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整理

微观经济学重点复习完整版简答题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商品或劳务的各种可能的价格,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置的数量。

或者说,它反响的是某种商品价格的单位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比率或幅度。

“薄利〞就是降价,降价须不仅能够“多销〞,而且多销的幅度必须大于价格降低的幅度,即商品的需求弹性必须大于1〔商品富有弹性〕才能增加总收益,可见薄利多销是有前提的,即商品必须是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

〔2〕丰收悖论。

其原因在于,小麦、大米等根本的粮食作物的需求缺乏弹性。

粮食作物的丰收,显然提高了粮食的供应,进而粮食价格会下降。

对这些必需品而言,消费者对于价格的变动反响迟钝,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于销售量上升的幅度,因此可预计农民的总收入将会下降。

这就是常说的谷贱伤民。

一般来说,商品需求富有弹性时,销售收入与价格是成反方向变动的,P↓M↑。

商品需求缺乏弹性时,销售收入与价格是成同方向变动的,P↓M↓。

商品需求为单位弹性时,无论P上升或者下降,销售收入不变。

微观经济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恩格尔定律:恩格尔定律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在一个家庭或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

)2.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差,它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商品所感受到的福利。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当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4.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凭借其垄断地位,对同样的产品向消费者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

价格歧视可分为三种: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按市场需求曲线将每一单位商品均卖给愿意出价最高的消费者,也叫完全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对同一个消费者或不同的消费者以不同的价格销售若干数量的相同商品;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在需求弹性不同的市场中对某一商品索取不同的价格。

(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凭借其垄断地位,对同样的产品向消费者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

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第二,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市场是相互隔离的。

)5.机会成本:将一定的资源用于某项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该项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6.序数效用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和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微观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整理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调节机制的学科,包括供求关系、消费者决策、厂商行为、市场竞争、市场失灵等内容,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需要掌握一些重点知识点和方法,下面将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

一、供求关系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它是指在某种物品的市场上,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形成一种关系,同时,随着需求与供给条件的变化,这种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在学习供求关系时,需要掌握以下内容:供求图形的解释:供求图形通常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组成,通过交点分析供需关系。

外部影响因素的分析:外部影响因素包括产量、技术、商品替代、人口增长和财富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对供需关系产生影响。

市场平衡与价格调整:当供需关系达到平衡时,市场价格也就确定了。

二、消费者决策消费者决策是指人们在有限的收入和需求之间做出选择的过程。

在学习消费者决策时,需要掌握以下内容:边际效用分析:边际效用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消费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通过边际效用的分析,可以找出最优的消费量。

预算约束条件的分析: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通常需要考虑价格和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需要运用预算线来分析。

消费选择的影响因素:消费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价格、收入、品味等,了解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消费者决策。

三、厂商行为厂商行为是指生产商为了获得最大化利润而采取的决策。

在学习厂商行为时,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利润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厂商决策的核心,了解成本、生产函数、市场价格等因素,可以帮助厂商做出最优的决策。

市场型态的分析:市场型态包括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等,不同的市场型态对厂商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市场失灵的分析: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引导资源分配和生产行为,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影响,有助于减少市场失灵的损失。

四、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微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稀缺物品:又称经济物品,是指对人们需要而言,供应有限的东西。

自由物品:是指供应丰富的足以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

三个根本问题:是指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是指对一个经济个体〔如消费者、生产者、劳动者、地主、资本家和企业家〕进展分析研究的科学。

宏观经济学:又称总体经济学,是指把整个经济作为一个总体加以研究,描述其运行态势的总量和关系的科学。

直接交换:是指每一方都用自己的东西换取自己需要即想要消费的东西。

间接交换:是指先用自己的东西换取不直接需要即不能直接给自己带来满足的,但是很多人都愿意承受的东西,在用这些东西换取自己的需要的东西。

需求价格:是指每一个潜在的买者心目中对打算购置的东西愿意出的最高价格。

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一定时期内的需求量及价格之间的关系。

需求规律:是指描述在其他条件一样,随着价格的下降,需求量增加,相反,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的规律。

