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有效控制经营管理风险,促进公司农业保险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特制订本指引。
第一部分农业保险特点
农业保险是指由保险机构经营,对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因遭受约定的自然灾害、事故或者疫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的保险活动,分为种植业保险和养殖业保险两大类。
与一般财产保险相比,农业保险有以下特点:
一、标的生命性
农业保险的标的大多是活的生物。受生物学特性的强烈制约,使农业保险与其他财产保险体现出以下不同:
(三)标的的鲜活性。农产品的鲜活特性使农业保险受损现场易灭失,对农业保险查勘时机和索赔时效产生约束。如果被保险人在出险后不及时报案,则会失去查勘定损的机会,农业保险合同如果对时效不专门加以约定,势必会增加保险人的经营风险。
(四)标的受损后自我恢复性。农作物保险标的在一定的生产期内当受到灾害后有自我恢复能力,从而使农业保险的定损变得复杂,尤其是农作物保险,往往需要收获时二次定损。
(五)标的繁杂多样性。农业保险标的繁多,生命规律各异,抵御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能力也各不相同,难以制定统一的赔偿标准。
(六)标的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受标的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约束,农业对市场信号反应滞后,市场风险较高,使农业保险易受道德风险的影响,所以保险人必须在保险合同中设立防范道德风险的条款。
二、地域性
农业生产及农业灾害的地域性,决定了农业保险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即农业保险在险种类别、标的种类、灾害种类及频率和强度、保险期限、保险责任、保险费率等方面,表现出在某一区域内的相似性和区域外明显的差异性。
三、季节性
农业生产和农业灾害本身强烈的规律性和季节性,使农业保险在展业、承保、理赔、防灾防损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比如,农作物保险,一般是春天展业,秋后待农作物收获责任期结束。
农业保险的季节性特点,决定了农业保险要抓住农时,即农业保险在展业、承保、理赔、防灾防损等技术环节上,要遵守保险经济规律,按照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办事,严格把握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化特点来开展业务,组织业务管理,使农业保险的各项技术活动开展恰到好处,取得最佳效果。
四、专业技术性
农业保险技术难度大表现为农业保险有三难:展业难、承保难、理赔难。同时,农业保险面临的逆选择较为严重,道德风险高。这是由于农业保险标的特点,农民保险意识淡薄,保险事故发生后责任以及损失鉴定复杂等原因造成的。
农业保险技术难度大,经营风险高的特点,要求承保、理赔人员具备一定的农业专业知识。
五、政策性
农业保险的政策性,一方面体现在农业保险作为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之一,国家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提供保费补贴,对经营农业保险的机构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保险经营机构按照总体不盈不亏、收支平衡,正常年景略有结余,以备大灾之年的原则经营农业保险;另一方面体现在农业保险的实施必须依靠政府及有关部门强有力的推动和相互配合。
第二部分承保
第一节展业
一、展业准备
(一)知识准备
2、学习掌握标的基本情况与生产知识。掌握当地农业生产基本情况与特点,主要种类与品种以及成本产出情况;掌握保险标的生长发育规律,农业基本知识和管理要点;掌握当地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或常见疾病疫情以及历史损失情况。
3、学习掌握保险条款与实务规程。掌握保险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农业保险主要产品条款、费率规章、财政保费补贴政策内容、承保规定;熟知农业保险各险种保险金额及费率、保险责任、责任免除、赔偿规定等各项内容。
(二)资料准备
2、条款单证材料。主要包括保险条款、投保单、投保分户清单/标的明细表、保险单及承保分户清单/标的明细表证、保险凭证等。
二、风险评估
(一)种植业保险风险评估
1、自然灾害评估。了解承保区域年平均降水量分布、活动积温等气候资源情况;重点掌握当地自然灾害发生历史与趋势,如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发生的频度与强度、空间分布、造成的损失程度以及气象部门关于近期的气候预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