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专业资本;教师专业发展;新高考改革;教育变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1]。该意见将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2]。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明确提出“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全面提升我国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石。
一、文献综述:教育变革中的教师专业资本
当下,新高考改革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教育变革,涉及包括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一方面,高考本身固有的筛选功能让教师面临沦为“应试技术操作员”的危机[13];另一方面,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新”角色期待又要求教师超越既有的单一教学者身份,向多种角色身份发展[14]。在相互拉扯的变革情境中,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被各种话语体系裹挟,导致教师的专业身份建构陷入两难,经常处于“被培训”和“被发展”的状态[15]。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教师专业资本的概念框架,聚焦新高考改革情境中教师专业资本的流失与重塑,探讨教育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为新时期我国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持续推进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个案选取
如前文所述,教育变革的推进需要考虑每所学校所处的具体情境,而教师个体又嵌套于地域、文化、学校等多重场域,使得教师专业资本具有很强的情境异质性。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寻和理解个体在变革情境中产生的感知、态度、意义及其所采取的行动[18]。基于质性研究的个案选择需要遵循四大基本原则——知识丰富性(knowledgeable)、敏感性(sensitive)、多元性(multiple)、独特性(unique)[19],同时综合考虑任教学科、工作经历、学校级别等因素。本研究通过“目的性取样”以及“滚雪球取样”,选择那些能够提供最丰富信息的教师个体作为研究个案[20]。具体信息如表1(图表省略)所示。
(三)资料收集与分析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
(一)教师专业资本的流失
1.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聚焦教师个体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教师的人力资本进行持续投资是提升教师专业资本的首要途径。然而受到新高考改革的影响,教师个体人力资本的既有结构与后续投资都面临困境。
(1)“麻烦”的“走班”:师生交往的德育困境新高考改革的最大亮点在于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由此带来的“走班制”加大和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距离与互动方式,同时也减弱了班主任在德育方面拥有的人力资本:
改革之后走班……不知道学生在哪一个地方,因为学生是在走动的,教室在变化。(绿萍-19)
我现在的班级就有4种组合。然后这样子其实班级里没有统一的自修课……管理上面其实比较麻烦……班主任就感觉忙于应付。(悠然-50)
由于既有班级管理体制依旧以行政班为载体,导致行政班与教学班之间的矛盾凸显:个案教师认为现有的走班制度使得“整个班级就很混乱”(温煦-123),他们只有在“(早)①晚自习的时候才能看到我自己的人(学生)”(晨光-67),而且走班制也导致学生之间“没有固定的同桌……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可能会少一些……班级的文化营造困难一些”(绿萍-21)。在学生“走班”的过程中,师生关系的隐性教化作用变弱,不仅令班集体的德育功能大为削弱,也导致班主任的德育主体地位遭受冲击[24]。虽然有观点认为,增大对“学科教室”的投入,能够满足新高考改革下育人模式转变的新形势需要[25],但这只是对于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并未真正触及教师人力资本的发展。就现阶段而言,走班制难以避免地增加了师生交往的时空成本,既耗损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暗含的社会资本,更削弱了教师在德育层面所特有的人力资本,使得教师既有的德育知识结构无法及时适应变革情境,导致教师人力资本流失。
(2)“被安排”的“教师培训”:人力资本的增值困境
