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与社会资本的变迁:1999—2014*

社会资本的存量概念,反映的是个体在某一时点通过个人中心网络可能摄取的全部社会资源(李黎明、李晓光,2016)。这是一个容易理解但难以精确测量的理论概念。无论是“差序格局”的熟人社区(费孝通,1998[1947]),还是生熟混杂的当代网络化社会(边燕杰、雷鸣,2017),任何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都是动态开放的,而非静止封闭的,就像梁漱溟判断的那样,这是一个“伦理本位、关系无界、阶级跨越”的普遍联系状态(梁漱溟,2005[1949];边燕杰,2010)。同理,社会网络分析领域的“六度隔离”理论,也从数学模型和“小世界”研究分别获得了逻辑证明和经验数据:在人类世界范围内锁定任何一个目标个体,哪怕是联合国秘书长、非洲难民,抑或中国农民工,无论地处西部边陲还是东海之滨,是北国瑷珲还是南国腾冲,最多通过梯次链接的六条纽带就能与之发生联系(瓦茨,2011)。

六度隔离理论预示着,任何个体的社会资本存量的理论值接近数学的无穷大。可是,社会学不是数学,我们的现实关怀并非社会资本存量的理论极值,而是现实人类生活中的社会资本存量的人际差别。换言之,我们必须走出理论殿堂,深入可观察的世界,收集和分析经验数据,才能开展社会资本存量的实证研究。为了测量现实存在的社会资本存量的人际差别,社会网络分析的学术领域给出了三点可测性限定:锚定个人网络,确定某一时点,核定摄取能力。来自美国的“讨论网”(Marsden,1987)和来自我国的“拜年网”(边燕杰,2004),就是遵循这三点限定来测量社会资本存量的成功范例。这里的摄取能力指的是,通过个人网络可能动员的社会资源,而非已经动员了的社会资源。诚然,一般规律是,社会资本存量越大,所能动员的社会资本就越多。由于存量社会资本有其直接和间接的人类行为后果,所以测量这一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证研究意义。

二、存量社会资本的时期变迁: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市场化影响存量社会资本变化的理论逻辑

这一推论存在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制度变迁的渗透程度,如果某种制度变迁只停留在国家层次,而非渗透到个体生活(特纳,2005),那么这种制度变迁对个体社会资本的作用是有限的。其次,它忽视了行动者的能动作用。按照个体能动论的逻辑,行动者的价值观念和行动策略随着不同时期的制度环境发生变化,因此行动者可依据制度环境创造有效网络,摈弃无效网络,从而调整和优化个体网络结构和资源含量。如贝克尔研究组织网络时就发现,企业家会调整其行动战略和网络结构以应对不同的制度环境(Baker,1999)。换言之,如果制度环境发生调整或根本性变化,并渗透到个体的日常生活时,个体会努力调整其行为模式,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社会资本质量,从而适应新的制度环境。

假设1:随着时期推进,我国城市居民的社会资本总量不断上升。

假设1.1:随着时期推进,家庭场域社会资本呈现稳中略降的趋势。

假设1.2:随着时期推进,工作场域社会资本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

(二)市场化的三个维度及对社会资本变化的影响机制

其次是科技维度。市场竞争和全球化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而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迅速普及,使得线上社会空间成为社会交往的新渠道和主要形式,形成了日益强大的网络社会(王迪、王汉生,2016;刘少杰,2018)。研究证明,互联网带来了人类沟通方式的根本变化,具体表现为:不但巩固和加强了原有的社会网络,也增加了与陌生大众的广泛交往机会;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弱关系网络,而且扩大了强关系网络的选择空间(边燕杰、雷鸣,2017);不仅提供了线下亲友通过虚拟空间保持互动的平台,也推动了虚拟空间社会交往向实体空间的转化(边燕杰、缪晓雷,2019)。总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革命性地提升了人们跨时空交往的能力,最终将有效促进个体社会资本总量的稳定上升。

