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案例大全11篇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经济发展案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

城乡金融发展不均衡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城乡金融会逐渐向均衡发展转变。现阶段浙江省金融发展总体程度相对较高,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组织体系渐趋完善,资产质量、经营效益持续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日益增强,金融业已成为浙江省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但对比浙江省城乡金融的发展来看,则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发展状况:城市金融发展速度较快,农村金融发展则相对落后;城市金融竞争过于激烈,而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浙江省农村地区经济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金融资源相对稀缺,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对金融资源的需求,这种城乡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严重影响了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浙江省为例,从城乡金融相互影响的角度研究城乡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城乡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有大量的研究文献,但研究中缺少对区域金融发展不均衡性的分析,本文将金融发展区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部分,分析城乡金融发展差异及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城乡金融发展分别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可通过以下模型作理论上的说明,因资金的高度可流动性,如果城市资金的收益高于农村,则农村资金就会流入城市。可建立关于金融机构业务(以存、贷款为例)导致农村资金流入城市的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假设金融机构在农村吸收存款的利率为rrd,在农村进行资产业务(如贷款)的收益为rri,在农村进行资产业务的成本为rrc;金融机构在城市进行资产业务的收益为rci金融机构在城市进行资产业务的成本为r。金融机构将农村存款转移到城市进行资产业务的成本为rtc用θ表示农村存款在农村投资的比重,则会有(1-θ)比例的农村存款流入城市进行投资。金

上式表示在利润最大化时,金融机构在农村的金融资产收益与城市金融资产收益之差应等于金融机构在农村经营成本与在城市经营成本和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成本之差。当:rri+rci+(rrc-rcc-rtc)时,即απ/αθ

这表明农村存款在农村投资的比重(θ)过大,金融机构可以减少在农村的投资比重,增加将资金转移到城市的比重,这样会导致其收益的增加。在经济均衡的条件下,其中rri和rci可理解为等于农村和城市投资的边际收益,并可利用上式中的金融机构成本和收益各指标对θ的影响。如,分析rri值对θ的影响,假设其他各指标保持不变时,rri值增加,金融机构为利润最大化就会增加θ,即当金融机构在农村投资的边际收益rri越大,金融机构在农村进行资产业务的收益也越大,其促进更大比例的农村存款在农村转化为投资,这说明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的相互作用;同样可得,假设其他各指标保持不变时,rrci值增加则θ就会减少,这样随着农村资金流入城市,城市的金融发展可能不利于农村的经济增长。

二、实证分析

(一)城乡金融发展变量及数据说明

(二)实证分析过程及结论

面板数据模型要考虑面板系列数据的非平稳性,经济变量一般多为非平稳的,可能存在单位根。本文利用Eviews7.1计量软件,并利用各种检验方法的综合结果,经检验模型中各变量单位根如表3所示(其中,括号中的数值为可能的单位根阶数),可见各变量都存在单位根。经济变量的非平稳性给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带来虚假回归问题,但同时有内在经济联系的变量之间又多表现为协整性,也就是非平稳的经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具有协整性的经济变量之间可进行回归分析,所以对面板数据

模型可通过协整检验以避免出现虚假回归问题。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建立在恩格尔――格兰杰(EngleandGranger)二步法检验基础上的面板协整检验,具体方法主要有佩德罗尼(Pedroni)检验和考(Kao)检验;另一类是建立在乔汉森(Johansen)协整检验基础上的面板协整检验。Kao检验与Pedroni检验遵循相同的基本方法,都是在EngleandGranger二步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不同于Pedroni检验,Kao检验在第一阶段将回归方程设定为每一个截面个体有不同的截距项和相同的系数,在第二阶段Kao检验基于DF检验和ADF检验的原理,对第一阶段所求得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此处进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并利用Kao检验方法,在具体设定第二阶段回归包含的外生变量时设定为在模型中体现个体固定效应,设定第二阶段回归所包含的滞后阶数(Laglength)时选择自动选择。估计结果为,ADF统计量的估计值为-2.696184,其p值为O.0035,可见模型中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回归分析时可排除虚假回归的可能。

利用Eviews7.1计量软件,建立面板数据(paneldata)工作文件,经检验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系数估计结果如表4中方程l所示,其中括号内为对应的p值,从结果可以看出,反映农村人力资本的指标(农村就业率)P值为0.556,其显著性水平极低,完全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在浙江省农村生产过程中,农村就业率对人均农村产值没有明显的作用,这印证了在浙江省(甚至是中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边际生产力极低的现实。农村人均储蓄存款指标P值为0.0685,如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在5%水平下,则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1研究背景