用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表示。

供应价格:是指每一位潜在的卖者心中对要卖出的物品愿意承受的最低价格。

供应: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一定时期内的供应量及价格之间的关系。

供应规律:是指描述在其他条件一样,随着价格的上升,供应量增加,相反,价格下降,供应量减少的规律。

用一条向右上倾斜的曲线表示。

均衡价格:当市场供求到达平衡,即需求量和供应量相等时,没有了调整趋势,此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

短缺:是指在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市场需求大于供应,导致供不应求的现象。

剩余:是指在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市场供应大于需求,导致供过于求的现象。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的变化率及价格的变化率的比值,用以衡量买者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大数额及实际支付数额的差额。

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实际收到的数额及愿意承受的最小数额的差值。

最高限价:又称价格上限,是指政府规定某种产品或效劳的价格不得超过某一水平。

市场需求=所有个人需求的加总需求价格:一定时期内购买者对一定量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原因:收入效应(IE)&替代效应(SE)替代效应: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影响。

某种商品价格↑,而引起其他商品对这种商品的取代供给定理的例外:劳动力的供给;古董,古画,古玩等艺术品;土地,证券等均衡价格理论均衡价格:某种商品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均衡价格的应用:1.政府的价格管制:支持价格: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高于市场均最低限价,会引起供过于求,商品剩余。

税收对供求的影响(对供给方/卖方征税)从量税:按照商品数量征收的税,税额在所有价格下都相同从价税:按照商品售价的一定比例征收的税,税额随价格上升而增加弹性及其应用弹性:一个经济变量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反应的敏感程度需求弹性:e>1,富于弹性(较平坦);化妆品、贵重首饰e<1,缺乏弹性(较陡峭);柴米油盐e=1,单位弹性,单一弹性;e=∞,完全弹性;e=0,完全缺乏弹性点弹性定义: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商品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计算:ed=dQ/dp*P/Q对于任意一条线性需求曲线上的点,它在需求曲线上的位置越高,相应的点弹性数值就越大,反之,弹性系数越小。

注意:需求曲线的斜率和需求的价格弹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还应注重理论的应用和例题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第一章微观经济学概述一、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如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等),其核心是价格分析。

微观经济学对单个经济单位的考察是,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第一,分析单个消费者(最优消费决策)和单个生产者(最优生产决策)的经济行为;第二,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问题(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所有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均衡价格)第三,分析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是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最终结果。

二、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都是“理性人”。

三、对微观经济学的鸟瞰(高鸿业《西经》19-21页:随便看看)★补充阅读:a、平狄克《微观经济学》3-17页:绪论部分b、高鸿业《西方经济学》1-15页:引论部分第二章供需基本原理一、供给、需求及其相互作用(1)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函数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补充阅读:高鸿业《西方经济学》22-24页(2)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函数是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影响该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移动都会是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发生改变。

需求量(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供给)数量的变动。

引论一、判断题1、如果社会不存在稀缺性,也就不会产生经济学。

(√)2、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存在稀缺性。

(√)3、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7、经济学根据其研究范畴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8、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10、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

(√)12、经济学按其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13、实证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二、选择题1、经济学可定义为(C)A.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B.消费者如何获取收入C.研究如何最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用于诸多用途D.企业取得利润的活动2、经济物品是指(D)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3、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D)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B.怎样生产C.为谁生产D.以上问题均正确4、稀缺存在于(C)A.当人们的消费量超过需求时B.富有国家中C.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中D.穷困的国家中5、资源的稀缺性是指:(B)A.资源的绝对数量的有限性B.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C.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资源的绝对数量的有限性6、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A)A、资源配置B、资源利用C、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D、价格理论7、宏观经济学中心理论是:(D)A、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B、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C、价格理论D、国民收入决定理论8、在理论的形成中假设:(A)A、是非常重要的,离开了一定的假设条件,分析与结论就是毫无意义的。

第一章导论1.把握机会成本的概念及运用机会成本概念:指做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机会成本运用:(1)在不存在闲置资源的状况下,机会成本才有意义;(2)资源要有多种用途,即存在多种选择的可能性。

假如资源只有特定的用途,没有可供选择的用途,机会成本也就没有意义了。

2.实证分析与法律规范分析的区分及运用实证分析在解释经济运行时从客观事实本身动身,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并借以猜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对事物作好坏、善恶的评价。

相反,法律规范分析以肯定价值推断力为动身点,提出行为标准,作出“应”与“不应”的评价,阐述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