最后是社会维度。伴随着市场化进程和经济生活的中心化,社会生活发生了三个相互关联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促使社会资本的提升。一是市场竞争和职场竞争刺激了社会空间的竞争精神,比如入托、升学、培训、求职、转岗、创业、就医等,为了增强各自的相对竞争优势,人们普遍求助于社会关系的帮扶和协助,人情交往和投资因此得到强化,提高社会资本的动员能力的同时也扩大了社会资本存量(郭小弦,2016,2017)。二是市场化不断增加人们的空间流动,使得个体更有可能和动力围绕工作场域建构非亲属的异质性社会网络,因此扩大了社会资本存量(刘国亮、李娜,2011;刘伟峰、陈云松、边燕杰,2016)。三是市场理性的日益扩张促使个人主义不断上升,心理问题徒增,作为自我保护的一种策略,人们会有意识地扩大和调整其社会性联系,通过人际关系网络获取社会支持和提升心理健康,从而带来社会资本存量的扩充(Yu,2008;余慧、黄荣贵、桂勇,2008)。

综合以上理论分析,市场化从经济、科技和社会三个维度,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从而显著提升了社会资本存量。据此,我们提出第2组研究假设:

假设2:市场化指数越高,城市居民的综合社会资本存量就越高。

假设2.1:经济市场化水平越高,城市居民的综合社会资本存量就越高。

假设2.2:科技市场化水平越高,城市居民的综合社会资本存量就越高。

假设2.3:社会市场化水平越高,城市居民的综合社会资本存量就越高。

三、实证分析设计

(二)社会资本的测量

本文测量三类存量社会资本:家庭场域社会资本、工作场域社会资本、两者相加的综合社会资本。家庭场域社会资本的测量依托于春节拜年网。自2001年首次提出以来,春节拜年网已经成为测量中国居民关系网络的经典题器(边燕杰,2004)。尽管拜年行为主要发生在家庭场域,但交往对象不拘泥于家庭圈子,也包括亲密朋友、战友、同学、同事等社会联系,其共同特征均以私人情义联系为基础。基于春节拜年网,我们使用定位法测量社会资本,其基本原理是:社会成员分布于职业等级结构,相互拜年者所属的职业等级越高、范围越宽、类别越多,就表明他们的存量社会资本越丰富。

本文通过春节拜年网的三个指标来测量家庭场域的社会资本:网络顶端、网络差异、网络均值。具体而言,网络顶端反映网络成员中职业声望的最高值,网络差异是网络成员中职业声望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网络均值为网络成员职业声望的平均值,反映社会网络成员的平均社会地位和平均资源容量(Li,Savage&Warde,2008)。本文对三个网络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通过因子分析来提取家庭场域社会资本因子,表1为因子分析结果。

表1显示,网络顶端对家庭场域社会资本的贡献最大(因子负载为0.99),网络均值(0.83)和网络差异(0.80)的贡献彼此相当。三个指标对于因子值的总体解释度约为78%,表明网络顶端、网络均值和网络差异确是测量家庭场域社会资本的有效指标。我们将因子值转化为0到100之间,从而得到家庭场域社会资本的变量,其均值约为68,标准差约为25。为了保证因子分析的代表性与稳定性,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分别以三个网络指标直接建立回归模型,所得时期变迁趋势与因子值估计结果高度一致。

与家庭场域社会资本的计算方法相同,工作场域社会资本通过职场互动网的三个网络指标来测量:网络顶端、网络差异、网络均值。具体来说,网络顶端是个体与上级领导、上级部门、上级单位的互动频率之和;网络差异是在所有职场内外的互动关系中,个体实际发生的互动关系类型的数量;网络均值是个体在实际互动关系中的平均互动频率。本文对三个网络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使用因子分析来提取工作场域社会资本变量。从表1可知,网络均值对工作场域社会资本的贡献最大(因子负载为0.96),网络差异(0.91)和网络顶端(0.89)的相对贡献相当。三个指标对于因子值的总体解释度约为85%,表明职场互动网的网顶、网差、网资是测量工作场域社会资本的有效指标。我们将因子值转化为0到100之间,从而得到工作场域社会资本变量,其均值约为58,标准差接近27。实证分析中,我们也以三个网络指标直接建立回归模型,所估计的时期变迁趋势与基于因子值的估计结果具有一致性。

表2呈现出三个社会资本变量在1999年、2009年、2014年以及合并样本中的均值和标准差。表2显示,按照统一方法测量得到的家庭场域社会资本变量,1999年取值为69.68,2009年为67.77,2014年为65.91,是逐期下降的趋势,15年下降了5.4%。与之相反的趋势是,工作场域社会资本随时期推进而上升。同样根据统一方法测量得到的工作场域社会资本变量,1999年取值为52.87,2009年为57.09,2014年为66.51,15年的上升幅度是26%。一个变量取值随时期下降5.4%,另一个变量取值随时期上升26%,所以由二者简单相加得到的综合社会资本存量指标,是稳定上升的,从1999年的122.55上升到2014年的132.42,15年的上升幅度为8%。从这些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初步判定:伴随市场化的推进,存量社会资本在家庭场域出现下降趋势(支持假设1.1),在工作场域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支持假设1.2),导致综合社会资本总的存量是稳定上升的(支持假设1)。这是令人欣喜的一个实证发现。

