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当前,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成效如何?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方面有哪些新实践?记者进行了采访。
加大资金支持,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肉质紧实弹牙、口感清爽脆嫩,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独有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享誉四方的水产瑰宝——脆肉鲩。
这种以蚕豆为食的草鱼,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小榄镇的脆肉鲩养殖规模保持在1.5万亩左右,年产值超过11亿元,在全镇农业总产值中占比高达七成。
推动农业现代化,小榄镇正致力于打造集现代化养殖、高效流通、精细加工、休闲旅游、美食文化、科研创新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小型气象站24小时实时监控、手机远端控制投料机和增氧机工作……在嘉华脆肉鲩鱼养殖场,5G智慧渔业系统全方位提升养殖效能。“有了这套系统,运营成本可以降低35%,脆肉鲩会有3%—5%的增产,一年下来能比传统养殖方式增收30多万元。”养殖场总经理黄嘉华说。
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51.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各项贷款高3.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4.42万亿元。
创新金融服务,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初冬时节,湖南省常宁市漫山遍野的油茶花清香四溢。这里有1700多年的油茶栽培历史,是湖南乃至全国重要的油茶产地。
然而,让茶农最担心的天气,却时常影响油茶产量。油茶喜温暖,怕寒冷,生长过程中一旦遭遇干旱、低温、冰冻等气象灾害,就会导致油茶果减产甚至绝收。
为了减轻农户保费负担,湖南省林业部门承诺给予保费补贴原则上不低于30%。不仅如此,为了帮助茶农进一步打开销路,平安产险还在拥有超2亿用户的平台“平安好车主”APP内上线直播助农专区,宣传油茶产品食用价值,拓宽湖南油茶引流销售渠道。
今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推动我国农业保险政策进一步扩面提标,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投保农户实施保费补贴。据统计,2023年,中央财政拨付三大粮食作物保费补贴约200亿元,为超过1亿户次种粮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过8000亿元,中央财政放大倍数达到58倍。此次两大保险政策扩大到全国以后,各地财政将多给农户补贴约100亿元。
用好数字技术,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
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农村金融服务往往需要翻山越岭、费时费力。随着数字金融发展,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创新性地结合数字技术,持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
数字金融不仅带来了农村金融服务质效提升,还破解了很多长期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难题。
标的识别问题是传统养殖业保险一直存在的难点,如何为每一头投保牲畜办理唯一的“身份证”,让很多保险公司头疼不已。传统的验标方式是通过佩戴挂式耳标来进行识别,但是挂式耳标容易脱落,经常出现理赔时耳标已掉落的情况,继而引发纠纷,很难做到精准验标。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与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的合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及时总结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做法成效,强化统计监测与考核评估,推动五大行动落实落细,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与水平,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本报记者吴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