3.微观经济学讨论的核心问题(均衡价格理论)4.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1)人的经济行为是理性的或合乎理性的,这是微观经济学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设,这个假设又称为“经济人”假设;(2)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都能不付代价地快速获得各种市场信息,这是微观经济学关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又一个基本假设,这个假设又称为“完全信息”假设。

其次章需求与供应L什么是需求,影响需求的因素是什么需求是指消费在肯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情愿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2.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定义替代品:在消费中可相互替代以满意消费者某种欲望的商品。

互补品:在消费中可以相互补充以满意消费者某一种欲望的商品。

3.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的区分需求的变动是指消费者在肯定时期内,在每个价格水平上情愿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的变化,由除了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某一个或某一些因素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而需求量的变动则是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由商品本身价格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4.供应量的变化与供应的变化的区分供应量的变化是指在影响供应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由商品本身价格引起的供应量的变动;而供应的变化则是指生产者在肯定时期内,在每个价格水平上情愿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数量的变化,由除了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某一个或某一些因素引起的供应量的变动。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重点内容复习提纲微观经济学重点内容复习提纲第一章实证分析:表示客观事物是怎样的命题称为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涉及到客观事物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称为规范分析。

*第二章一、需求理论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斜率为负值。

表示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Q=a—bP。

需求法则: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商品本身价格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下降而增加。

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影响需求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时,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二、供给理论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出售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向右上倾斜的,斜率为正值。

表示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Q=-a+bP。

供给法则: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随商品本身价格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下降而下降。

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时,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三、均衡价格理论供求定理:均衡价格的形成是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调节下形成的。

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机制会使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逐步消失,并自动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1.经济学基本概念-经济学的定义和分类-个体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理性选择理论和边际分析的概念及应用2.市场供求-供求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市场均衡的概念与分析-市场调节机制及其限制3.弹性-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弹性对价格变动和收入变动的影响4.生产与成本-长期和短期生产函数-生产要素组合及其边际生产力-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边际成本的关系5.市场结构-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的特点与分析-垄断定价策略及效果-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6.消费者行为-效用理论和效用最大化-偏好和预算约束的相互作用-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7.生产者行为-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优化问题-生产要素选择和投入组合8.广义均衡-供给和需求的整体均衡-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影响9.非完全信息理论-隐藏动机和逆向选择-计划与契约10.公共物品和外部性-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别-外部性和其对市场效率的影响11.剩余理论-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计算和分析-税收和补贴对剩余的影响12.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的指标和影响因素以上是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知识点的汇总。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可以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和练习,使其更加熟悉和掌握。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1.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2.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1.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个图形,他便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当技术和生产要素改变曲线会上下移动。

第三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1.有贸易的时候增加社会总产量。

2.当两个人生产两个土豆牛肉,一个人在生产这些都有绝对优势,但他们的比较优势都有且不同;贸易使人们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第2篇第4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1.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减少的物品。

2.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

3.均衡价格: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4.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会减少的观点。

5.供求定理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价格都会自发调整,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观点。

6.什么是需求表和需求曲线?他们之间什么关系?为什么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需求曲线:便是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根据需求定理(定义)所以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7.给市场均衡下定义?描述市场向均衡变动的力量。

市场均衡指价格达到使需求量和供给量平衡的状况;根据供求定理,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点时,市场供过于求,出现物品过剩,卖者为扩大销售势必降低价格使价格回复均衡点;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市场上供不应求,物品短缺,卖者为获取更大利润势必抬高价格使价格回复均衡点。

第5章弹性及其应用*1.*列出并解释本章所讨论的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四个因素。

(1)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有相近替代品的物品需求更富有弹性;当一种物品价格上升,人们会选择购买它的相近替代品,比如DVD跟电影票...(2)奢侈品和必需品;必需品的需求缺乏弹性,而奢侈品的需求更富有弹性;当大米价格上升,尽管人们会减少吃大米的次数但并不会大幅度减少;而当钻石的价格上升,人们会选择不买或者减少在此的消费。

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言填空题1、指相对于人们的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经济学上叫做稀缺性2、生产可能线又称生产转换线,它是一条表明在给定的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社会可能达到的两种产品最大产量组合的曲线3、选择包括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这样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4、当今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经济体制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一种是计划经济。