表2还包括了其他变量。为在回归模型中获得关于社会资本时期变化效应的无偏估计,我们测量了若干个体特征,将它们作为控制变量进入模型。这些个体特征就是表2包括的被访者的性别、政治身份、相对教育年限、就业状态、单位类型、职业地位(ISEI指数)等,其结果在表2一目了然,这里不做解释。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回归模型分析中使用相对教育年限,而非绝对教育年限。这是因为,绝对教育年限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价值是变化的,特定个体所受教育的价值取决于该个体在其出生世代中所处的相对教育位置,因此在社会变迁分析中,相对教育年限更能客观反映教育的实际效用。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分场域社会资本的时期变迁

为了进一步观察社会资本随时期变迁的净效应,也就是考虑了控制变量对于社会资本存量的影响作用之后的时期效应,我们建立了表3的嵌套模型。

第I组模型的因变量为家庭场域社会资本。观察基准模型可知,与1999年相比,2009年家庭场域社会资本显著下降1.918个测量单位,2014年显著下降3.774个测量单位。纳入控制变量之后,上述时期变化的总态势基本保持不变,但是统计显著的变化发生在2014年,家庭场域社会资本的下降幅度明显。进一步排除社会资本随个体年龄和出生世代的影响效应之后,上述时期的变化态势依然存在。由此可见,家庭场域所产生和维持的存量社会资本,在个体特征影响、年龄效应和世代效应之外,确实随着市场化的深入,随着时期的转换,显现了稳定下降的趋势,提供了支持假设1.1的实证分析结果。

第II组模型以工作场域社会资本为因变量。观察基准模型可知,与1999年相比,2009年社会资本显著上升4.216个测量单位,2014年进一步上升了13.642个测量单位,上升幅度巨大。纳入控制变量之后,工作场域社会资本的上升趋势依然统计显著。进一步控制年龄效应和世代效应以后,工作场域的社会资本依然随着时期显著上升。这就表明,工作场域产生和维持的社会资本,随着时期推进和市场化深入,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其增长幅度超过了家庭场域社会资本的下降幅度,为假设1.2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分析结果。

关于分场域的社会资本的时期变迁效应,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第一,总体而言,家庭场域社会资本随着时期推进呈现下降,但工作场域社会资本稳定上升。第二,鉴于家庭场域和工作场域表现出两种相反的变迁趋势,研究者在分析社会资本存量随时期的变迁趋势时,必须同时考虑两种场域的社会资本。这恰恰为综合社会资本的测量提供了实证支持,换言之,唯有合并两种场域的社会资本,方能得出更接近真实情况的研究结论。那么,综合社会资本如何随时期发生变迁呢?其变迁动力又是什么?

(二)综合社会资本的时期变迁

表4是综合社会资本存量的变迁趋势的嵌套模型回归分析。基准模型表明,与1999年相比,2009年综合社会资本显著增长2.298个测量单位,2014年显著增长9.868个测量单位。模型6纳入控制变量后,综合社会资本随时期的增长趋势依然统计显著。模型7和模型8分别控制了年龄效应和世代效应,综合社会资本依然随时期呈现显著增长趋势。由此可知,伴随着时期进程,社会资本总体呈现出稳定增长趋势,支持假设1。

值得注意的是,近四十年我国的职业结构正在快速变迁。那么,社会资本的上升是由整体职业结构升级引发的,还是人们社会交往加强促成的?我们通过分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高级职业比例的确不断上升。但是,控制职业结构升级效应之后,社会资本的时期变迁效应依然统计显著,表明城市居民的社会性联系随着时期推进稳定上升。

表4的控制变量也显示了具有研究意义的结果。模型6显示,综合社会资本存量,男性高于女性,党员高于非党员,就业群体高于未就业群体,体制外人员高于体制内人员,教育水平越高、职业地位越高,其社会资本存量也越高。这些结果表明,虽然人们都有其一定的社会联系,但是他们的社会资本存量是不平等的,个人特征越有社会优势,他们的社会资本存量就越高。

