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区分的视角
刘召峰
摘要:我们有必要从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区分的视角,来观察、剖析当代中国学者关于“资本是否具有二重性”的争论。马克思明晰地区分了生产过程的物质要素与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批判了混淆物质要素与资本的“拜物教观念”。马克思“资本不是物”的论断,所要表达的准确意思是:资本不是“物作为物就具有的自然属性”,而是“物”在资本关系中获得的“社会形式”。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资本是不是生产要素”“资本是不是具有二重属性”,而在于“生产要素在什么条件下、什么生产关系中才能成为资本”“究竟是什么属性才使资本成为可能”。资本有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虚拟资本等各种不同的存在方式,只有产业资本才转化成了“生产要素”。
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既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不过,对于“什么是资本”,资本是否具有二重性(“既是生产要素,又是生产关系”“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研究者们有着非常明显的分歧。本文将基于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从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区分的视角,审视当代中国学者关于资本本性的争论。
一、问题的提出:当代中国学者关于生产要素与资本之间关系的争论
面对上述争论,我们有必要回到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性考察,特别是要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不是物”的准确含义,重新审视“资本既是生产要素,又是生产关系”这一流行看法。
二、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的区分: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性考察
英国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约翰·弗朗西斯·布雷说:“我们需要的是资本,而不是资本家。”在布雷的头脑中,“资本被理解为物,而没有被理解为关系”。对于布雷的上述观点,马克思批判道:“如果他们排除了资本家,他们也就使劳动条件丧失了作为资本的性质。”马克思的意思是,劳动条件只有在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中才转化为资本;倘若排除了资本家,劳动条件就不再作为资本存在了。
行文至此,我们有必要追问的是:一些学者坚持的“资本既是生产要素,又是生产关系”的观点,跟马克思“资本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的鲜明表述是否矛盾呢生产要素与“物”有何区别究竟该如何理解马克思视野中资本所不是的“物”呢
马克思说:“不论生产的社会的形式(diegesellschaftlichenFormenderProduktion——引者注)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它们就必须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马克思在批判“三位一体公式”时,对“生产过程的物质要素”与“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进行了明晰的区分。按照马克思的逻辑,生产资料、土地、劳动是“生产过程的物质要素”,而资本、土地私有权、雇佣劳动则属于“历史规定的社会形式”(geschichtlichbestimmtegesellschaftlicheFormen——引者注),其中,资本是生产资料的社会形式,雇佣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土地私有权是“土地的社会形式”。“社会形式”是“物”或人的活动(劳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具有历史暂时性的“社会规定性”(diegesellschaftlicheBestimmtheit——引者注)。生产资料(机器、厂房、原材料等)作为“物质要素”,需要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从而“与一定社会形式结合在一起”)才能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的“资本不是物”所要表达的准确意思是:资本不是“物作为物就具有的自然属性”,因为“物”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当这“物”处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从而充当剥削和统治工人的手段的条件时,才成为资本。“物”并不就是资本,使“物”成为资本的,并不是“物作为物就具有的自然属性”,而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正如黑人并不就是奴隶,使黑人成为奴隶的,并不是黑人作为黑人的生理特征,而是奴隶制度。“资本不是物”,并不意味着资本没有物质载体,正如“奴隶不是生理特征”,并不意味着奴隶没有生理特征。马克思的视野中资本所不是的“物”,是“物作为物就具有的自然属性”;而一些学者口中资本所是的“生产要素”,指的是生产资料等“实体性要素”。把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不是物”,理解为“奴隶没有生理特征”之类的意思,并在此意义上质疑、否定马克思,都是没有读懂马克思的表现。
把生产要素视为“资本的自然属性”,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理解为“资本的社会属性”,认为“资本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这是不少中国学者的“共识”。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资本有无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在于究竟是什么属性才使资本成为可能。我们有必要追问的是:具有某些自然属性的生产要素就是资本吗具有黑人生理特征的人就是奴隶吗我们的回答只能是:资本不是“物作为物就具有的自然属性”,而是“物”在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中获得的“社会形式”;奴隶不是黑人作为黑人的生理特征,而是黑人在种植园奴隶制中充当的社会角色。
就资本与生产要素的关系而言,正确的提问方式不是“资本是不是生产要素”,而是“生产要素是否就是资本生产要素在什么条件下、什么生产关系中才能成为资本”。资本并非生产要素本身,而是生产要素在特定生产关系中获得的“社会形式”。资本不是可以跟生产资料、劳动力并列的另一种生产要素,正如奴隶不是跟黑人、白人等并列的另一种肤色的人种。那些主张“资本是生产要素”的研究者,倘若想表达“奴隶也有生理特征”之类的意思,那只不过是通过“将具体归结为抽象”说出了人所共知的常识;倘若想表达“奴隶是生理特征”之类的意思,就掉进了马克思所批判的“拜物教观念”的泥潭。“拜物教观念”是“经济学家们”(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头脑中的一种特殊的“错认”——他们把物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形式规定性”理解为物作为物就具有的自然属性。
