备了,行业这些人和中粮共同的努力把这个事实现了,现在大家都受益,成本大大的降低,它不仅仅是包装物的问题,我认为是省了人,省了包装,少了污染,最后还提高了效率,这是势在必行的一种方式,把物流的浪费,包装物的浪费降到最低,这样的话大大提升了,不管这钱谁得了,给客户也好,我们自己得也好,总之没让它浪费,所以这是运输方式的转变。
第八方面,就是经营模式的转变。这里从低成本的现货,期现结合的经营方式,这里我不想详细说了。最终问题解决的是抗风险,稳定上下游,这是我认为它应该做的一件事情。过去我们给嘉吉的时候,跟跨国公司签东西,那东西和我们的期货都跨上了,定价来去做这件事情,现在大家都在采用这个东西。而且现在期货很好,下一步糖是不是也可以上啊,越来越多大宗的产品都可以上这个东西。这是我讲的转变。
再一个就是新的时代行业发展的方向,这里我在想全球化或者国家战略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提了四个方向,就谈到了四个方面,一个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第二个面向是面向经济的主战场,第三个面向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第四个面向是面向人民的生命健康。
就是我们脉搏的跳动不能离开国家总的战略需求,大的方向上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否则的话肯定会马云。你看我们的科技前沿,那我们是不是对标国际一流,得有这样的想法。第二个是不是引领行业的发展,要做经济主战场的话要引领行业发展。第三个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比如说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包括双碳目标,这都是大的战略目标,在大的战略目标前提下去发展你这个产业,它就会是健康的,就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包括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那就是四个面向当中讲到人民生命的健康,所以这是大的环境。
基于这样一种背景,我们要做四件事情。第一个,就是可持续发展,倡导清洁生产,助力双碳目标,就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这也是习总书记在达沃斯的时候提出来的,也就讲到中国力争在2030年达到碳达峰,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这是向全世界的承诺。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大的环境必然要求和发展大的方向,要求加工企业要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
第二个提高水电气的消耗,就是节能,其实我们有很大的提升,这里我不展开讲了,中国引进了四条生产线,那时候是全球最先进的淀粉生产线,那时候一吨淀粉消耗蒸汽2.1吨,今天我们可以小于1吨,这就是技术,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的产业发展,就是低碳,就是节能减排。同时,我们也要提高清洁运输方式,刚才我们讲的散装这个事,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少污染也是清洁运输的方式。
第二个,减排造福社会。这件事情就实现经济和社会效应双提升,总体来讲我认为是生态效益的问题,我们现在加工的是玉米,生产多少玉米几乎就有多少秸秆,农作物的废弃物将近10亿吨,其中玉米秸秆就3亿吨,这么大的秸秆,我们烧了也可以,做一部分饲料也可以,究竟怎么去用,用到什么上去。
当然中粮也不断的在做这件事情,确确实实有很多瓶颈问题也有很多技术难关的问题,但是好在一路走来一直都在进步,我相信有一天不会太远,因为玉米就是要做食品的,我们就把粮食的废弃物的另一半怎么捡回来,怎么很好把它捡回来去做清洁能源,去做生物基材料,我们把粮食做食品,两条路就走的非常好了。否则的话现在秸就是个困惑,实事求是讲有些东西就是形象工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3亿吨玉米结构问题。
第二个,我们把废弃物另一半,这3亿吨秸秆怎么利用起来,我们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我们要做的就是纤维素乙醇来代替,用陈化玉米去做酒精,燃料乙醇,粮食肯定是用来吃了,现在利用秸秆的话,不到7吨秸秆生产1吨酒精,现在还是在往下降,关键问题是在原料成本上要做什么,其实从后面的技术难关上已经全部结束,只是怎么把前面的处理更好,有一些改革的措施,有一些政策跟着,可能这条路就可以走下去。
再一个就是非粮当中的聚乳酸、PHA都可以,就是生物基材料都可以用玉米来做,当然都要经过糖,经过发酵进行转化。但是我们如果用秸秆,非粮来做的话,这个平台我们已经搭建完,成本会高一点,现在质量稍微差一点,尤其乳酸的提纯,确确实实还有一条路要走,但终究是一个方向。未来生物基材料,因为现在在榆树工厂也上了一个PHA1000吨的示范工厂,我们把聚乳酸和PHA做完之后,最后做出来的产品就是人造蚕丝,30万块钱一吨。所以我就想可能不用粮食来做,用粮食废弃物去做燃料乙醇和生物基材料,这也符合行业循环经济带动可持续发展这样国家战略的模式。
最后一点,我们还是要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这里我就不详细讲了,习近平总书记有一段讲话,对我们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我相信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一定会为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让我们共建美好生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