模型7和模型8帮助我们纠正了一个长期不解的研究困惑。模型7显示,年龄系数为负,而年龄的平方项系数为正,均为统计显著,表明综合社会资本随着年龄增长先降后升。这重复了很多前期研究所报告的数据分析结果,明显不符合生活逻辑,是一个统计分析偏误。该偏误在模型8中得到纠正。当模型8控制了世代效应之后,年龄效应不再显著,但其系数发生逆转,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迹象,是符合职业年龄段人们的生命历程的一般规律的:随着职场的进入,人们在工作场域内外的人际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社会资本存量也逐步提高,虽然每年递增的社会资本是微量的(年龄系数0.105,统计不显著),而超过了职业生涯高峰拐点后的社会资本存量每年递减也是微乎其微(年龄平方系数-0.004,统计不显著)。出生世代效应方面,相比于1948年及以前的出生世代,1949年—1979年期间出生世代的综合社会资本降低大约10个测量单位,而1978年及以后世代的降低未达统计显著水平,这反映出不同出生世代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社会变迁,对其社会资本的建构会产生深远影响。

个人特征对综合社会资本的影响效应如何随时期变化?之所以关心这个问题,是因为个体层次的社会资本是人际互动的结果,而个人特征在人际互动中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表5基于3个时期分别建立的存量社会资本的决定模型,回答了这一问题,得到三类趋势性的研究发现。

第一类,影响稳定不变。这包括党员身份和教育年限,是决定人们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重要指标。表5显示,从1999年到2014年,党员的综合社会资本存量比非党员高10—11个测量单位。同期,每提高一年的相对教育年限,人们的综合社会资本就提高1个左右的测量单位(系数值跨时期变化统计不显著)。这两项结果说明,党员身份和教育水平不但影响着人们的分层地位高低、经济收入多少、流动机遇优劣,还影响着人际交往及嵌入其中的社会资源,而且这种影响效应在市场化进程中稳定存在。

第三类,影响发生逆转。这是数据结果表明的体制影响方向的转变。表5显示,体制外就业人员的综合社会资本,在1999年低于体制内人员大约3个测量单位,但到了2009年这一趋势发生逆转,体制外人员的综合社会资本高于体制内人员10个测量单位,到了2014年这个优势还保持着,优势为9个多测量单位。由于体制外的市场化程度整体高于体制内,因此这有力支持了我们的理论推断: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场域中,个体的综合社会资本存量越高。

(三)市场化对社会资本的直接影响

以上我们证明了社会资本总量随时期上升,那么,其背后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本文作者的基本理论立场是,市场化是推动社会资本时期变迁的根本力量。虽然市场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合成指标(王小鲁、樊纲、胡李鹏,2019),但其核心含义是再分配体制和机制不断让位于市场体制和机制的过程,所以体制外就业人员比例是广泛接受的单一变量的市场化指标(郝大海、李路路,2006;张顺、程诚,2012)。为此,我们首先使用“时期-城市-社区”将JSNET数据划分为30个时区单位(基于3个时期、5个城市、2类社区产生),其中每个城市内的社区按照居民教育水平是高于还是低于该市平均水平,分为高教社区和低教社区。随后,我们计算了每个时区单位的体制外就业人员的比例,作为市场化指数纳入分析模型。

图1为市场化指数随时期和城市的变化趋势。观察可知:第一,体制外就业人员比例不断上升,从1999年的42%增长到2014年的59%,反映出15年间市场化指数呈现稳定上升态势;第二,市场化指数的上升趋势在五大城市都稳定存在。此外,我们分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①发现,全国城镇体制外就业人员的比例,从2003年的不足30%上升到2015年的63%,12年间全国市场化迅速上升。这就意味着,无论大城市还是中小城镇,1999年以来我国市场化程度是稳定上升的。

为了证明市场化程度对社会资本变迁的直接影响,我们建立了多层次模型。图2是基于多层次模型的系数可视化结果(其中每个模型都已纳入控制变量),观察可知:随着市场化指数上升,家庭场域社会资本呈现下降趋势(时区单位内部的个体差异巨大,所以统计不显著),工作场域社会资本稳定上升(统计显著),综合社会资本也呈现稳定上升趋势(统计显著)。这就说明,市场化进程确实有效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社会资本总量,其提升效应是围绕工作场域社会资本的上升而发生的。

