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盘活“潜在粮仓”稳增量林地盐碱地乡村振兴重点

2021年全国各地启动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整体上看,近几年耕地后备资源呈递减趋势,分布较为分散、区域性差异特征明显

作为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近八成,挖掘盐碱地潜力对于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手段,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全面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飞航

耕地后备资源是重要的“储备库”,直接反映国家耕地开发的潜力,目前,我国有数千万亩耕地后备资源,是粮食安全战略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各地耕地后备资源总体呈减少趋势,部分地区资源趋于枯竭,质量状况不佳。这一变化趋势既受近年来高强度开发影响,也与部分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破坏、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一些后备资源不再宜耕有关。

盐碱地作为后备耕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至关重要的“潜在粮仓”,眼下各地不断更新升级盐碱地土壤改良新技术、开发耐盐碱作物品种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盐碱地,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宜耕资源紧缺

按照2016年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为8029.15万亩,较此前一轮减少近3000万亩,其中4721.97万亩受水资源利用限制,短期内不适宜开发利用。2021年全国各地启动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整体上看,近几年耕地后备资源呈递减趋势,分布较为分散、区域性差异特征明显。

从数量上看,耕地后备资源总量持续减少。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当地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从2004年的1800万亩降至2016年的1073万亩,2022年又降至416万亩,10多年间面积减少超3/4。

山西省2021年开始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显示,全省宜耕耕地后备资源较2016年公布的数据增加65%。但山西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的调查地块要求坡度在25度以下,2016年则为15度以下,条件放宽了许多,若扣除15度至25度之间这一部分,全省耕地后备资源实际减少29.38万亩。

从分布上看,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区域已“见底”。2016年发布的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显示,新疆、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5地的耕地后备资源占全国近一半,而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各省份耕地后备资源之和仅占15.4%。

此外,省域内资源分布也呈现地域差异化。山西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负责人表示,山西省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区,而平原地区,可供利用的后备资源有限。

从质量上看,一些区域宜耕面积不足资源总量10%。业内人士认为,部分地区存在符合现行标准的耕地后备资源,但考虑开垦为耕地后的群众种植意愿、生态环境、当地劳动力情况、耕种利用便利程度等因素,宜耕后备耕地仍显不足。仍以山西省为例,全省大部分宜农荒地分布在自然地理及气候条件较差的山区、丘陵、河滩,坡度在10度到15度之间,水土流失情况严重。据估算,实际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仅约100万亩。

在由盐碱地改良而成的河北省乐亭县数字循环农业智慧园区,工作人员在调整水稻田监控设施(2023年9月14日摄)牟宇摄/本刊

改造盐碱地唤醒潜在“新粮仓”

站在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开张镇枣圪塔村地头,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垠。开张镇农科站负责人吕战虎说,别看现在这小麦长势这么好,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原来村民都是用井水浇地,井水氯离子超标,浇过的地,地皮都是白盐巴。高标准农田建设给村里修了渠,接上了黄河水。用黄河水浇地成本低,也更方便了。”吕战虎说,枣圪塔村的耕地是盐碱地,用黄河水改良后,再配合施用有机肥,耕地明显发生了变化,达到了改良土壤的效果。

盐碱地,曾经是贫瘠的代名词,“十年九不收”是它的标签;盐碱地,又是潜在的“新粮仓”,分布广、面积大是它的特点。作为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近八成,挖掘盐碱地潜力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永济是一个缩影,“盐碱地上种粮难”是世界性问题。据统计,盐碱地遍布全球六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积超过8.3亿公顷。在这些地方,土壤盐分和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作物很难生长,当土壤含盐量超过6‰时,作物出苗率将低于50%,产量减少90%。业内专家表示,我国15亿亩盐碱地中约5亿亩有开发利用潜力,如此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如能充分利用起来,将有效增加耕地、保障粮食安全。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特别是从80年代起,山西在盐碱地上开展了以降低地下水位为中心,挖排水渠、修筑防渗渠和井灌井排为手段的工程改良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山西省盐碱地以苏打型盐化土和苏打型碱化土为主,含较多的易溶性盐,综合治理措施不配套,加上资金不足,科研手段跟不上等原因,盐碱地改良技术一直没有取得较大突破。

近年来,山西农业大学在引进日本改良剂DS-1997的基础上,研制开发出5种盐碱地化学改良剂,并进行了国产化生产,建成了年产5万吨的盐碱地改良专用肥生产线,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彻底改造盐碱地5万亩以上,应用推广面积10多万亩,辐射带动50万亩盐碱地改良,建立了化学措施、水利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为核心的综合改良技术体系,形成了内陆干旱型盐碱地改良技术规程,项目研究成果随后被迅速推广到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吉林等省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卅里铺乡兰玉堡村,地处大同市天阳盆地中心,地势低洼,地下水埋深浅,属重度苏打型盐化土的典型代表,过去一直是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历史上无人耕种,通过山西农业大学盐碱地改良技术团队改良后,农作物一年比一年长得旺。

