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任务,系统阐明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特别强调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着社会性质和基本结构,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马克思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列宁也曾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判断一种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归根到底是看其是否有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时代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创新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的战略选择。

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但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离不开生产力的跃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本质要求,也是对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

深刻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提供了科学指引。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形成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根本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保证了发展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统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性质不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一方面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另一方面把握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并推动生产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生产力标准必须全面准确理解,不能绝对化,不能撇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来理解生产力标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这就要求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也就是说,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需要形成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型生产关系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而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社会生产关系是多层次的,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诸多关系,需要通过一定的体制机制来实现。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这些新产业的生产要素发生了重要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配置相较传统产业有很大不同,迫切需要适应其特点建立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制度。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后者主要是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需要指出的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与之相应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

新质生产力涉及众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形成与之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必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树立全局思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并实现两者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孙蚌珠,作者系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THE END
1.农研动态来自不同高校、科研院所的农业农村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撰写,聚焦权威性、专业性、前瞻性,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学理化阐释,跟踪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等学科前沿,实证研究农业农村发展重大问题,贡献智慧成果,服务乡村振兴。 聚焦“三农”、主题丰富 http://www.rcre.agri.cn/xinwen/nydt/202412/t20241212_8698346.htm
2.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湖北理论信息网科技创新应用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包括生物育种技术、智能农机装备、精准农业和遥感监测等,这都有赖于适度规模经营的大面积推广。此外,适度规模化实现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可以显著降低投资、信贷、投保、理赔、期货等金融服务行业的风险评估难度和成本,加快农产品生产过程各环节的专业分工,从而更加有力推动专业化发http://www.hbllxx.com/lldt/202412/t4737266.html
3.财政金融政策范文12篇(全文)虽然这些新的规定将公允价值变动下监管资本的影响进行了相应考虑并加以明确的规定, 然而个人认为应在核心资本中, 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价值的变动金融全部扣除, 而且不能够将其转入附属资本。原因在于, 公允价值变动只能产生暂未实现的损益, 会提升银行的经营风险, 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重要的危害。第二、修改https://www.99xueshu.com/w/ikey894444k4.html
4.精品课《中国近现代史》之教案课件(下)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土地改革后,一方面农村的生产迅速发展了,农民的生活也有明显的改善;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尤其是贫农、下中农由于缺少农具、耕畜和资金,生产经营上的困难仍然比较大,而且由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农村中的贫富分化也开始了。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决定,不待农村发生剧烈的贫富两极分化https://ysfx.lyu.edu.cn/2016/0715/c3825a59644/page.p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