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粮食金融化挑战中国粮食安全

■2000年以来,金融和能源属性成为影响粮食价格的主要方面,金融因素、能源因素对影响国际粮价波动的解释程度高达98.08%。

■中国从2003年进入农业过剩已11年。世界上80%的大棚集中在中国,中国生产出了全球67%的蔬菜,而人口只占世界的19%。另外,世界上50.1%的猪肉、30%的大米、50%的苹果、40%的柑橘都是中国生产的。农业产业化过剩已经不可回避,应当引起重视。

伴随着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转化,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粮食也逐渐金融化,粮食市场越来越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全球粮食金融化也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了挑战。

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并非生产不足

我们提到粮食安全经常强调的是量的安全,但其实,农业已经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

国际方面,近年来市场存在产需缺口的主要是大豆,其他三大主粮则产高于需。21世纪以来,总体上四大粮食的供需不平衡形势,从历史角度来看并不明显。最近五年,粮食供需形势还愈加趋于平衡。另据分析,全球谷物产量按照人均健康需求的卡路里计算过剩三分之一,之所以有贫困人口饥饿,主要是造成贫富差距显著加剧的制度不合理。

而从国内来看,中国在1998年进入工业过剩已经16年,2003年进入农业过剩也已11年。我们从一组数字上就可以看出来,世界上80%的大棚集中在中国,中国生产出了全球67%的蔬菜,而人口只占世界的19%,中国生产出的蔬菜有一半以上被浪费了。近几年各地发生的菜贱伤农情况,农民让不值钱的蔬菜直接烂在地里就是蔬菜生产过剩最好的明证。另外,50.1%的猪肉、30%的大米、50%的苹果、40%的柑橘都是中国生产的,尽管这些农产品中有一部分是用于出口的,但是出口蔬菜水果意味着把中国最为珍贵的水资源低价格地送出去。所以说,农业产业化过剩已经不可回避,应当引起重视。

粮食危机主要源于全球资本过剩?

历史数据表明,粮价越是剧烈波动就越是与供求无关。世界银行统计,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国际粮价大幅上涨15%,与前一年相比飙升29%,接近2008年的粮食危机时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2010年部分粮食的价格已经破纪录,玉米的价格暴涨52%,小麦上涨49%,大豆上涨28%。而同期世界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实际上不具备粮食价格暴涨的供需基本面因素。

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的流动性扩张对粮食市场具有递增作用。如果说2009年美联储推出的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1)对国际粮食市场价格还存在滞后影响,那么2011年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对粮食价格则发挥了即期作用,进而市场对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的预期或者说是美联储对外发布的信息就能够对国际粮食市场产生效应。当然,2012年9月QE3兑现之后,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价格亦受刺激大幅攀升,有的品种甚至创下数月来高位。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两大挑战

当前,全球粮食金融化现象日盛,而这也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了挑战。

第一,粮食价格脱离供求基本面,定价权旁落于金融国家之跨国公司操作信息与期货。

把控着三产的外资进入中国农业从养殖业入手,尤其是因为养猪业的现代化模式来自美国,生猪品种结构是清一色的“洋三元”,饲料结构是标准化“玉米+豆粕+微量元素”,饲养方式是规模化、工厂化,从而陷入对进口饲料玉米和豆粕的依赖,客观上为国际粮食市场对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尤其是饲料粮市场以及下游养殖产业产生影响创造了条件,跨国企业进入中国期货市场也加剧其投机性。

第二,粮食生产者、消费者和地方政府都不承担安全责任,在粮价高企导致低收入阶层生存条件恶化的同时,市民作为消费主体缺乏社会组织创新条件,粮食文化方面被“消费主义”全面掌控,节约传统被抛弃,致使食物浪费恶性循环地刺激政府补贴化肥农药和机械等投入,不仅加剧资源环境破坏,而且造成把中国粮食安全更多依赖外部市场的政策诉求和心理预期。

借力“一产三产化”

实现安全农业的可持续性

目前,中国粮食安全从量上来看还是有保障的。首先,粮食产量稳定。国内粮食产量长期以来随人口同步增长基本趋势未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迄今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十年增加。而一些外部条件也为增产提供了保障,比如,气候暖化,400mm等降水线北移百多公里带动大宗粮食生产带面积增加;国家大幅度增加支农资金投入农村基本建设创造正外部性。

其次,粮食库存充足。近年来,我国农户储存粮食数量已经达到当年粮食产量的一半左右,表明以农户为单位的“外部性风险内部化处理”的小农经济理性在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压力下有所恢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自2007年开始国家粮食局启动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已在全国25个省份的近200万农户配置新型储粮装具,每年可减少农户储粮损失5.1亿斤,相当于增加49万亩无形良田,可为农户增收4.8亿元。按照计划,“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再为800万农户配置标准化储粮装具。

我认为,这一点可以通过借鉴欧盟或者日韩等国的经验,把小农经济与第三产业相结合,也就是“一产三产化”。从经济学内在规律来看,第一产业(农业)利润率远低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困境,利润率在社会平均利润之下;第三产业(服务业)借助题材创新往往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以上的利润。因此,唯有通过“一产三产化”才有可能实现安全农业的可持续性。

总之,针对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我有两点建议:一是,抓好综合性合作社建设,加快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此形成“一产农业三产化(农业与服务业结合)”和综合收益反哺农业的经营方式创新的前提条件。并且,借此创新配合国家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的投入;二是,大力推进粮食安全的城乡一体化,加深市民参与式“两型农业”的发展,培育市民以理性、节约型消费替代浪费型消费主义恶劣趋势,这两者有机结合,则可达到既稳定农民合作社为新经营主体的粮食生产,又保障市民作为消费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参与下的国家粮食安全。