由于我国采取“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模式,教师教育者与参培教师之间属于一种被动卷入的联结状态:一方面,教师教育者相对远离教育一线,难以提供适应具体情境的培训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受到既有培训模式的束缚,无法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培训项目。此外,当前的一些教师培训项目尚未跟上改革的步伐,因而更加弱化了教师培训活动的实际效果。以上种种因素叠加,都十分不利于参培教师的人力资本增长。真正的“培训=培养+训练”[27],然而本研究发现,在浙江省新高考改革情境中,教师培训的“训练”属性明显强于“培养”属性,导致教师的人力资本在一线教师和教师教育者互不理解的情况下逐渐流失。
2.社会资本
(1)“吐槽”与“掉眼泪”:日常抗争的仪式困境
面对宏大的教育变革话语与强有力的学校科层结构,教师个体的抵抗力量显得微不足道,“怎么办”(绿萍-270)一度成为个案教师回应改革要求的日常话语。不过,教师个体同样是变革情境中的能动者,可以通过心照不宣的理解和某种非正式的网络,创生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本,以隐秘的、象征性的仪式作为对抗改革权威的自我表达[29]:
同事嘛也就是经常在一起说累啊什么……就吐槽一下吧什么的。(晨光-164)
有几个老教师经常,女老师,有的时候说说都会掉眼泪,说怎么会变成这样子啊?(绿萍-163)
(2)“上面”与“下面”:学校管理的科层困境
领导主要是要出成绩,他出成绩只是看重点考了几个……他只会考虑高考的分数在几分以上达到几个,几分以下达到几个。(绿萍-175)
而这种功利化取向同样会对日常教学事务产生影响,打乱教师的工作节奏,使教师的工作倦怠感与日俱增:
我们一线的教师有什么选择的权力啊,课都是领导排的……就是领导说了算……校长都是为了出成绩嘛,所以说就是不停地这样子在那里换(排课安排)。(晨光-105)
太累了,觉得这个教书,感觉不仅拼脑,而且很拼体力。(温煦-205)
长此以往,科层制的权力结构将侵蚀教师的自我表达,拉大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情绪距离[31],导致不信任、不理解的氛围弥漫,破坏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社会网络:
我们是属于领导下达命令,然后我们执行命令的这种,没有什么好交流的。(云霞-34)
(学校)管理者,你跟他说了,他理你啊?他还觉得你能力不足呢……我们校长怎么说的,就是很简单很明了的,要么干要么滚蛋。(晨光-164)
可以发现,科层制导致的权力距离加剧了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心理隔阂,而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与教育变革之间产生的矛盾又进一步撕裂了教师群体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互动结构,导致学校场域内各主体之间缺乏共同的使命和愿景,十分不利于教育变革的推行。如若无法重建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教育共同体关系,拉近两者之间的交往距离,那么教师的社会资本将面临严重的流失危机。
3.决策资本
决策资本具有一个最根本的概念前提,即将教师视作能够依据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在教育场域内行使决策自主权的专业人士。不过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到来,教师自身的决策资本积累面临着极大挑战。
(1)“功利化”的“七选三”:专业决策的伦理困境
新高考改革带来的选考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选择权,但由于深受我国传统考试文化中的“唯分数论”(芳香-163)影响,导致学生在选择选考科目时极其“功利化”(鹿鸣-78):“他(学生)往往会看哪一门最简单,考试成绩最高,那就选择这一门,但是这一门未必是他(学生)最喜欢的”(星空-60),以致出现了诸如浙江省2017年高考大范围弃考物理科目的极端现象。面对新高考改革带来的非理性与不确定性,学生家长不得不向教师寻求帮助:
家长就会说:“老师,我家孩子选什么科目好?您能不能帮我做个决定?”(温煦-21)这个新的东西怎么去赋分,怎么样去排名,怎么样去填志愿,可能家长都不太清楚……作为老师来讲要给他们解答疑问。(鹿鸣-60)。
如此看来,新高考改革使得家长需要求助于教师的专业判断,令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专业人士”(温煦-23)的身份认同。然而细究下去,教师对于选考科目的专业判断早已被我国传统的考试文化所裹挟,难以真正发挥决策资本的效力:
选课的时候开家长会,我们的学校领导是直接说的:“不选物理,我们学校不开物理,那如果你要选物理的话,后果自负。”(绿萍-61)
可以看出,科层制度所导致的权力“藩篱”与分数取向的高考文化都损耗了教师的决策资本,使得教师不得不将“一生一课表,一生一考表”(悠然-74)这种针对学生个性化与差异化发展的专业判断异化为应试取向的实际行为,造成教师专业决策话语的失落,令教师深陷教育传统与变革情境拉扯而成的伦理困境[32],导致教师决策资本不断流失,进而阻碍教师专业身份的建构。
(2)理想主义”与“水泡都不冒”:决策渠道的沟通困境
其实在(20)14年提出方案之前,我们一线的老师都是反对的。但是中国的改革从来不会听下面(的意见)。(绿萍-212)他们一直在说新高考是征求了一线老师的建议的哦,就是我们下面老师很多人都在说怎么可能征求我们的意见,哪个一线老师会喜欢现在这样一个模子。(芳香-226)