2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和发展理念落后,制约了整体的经济发展。

2.1资源分配不合理

2.2发展模式不科学

中国农业经济在生态资源利用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农村地区的发展模式仍然以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为主。产业结构没有与土地资源优势进行有效结合,对农业种植缺乏有效的管理。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存在效率较低的情况。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相对落后,使得农业经济改革相对较慢,不能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2.3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信息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巨大的信息资源将会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何让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跟上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政府对这方面的重视度不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管理,没有形成相对科学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使得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不能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同时,政府部门也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体系[3]。农业经济管理缺少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导致农民在农作物种植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可供使用的农业土地面积逐渐减少,将会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3有效的优化路径

3.1引进现代化管理模式

要想使产业快速发展,就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要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就要全面改变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化的运转体系,并进一步加快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全面推进。将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结合,避免盲目套用其他地区的模式[4]。如果管理制度与实际情况不匹配,管理模式就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在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有效应用,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引,并不断调整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全面的数据系统,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5]。

3.2建立完善的信息流通模式

一、引子

案例一:在小贝3岁时,父母离异,双方均对小贝的扶养推卸责任,小贝只好从小与祖父母一起生活,祖父母对小贝娇生惯养,从小小贝就养成了不少坏习惯,小学时,多次与班上的同学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屡教不改,初中时,小贝发展到逃学旷课,经常出入娱乐场所,同时染上了吸烟、喝酒、赌博、偷窃的恶习。在一次假期,潜入学校撬开学校办公室,在办公室盗窃时,小贝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

案例二:小华6岁时,父母为了生计双双赴广东打工,而把小华托给外公外婆照应,外公外婆都是已过60岁,体弱多病,而对小华十分溺爱,非常迁就,使孩子养成了任性,倔强的性格。由于缺乏最直接的父母的亲情之爱,小华性格冷漠,在学校时非常调皮捣蛋,老师找他谈心,他置若罔闻,成为学校比较典型的三“差生”。

二、隔代教育的原因分析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农村“隔代教育”作为一个新时期出现的一种教育方式,也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我国农村教育的落后,主要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都比较差,特别是老师队伍整体素质低,整体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的教育,由于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又愈来愈激烈,年轻的农村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奔波在外面的世界,随着国家形势的好转,政策的开放,大城市也为在农村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这些年来出现了一股“外出打工热”。年轻的父母常年不在家,家里的小孩教育就自然而然落到了祖辈们身上,这就导致了农村千百万个“隔代教育”家庭的出现。

2、在我农村,封建的传统观念、传统生活方式,如大家庭的生活方式也为农村“隔代教育”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在农村,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大院,如王家大院、张家大院、李家大院等。他们世世代代住在一起,这种大家庭式的生活在农村非常普遍,当前比较典型的家庭是“四二一”型,这种家庭组合,祖辈们与孩子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孩子也与祖辈们比较亲近,孩子的教育也主要由祖辈们来承担。

3、有些父母对教养孩子的责任认识不够。教养孩子是每个父母都应尽的义务。然而有的年轻父母图省事,怕费事,贪图二人世界,乐得把孩子推给自己的父母。再加上老年人孤寂难耐,也想从扶养孙子的过程中得到乐趣,两者一拍即合,就容易形成“隔代教育”的局面。

4、在农村,传统思想影响比较深远,如“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思想比较根深。所以为了逃避计划生育,逃避当地政府的眼睛,多生几个子女,把先生出来的孩子藏匿在外祖父母家或其他亲戚家,而且越是落后的贫困的农村家庭越是想多生,被藏起孩子的教育责任则完全落到了外祖父母肩上,“隔代教育”也便成为事实。

三、解决“隔代教育”提出建议和对策

“隔代教育”作为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是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副产品”,实践证明,其存在着许多弊端,对农村的家庭教育存在许多副作用,影响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进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对此,应该高度重视,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隔代教育”的根本途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为政治理论的发展提供动力,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然也受到经济的制约。由此,当前我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几届政府都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发展农村经济最主要的是要发展好乡镇企业。在农村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避免农村劳动力流向大城市,同时要稳定农村基本的政策。

(二)增强国家在农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基本途径。国家和政府应鼓励外出务工或经商的父母们,在资金和经验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回到家乡,为家乡作贡献,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地方经济,使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红火起来,真正实现致富和教养孩子的“双赢”。

(三)父母和祖辈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增强各自的责任意识是重要途径

幼儿的成长状况与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当地所处的综合经济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在农村,幼儿成长同样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条件不同,这对于幼儿成长来说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挑战。

1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农村经济状况与幼儿的身心成长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影响可能会表现在幼儿成长的各个方面。

1.1经济状况影响幼儿的生理成长和健康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显著影响了幼儿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家庭经济环境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很多幼儿教育实践经验和有关成长追踪案例表明,从幼儿出生开始经济状况就已经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幼儿,可能会造成子宫内生长延迟或神经性行为成长不充分。出生后这些幼儿能得到的照顾也相对较少,很多幼儿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而成为留守儿童,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可能会有很多牵连性疾病,从而给幼儿的发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2经济状况影响幼儿的教育环境和心理