现在,我们有必要对“资本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与“资本既是生产要素,又是生产关系”(或者“资本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两种表达式进行一番比较了。对于资本,马克思使用“不是……而是……”表达式,意在明晰地区分生产过程的物质要素与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便于考察资本的存在条件;我国一些学者使用“既是……又是……”“既有……又有……”表达式,则容易造成生产要素与资本的混淆,从而掉进马克思所批判的“拜物教观念”的思想泥潭。
三、资本的不同存在方式:物质要素获得的社会形式的差别
在产业资本这种存在方式中,“资本的职能不仅是占有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而且同时是创造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产业资本相继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是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的统一,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它在流通阶段采取的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商品资本的形式,它在生产阶段采取的是生产资本的形式)。货币资本并未进入现实的生产过程,因而不是“实际的生产要素”;商品资本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的产物,也不是“实际的生产要素”;生产资本也只是“实际的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社会形式”。不过,跟商业资本、生息资本、虚拟资本相比,产业资本跟“生产要素”有更为密切的亲缘关系——货币资本虽不是生产要素,但可以转化为生产要素(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资本虽不是生产要素,但它是生产要素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社会形式”;商品资本虽不是生产的“要素”,却是生产的“产物”,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产物。总的说来,产业资本可以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资本主义信用体系的发展进一步催生了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流通,在现实资本的运动之外,又出现了虚拟资本的运动。马克思认为,有价证券的资本价值纯粹是幻想的,铁路、采矿、轮船等公司的股票代表现实资本,但是,这个资本不能有双重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另一次是作为在这些企业中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它只存在于现实资本,股票不过是对现实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一个相应部分的所有权证书。马克思告诫说:“不能把这种价值计算两次,如铁路的价值和股东手中的铁路股票的价值。”铁路的价值是实实在在的,股东手中的铁路股票的价值则纯粹是虚拟的。虚拟资本是一种与现实资本对立的,能够定期确定收益,且在市场上买卖,作为现实资本的复制品的所有权证书。在虚拟资本的运动中,没有任何社会财富(从而没有任何价值)被创造出来,虚拟资本只不过是现有财富(从而价值)实现转移的一种方式。跟生息资本一样,虚拟资本也并未转化为任何“生产要素”。
由上可知,产业资本可以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商业资本虽然也转化为物质要素(耗费物质材料、使用“商业劳动”),但并非“生产要素”;生息资本、虚拟资本,都并未转化为任何“生产要素”。一些学者之所以主张“资本既是生产要素,又是生产关系”,乃是因为没有对资本的多种存在方式进行更为具体的考察。
四、结语
在当代中国,有些学者认为资本具有二重性(“既是生产要素,又是生产关系”“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也有学者批判“资本是生产要素”“资本具有自然属性”等说法。面对有关资本本性的上述争论,我们有必要从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区分的视角来观察、剖析。
马克思明晰地区分了生产过程的物质要素与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批判了混淆物质要素与资本的“拜物教观念”。马克思“资本不是物”的论断,所要表达的准确意思是:资本不是“物作为物就具有的自然属性”,而是“物”在资本关系中获得的“社会形式”。资本不是可以脱离生产资料、劳动力而独立存在,从而可以跟生产资料、劳动力并列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资本是不是生产要素”“资本是不是具有二重属性”,而在于“生产要素在什么条件下、什么生产关系中才能成为资本”“究竟是什么属性才使资本成为可能”。资本有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虚拟资本等各种不同的存在方式,只有产业资本转化成了“生产要素”。
参考文献:
[1]许兴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经济问题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2]杨继国:《虚拟经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新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
[3]〔日〕见田石介:《资本论的方法》,沈佩琳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4]〔英〕G.A.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段忠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5]刘凤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9期。
[6]〔德〕米夏埃尔·海因里希:《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资本论〉导论》,张义修、房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
[7]王峰明:《经济范畴与“形式规定”——马克思经济学本质观的哲学基础和当代价值》,《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支持红色网站!」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