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也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质和太阳能资源。依托绿色发展理念,以“富农强农惠农”为目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农村新型能源体系,不仅为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奠定基础,更为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动力。新型能源体系将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管理,成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和生态进步的新引擎,助力农业现代化、绿色产业发展和清洁能源普及,推动农村经济、生态、社会全面升级,激发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本文依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的路径与政策研究(课题编号:NO.23&ZD094)”,探讨乡村振兴目标下新型能源体系的实现路径,以期为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提供有力支持。
倡导低碳理念,筑牢环保思想根基,助力乡村振兴。低碳理念不仅推动农村经济向绿色方向转型,还为生态宜居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通过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加强低碳教育与示范推广,深化农户对清洁能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认知,不仅能增强村民环保意识,还能激励其主动参与新能源项目,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社会氛围。低碳理念的深入贯彻,将助力乡村在环境改善中迈向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创新新能源模式,注入绿色发展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创新新能源模式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根据农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风电机组和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农业大棚、鱼塘、屋顶等场景灵活部署“新能源+”模式。在生物质资源丰富地区,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建设沼气站或生物质发电厂,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行绿色金融政策,提供贷款优惠和财政贴息,降低项目建设与运营成本,确保“新能源+”项目落地,助力产业兴旺与绿色发展双赢。
推动微电网建设,夯实能源消纳基础,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微电网建设是提升农村能源效率和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加快农村电网设施升级,推进光伏、储能与充电一体化微电网建设。在重点地区试点“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充电桩”综合系统,实现分布式能源就地消纳、削峰填谷,降低对主电网的依赖。在偏远或电网覆盖薄弱地区,建设独立运行的微电网,为农业灌溉、冷链物流和加工产业提供稳定电力支持。通过智能电网终端设备,实现能源生产、传输与消纳的精准监控与协同管理,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为农村绿色发展提供能源服务保障。
优化充电桩分布,布局绿色交通网络,畅通乡村振兴。为畅通乡村振兴路径,在规划新能源开发的同时,稳步推进充电桩和换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公共场所、乡镇中心及农业产业基地为枢纽,科学构建分布式充电桩网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提供高效便捷的支持。在农村集贸市场、物流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厂等重点区域部署快充站,以满足农业生产和物流运输的即时需求;在居民区推广家用充电桩,全面提升农村地区充电服务覆盖率。结合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农村居民转向新能源车辆,以清洁能源赋能乡村交通转型,推动绿色发展全面落地。
健全运营机制,提供长效制度保障,赋能乡村振兴。建立村集体能源专项运营基金,为新能源项目运维提供资金支持,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引入专业第三方公司负责项目管理与维护,优化技术服务,降低运行风险,提高整体效率。制定合理透明的收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项目覆盖区域村民的权益,激发其对新能源项目的支持和参与热情。推动村集体深度参与新能源项目建设运营,巩固其在项目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通过新能源项目收益促使农村组织振兴与生态振兴有机结合,赋能农村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