1.3经济状况与父母职业情况的联系

学前教育领域内的某些研究者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对于未来成长的抗风险能力,与经济状况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网络经济在农村不断兴起,很多农村当地的老百姓借助网络经济改善了生活条件。经济状况较好的父母往往更为自信,幼儿在这样的成长环境内,看到父母不断地努力和成长,长大后更加自信,认可父母的职业和家庭条件,同时幼儿的学习策略和生活习惯也会更科学。

2保证农村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策略

不同农村发展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会影响幼儿的认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硬性指标,具有波动性,同时也是一定发展范围内的不可抗力。在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的情况下,为促进农村当地幼儿身心健康发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运用和调动各类家庭经济资源

2.2优化幼儿成长的家庭环境氛围

2.3发挥村委会的中介作用

1前言

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加大在农村经济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能够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仍然属于农业大国,因为地域性差异使得我国某些地区的农业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无法正常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因此有效对此类问题进行研究并解决,将会有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持续性影响国家的昌盛。

2农业基础设施

2.1公共品的性质

2.2外部性的正反方面

从另一方面讲,农业经济基础设施还具备较强的外部性,换而言之就是基础设施的建立能够为农民以及企业带来持续性的收益,同时这种收益性是相对的。比如加强对于交通设施的建立能够有效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各种水库渠道的建立也能够帮助农民进行灌溉,但同样也有着较为负面的影响。比如由于开发建设不当而造成的农田用地被占用,又或者是过度追求经济而造成的盲目放牧现象,连锁性的引起沙尘暴、雾霾等一系列恶劣影响。因此有针对性的进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要根据当地的具体状况具体分析具体解决,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

3.1对农业生产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农村基础建设更加重视,同样政府在基础建设方面也得到了社会更多的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要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具有针对性的改善当地水利现象,尽可能的保障农村交通渠道和水利工程的有效结合,进而使得当地特色农产品能够运输,使得其市场辐射范围更广。基础设施的建立既能够减少当地农产品运输加工以及销售的成本,同时还能够降低其在整个市场中的风险隐患,不断刺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业经济与整个市场的联动性。其次则是基础设施的建立拉近了农村和经济体系之间的距离,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投入,从而实现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可以说农村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优化能够为农村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使得农民的农产品经济体系更加丰富,为其获得更多的资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进而有效降低了因为自然因素的影响遭受的损失,对农业经济的重视同时也能够为农村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使得整个农村经济体系更加稳固,不断推动农业经济朝着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3.2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加大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尤其是能够显著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强化农村经济实力。首先对于基础设施的建立和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其产业更加标准规范,进而能够为其吸收更多的资金投入,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因此可以看出基础设施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较常见的是优秀的企业与商业主体为农村提供更多的资金以及工作机会,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使得其收入更加多元化,而且这一举措是建立在政府主导的投资基础之上的,因此也更具有权威和可参考性,有效拓宽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而真正实现农业经济-企业-政府三方联动效应。另外有针对性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推广和建立能够刺激农村经济的增长点。目前来看主要是以旅游业、重工业以及手工业为主要发展对象,整个农村经济也更加多元化,同时还有的地区坚持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实现了以地域特色为主的农产品,在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之下将农产品包装并销往全国,带动了当地农业的经济发展,真正有效的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困难的问题,这给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思路。

3.3对健全农村经济发展制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经济正向重视环境质量的方向快速发展,绿色金融自2015年起,在国家支持下绿色金融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逐渐增大。中国的高层领导曾多次明确指出,发展新型绿色金融,是有力推动我国加快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2020年,银保监会正式联合《关于做好2020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快优化“三农”领域金融服务产品等七个关键方面并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性指导建议。

一、绿色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绿色金融主要是指为满足国家突出支持全球生态环境改善、应对缓和全球复杂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经济资源合理配置节约高效利用综合合理利用的各类绿色金融服务活动。我们国家有关政府部门近年来十分高度重视和支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出台很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性文件。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在2019年联合提出,要建立健全“三农”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制度。银保监会又《关于做好2019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和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对于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金融支持的思路。实施绿色金融是加快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绿色金融主要是对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新型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所以绿色金融能够加快低碳农业等新兴农业快速成长。绿色金融主要向农村生态环保的重点产业发展提供大量资金直接支持,因此是加强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有效综合治理的资金保障。

二、我国农村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优秀绿色金融的案例分析-以浙江省商业银行为例

四、绿色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胡世录.基于金融支持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困境与对策农业经济[J].农业经济,2020(7).96-98.

[2]张露,徐丹丹,黄兵号,古小刚.绿色金融促进江苏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金融[J].北方金融,2019(8).46-50.

[3]王会钧.绿色金融如何支持农业产业结构绿色升级——以黑龙江省为例[J].农业经济,2020(5).108-110.

