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美国人基辛格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30多年前美国人布朗说: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5年前希拉里说:中国会变成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5年、30年、40年过去了,中国怎么样呢中国人怎么样呢?中国发生了巨变!中国人“吃饱饭”了!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提高到而今77岁多,是靠我党在农业农村的根本制度(农业)“自信”,是靠农业科技创新的贡献,是靠广大投身农业农村大(中、小)企业家(新乡贤),以及坚守在农村的各类业主。在此向最可爱的人:农业企业家们表示崇高敬意!
(一)融资难度大,融资成本高
1、融资难度大。大部分农业企业对季节性产出原材料(如萝卜、白菜、茶叶、竹笋等)的大量收购和部分企业的投资规模扩张,导致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但却无法得到满足。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自身抵押资产不足,财务管理不规范,规模扩张过快过大,盈利能力不强、融资本底差,融资观念滞后、渠道单一;二是银行放款“从紧”、收款“从快”的信贷政策,“国有”“民营”企业的差异化担保或抵押条件,“抽贷”“减贷”“只还不贷”措施使部分农业企业“雪上加霜”;三是政府奖补投贴担资金项目较多,但单项额度偏低,且资金多头管理,对困难企业的帮扶精准度不够。
(二)科技创新能力弱,创新型人才缺乏
1、产品创新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粗(初)加工产品多,差异化精深产品、出口产品少,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偏低、产品竞争力不强,产品特色不明显。如我省茶叶产业,粗加工产品居多,深入到茶多酚、茶糕点、茶饮料的企业少之又少。企业密集聚集在初级产品前段,产品链多元化均衡发展的局面还未形成。
2、研发能力弱,创新型人才缺乏。多数企业建有研发部,但由于对研发重视程度不够、创新意识薄弱,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导致自主研发能力弱,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企业与科技机构技术对接的过程中,科技成果供给与企业需求脱节,企业无力支付或不愿支付费用等现象普遍存在;双方合作建立的研发载体,未形成紧密的利益关系,研发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家族式管理较多,企业管理制度落后
1、经营权和所有权界定不清。根据调研,我省大多数农业产业化农业企业由家族企业发展而来,家族是企业的第一大股东,直接或间接控股在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普遍存在经营权和所有权界定不清的问题。
2、管理水平不高。由于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缺乏,人治现象严重,企业缺少长远发展规划,很难吸收新鲜的理论和技术,加之企业普遍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不符合银行放贷的制度性要求,导致企业整体经营管理落后,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对策建议
(一)优化农业企业产业布局,促进农业企业规模和效益双提升
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按照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农业企业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产业融合、创塑品牌、商业模式创新“三大杠杆”的撬动作用,创建优势互补、抱团发展、互助共赢的跨区域综合性服务平台;通过集聚集群式发展,使农业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得到双提升。
(二)落实部门扶持政策,完善监管体系
建立省级农业企业常态化认定制度和业绩监测体系,实行三年一评估。政府优先安排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优惠供地。电力部门对农业企业实施专线供电,电价按农业生产用电标准执行。行政执法部门完善投诉处理机制,明确不再受理食品质量安全以外的问题,严惩恶意投诉。
(三)加强银行信贷支持,提升金融帮扶力度
强化银行信贷支持。加强银政企衔接,把农业企业作为优质企业和重点支持对象推荐给银行,由银行统一纳入企业征信信息系统,并对农业企业进行分级授信和贷款管理;增加银行农业企业贷款户数所占比重。
创新融资担保抵押方式。拓宽抵押担保范围,通过组合担保等方式提高贷款抵(质)押率;创新银行贷款产品,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农业保险保单等抵押、质押贷款。
开展困难企业金融精准帮扶。对在转型升级中出现资金链紧张等暂时性困难的农业企业,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制定金融帮扶行动方案;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和“过桥”环节,切实减轻困难企业正常利息支付之外的财务负担。
(四)促进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
建立省级农业企业高管培训基地,强化对农业企业高管的培训。促进农业企业围绕供给侧改革,提升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建立自己的技术支撑保障体系;支持企业围绕原料基地、加工装备、流通配送与销售,创新企业运作机制;配套构筑农户、合作组织、农业企业三方之间以及上下游产业之间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五)深化产学研合作,着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建议每年组织1-2次全省层面的农业企业与科技机构交流会,并建立后续的配套扶持机制,瞄准重点企业的科技需求,加快重点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