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农业经营规模不大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本质特征是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二我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I确立之后。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小农经济。虽然劳动工具经历了从畜力到小型机械的变迁,但小农经济仍是以体力劳动为基础或起决定性作用的。农业2.0是机械化生产为主、适度经营的“种植大户”时代农业经营大户包括家庭经营制的个体大户、雇工经营制的农场大户、合作(合伙)经营制的组织大户和公司经营制的企业大户四种类型。目前各地一般划定“大户”主要看其规模,如种植业
6、大户以亩数计,养殖大户以头数计,农产品加工大户以投资额计,营销大户以销售额计,“四荒”开发大户以亩数计。有学者在研究水稻农户时,把水稻生产规模小于5亩称为小户,5-10亩成为一般户,10-50亩称为大户,50亩以上的成为规模户四类(廖西元等2004);部分学者用15亩作为标准来划分农户的规模类型(张建杰2008);也有学者认为10亩及以上是一个重要的规模标准(张忠根和史清华2001;李岳云等1999);有的学者将2公顷(30亩)作为小农生产与大农生产的基本分界线(向国成等2002);也有的学者把3.33公顷(50亩)作为衡量大户的标准(周波2010;李晓明等2008);还有很
8、业种植户。农业3.0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判断全国平均来看,2025年实现农业2.0根据我们前期在下一个十年,许你不一样的农业一一从人口变迁的视角看未来农业发展中的研究,当前我国每个农村劳动力的平均耕地占有量约为6亩左右,假定每户3-4个劳动力,则平均每户的耕地数量为18-24亩。根据我们
9、测算,到2025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均耕地面积有望达到26.87亩,每户3-4个劳动力,则平均每户的耕地数量为80-107亩。所以,到2025年全国平均耕种规模可达到农业2.0的标准。黑龙江农业规模化走在前列,初步达到农业2.0东北地区(三省一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在农业规模化方面也领先于其他地区。从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来看,东北地区市全国平均的3倍。而黑龙江省更是在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人均耕地、人均售粮、人均粮食都居于东北主产区中的第一位。黑龙江省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4倍,按当前全国户均耕地面积测算,黑龙江省户均耕地面积约为80-
10、105亩,当前已经初步达到农业2.0的标准。农业1.0至IJ2.0的后半场加速从1.0到2.0的跃升本应该是自然缓慢的传统农业是农民家庭生活与农业生产的高度结合,农户精根细作,而且农业生产中的很多成本是隐性的,在极其分散的农业经济中进行规模化经营并不具备成本上的优势。在规模化生产其他方面优势(比如食品安全的保障)发挥不出来的情况下,规模化生产相对传统农户生产方式并不占优,或无法生存。这个阶段,农业规模化的提升主要依靠城镇化率的提升。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入城市,为农业规模化提供了最初的发展空间。一般来说,这个阶段中农业规模化提升的速度会比较慢,因为人口的流动是逐渐完成的。但我国未来从农
11、业1.0到2.0的进程会很快在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城镇化过程中,应该发生的是农业人口的减少,农业规模化的提升和生产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这些情况并未在我国明显出现,反而是农村面貌更加凋敝,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落后。原因是什么?就在于过去的城市化进程给我国留下了畸形的人口结构,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大龄劳力、妇女、少量青壮年以及在农村城市两边跑的流动人口承担了生产的任务,很多流动人口并未从农业生产中真正解放出去,农业生产的主体仍然太多,生产规模无法扩大,农业生产只能维持在比较原始的状态。另外,常住劳动力中劳动能力较差的人数占大多数,这样的劳动力结构也是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化以及现代化水平
13、等优质农资公司。农业2.0到3.0的跃升将是根本变革从2.0到3.0的跃升将是加速的小农经济的减少为规模化提供了最初的发展空间,而当规模化开始成为一种常态后,其内在的规模经济将趋势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一个通俗的理解就是,地大了,农民照顾不过来了,这个时候把科技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就会产生额外的效益。而当更多的物质和服务进入到农业生产时,规模效益就会不断发酵,从而加速规模化,不断把劳动力排除出去。与传统农业相比较,现代农业的“现代化”具备下面七个方面的特征:1、生产过程机械化。这主要是指通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较广泛地进行机械化作业,以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
14、高劳动生产效率。机械化并不等于现代化,但它却是现代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它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2、生产技术科学化。科技,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源泉。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以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3、增长方式集约化。过去的经验表明,粗放经营与传统农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而集约经营与现代农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一个基本的同步条件就是农业的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摒弃传
15、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挖掘农业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4-经营循环市场化。现代农业通过面向市场来组织生产,投入一一产出一一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这是农村经济由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态走上现代的、商品的市场形态的必由之路。5、生产组织社会化。现代化的生产,应该是社会化大生产。小而全和封闭型经营状态不再适用,专业化分工组织与开放式经营道路成为发展的主流。生产的专业化、生产组织的合理化、流通范围的国际化,构成了农业现代化必备的“三要素”。6、生产绩效高优化。高产优质高效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能否做到高产优质高效,这是我们检验农业现代化成功与
16、否的决定性因素。7、劳动者智能化。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农业产业链的一体化程度也将加快食品安全、价格风险等因素将促进粮食产业链一体化程度提升。但总体而言,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是及其分散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也非常低,规模化程度与产业化组织化互相制约。农业产业链一体化存在“分散陷阱”,原因在于,在农业生产非常分散的情况下,全产业链的把控成本非常高,这会极大地阻碍产业化的推进。而未来的种植规模化将帮助产业链突破一体化的“分散陷阱”。从2.0到3.0将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孕育更多投资机会农业3.0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