农经管理人才是指为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存在于农村中,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或经营管理经验,并能够通过自己的经营管理把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持续为社会提品与服务,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带头作用的,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环境的人才。从其职业岗位来看,农经管理人才主要包括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农产品经纪人、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会计、专业化经营的职业农户等,这些经济管理类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需要更多懂经营、善管理、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在农村经济各条战线上发挥积极作用。

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是农经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农经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更多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各类农经管理实用人才,需要大力推进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技术和劳动组织的发展

对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的影响

(一)职业的发展促进了农经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使我国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经管理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农业产业链延伸,分工进一步深化。一方面,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减少;另一方面,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型人才增加。如江苏、浙江等地水稻生产已出现提供统一供秧、统一插秧、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割等专业化服务的公司。当前全国各地专业的农机服务合作社也呈快速发展态势。到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7960个,从业人员26.8万人。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活跃着大批的农民经纪人、农产品储运商和农产品营销员。据

(一)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的内涵

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专业教学法是专业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传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可视为为实现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在农经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师生间的互动形式、教学内容的传递手段、引导学生学习的途径及教学方式的总和。新时期,农经管理的工作、技术和劳动组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专业岗位进一步细分,新兴的农经管理岗位任务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

(二)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的特点

首先,教学方法要为培养新时期农经管理职业人才的教育目标服务。与其他专业技能型职业人才不同,市场经济宏观背景下的农经管理类职业人才大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充当决策者的角色,如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员、专业种养农户、专业服务公司或合作社管理人员等,他们的职业活动与市场交换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其职业生涯时刻充满选择或决策过程,如对生产技术的选择、生产产品的选择、销售对象的选择等。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其面对不同情境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也要体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在农产品营销渠道选择的教学中,应大量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掌握决策的各种影响因素和须注意的关键事项,从案例中获得经验性、策略性知识的增长。只有符合职教农经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才是合适的专业教学法。

其次,教学方法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职业教育更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让学生学会“如何做”。因此,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应多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认识新的农经管理职业岗位及其发展趋势,在完成岗位任务过程中,获得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与传统的讲授、反复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的案例分析法、考察或调查法、引导文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一方面,农经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更多地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行动,主动获取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对目前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较多采用的讲授、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可以适当改进,加入行动导向的元素,成为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教学方法。如在传统的讨论教学中适当穿插卡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激发学生参与和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教学方法要体现从职业真实环境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的特点。教学方法是师生活动方式、步骤、手段的技术,职业教育教学重视从真实环境的工作过程出发,通过分析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对学习情境进行整体设计,来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农经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真实的职业环境出发,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对师生活动进行优化设计。如结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环境,以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岗位的任务为例开展模拟教学或角色教学等,提高教学与职业环境的匹配度。

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选择的原则

应从职业、技术、劳动组织发展对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出发,推动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从学科知识体系导向的传统教学方法向行动导向的现代教学方法转变。总体来看,在专业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符合农经管理职业岗位的特点

(二)以促进农经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农经管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职业能力。根据德国联邦职教所的定义,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这说明职业能力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还应具有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能力。以农村会计岗位为例,过去的会计工作工具是纸质的账簿、人工记账、算盘计算,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岗位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农村会计人员随技术的发展更新技能和知识,同时各类不同农村经济组织的会计业务也有所区别,要求该岗位从业者还需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和跨专业的能力。因此,对农村会计类课程的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一般会计原理知识,还可通过案例教学法、角色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使学生通过行动体会会计知识在不同岗位上的迁移,真正学会做好不同岗位上会计工作的要点,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重视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职业教育和教学方面有许多先进理念和成功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以设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德国主流的职业教育思想,该思想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能力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在设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德国学者将职业能力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融合,提出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不仅要确定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还应包括对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和开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德国学者认为,能力产生于受理论引导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学方法不应被理解为是孤立的,针对简化、复制的模型作调整几乎不能给学生打开行动空间的授课技术,而应是以情境和范例的形式去做安排和设计。从事职教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也应重视设计导向思想在专业教学法中的应用。在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真实的职业环境与学习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整体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帮助学生掌握对职业行动具有重要作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在家乡江西省萍乡市五陂镇王陂村度假之时,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赢得了王陂村村主任竞选的胜利(彭海案例)。无独有偶,2000年3月,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向全国公开招聘约30名大学生村官,引起3000多名各地莘莘学子前往求职(天河案例)。如何看待这两件新鲜事,可谓见人见智。大学生(包括硕士、博士)当村官,值不值,该不该,前者是实证判断,属于经济方面;后者是规范判断,属于法律方面。尽管大做村官,值与不值,该与不该,这些都只关系具体的当事人本身的利益,然而它却引起了我们在新的条件下,对我国农业发展道路的思索。