(四)市场化影响社会资本的三种机制

本文理论分析提出了市场化通过经济、社会、科技三个机制影响个体社会资本存量的变化。表6的多层次嵌套模型用以检验这些理论判断的真伪,其中高层变量为“时期-城市-社区”的30区位单位。

模型13为基准模型,检验市场化指数对于社会资本变化的总体效应。控制其他变量以后,市场化指数(体制外就业人员比例)每上升1个百分比,综合社会资本上升0.428个单位,统计水平显著,支持假设2。虽然上升幅度看上去很小,但从现实情况看是很可观的:如果某社区的1999年市场化程度取值42%(五城市样本均值),2014年上升到59%(当年均值),其他条件不变,该社区被访人的平均社会资本存量在15年间上升了17%,是相当大的上升幅度。

模型14纳入经济维度变量,检验其对社会资本变化的独立效应。该模型保留了市场化指数,其系数发生小幅度的下降(从0.428到0.376),表明市场化对社会资本的提升效应部分地来自于经济维度。经济维度的第一个测量指标是宏观层次职业的地位指数ISEI:该指数每上升1个单位,综合社会资本将提升0.957个单位,即使在模型15、模型16中依次纳入科技维度和社会维度后,这一正向效应规模不但没有下降,而且明显增强,且统计显著。同时,经济维度的第二测量指标是夫妻平均劳动参与率:该指标每增加1%,社会资本提升0.093个单位,在三个模型中持续保持显著水平。两项实证发现意味着,市场化进程通过促进劳动参与和推动职业结构升级,将人际交往的更多精力投入工作场域,建构异质性社会资本,从而有效提升社会资本总量,支持假设2.1。

模型15纳入科技维度变量,指标是互联网的使用,检验其对社会资本变化的独立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纳入这一指标之后,市场化指数的系数不但锐减(从0.386到-0.071),而且失去了统计显著水平,表明市场化影响社会资本的总效应是通过经济维度和科技维度而发生的,离开了这些维度所测量的影响机制,抽象的市场化影响就无从谈起。具体而言,使用互联网的个体其综合社会资本比未使用者高12.6个单位,这表明市场化进程的确能有效推动互联网等高科技互动媒介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加强人们跨时空交往的可能性,最终带来综合社会资本的快速上升,支持假设2.2。

最后,模型16纳入社会维度变量。可以发现,市场化指数的系数仍然停留在统计不显著的状态(为-0.109),意味着市场化进程也是部分地通过社会机制来提升综合社会资本存量的。对于社会机制,我们设计了两个变量,均产生显著的独立影响:非亲属网络成员比例每增长1个百分比,可以带来0.18个单位的社会资本增量;人情消费比例每增长1个百分比,可以产生0.23个单位的社会资本增量。这两项实证发现支持假设2.3。表6的模型分析证明了,市场化是通过经济、科技、社会机制来引发综合社会资本存量的变化的,其变化的方向在我国1999年—2014年期间是正向上升的。

五、结论与讨论

市场化是我国改革开放时代社会经济变迁的主旋律,其直接社会行为后果是经济理性的上升。在此形势下,人们不免担忧我国是否会重蹈很多发达国家的覆辙,即:随着经济理性的上升,人际联系将趋于松散,群体内聚力减弱,群体间缺乏外联力,而导致社会资本的全面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就出现了这一情况。本文利用三期“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对这一担忧给出了基于科学实证的确切答案:从1999年到2014年的15年间,我国城市居民的社会资本总量,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这是令人欣喜的社会变化。

虽然我们的数据分析仅仅涉及了15年的短暂历史,但这15年是我国市场化推进力度较大、经济发展迅速、效果相当显著的15年。这15年的初期,“抓大放小”的产权改革取得了“软着陆”的良好效果,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WTO),随后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成功地迎接了全球化的挑战,GDP总量相继超过英、法、德、日,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过程中,我国虽有“民工潮”“下岗潮”“上访潮”等新的情况层出不穷,但同时也有创新创业和深化体制改革等多方面的突破和探索,也就是说,市场化进程触动了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经脉。来自全国从北到南的五大城市的数据表明,在这样一个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升的时期,我国城市居民总体上保持了社会性联系的稳定性、紧密性、延展性,从而引发了社会资本随市场化的上升趋势。为此,我们的研究结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时代,市场化和经济理性的上升,不但没有消减我国城镇居民的社会资本,反而增加了他们的综合社会资本的存量。