政策层面协商话语建构的“理想主义”(绿萍-214)与实践层面政策反馈渠道的“水泡都不冒”(鹿鸣-116),使得政策调控的权力距离不断被拉大,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偏离与扭曲[34]。与此同时,个案教师会通过采取直接抵抗、隐藏情绪或回避表达等策略行为,进一步强化自身对于新高考改革的负面感知:我们以前就是……会自由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后来的话,我们好像就也不再表达这个想法了,我表达也没用呀。(温煦-95)
虽然一线教师是教育变革中最重要的主体,但过于遥远的权力距离使其难以成为充分发挥自身决策资本效用的“变革能动者”。当前,新高考改革政策话语沟通渠道的不畅,导致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权力不断被边缘化,从而严重阻碍了教师决策资本的积累与扩散,使之在教育变革过程中难以真正发挥“专业人士”应有的作用。
(二)教师专业资本的重塑
1.学校场域内
(1)“感动”与“真爱”:师生联结的持续维护
因为新高考,每天都得找学生出来聊,记录他们的那些变化……当时调到我们另一个校区去……我和学生(之间)感情确实蛮好的,然后他们也都很自发地去校长那边说不让我调……当时确实也比较感动。(悠然-32)
每次我有空啊,就找他们谈心……(晨光-41)
此外,在选考科目的问题上,学生对于物理的“真爱”(绿萍-87)也体现出改革情境中师生互动的特质:
当时我也去找了他,我说你为什么会选物理呢,然后他说希望能够报考xx大学天文系。他看了好几所大学的天文系专业,都是需要学物理的。那么当时我听了以后,就放弃了去劝说他(不选物理)的任务。(星空-60)
表面上看,星空老师的言语中似乎充满“无奈”。但这种“无奈”是教师对于学生自我选择权的尊重与理解,恰恰呼应了新高考改革的理念。基于此种师生之间的天然联结,教师不再迫于外部压力而对学生施压,两者形成了一种权力共享(sharedcontrol)的紧密联系[37],教师专业资本也在师生交往过程中不断凝聚,进而帮助教师积极面对改革,重塑专业身份。
(2)“默契”与“交流”: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构曙光
我那整个办公室全部都是班主任,就是那种信息很流通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工作上面都是很顺利的,效率速度都是很快的……大家都是很默契的。(晨光-53)
同时,新高考改革带来的选考制与走班制,也直接促进了各科教师群体在物理层面的接触与交流,既为教师群体在心理层面的聚集提供了条件,也有利于教师社会资本的传播与扩散:
像其他学科的老师的话,相互之间就插乱的嘛,比如说这一层,语文、数学、英语老师都坐在一个办公室。(巍峨-106)也会有一些(其他)学科的老师问我一些关于高考改革的事情,我们平常交流的一些话题也会涉及这方面……觉得相互交流这个事情还是挺有意义的。(温煦-25)
此外,“传帮带”与“教研组”等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习共同体雏形,依旧在发挥效用,帮助个案教师更为有效地应对改革带来的疑惑与不适:
我们每星期差不多至少要开一次教研组会嘛,就是我们大家讨论一下怎么开展这个课。(云霞-38)
遇到问题,我会找比我更有经验的,跟我关系比较好的一些老师,来跟他们说说遇到的情况,一般会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温煦-111)
(3)“沟通”与“理解”:学校组织模式的转向助力
虽然科层制已成为现代学校普遍采用的组织形式,使得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权力距离比较遥远,但是新高考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恰好在某种程度上为学校管理体制的转型提供了契机,即学校管理者必须重建其与教师之间的紧密联系,如此才能共同面对改革挑战:
学校层面的话,其实还是改了蛮多的,包括老师的绩效工资组成……学校的选课管理、科目老师安排等方面……我觉得学校在这些管理上面还是有很多创新的举措。(悠然-62)
新高考改革对应的教学与管理新模式,要求学校从之前僵化的科层制,转向灵活和“扁平化”(星空-122)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以此增强学校作为公共组织的沟通、共享和民主等特征[40]:
高三段的那个副校长,我觉得他人真的是超级好的……然后我们班主任存在一些困难,他都可以帮你……除了教学能力强大之外,行政能力也很好……经常带我们几个班主任出去吃饭啊什么的,一直默默地支持我们。(晨光-61)
在管理模式转换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情绪距离也会随着权力距离一同拉近,从而逐渐营造出一种相互理解、“体谅”(悠然-94)的组织氛围:
其实有很多问题呢,相互理解一下也就过去了……(鹿鸣-112)
弥漫在学校组织内部的积极氛围,既能够作为“风险缓冲器”,促进教师对于教育变革的正面感知;也可以作为“变革催化剂”,将教师与学校管理者聚合成一个紧密的教育变革共同体[41]。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的社会资本通过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深入互动而得以强化。与此同时,权力距离的缩小与组织环境的优化也将更有利于教师专业的赋权增能。如此,方能充分凝聚教师作为专业人士的决策资本,进而为教师专业资本的重塑提供组织层面的转向助力。
2.学校场域外
(1)“信任”与“支持”:家长参与后的积极体验
对家长来讲,他知道的(改革信息)更少了嘛……所以他会想更多地求助于老师,相对来讲老师对他来说还是比较(值得)信任的。(温煦-69)