比较而言,彭海案例代表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种可能的选择,它更多的只是一种个人理想的实践,不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而天河案例则代表了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前述的两起大争做村官的案例,其实质就是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的一种个体选择。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信号传递和引导着资源的配置。而现实世界里,相对于人类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显得稀缺。因此,在众多用途的使用上,资源就存在一个最优配置的问题。人力资源的配置也不例外。

在现在以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大无疑是我国较为稀缺的人力资源。尽管我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十分甚至过于丰富,但受过高等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仍然很低。这里,如何高效配置这部分紧缺的人力资源,不仅关系到资源拥有者的幸福,而且也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实践证明,相对于经济体制来说,市场经济体制能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尤其是较为稀缺的资源。早在200多年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作过生动描述,在其名着《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一书中,他这样论述:“每个人都在力图运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价值。但是,在他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本意追求的东西。这样,由于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能产生的效果还要大。”可见,大争当村官,是在分散决策的市场机制下配置人力资源的一种方式。

作者简介:王曙光,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副教授,北京100871

郭欣,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

一、引言

本文的研究旨在弥补学术界对农村信用社案例研究的不足。本文作者于2005年8月对山西LD农村信用联社(以下简称LD联社)进行了深入调研,考察了LD联社所属的6个信用社以及联社营业部和联社信息中心,全面了解了LD联社的业务领域、组织架构、产权结构以及改制情况。调研采用农信社管理人员座谈、农信社客户访谈、贷款企业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对LD联社的运作机制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把握。

二、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变迁

(一)从存款结构分析

(二)从贷款结构分析

近年来该地区农村经济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快速发展在信贷需求上的直观反映,而LD信用联社正是满足了这样的需求,从而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贷款结构的分析表明,随着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业务也在发生相应的变迁,使得农信社一方面仍然坚持支持农业发展的传统业务领域不变,另一方面也应积极适应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将贷款领域适当向农村中小企业和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转移,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不良贷款的控制。通过严格的信用等级评定,LD联社比较有效地控制了不良贷款的规模,从表3的数据来看,不良贷款余额总体上呈下降态势,而且在近10年中间,尤其是1999年以来,不良贷款率有显著的下降。需要指出的是,数据所显示的农信社不良贷款中包含着很大一部分中国农业银行改制时的历史包袱,农信社可以说承担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变迁的部分成本。然而即便如此,在1999年之后,这种历史包袱也正在经由农信社经营效益的提高而得到逐步化解。

三、制度变迁与农民信用观念的培育

本文以LD联社为例,从存款结构和贷款结构这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合作金融的制度变迁。其中存款结构的分析表明,在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区,存款表现为不同的结构特征,而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种变化将更加明显。同时,存款结构分析也表明,信用社存款中占据大部分的是流动性很强的低成本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风险,但是农信社仍然可以通过严格科学的资产负债管理来抵御这种流动风险。

对LD联社的贷款结构的分析使我们对其信贷风险控制机制和信用评级制度印象深刻。LD联社在不断增加信贷规模的同时严格控制外部风险,力求盈利与风险的平衡。调研组此番走访深刻体会到该信用社与信贷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理念:信用社通过详尽的评级制度划分信贷户的信用级别,然后根据不同级别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级别越高,享受到的利率优惠与资金支持便越多。盈利能力强且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和农、商户在信用社资金和信息的支持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而在企业和信用社之间建立了超越单纯金融业务的关系。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持续增长的资金支持,也稳定并扩大了信用社的业务规模,更在当地社区培育了良好的金融秩序和信用环境,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循环。

这种互动循环对我国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是非常深刻而深远的。我国农村金融的稳健发展与农民信用观念的培育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一方面,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尤其是其业务领域的拓展和创新,会直接影响到农民信用观念的确立,农民在日益频繁的信贷交易中体会到市场信用的重要意义,那些信用评级高的农民或者农村基层经济组织更容易获得贷款,促进了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农民信用意识的增强也直接拓展了农村金融的信贷基础(包括信贷需求和信贷供给),为农村金融的业务扩张提供了制度保障,并直接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和不良贷款规模。这种互动关系的建立和拓展,导致传统乡土社会中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关系中的信任观念逐渐演变为现代市场社会(或者说契约社会)中以遵守市场契约为特征的现代信用观念。[10]这种观念的养成,实际上凸显了道德(信用观念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规范)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在维系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木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人民日报,2005―8―18,

[2]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1).

[3]沮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R].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课题主报告,2001.

[4]曹力群.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农户借贷行为研究[R].课题报告,2000.