个体层次的社会资本是人际联系和人际互动的结果,所以个人特征对于社会资本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分析内容。我们的数据分析表明,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有些个人特征对于社会资本的影响作用正在发生一些显著的变化。例如,男性与女性之间、不同职业地位群体之间,其社会资本存量的差距正在扩大,值得我们注意。与此同时,就业人员与非就业人员的社会资本差距也在扩大,退职人员的社会性联系由于他们脱离职场而过度消减,特别是随着市场化的提升不断恶化,其中的内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最后,我们还发现,体制内人员和体制外人员的社会资本存量,随着市场化的提升发生了逆转,虽然体制外人员开始处于落后地位,但是后来他们反超体制内人员,社会资本存量已经高于对方。这一变化趋势是否会持续下去,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深入研究的跟进。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多学科理解的社会网络分析模型研究”(项目编号:13&ZD17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7XJC840002)、中国博士后基金第61批面上资助(项目编号:2017M610627)的资助。三位作者贡献同等,李晓光(lxgxjtu@163.com)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边燕杰,2010,《关系社会学及其学科地位》,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边燕杰、雷鸣,2017,《虚实之间:社会资本从虚拟空间到实体空间的转换》,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

边燕杰、缪晓雷,2019,《论社会网络虚实转换的双重动力》,载《社会》第6期。

边燕杰、张磊,2013,《论关系文化与关系社会资本》,载《人文杂志》第1期。

崔向阳,2003,《我国工业化与市场化关系的实证分析》,载《浙江社会科学》第4期。

费孝通,1998[1947],《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4页。

[美]马克·格兰诺维特,2008[1995],《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张文宏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1页。

郭小弦,2017,《社会网络资源收入效应的比较研究》,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期。

郭小弦,2016,《转型期求职网络的收入效应研究——网络资源与网络属性的综合视角》,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郝大海、李路路,2006,《区域差异改革中的国家垄断与收入不平等——基于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资料》,载《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郝明松、边燕杰,2013,《社会网络资源的形塑:职业交往的视角》,载《中国研究》第2期。

[英]安东尼·吉登斯,2009,《社会学》,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57页。

李黎明、李晓光,2016,《族群、社会资本与收入差距——对西北族群和西部汉族的比较研究》,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李路路,2012,《社会结构阶层化和利益关系市场化——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载《社会学研究》第2期。

梁漱溟,2005[1949],《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7页。

林南,2005,《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页。

刘国亮、李娜,2011,《转型时期居民家庭社会资本累积研究》,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刘少杰,2018,《中国网络社会的发展历程与时空扩展》,载《江苏社会科学》第6期。

刘伟峰、陈云松、边燕杰,2016,《中国人的职场交往与收入——基于差分方法的社会资本分析》,载《社会学研究》第2期。

[美]罗伯特·帕特南,2014,《流动中的民主政体:当代社会中社会资本的演变》,李筠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3页。

[美]罗伯特·帕特南,2011,《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刘波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9页。

[德]格奥尔格·齐美尔,2007,《大都市和精神生活》,郭子林译,载《都市文化研究》第1期。

[美]乔纳森·特纳,2005,《社会资本的形成》,载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张慧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29页。

[德]斐迪南·滕尼斯,2010[1881],《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3页。

[法]埃米尔·涂尔干,2000[1893],《社会分工论》,渠敬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354页。

[美]邓肯·瓦茨,2011,《六度分割:一个相互连接的时代的科学》,陈禹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8页。

王迪、王汉生,2016,《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与社会变迁》,载《中国社会科学》第7期。

王小鲁、樊纲、胡李鹏,2019,《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页。

阎云翔,2000[1996],《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22—228页。

杨美惠,2009[1994],《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第131页。

尹虹潘,2019,《中国工业化水平的重新测度》,载《经济学家》第3期。

余慧、黄荣贵、桂勇,2008,《社会资本对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一项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载《世界经济文汇》第6期。

张顺、程诚,2012,《市场化改革与社会网络资本的收入效应》,载《社会学研究》第1期。

张文宏,2011a,《中国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30年(上)》,载《江海学刊》第2期。

张文宏,2011b,《中国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30年(下)》,载《江海学刊》第3期。

赵德馨,2010,《市场化与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层次》,载《中国经济史研究》第1期。

Baker,W.E.&ObstfeldD.,1999,“SocialCapitalbyDesign:Structures,Strategies,andInstitutionalContext,”inR.T.A.Leenders&ShaulM.Gabbay(eds.),CorporateSocialCapitalandLiability,NewYork:Springer,pp.88-105.