5、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6、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条件有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完全信息7、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8、宏观经济学是以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和政府应该和可以调节经济为假设条件的。

9、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首先表现在怎样对待价值判断。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和排斥一切价值判断,规范经济学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10、实证经济学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整理一、导论1、稀缺法则: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而言,任何资源和商品都是稀缺的。

(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失去的最佳选择可得的收益3、生产的四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1)土地:狭义的土地指土地本身.而广义的土地是指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矿山和河流在内的一切自然资源,因此,土地又可被称为自然资源。

(2)劳动:人类拥有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总和(3)资本:经人类生产出来的且用于生产其它产品所需的一切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的总称(4)企业家才能:组合土地、劳动和资本的能力。

企业家必须要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努力创新、承担风险和创造利润。

土地拥有者赚取地税,劳动者赚取工资,资本所有者赚取利息,企业家赚取利润;4、资源配置:将生产要素按一定比例进行组合、用于生产的活动.经济学即优化资源配置的科学,生产效率表现为:(1)给定投入,产出最大;(2)给定产出,投入最小。

消费效率表现为:(1)给定货币开支,得到最大满足;(2)给定满足,货币开支最少5、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决策者,如居民、厂商经济行为的一门学问.研究消费、生产决策,以及政府政策如何影响生产和消费行为。

(2)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经济视作总体进而研究宏观经济总量的一门学问。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一套理论来解释上述宏观经济变量是如何形成和决定的,并据此通过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定。

(3)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前者研究总产出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决定,属于总量分析。

后者研究单个商品的均衡价格及其产量的决定,属于个量分析。

好比树木和森林的关系。

6、经济学的四大基本问题:生产什么(种类问题)如何生产(方法问题)生产多少(数量问题)为谁生产(分配问题)结果好坏,能否改善(价值判断问题)(1)生产什么是由比较优势决定的(比较优势是指比其它主体更低的机会成本从事某种活动。

-市场平衡在需求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处,市场价格和数量等因素决定市场的均衡状态。

2.市场结构和行为-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市场结构,特点是有很多买家和卖家,没有垄断力量,商品的质量和价格等在市场竞争中决定。

-垄断市场是一种市场结构,特点是只有一个卖家,有很大的垄断力量,商品的质量和价格等由垄断者决定。

-寡头垄断市场是一种市场结构,特点是由少数几个卖家垄断市场,具有一定程度的市场力量。

3.供给与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与生产数量无关,如租金、折旧等;可变成本随生产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如原材料、人力成本等。

-厂商的生产决策基于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比较,边际成本是生产一个额外单位产品所需要增加的成本,边际收益是生产一个额外单位产品所能获得的收益。

4.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外部性指市场交易行为对非直接参与者产生的外部效应。

正外部性有助于社会福利的增加,负外部性对社会福利产生损害。

-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不排他且无法排斥他人消费的商品,给私人企业提供公共物品存在困难,需要政府提供。

-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市场垄断者,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政府通过反垄断法和监管机构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5.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买卖劳动力的市场。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

-资本市场是指买卖资本的市场。

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资本市场的利率水平。

-土地市场是指土地资源的买卖市场。

土地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土地市场的地租水平。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得基本概念第一节微观经济学得特点1微观经济学得研究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就是研究单个消费者与单个生产者得最优决策问题;第二个层次就就是研究单个市场得价格得决定问题;第三个层次就就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单个市场得价格得同时决定问题前两个层次得问题可以借助经济循环流动图来加以说明2微观经济学得基本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第二节需求曲线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得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得该商品得数量。

它包括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两层含义。

少其中一项就不能算做需求2需求函数:就就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得需求数量与影响该需求数量得各种因素之间得相互关系公式Qd=f(P)(P:商品得价格;Qd:商品得需求量)当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时Qd=α-βP(α、β为常数),该函数所对应得需求曲线为一直线需求曲线特征:向右下方倾斜,即斜率为负值,她们都表示商品得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得关系(吉芬物品除外)3需求定理:指商品得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得互为反方向得变化关系。

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需求曲线得形状就就是向右下方倾斜得第三节供给曲线1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得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得该种商品得数量。