[6]李静.中国农村金融组织的行为与制度环境[H].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7]何广文.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一、农村经济现状及风险投资参与状况

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742.8元,年均增长9.5%;中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864.8元,年均增长10.6%;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85.6元,年均增长10.5%。在看到农村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不可忽略这样一组数据:200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3566美元,按当时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24320元,依据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为0.45,得出年人均纯收入约为10944元。这一数据是东部地区农民纯收入的1.6倍,中部地区的2.3倍,西部地区的3倍。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市,2008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4倍,分别为26690元和11400元。

上述数据表明,虽然长期以来国家给予农村经济发展以大力支持,但由于受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经济依然相对落后,发展农村经济依然需要长期的努力。

二、风险投资对农村农业投入过少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地区居民创业意识不强

从目前的农村现实来看,农村居民整体创业意识不强、创业率低。大多数农村居民过着靠手艺吃饭的生活,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一年中难得回来几天,加上长期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易满足现状,很难产生回乡创业的思想。另外,外出务工所获得的收入大多用于建房、子女教育及生活开支,使得即使有创业想法也缺乏必要的创业资金。同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得农村居民创业时有很多后顾之忧,抵御风险的能力极低,在一些创业想法面前畏缩不前。

思想意识的局限与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农村潜在创业主体无法产生创业理想,因而风险投资寻找不到创业项目,从而限制了风险资金进入农村农业经济体系。

(二)农村地区创业成长性较差

较低的创业率,并不意味着在农村地区就没有创业。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创业也有过几次,其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

但在新的时期,上世纪80、90年代的创业路线显然是行不通的。从目前农村创业现实来看,大多仍然延续了过去的创业模式,依靠技能或有限的资本开家小店小厂,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好的最多解决一家的发家致富,很难获得太大的成长;或者照搬先进地区容易模仿的创业模式,成长空间也不大。

由于受到受教育水平等限制,这些类型的创业一般没有高科技作支撑,也很少有富有成长空间的独特创新包含其中,创业时也没有系统的发展规划,很难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

(三)缺乏信息交流平台

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地区,对外信息交流很困难。报纸送不进来,信件寄不出去,现代网络设施铺设不到或使用率极低,有的地区甚至手机信号都没有。这使得这一地区的创业者很难与外界的风险投资机构联系,推销自己的创业项目,有的甚至都不知道风险投资的存在。风险投资机构也没有一个获得农村创业项目信息的有效平台进一步筛选,投资更是无法开展。

三、增强风险投资对农业农村投资力度的措施

软环境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以及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态度等。在基础设施及条件日益趋同的今天,软环境对投资的影响越来远大。要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资金进入农村,软环境方面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提高创业意识

1.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受教育程度低是农村居民的一个显著特征。要改变农村居民思想落后的状况,必须强化基础教育,加大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村适龄人口的入学率,降低失学率。不仅要推进免费的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建议延长至12年),还要从失学的原因入手,建立普惠制的入学奖励制度和特惠制的优学奖励制度,促使更多的农民子弟能够享受教育福利。并且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增加创业教育的环节,提高农村居民的创业意识与能力。

2.加大网络建设,降低使用成本。这里所说的网络包括交通网络、电视网络、电信宽带网络等。这些网络的建设与使用方便相对封闭的农村地区与外界的接触,从而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激发新的人生追求与理想,进而逐渐改变整个农村的精神面貌,塑造创业精神。同时,这些网络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包含创业致富的信息,可以为农村创业,提供项目、创意参考。

(二)降低创业阻力

1.土地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自1999年1月1日生效,2004年又进行修改。我国在土地使用上实施了严格的管理,县及以下行政单位没有土地使用指标。这一规定的积极意义不容忽视,在此不做讨论,但给农村创业的土地使用问题带来了难题。应该在农民创业活跃的区域设置农民创业园区,以满足农村创业的土地需要。当然,在园区土地使用上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

2.企业组织形式。农村创业者在资金上、风险承担能力上都是脆弱的。为保障农民的创业积极性,保障创业失败后农民的正常生活,需要在企业的组织形式上进行适当的创新。如有限合伙制,一般情况下其合伙人可分为两类,一类合伙人作为真正的投资者,投入绝大部分资金,但一般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并且只以其投资的金额承担有限责任,称为有限合伙人;另一类合伙人作为真正的管理者,只投入极少部分资金,但全权负责经营管理,并要承担无限责任,称为普通合伙人,亦称一般合伙人或无限合伙人。就风险投资而言,风险投资机构一般是有限合伙人,而创业企业家是无限合伙人。为促进农村农业的创业行为,在法律上可允许农民创业家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参与创业,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另外,在合作制股东限制上,在有限责任公司最低资本额的限制等方面都可做适当的调整,以促进农村创业,并吸引风险投资的加入。

(三)建立农村地区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创业项目技术含量

(四)新建农村地区融资服务体系

因此,为支撑农村农业的创业行为,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重构农村信用体系,强化小额信贷机制和建立农村居民征信系统,构建新型农村信用担保机制。二是构建农村风险投资体系,建立政策性保障性风险投资机构,服务于传统型农村创业;建立风险投资引导机制,引导风险投资进入农业农村领域;推动微型风险投资基金模式,适应农村创业资金需求特征。

(五)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

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9-2010)[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社,2009.