Bian,Yanjie,2019,Guanxi:HowChinaWorks,Cambridge,UK:PolityPress.

Bian,Yanjie,2018,“ThePrevalenceandtheIncreasingSignificanceofGuanxi,”ChinaQuarterly,No.235,pp.597-621.

Fukuyama,Francis,1995,Trust:TheSocialVirtuesandtheCreationofProsperity,NewYork:Freepress.

Li,Yaojun,MikeSavage&AlanWarde,2008,“SocialMobilityandSocialCapitalinContemporaryBritain,”TheBritishJournalofSociology,Vol.59,No.3,pp.391-411.

Marsden,PeterV.,1987,“CoreDiscussionNetworksofAmericans,”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Vol.52,No.1,pp.122-131.

Parsons,Talcott&EdwardShils,1962,TowardaGeneralTheoryofAction,NewYork:Harper&Row,pp.77-83.

Yu,Wei-hsin,2008,“ThePsychologicalCostofMarketTransition:MentalHealthDisparitiesinReform-eraChina,”SocialProblems,Vol.55,No.3,pp.347-369.

①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始于2003年,是中国最早的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的横截面调查数据。本部分使用的是CGSS2003—2015的合并数据。

THE END
1.想了解什么叫资本?一篇看懂此外,广义的资本结构还包括企业的全部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而狭义的资本结构则主要关注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总之,资本和资本结构是企业运营和管理的核心概念之一,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三、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企业价值:资本结构向外部投资者传递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9016020459927414&wfr=spider&for=pc
2.资本的定义1、资本的概念 什么是资本?从广义上说,一切能带来财富和利益的手段都可以称为资本。 这些资本可分为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其中,人力资本指知识和技术以及其它无形资产的产权;非人力资本即实物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存货等。 但在有些场合,资本作为一种狭义理解,成为生产资料的代名词,相当于资本品或投资品概念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203/21/943329_183984154.shtml
3.资本的概念(一)资本的概念 1.西方经济学对资本内涵的阐释 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其各个流派从当时的历史经济条件出发,给出了资本的不同含义。新古典综合学派代表人物萨缪尔森认为:“资本是一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要素。资本(或资本品)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一种本身就是经济的产出的耐用投入品。”[1]杜尔哥则认为:资本https://www.sklib.cn/booklib/databasedetail?SiteID=122&Type=literature&ID=3941048
4.资本的概念资本的概念 正确答案: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点击查看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不定项选择 家庭的正功能很多,没有负功能 A.正确 B.错误 点击查看答案 问答题 《送元二使安西》是谁写的?() A、白居易 B、苏轼 C、王维 D、李白 点击查看答案 单项选择题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和教师职业角色专业化,教师养成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a890511c059241e284b1312781c6a7b1
5.资本的概念资本的概念?mp.weixin.qq.com/s?__biz=MzU3ODU2MTQ5Ng==&mid=2247487242&idx=1&sn=bdb21e84fc26818ce832e4753bc0f68b&chksm=fd723bbdca05b2ab997713643c4dc5900228031ca9f51c9806918c1fba287e749a031494ac7d&token=1499144533&lang=zh_CN#rd - 村长的价格理论?mp.weixin.qq.com/s?__biz=MzU3ODUhttps://zhuanlan.zhihu.com/p/97273217
6.资本的概念资本的概念 一、原文摘读 1. 钱、资金、资本的关系 a. 资金是钱,钱是资金 b. 资本是钱构成的,但钱不一定是资本 c. 资本与资金是包含的关系 2. 资金与资本的区别 a. 资金是钱,是一堆钱 b. 资本是使用钱的自主性智慧 3. 资金成为资本的三要素https://www.jianshu.com/p/36e7245349da
7.公司资本的概念和意义公司资本的概念和意义 ? ☆本节包含四个问题: ? 一、公司资本的概念 ? 二、公司资本的不同含义和形式 ? 三、公司资本与相关概念 ? 四、公司资本的法律意义 一、公司资本的概念 ? (-)概念 ? 【公司资本】(capital),又称股本,是公司章程规定并由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由股东出资构成的公司https://doc.mbalib.com/view/553e796c856144bab18533a2f2b041fd.html