试验数据显示,改良后第三年,土壤pH值下降到7.8左右,盐分含量下降50%左右,土壤有机质提高30%以上,普通玉米产量达到689.7公斤/亩。兰玉堡村1200亩盐碱地改良基地发展为“盐碱地改良—饲草种植—肉牛养殖—粪便处理—培肥土壤”的循环农业基地。

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上郭乡,曾经沟壑纵横的沟坡地,经过工程措施改造,成为平整的后备耕地(2024年1月3日摄)王飞航摄/本刊

高效利用耕地后备资源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手段,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全面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综合施策取得预期效果。

首先,完善政策规划,加强耕地后备资源保护。耕地后备资源是粮食安全的重要防线。当前耕地后备资源整体减少,如果保护不力,将难以发挥耕地后备资源平抑耕地和粮食缺口的作用。基层人士建议出台耕地后备资源保护有关法律法规,为各地治理占用、破坏耕地后备资源等强化法律支撑;开展耕地后备资源保护专项督查、检查,提升全社会耕地后备资源保护意识。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建议,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展精准规划分区,依据各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科学设定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综合评价与测算方法。可根据资源承载力优化开发利用的空间布局,划定耕地后备资源重点开发区、适度开发区、生态建设区、生态保护区,设定差别化开发利用目标,发挥资金投入的最佳效益,实现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域的协调发展。

其次,盘活各类闲置土地,补充耕地后备资源。城镇化进程下,农村人口、资金持续向城市流动,原有低效耕地、农村宅基地、建设用地等有较大挖潜空间,可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农村土地摸排,储备耕地后备资源。

基层人士建议,应进一步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补充调查,全面摸清符合条件可恢复耕地的园地林地、工矿废弃地、残次林地等情况,挖掘各级、各部门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易地扶贫搬迁、矿山复垦等各类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谋划布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此外,当前一些地方探索将部分草地、灌木林地等纳入耕地后备资源,一定程度补充了资源数量,对各地保障耕地面积、解决发展用地需求等起到一定作用,可进一步用好闲置土地,多渠道补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

THE END
1.三农快评:农业种质资源,摸清这个家底有啥用?澎湃号·媒体三农快评:农业种质资源,摸清这个家底有啥用? 农视网 关注 2024-12-11 11:58 北京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14029
2.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联合通报5起“大棚房”问题典型案例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先后组织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和“回头看”,近期又联合开展“大棚房”问题回潮反弹排查整治。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对防范杜绝“大棚房”问题紧抓不放持续开展督察,针对发现问题已采取向省级人民政府发出督察意见书、约谈、通https://www.mnr.gov.cn/dt/ywbb/202306/t20230627_2792581.html
3.农业自然资源名词解释以下是一些与农业自然资源相关的名词解释: 1.土地资源:指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沙地等。 2.水资源:指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水源,包括地下水、地表水、降雨等。 3.气候资源:指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气候条件,包括气温、降雨、风等。 4.生物资源:指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动植物资源,包括农作物、家畜、家禽https://wenku.baidu.com/view/190f3531bb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6.html
4.农业自然资源管理(精选6篇)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进行的物质产物,受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严格制约。 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又往往带有一定的规律性,称之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区划就是从自然、经济、技术的综合角度,揭示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农业生产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ctoq4kpo.html
5.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哪些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 农业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08f5dd630e399540092ff198b05cae68.html
6.江西省地质博物馆微科普自然资源分类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本栏https://dzbwg.jxsdzj.cn/art/2021/3/10/art_282_535.html
7.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 出版社:农业出版社 ISBN:7109016498 出版年:1991 作者: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学科:农业科学 资源类型:图书,CD-ROM 细分类型:中文文献 收藏单位馆藏地在架状态索书号 成都生物所图书部在架上65.29 成都文献中心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在架上65.292/8064 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dd37693a285c860fdcad50e18388ae85
8.内蒙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研究【摘要】:实现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探讨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内蒙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背景之基础上,结合内蒙古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了内蒙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发展内蒙古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对策和措施。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MLX200704025.htm
9.龙胜县农业及自然资源基本情况20230912090640.pdf龙胜县农业及自然资源基本情况.pdf 9页内容提供方:zxj41232 大小:1.16 MB 字数:约8.3千字 发布时间:2023-09-14发布于天津 浏览人气:31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龙胜县农业及自然资源基本情况.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912/8017125100005131.shtm
10.公民科学素质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两大类。农业自然资源由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等组成;农业经济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有关的经济技术条件。农业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 http://www.jzkx.org.cn/index.php?c=show&id=1144
11.重提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澄清误读发挥好市场在农业自然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叶兴庆还认为,这次会议还体现了对市场在农业中作用的重视。 “要改变农业的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兼顾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这也应该是这次中央农村会议的一个重要精神,还有一个重要精神,发挥好市场在自然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那么这一对关http://country.cnr.cn/ph/20131230/t20131230_5145298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