THE END
1.王俊:论西方国家经济过度金融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全球产业链协作下总体工人国际化和国家局部工人化的并行不悖,既为西方国家经济过度金融化提供了内生动力,也决定了西方国家经济过度金融化的本质特征。通过考察20 世纪70 年代末西方国家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后的现实经济状况,可以发现西方国家经济过度金融化已经导致了去工业化、无产阶级贫困化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93690688110929
2.文化产业资本运营路径:资源资产化,资产证券化界面·财经号文化产业和金融未来会形成一体化的一个模式。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产融一体化。第一个角度,文化产业的价值叠加的效应。在我们整个的设计文化产业的这个价值链的时候,要把功能价值、体验价值以及相关的资本价值等价值属性融合在一起。文化产业的这种价值链的经营运作路线有两点:产业经营的路线和资本运营路径。产业经营的https://m.jiemian.com/article/391241.html
3.中国产业金融服务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锐观网(一)、资源的资本化 (二)、资产的资本化 (三)、知识产权的资本化 (四)、未来价值的资本化 第二节、产业金融服务分类 一、按主导主体划分 (一)、政府主导 (二)、市场主导 二、按产业类型划分 (一)、科技金融 (二)、能源金融 (三)、汽车金融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1642101.html
4.智库之声陈创练:推动广东省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高度融合的对策与此同时,据发达国家经验,当(第二)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寻求经营多元化和资本虚拟化,成为提升其资本运营档次的一种新趋势和必然选择,也有助于让部分产业资本转移到金融机构,形成强大的金融核心。当下,随着广东部分制造企业做强做大,推动省内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高度融合,形成强大的金融中枢已然是一种历史趋势,也是https://ec.jnu.edu.cn/2023/0913/c24917a765175/page.htm
5.“金融化悖论”:资本积累模式的变化及其后果金融研究论文克里普纳(2008)把金融化定义为一种积累模式,认为在这种模式中,利润主要是通过金融渠道而非贸易和商品生产生成[5]。Firat Demir( 2009)将金融化描述为金融资本回报率(相对于固定资本回报率)提高引起的实际生产部门短期金融资产收购增加。徐丹等(2011)认为金融化即产业资本金融化,是伴随经济金融化出现的,一部分产业资本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2015/49309.html
6.金融控股股东企业金融化与资本市场效率我们认为,金融控股股东在获取产业资本控制权后,可能会将产业资本金融化,使企业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2)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利用2007-2019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以控股股东金融性质为切入点,实证考察了控股股东金融性质与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其中的作用环境、作用机制以及企业金融化与实体投资效率之间https://wap.cnki.net/lunwen-1022560086.html
7.什么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关系什么是外资,100多 年前,以东印度公司为前导,炮轰为后盾,今天以国际化为前导,金融经济为后盾,就叫外资。很好的对子。产业资本最可怕。但是它看上你,要追求你的时候,我 告诉你,跑都跑不掉。你们看合同还要查单字的人,你不要搞国际化了,你没戏。你还要查单字的水平怎么搞国际化?听我一句话,产业资本的合同,条https://blog.csdn.net/taolinke/archive/2011/03/14/6030333.aspx
8.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区别是什么?其主要投资目标是收获最大化的投资收益,而不考虑交易对象的未来发展前景;而产业资本的功能是购买产业类https://www.kuaizhang.com/ask/question_7526358.html
9.美国大选: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殊死搏斗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美国“产业空心化”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从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型时开始的,美国金融资本在全球大杀四方,资本家赚的盆满钵满,而随着全球化进程,产业资本逐步向外转移,先是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然后就到了我国。现在美国无疑是全球金融霸权国,而我国则是产业世界第一。https://zhuanlan.zhihu.com/p/294939733
10.论新帝国主义的资本积累与剥夺方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三是新自由主义主张“解除金融管制,从而实现一个纯粹和完美的市场”,即通过推行金融自由化为资本积累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其所带来的结果是:在传统制造业等产业部门盈利机会减少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资本转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证券等金融市场进行投机,使大量资本从生产系统转变为投机系统。http://www.sass.cn/109006/20700.aspx
11.虚拟经济繁荣与实体经济放缓:金融化的分层解释与治理人类经济自从有了货币借贷和信用关系就会产生金融问题,而金融化则是指金融对整个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持续加深的过程。一般来说,根据资本积累方式的不同,金融化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分别为产业资本积累模式和金融资本积累模式。其中,产业资本积累模式主要发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前,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并没有出现过度分离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228/10177247.shtml
12.金融实证分析(精选5篇)陈志武(2007)[2]指出,现有的制度结构所能支撑的资本化容量远远低于金融化、资本化的需求,最终导致了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资产证券化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但毋庸置疑的是: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信用风险管理的不到位和资产过度证券化,而不是资产证券化本身。因此,我们有必要准确的分析资产https://www.1mishu.com/haowen/171343.html
13.何新:《资本论》与世界经济3.第三产业,金融服务业。 十一、期货商品之资本化 55.在交换市场中,商品供给能力与市场需求的不对称性,导致具有重大需求之商品,可得到购买者较慷慨之支付。 需求愈大者,得价(销售附加值)愈高。需求价格与成本价格之差价,是商品成本外之新增附加值(第二次利润)之来源。 http://www.wyzxwk.com/Article/guoji/2010/03/133272.html
14.如何发展文化产业金融根据这些特性,一个完善的文化产业金融运行体系,就是紧紧围绕文化产业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各个文化再生产环节形成的独立运行系统,这一系统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于:制度供给是否具有系统性,制度环境是否有利于产业发展;产业内的各类资本能否高度参与产业金融;金融服务是否形成链性覆盖;是否生成独特的金融生态与文化。 https://www.mct.gov.cn/whzx/bnsj/whcys/201510/t20151029_7601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