8.资本概念的辨析资本概念的辨析 ——人类历史的探讨(27)资本主义在西欧已经存在了三百多年,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三十多年,在资本主义即将灭亡的时候,人们还把资本主义当做生产发展的最好的生产方式。其原因就是对资本的概念缺乏认识。资本是什么?有三种解释:亚当斯密的解释是,“所有的资财,如果足够维持他数月或数年的生活,他自然希望这http://m.wyzxwk.com/content.php?cid=27&classid=27&id=354828
9.公司资本的概念和作用是什么?公司资本的概念和作用是什么? 在公司法和相关税法中,公司资本(capital)通常指的是公司在成立时,为了开展业务和履行其法律义务而筹集的货币或非货币资产。公司资本是公司运营的启动资金,用于公司的日常运营、投资和未来发展。 公司资本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https://www.chinaacc.com/zhuceshuiwushi/jhwd/zy20240827193038.shtml
10.人力资本的概念按照舒尔茨的解释,全面的资本概念,应包括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都是社会再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物力资本是投资于物力过程的结果,以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交通运输设施等形式存在的物质形式的实物资本。而人力资本则是通过教育、训练和卫生保健等形式获得的,是凝结或体现在人力资源上的技术知识和https://www.douban.com/note/789148171/
11.科学网—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学者Bourdieu (1986) 提出来的, 他指出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Coleman1988年在美国社会学界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 他按照社会资本的功能把它界定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自Bourdieu和Coleman以来, 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资本概念, 指的是个体通过社会联系涉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6487-1293041.html
12.马克思的资本概念马克思 资本 社会关系 资本概念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75-2008096937.htm
13.公共基础复习资料:资本的概念和作用—银行从业—易考吧公共基础复习资料:资本的概念和作用 老师推荐: 2025年银行业专业人员资格考试易考宝典软件 2025年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网络辅导课程 2025年银行业专业人员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2025年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易考套餐 编辑推荐: 2010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宝典软件 2010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网络辅导课程https://www.etest8.com/yinhang/zhinan/155552.html
14.资本和资产的概念分析公司的注册资本的公司的登记机关登记注册的资本额,也叫法定资本。注册资金即是国家授予企业法人自有财产的数额体现或企业法人经营管理的财产。而注册资金与注册资本的概念也是有相当大差异。注册资金是企业实有资产的总和,而注册资本即是出资人实缴的出资额的总和。那么这样注册资金会随实有资金的增减而增减,即当企业实https://hz.duoyoumi.com/cszt/3677.html
15.资本预算的概念核心概念 1、资本预算是对预期未来现金流的支付超过一年的项目进行评估的过程。 2、资本预算程序包括四个主要步骤:产生好的主意;分析项目的提议;从整个公司的角度来进行资本预算;监控决议的实施并进行事后审计。 3、资本预算的项目可分为以下种类:用于更新换代以确保公司能够继续运行的项目;用于降低成本的替代项目;扩张https://www.gaodun.com/wenda/cma/97192.html
16.资本公积的概念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会计学教程优科学习网资本公积的概念 资本公积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接受捐赠、股本溢价以及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等原因所形成的公积金。资本公积是与企业收益无关而与资本相关的贷项。 资本公积也是指投资者或者他人投入到企业、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并且投入金额上超过法定资本部分的资本,主要包括股本溢价、接受捐赠实物资产、投入资本汇兑损益https://www.yukx.com/financier/article/details/1522.html
17.资本成本的概念和用途// 很抱歉!本词条没有更多信息 // 2024-11-26[卫生人才招聘]2024年甘肃兰州市红古区红古镇卫生院招聘乡村医生公告 2024-11-26[卫生人才招聘]2024年通用环球西安北环医院12月招聘公告 2024-11-26[卫生人才招聘]2024西安中医脑病医院招聘公告(43人) https://www.offcn.com/tag/317993.html
18.马克思的资本马克思的_资本_概念及其哲学解读.pdf,姚崇如率粟帘陕浅墙绸构沂之囱恼蝉傻癌谓拔谍震般柱措嚣捏融忿纤声窄乓湃鞠篮悔谈迹粮繁夸苇跨绕袁脑页岔晃队芹疽慎堵化乖禾诺壳惦喧墙午涡沸往齿情蕉锰枪磋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628/11862537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