家长的信任感不仅为教师带来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也为双方后续在行动层面的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基础:
有一个家长倒是挺好的,真的是全心全意地在帮我做(家委会的)事情,我特别感谢他。(晨光-51)
实在是很忙的时候,就找家长来呗……家长也很支持我们,家长其实也都愿意来学校,替老师(维持)晚自修(秩序)。(悠然-44)
可以看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往既有基于积极情绪体验的相互理解,也有基于合作伙伴关系的行动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相互理解、合作参与、持续改进的家校共同体属性[43]。受益于此,教师与家长之间逐渐建构出一张共同应对教育变革的紧密网络,帮助教师的社会资本与决策资本在其中积累与扩散,进而促成教师专业资本的重新凝聚。
(2)“乐意”与“选择”: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发展契机
“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模式限制了教师自主选择的权力,难以满足教师自觉建构专业发展路径的需要。对于教师而言,不断唤醒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才是教师主动建构的“内在发展”过程[44]。然而如前文所述,强制性的教师培训项目无法切入教师的现实需求点,容易沦为“灌输式”的单向传输。在新高考改革的影响下,教育场域内外的情境变革使得个案教师对于专业发展的自主需求变得更为强烈: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需求,我们才能发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和实然之差,进而可以此为基础,协商出一套契合教师自身人力资本和决策资本的专业发展路径。虽然教育变革往往会加剧这种差距,但教师同样可通过充分发挥能动性,将之视为一个重塑自身专业资本的契机:
对我来讲的话,我可能会多了一个选择。因为原来的话……我可能只会想到我在语文教学上的一个发展。但是新高考一来的话,我觉得可以把生涯规划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一个挺重要的抓手。(温煦-211)
此外,教师教育专业共同体已经扩展至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在内的多元主体,逐渐形成了一种基于共同愿景而协作互惠的整体发展取向[45]:
我去年的时候在x大那边读教育硕士嘛……我感觉整个大学老师群体,还是比较好交流的。(温煦-151)
如能持续强化整个教育系统的纵向联结,各层次教育主体将以协作伙伴的身份共同参与教育变革,教师专业资本将以此为载体实现重塑。长远而言,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将嵌入至一个通畅且立体的教育体系,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与教育变革之间的耦合。
(3)“进步”与“希望”:决策主体身份的持续建构
教育改革仅仅依靠外在条件并不能自行启动,必须通过参与并投入其中的“人”来实现[46]。教师作为教育改革场域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其对于改革理念的认同程度是自身能否接纳改革的首要因素:
新高考呢,我觉得最大的进步就是学生可以选择,这个其实就是一种进步。(鹿鸣-28)
我们一直认为(新高考改革的)理念还是很不错的啊,就是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巍峨-46)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在推行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偏差,导致个案教师对于部分改革实践存在消极认知,但他们内心依然十分认同此次改革的理念,而此次浙江省新高考改革的渐进式属性,又恰好能够激发教师对于改革的后续期望:
我觉得(新高考改革)也在慢慢地改,一开始改革嘛总会走一些弯路,那么也在慢慢地磨合,我觉得还是好的。(星空-188)
我反正希望能够改革得越来越好……以后总会越来越好的吧。(云霞-74)
这种渐进式变革所拥有的“共同适应”特质[47],不仅可以帮助教师逐渐理解、认同并践行改革理念,而且有助于改革顶层期望和教师日常实践的双向延续,实现个体与结构的积极互动[48]。基于此种变革模式,教师能够自主表达对于改革的意见或建议,实现自身改革“参与者”“践行者”和“改进者”等身份建构,进而充分发挥作为专业人士的自主判断能力。长此以往,教师的决策资本将得到大幅度增长,真正成为极具能动性的教育变革主体,进而实现教育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互滋养。
综上所述,结合图1的分析框架,本研究描绘了浙江省新高考改革情境中教师专业资本的建构图景,具体如图2(图表省略)所示。
四、研究启示
正如哈格里夫斯和富兰所言,“如同专业人士一般教学”离不开对于教师专业资本的持续投资[5]。在新高考改革实施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变革网络已逐渐建构起来,各利益主体的不同诉求都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基于教师专业资本的概念框架,聚焦新高考改革情境中教师专业资本的流失与重塑,探讨教育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期望能够为我国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理论洞见。