它包括供给意愿与供给能力两层含义,少其中一项就不能算做供给。

2供给函数:就就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得供给数量与影响该供给数量得各种因素之间得相互关系公式Qs=f(P)(P:商品得价格;Qs:商品得供给量)当供给函数为线性函数时Qs=-δ+γP(δ、γ常数),该函数所对应得供给曲线为一直线供给曲线特征:向右上方倾斜,即供给曲线得斜率为正值。

她们都表示商品得供给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得规律。

3供给定理:指商品得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得互为同方向得变化关系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曲线得形状就就是向右上方倾斜得,供给与价格为正向关系。

名词解释1.机会主义:所谓机会主义是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会采取非常巧妙的隐蔽手段,要耍花招来欺骗对方。

2.需求弹性:Ed,就是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即需求量变动率除以价格变动率。

因为需求的价格弹性是需求弹性中最重要的弹性,因此一般就把它成为需求弹性。

3.恩格尔系数:即随着收入的增加,食品方面的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

一般把这一比例成为恩格尔系数。

4.规模经济:指对于某些行业,生产规模扩大,随之成本降低,生产效率会越来越高。

5.供给弹性:是指供给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即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比率。

6.机会成本:是将一定的稀缺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的价值。

7.交易费用:是指为了完成某项交易进行谈判、收集信息、签订并执行合同而引致的非实物性质的费用和支出。

9.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签订契约后,信息优势方在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损害了处于信息劣势方的利益,且并不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后果的行为。

10.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11.生产者剩余:就是实际价格与生产者能够接受价格之间的差额给生产者带来的福利水平。

13.公共物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

微观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整理一、导论1、稀缺法则: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而言,任何资源和商品都是稀缺的。

(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失去的最佳选择可得的收益3、生产的四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1)土地:狭义的土地指土地本身。

而广义的土地是指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矿山和河流在内的一切自然资源,因此,土地又可被称为自然资源。

(2)劳动:人类拥有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总和(3)资本:经人类生产出来的且用于生产其它产品所需的一切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的总称(4)企业家才能:组合土地、劳动和资本的能力。

土地拥有者赚取地税,劳动者赚取工资,资本所有者赚取利息,企业家赚取利润;4、资源配置:将生产要素按一定比例进行组合、用于生产的活动。

经济学即优化资源配置的科学,生产效率表现为:(1)给定投入,产出最大;(2)给定产出,投入最小。

消费效率表现为:(1)给定货币开支,得到最大满足;(2)给定满足,货币开支最少5、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决策者,如居民、厂商经济行为的一门学问。

研究消费、生产决策,以及政府政策如何影响生产和消费行为。

(2)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经济视作总体进而研究宏观经济总量的一门学问。

(3)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前者研究总产出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决定,属于总量分析。

后者研究单个商品的均衡价格及其产量的决定,属于个量分析。

6、经济学的四大基本问题:生产什么(种类问题)如何生产(方法问题)生产多少(数量问题)为谁生产(分配问题)结果好坏,能否改善(价值判断问题)(1)生产什么是由比较优势决定的(比较优势是指比其它主体更低的机会成本从事某种活动。

因此,比较优势的实际是比较成本优势)为达到最大的生产效率,人们通过比较优势进行分工。

(2)如何生产包括由谁、什么资源、什么技术、什么组织形式来生产等问题。

市场会激励厂商选择更低成本的方式生产。

(3)生产多少是一个产量决定问题。

为了利润最大化,生产要不多不少。

(4)为谁生产是指谁来享有生产出来的商品的问题。

换言之,这些商品如何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呢7、四种经济体制:传统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混合经济传统经济亦称“惯例型经济”是指生产方式、交换、分配和消费都遵循传统或惯例的一种经济。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等问题由世代相传的某种传统或惯例所决定的。

计划经济是以计划调节作为资源配置主要工具的一种经济。

计划经济中都由中央计划或地方计划当局所决定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效率是一个严重被忽略的概念。

市场是某一商品的买卖双方相互决定其价格并交换其产品和服务数量的一种机制或制度。

混合经济是由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一种经济。

我们常常说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混合经济。

因此,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在不太严格的情况下是两个可以相互替代的概念,只是后者在某些特定场合下使用,以强调其中含有政府干预。

8、市场经济(1)经济人假说: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经济行为主体——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理性的。

他们被称之为“经济人”,他总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我利益极大化。

(2)价格机制:第一,价格提供了信息。

价格的相对高低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它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各自所需的信息。

