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形成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不断推动市场环境的持续优化,需要从多方面发力。
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是供求、价格、竞争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它能够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等自动调节资源配置,激励企业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增强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为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重点抓好这几方面:第一,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贯彻落实《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51条具体行动举措,消除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推动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公平透明、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公平竞争可以降低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让消费者获得更多实惠。第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要通过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维护公平透明、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第三,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要通过打破旧有的体制机制束缚,推动要素价格市场化,深化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使市场信号准确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引导资源向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领域流动。
2024年3月22日,在湘潭市雨湖区姜畲镇青亭村的智能化育秧大棚内,循环式智能育秧机在作业。新华社记者陈泽国摄
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是指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保障和规范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也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生产经营、市场退出等过程中涉及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有关外部条件的总和。营商环境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直接影响着区域内的经营企业。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是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必须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推进政务“放管服”改革。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地,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并减少对市场主体的不必要干预,降低企业运营的制度性成本;同时,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二是完善和优化市场环境。既要推动商品和要素市场的自由化、便利化,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也要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三是加强法治建设。通过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法律执行力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以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四是优化人文环境。通过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的打击力度;营造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社会氛围,鼓励和推动企业家探索创新,吸引和留住各类人才,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正、有序的竞争环境。
2023年8月10日在北大荒集团闫家岗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拍摄的利用数字技术的叶龄诊断仪。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提高市场监管水平
推进国际合作与开放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是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从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层面来看,推进国际合作与开放方面需要主动作为。一是加强国际经贸合作,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贸组织和多边贸易体系,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和资源空间;二是深化国际合作机制,通过推进和加强与其他国家在金融、科技、环保等领域的合作,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三是扩大制度型开放,要依托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体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一方面推动国内营商环境改革,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国内外企业提供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打造更多高能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推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总之,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市场监管和推进国际合作等。这些着力点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我国市场环境的优化和完善,不断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