对于教师集体层面的社会资本而言,需要将学校场域内成绩取向的绩效评估文化转换为发展取向的共同体文化。具体而言,学校管理者应当进一步加强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以伙伴身份参与到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之中,如此才能形成相信教师、理解教师、成就教师的组织文化氛围,促进教师社会资本的持续增长。而且在教育变革情境中,学校更加需要借助稳定且持久的发展战略,建立教师与学校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而构筑以学校为基本单元的教育共同体,使教师能够以相对平稳的节奏融入改革步伐,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变革之间的良性共生。若能以此为基点,逐步建构学校、地区乃至国家之间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网络,不仅对教师社会资本的积累与扩散大有助益,也将为教育变革共同体的创生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注释:
①作括号中的文字为誊录时确保受访教师逐字稿语义明晰而由笔者所加。下同。
参考文献:
[1]李澈.打通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最先一公里”[N].中国教育报,2019-02-18(1).
[4]ETZIONIA.Thesemi-professionsandtheirorganization:teachers,nurses,socialworkers[M].NewYork:FreePress,1969:VIII.
[5]HARGREAVESA,FULLANM.Professionalcapital:transformingteachingineveryschool[M].NewYork:TeachersCollegePress,2012.
[6]HAEGREAVESA.Foreword[M]//MALONEHJ,Rincón-GallardoS,KEWK.Futuredirectionsofeducationalchange:socialjustice,professionalcapitalandsystemschange.NewYork:Routledge,2017:IX-XVI.
[7]曾艳.基于区域性名师工作室的教师专业资本流动与扩散[J].教育发展研究,2017(24):8-13.
[8]黄亚婷,桑文娟.“表现主义”改革进程中的英国教师身份认同[J].教师教育研究,2014(4):106-112.
[9]AUGUSTEB,KIHNP,MILLERM.Closingthetalentgap:attractingandretainingtop-thirdgraduatestocareersinteaching-Aninternationalandmarketresearch-basedperspective[R].NewYork:McKinsey&Company,2010:5.
[10]SHIRLEYD.Threeformsofprofessionalcapital:systemic,socialmovement,andactivist[J].JournalofProfessionalCapitalandCommunity,2016,1(4):302-320.
[11]高振宇.教师专业资本的内涵,要素与建设策略[J].教师发展研究,2017,1(1):72-78.
[12]NOLANA,MOLLAT.Teacherconfidenceandprofessionalcapital[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17(62):10-18.
[13]张东娇.高考取向下教师角色正当性的审视[J].教育学报,2005(2):82-87.
[14]韩映雄.基于新高考的教师培训目标与角色期待[J].教师教育研究,2019(2):48-53.
[15]张金运,程良宏.变革时代教师专业生活的勇气及其提升[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6):69-75.
[16]PONTB.Acomparativeviewofeducationsystemreform:policy,politics,andpeople[M]//MALONEHJ,Rincón-GallardoS,KEWK.Futuredirectionsofeducationalchange:socialjustice,professionalcapitalandsystemschange.NewYork:Routledge,2017:171-187.
[17]GOLDSPINKC.Rethinkingeducationalreform:alooselycoupledandcomplexsystemsperspective[J].EducationalManagementAdministration&lLeadership,2007,35(1):27-50.
[18]黄亚婷.聘任制改革背景下我国大学教师的学术身份建构——基于两所研究型大学的个案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7(7):31-38.
[19]GUESTG,NAMEYEE,MITCHELLML.Collectingqualitativedata:afieldmanualforappliedresearch[M].ThousandOaks:SAGEPublications,2013:41-47.