第二,价格提供了激励。

价格所提供的信息,加上利润动机,厂商便可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

(3)政府只能尽力去修正市场经济中不完善的地方,而不能凌驾于市场经济之上发号施令,市场经济中的某些规律是不可违背的。

9、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1)首先,努力去理解和解释经济事件;第二,极力去预测未来的经济事件。

(2)经济理论形成的步骤:观察/建立模型/检验模型/形成理论(3)经济思考中常见的错误:偏见:是个人对他人或事件所持有的不正确的认识或态度。

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会影响到经济分析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不能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其他因素不变”是分析影响某个因素,而假定其它影响因素不变的一种方法。

合成谬误:是某一事件对局部为真便推论为对总体也为真的一种逻辑错误。

后此谬误:把后发事件看成先发事件之果的一种逻辑错误。

二、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1、需要与需求(1)需要(need)是一种主观意愿,同价格及消费者的收入无关,是当价格为零时,你想要多少的问题。

(2)需求(demand)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的价格条件下,消费者所愿意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

由于惯例,需求曲线中,纵轴一般表示价格,横轴一般表示需求量。

需求量的变化体现在点在需求曲线上的移动,而需求的变化则体现在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1)个人需求曲线是用曲线的形式表明某一个消费者的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2)简单地假设市场上有1000个相同的消费者,就可以根据个人消费曲线得到市场消费曲线。

曲线的斜率为负的含义是: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3)常用的两条需求曲线:(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存在,曲线斜率的绝对值递减)3、需求函数表明某种商品的需求量是其价格函数,一般表示为:QD=f(p)(式中,QD表示某种商品需求量;p代表该商品价格,f表示函数关系。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2)需求定理的数学公式表述:dQ/dp<0(即需求函数的斜率为负数)上式读成: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上升。

(3)图像表述见上文(注意需求定律的例外有奢侈品、劣质品)5、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会使需求曲线发生平移)(1)消费者的收入(M):除自身价格之外,收入也许是影响需求量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当收入增加时,一般来说我们会增加对正常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减少。

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的价格变化呈正比,与其互补品的价格变化呈反比。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分别记为ps和pc。

(3)预期变量:它主要包括对自身商品价格的预期(PE)和对收入的预期(ME)等。

买涨不买落。

(4)消费者的爱好(T):消费者对某一商品的爱好会因情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就会影响到需求量的变化。

偏好也被称为经济学家的避风港:一切未列举而对需求发生影响的因素都归结为偏好变动。

(3)市场供给是指在某一市场中的所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提供某种商品的数量总和。

个别供给之和就是市场供给7、供给函数供给函数是用函数形式表明的商品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亦可分为个别和市场供给函数。

其形式一般如下:QS=f(p)其中,QS代表市场供给量,p代表价格,f为函数关系。

为了方便起见,经济学家经常使用线性的供给函数:QS=-c+dp(c,d>0)由此得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斜率大于零的直线8、供给定理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呈正比,即商品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

9、影响供给的因素(1)供给要素价格(PF):生产要素的价格,如工资率、利率等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

如果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生产成本上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企业减少供给;反之,企业增加供给。

(2)技术水平(T):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即效率的提高,隐含着生产一定产量所需成本的下降,或者在给定成本时产量会有所增加。

这样企业就愿意在相同价格情况下增加其供给量。

(5)自然条件(N):许多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的供给量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

10、与需求相同,供给量的变化表现在曲线上的移动,供给的变化表现在曲线的平移11、市场均衡的形成市场均衡的含义:当市场需求量恰好等于供给量时,市场便处于均衡状态。

当一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市场会使其降价,反之,商品升价,直到达到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为供需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为供需相等时的数量12、当供给或者需求曲线在短期内出现平移,原始均衡就要遭受破坏,新的均衡将要形成。

比较静态分析就是比较新、旧均衡点的一种分析方法。

供需单向变动很简单,在这不详述了13、供给、需求同向变动:(1)供需同时增加肯定使均衡产量增加,但均衡价格的变动方向则不能确定,它取决于两种情况下哪一个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大些。

(2)供需同时减少会使均衡产量减少,但均衡价格不定。

14、供给、需求反向变动:(1)供给增加,需求减少,新的均衡价格肯定下降,但均衡产量变动方向则不确定(2)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变动不确定。