[3]王元等.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09[M].北京:经济管

理出版社,2009.

[4]陈波.风险态度对回乡创业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

二、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一)现阶段农村金融需求特征

在现阶段的中国,农村金融抑制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因此,站在农户角度来审视农村的金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在一个连续的视角下来看巾国农户的金融需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户,可能面临不同性质的资本约束。具体而言农村金融需求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总之,分散性、小规模、高风险、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意味着金融经营成本的增加;贫穷、传统、保守,决定了农民在金融资源获取上的弱势;信贷资金供给不足无法满足需求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现阶段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变化

(2)农户生产扩大贷款需求增加。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规模化、集中化经营土地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农村种植大户的不断增加带来生产经营信贷需求的压力上升。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做好小额信贷款又要发挥农业资金杠杆作用,支持农村新模式的发展。满足农村的信贷资金需求,台理引导农村经济又稳又快的发展。

(3)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突出。目前,专业合作社数量快速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农村一种新的经济形势。实践证明,专业合作社是解决农村金融需求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振兴农业经济的基础。加强和改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产品特色优势明显、组织运行顺畅、经济实力较强、服务功能完备、信用状况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联保贷款等方式。对信用评价低的专业合作社实施限制信贷投放的方式,督促其改正不良行为,消除失信带来的不良后果,重新积累信用以便能早日获得农信社的支持,使专业合作社快速蓬勃发展。

(4)加大农民工创业贷款。金融危机导致大量的农民工非自愿失业,如何引导农民工重新上岗和创业,维持社会稳定是现在当地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落实小额担保贷款任务,实行目标考核管理,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作用。建立和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资信评级,对回乡农民工创办的符合农业产业化贴息条件的企业,优先给予贴息,并适当降低贴息审批条件。采取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为回乡创业企业“量身定做”的特色金融服务,满足农民工创业资金多样化的要求。

(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需求较强。当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总体表现为建设的力度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基础设施规模小、水平低、配套陈旧问题明显。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政府和农民纷纷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风险大、收益率低、回报期长的特性,除农户集资外,还需要农村金融部门大力的信贷支持。

三、无效金融需求分析

当前正规金融机构所使用的通用信贷技术,以传统农区为代表的大量的普通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因为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而被拒之门外――这些农户显性资本的缺乏和原始积累的缓慢发展,由于与“现代信贷技术”的格格不入而无法转化为“有效的”金融需求以及相应的金融供给。

但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农户的金融需求之所以被视为“无效需求”,原因不在于需求的真实性,而在于需求的“难以缔约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作为供给方的金融机构的判断标准。换言之,如果单纯从“现代信贷技术”所通常使用的判断标准来看,无抵押和无担保的农户的信贷需求确实应被视为“无效的”金融需求;但是,无抵押和无担保的农户据调是存在大量具备现实还款能力的农户,只不过按照所谓的“现代信贷技术”来判断是“无效的”金融需求。根据对四川南充“美信服务公司”的调研表明,通过开发适用于低端市场(包括农户、作坊主、小商贩、等)的小额信贷技术和金融服务方法,大量被正规金融机构所视为“无效金融需求”的所谓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者不仅具备还款能力和可持续性,而且违约率极低。根据四川南充美信服务公司的客户资料分析,这些客户大都属于无抵押、无担保、无信用记录的“三无”群体,有的与当地的正规金融机构网点(如邮储银行、农业银行)仅一墙之隔,但却得不到这些金融机构的贷款,而当他们获得了“美信”的贷款后,其潜在的金融需求和良好的还款信用立即获得了释放。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

(1)简单地将无抵押、无担保等显性资本水平作为判断无法形成还款能力和有效金融需求的观点是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无法有效延伸至农户低端市场的重要原因;

(2)建立在抵押、担保和现金流等分析基础上的所谓“现代信贷技术”并不适用于低端农户市场,低端农贷市场的信贷供给和金融服务需要开发专门的信贷技术和服务方法;

(3)在金融供给端的竞争依然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习惯于采用传统信贷技术发放贷款的正规金融机构已经形成某种“创新惰性”,缺乏开发专门服务于低端市场的金融技术的动力和积极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应该看到:农村的金融需求,已经表现为传统意义需求基础上的升级成分;新的特征以及新的需求变化要我们适时的加以解决这些新生问题,才有可能增加农户贷款的可获得性,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而判断农户的信贷需求是否是有效需求,金融机构需要走出传统信贷标准的桎梏,针对低端信贷市场的特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使得那些潜在的有效需求得到更好的识别和满足。根据多次调研表明,潜在的大部分农户信贷需求是真实有效的。这说明当前对于“潜在的占多数的农户信贷需求是无效的”这一论断是片面的,它忽略了很大一部分潜在的有效需求。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在的金融机构能否具备识别这些潜在有效需求的能力和技术。