[20]BAZELEYP.Qualitativedataanalysis:practicalstrategies[M].London:Sage,2013:109.
[21]王昕.深度访谈中的“主体间性”:意义与实践[J].青海社会科学,2013(3):121-124.
[22]FONTANAA,FREYJH.Theartofscience[M]//DENZINNK,LINCOLNYS.Thehandbookofqualitativeresearch.ThousandOaks:SagePublications,1994:361-376.
[23]PATTONMQ.Qualitativeresearch&evaluationmethods[M].4thed.ThousandOaks:SAGEPublications,2015:545.
[24]夏永庚,朱琴.走班制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挑战与应对[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1):215-220.
[25]申屠永庆,周红军.互联网+学科教室:从学习空间升级到育人方式变革[J].人民教育,2018(15):53-56.
[27]杨婷,金哲.从被动受训到自觉研修:教学改革中教师专业发展40年[j].全球教育展望,2018(8):25-36.
[28]高晓文,于伟.弱者的武器:教师的日常抗争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8(3):73-78.
[29]SCOTTJC.Weaponsoftheweak:everydayformsofpeasantresistance[M].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85.
[30]尹弘飚,郑鑫.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改变:困境与对策[J].教师教育学报,2014(1):64-70.
[31]HARGREAVESA.Theemotionalpracticeofteaching[J].Teaching&TeacherEducation,1998,14(8):835-854.
[32]CAMPBELLE.Theethicsofteachingasamoralprofession[J].CurriculumInquiry,2008,38(4):357-385.
[33]柯政.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协商秩序[J].教育学报,2017(5):52-63.
[34]马辉,程珍远.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离与扭曲——一个公共政策的难题[J].华东经济管理,2003(2):39-41.
[35]EtelapeltoA,VahasantanenK,HokkaP,etal.WhatisagencyConceptualizingprofessionalagencyatwork[J].EducationalResearchReview,2013,10(4):45-65.
[36]BERNSTEIN-YAMASHIROB.Learningrelationships:teacherstudentconnections,learning,andidentityinhighschool[J].NewDirectionsforYouthDevelopment,2004(103):55-70.
[37]DOBRANSKYND,FRYMIERAB.Developingteacher-studentrelationshipsthroughoutofclasscommunication[J].CommunicationQuarterly,2004,52(3):211-223.
[38]HARGREAVESA,FULLANM.Understandingteacherdevelopment[M].NewYork:TeachersCollegePress,1992:13.
[39]HORDS.Professionallearningcommunities:whataretheyandwhyaretheyimportant[J].Issuesaboutchange,1997,6(1):1-8.
[40]刘录护.科层制学校中教师职业发展的民族志研究——兼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反思与比较[J].学术研究,2017(2):49-58.
[41]YINH,LeeJCK,JINY.Teacherreceptivitytocurriculumreformandtheneedfortrust:anexploratorystudyfromsouthwestchina[J].Theasia-pacificeducationresearcher,2011,20(1):35-47.
[42]RANSONS,ARNOTTM,MCKEOWNP,etal.Theparticipationofvolunteercitizensinschoolgovernance[J].EducationalReview,2005,57(3):357-371.
[43]赵耸婷,许明.家长参与:英国学校教育改革的新亮点[J].外国教育研究,2014(1):52-60.
[44]BULLOUGHRV,KAUCHAKD,CROWNA,etal.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ls:Cataylstsforteacherandschoolchange[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1997,13(2):153-169.
[45]JIMENEZ-SILVAM,OLSONK.Acommunityofpracticeinteachereducation:insightsandperceptio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TeachingandLearninginHigherEducation,2012,24(3):335-348.
[46]尹弘飚,李子建.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改变[J].教育研究,2007(3):23-29.
[47]潘新民.“渐进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理论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14(1):19-24.
[48]SPILLANEJP.Externalreforminitiativesandteachers’effortstoreconstructtheirpractice:themediatingroleofteachers’zonesofenactment[J].JournalofcurriculumStudies,1999,31(2):143-175.
TheLossandRevivalofTeachers’ProfessionalCapitalinEducationalChangeundertheBackgroundoftheNew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Reform
LiuhaoHuangyating
Keywords:professionalcapital;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New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Reform;educational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