15、全面的供求法则(1)仅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反之则上升;(2)仅当价格下降时,供给量下降;反之则上升;(3)当市场出现过度需求时、价格会上升,直至均衡为止;当市场出现过度供给时,价格会下降,直至均衡为止;(4)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时导致均衡价格下降但均衡产量增加;供给减少时导致均衡价格上升,但均衡产量减少;16、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1)最高限价是指政府为了控制物价进一步上涨,平缓百姓怨言而对部分商品制定的最高允许的销售价格。

可能产生的后果:导致过度需求;出现销售者偏好;政府偏好有可能替代销售者偏好;有可能出现黑市;从长远看,最高限价还会抑制商品的供给量;政府有可能卷入本应由市场来完成的那些活动之中去(2)最低限价是政府对交易某种特定产品、服务或生产要素的最低合法限价。

THE END
1.自考大专00889经济学(二)问答题162道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是两种经济学,而是经济学体系中的两个部分,两者互相补充,互为前提。微观经济学考察的是在既定资源条件下,个体经济单位选择的结果。而宏观经济则研究微观经济学中假定不变的源总量是如何决定的。 3、生产要素的涵义? a.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b.劳动指http://www.mdgs-edu.com/fxzl/1654.html
2.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包括哪些基本要素()按生产核能占总电能的百分比来看,哪一国家居全球第一? A. 美国 B. 法国 C. 俄国 D. 德国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首先提出北斗导航系统双星定位技术方案的是我国哪位航天科学家? A. B. 陈芳允 C. 赵九章 D. 孙家栋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献血量每次在多少毫升以下一般对献血者没有不利影响? A.https://www.shuashuati.com/ti/5a40e39b5e9448ce97a45842d69d9f83.html?fm=bdbdsedce19c4397160f43638c75e6eb4a25b
3.运维面试题搭建的网站打不开,连tcp连接都没建立RAID1:镜像模式,由至少两个磁盘组成,同一份文件被分别写入到不同的磁盘中,每份磁盘数据一样,实现容错,提高读效率。 RAID5:分布式奇偶校验的独立磁盘模式,结合RAID0和RAID1的好处,同时避免它们的缺点。由至少3块以上大小相同的磁盘组成,实现冗余。 13 RHEL6.x系统包括哪几种运行级别。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2690304/article/details/82760645
4.必修二《经济与社会》核心考点(1)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2)作用:不同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同一个社会可以有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2.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地位、要求 (1)内容:坚持公有制为主体、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6pt3612ct10623n289734.html
5.通用安全生产知识包括"失误--安全"功能(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和"故障--安全"功能(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者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两个部分。 18. 安全生产"五要素"分别是什么?相互关系如何?https://www.douban.com/note/77812636/
6.标准答案习题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生产关系包含哪三个要素题目:【习题】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生产关系包含哪三个要素 标准答案: 生产关系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力(生产者)在生产劳动中地位和相互关系(社会主义制度中中劳动者处于主体地位)。 2、生产关系的内容是,生产资料所有制https://m.rwtext.com/8G8Z9M59.html
7.2022年吉林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考生回忆版)45. 制造与服务融合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内容之一,服务要素渗透到制造各个环节中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与制造服务化。本文从工业互联网的商业视角、使用视角、功能视角、实现视角建立了制造与服务融合中虚拟逻辑与实体活动交互的技术体系,有针对性提出了生态位驱动、供应链驱动、大数据驱动、物联网驱动的制造与服务融合方法。本文http://www.chinagwy.org/html/stzx/jilin/202207/113_517552.html
8.生产要素(通用6篇)碳素材料的生产是以满足使用要求为目的,制造出内部结构均匀、特性稳定、离散性很小的结构材料的全过程,其生产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 碳素生产要素分为:原料、装备、技术、管理四个方面,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不能认为具备了某一项要素或掌握了某项专有技术就能制造出满足使用的炭素材料,全过程的任何一个细小环节都不能https://www.360wenmi.com/f/file6q8zd8x6.html
9.2020考研政治:马原核心考点背诵整理(腿姐版)复习经验(1)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2)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入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3)周期性特点: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国家主要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政治统治职能,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对https://www.kaoyan.com/zhengzhi/jingyan/5d43a710da0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