四、应对的策略

(一)扩展农户的金融需求角度

农村金融改革应该以农户的利益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农户的金融需求,农户的政策意愿。在此基础上政府实地考究,从当地农户的最迫切需求出发进行改革。从根本来讲,应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户文化水平,培养农户自发利用正规金融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具体措施包括:(1)根据其特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向理性小农转变,提高其获信能力,保障其可贷资金的获得。(2)转变农民的理念,培训农民技能,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户潜在的有效金融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

(二)增加农村金融供给角度

[1]徐璋勇,王红莉基于农户金融需求视角的金融抑制问题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9)p47-48

[3]王学信农户的金融需求及其解决途径[J],商业研究,2006,(24):p3839

[4]肖海霞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J]农村经济,2004(5):p73-74

THE END
1.信用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市场定位鲜明,对农业技术、生产规模、生产流程有着更为精细化的融资需求。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例,其一般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等利益联结方式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关系。因此,如果金融机构缺乏前期市场调研,则会导致信贷供给与需求的错配,进而http://xinyongdehui.cn/tslm/cxwh/xyzs/202412/t20241202_3326640.html
2.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路径探索国研网数据库目前我国仍缺乏一个多元、全面的金融体系,金融服务产品也面临着种类单一、同化等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完善和创新适合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乡村仍缺乏金融服务理念,完善乡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并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 (三)农村金融风险大 金融服务为保障乡村振兴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合理控制与规避金融风险http://cxxs.hzlib.net/DRCNet.Mirror.Documents.Web/docview.aspx?DocID=7678578&leafID=14067
3.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刊亮相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农村中小金融 机构支农支小定位,分省分类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当前,农村金融仍旧是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薄弱环节。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不仅有利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k0ODEwNA==&mid=2650418396&idx=1&sn=a97980df15c397bd05c92bca8b42b2e1&chksm=bfa1444e02d009b255ab73a301dfb9c4dd915ba1bf8e52b511859f3d411b4967794334ef8039&scene=27
4.久远银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意向书股票频道发行股票类型 人民币普通股(A 股) 本次拟发行 2,000 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 25%。全部为公司公 发行数量 开发行新股,不安排公司股东公开发售股份。 每股面值 人民币 1.00 元 每股发行价格 人民币 元 网下向投资者询价配售与网上按市值申购定价发行相结合的方式或中 发行方式 国证监会等监管机关认可的其他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5062500000023_44.shtml
5.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1第24期(总期74期)在线培训课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信贷、债券、股权、期货、保险等金融子市场支农作用有效发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重点领域融资状况持续改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具体来说,在信贷方面,为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金融资源倾斜,《意见》要求过渡期内,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https://zzql.cc/?list_89/1300.html
6.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精选十篇)二、农业发展银行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不协调性 新形势下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农村各融资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融资需求日益多元, 涵盖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 对政策性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滞后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pntj8vo.html
7.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2第39期(总期138期)在线培训课程《方案》提出,针对投融资机制,在建设主体上,鼓励符合条件的相关市场主体参与承建农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在资金筹集上,推行政府投资与金融信贷投贷联动;在运营方式上,对设施农业、冷链物流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合作建设运营;在还款来源上,以项目建成后形成的生产经营收入为主https://www.zzqyj.net/?list_89/1361.html
8.农村金融调研报告其中农业发展银行无为县支行争取其上级行对无为县企业直接贷款4560万元,无为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通过社团贷款引进县外农村信用社对我县企业贷款4450万元,工商银行无为县支行在信贷规模受限的情况下帮助企业向县外银行办理转贴现13588万元,同时各金融机构还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企业争取县外银行(徽商银行等)贷款12500万元,从而有效https://www.ruiwen.com/gongwen/baogao/1495175.html
9.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木质菌材、刺梨、精品水果、花卉苗木、林下中药材等林业产业,以关岭县为重点建设花椒产业基地;以黔西市为重点建设皂角产业基地;以凤冈县为重点建设茯苓林下中药材基地;沿兰海、沪昆、厦蓉、杭瑞高速公路建设花卉产业带,依托良好的气候资源,开发森林康养、观光、度假、休闲、探险等特色旅游产品,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http://law.foodmate.net/rule/show-213609.html
10.金融支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作用的研究分析在后续章节中,我们将深入分析金融支持如何通过创新方式,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效率和风险抵御能力,并探讨不同金融支持方式如何具体应用于农业生产,以及金融创新和政策引导的重要性。同时,还会关注当前农村金融市场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案例分析将在展示金融支持作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具体的成功或失败案https://blog.csdn.net/weixin_29323977/article/details/142237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