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赵石星)近日,省农业厅发出《关于切实做好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加强夏粮后期田间管理,加大防灾减灾力度,做到夏粮不到手,管理不放松,千方百计夺取夏粮好收成。
据了解,我市农业部门已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巡回指导,针对小麦不同长势、生育进程和土壤墒情,强化监测预报,加强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因地制宜搞好田间管理,力争夏粮丰产丰收。
“干热风”给夏收带来哪些影响
近日,华北、黄淮地区出现了干热风天气,其中,高温和空气干燥使河北中南部麦区在1日遭遇了重度干热风。在此夏收大忙时节,据中央气象台预报,2日至3日,陕西中部、山西南部、河北中部、京津等冬小麦灌浆区将有干热风。什么是“干热风”?它会对小麦成熟造成哪些影响?应该如何做好防范?中央气象台气象专家作出解读。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乔林介绍说,“干热风”又称“火风”、“热风”、“干风”,其风速在2米/秒或以上,气温在30摄氏度或以上,相对湿度在30%或以下。干热风一般出现在5月初至6月中旬的少雨、高温天气,此时正值华北、西北及黄淮地区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时期,植物蒸腾急速增大,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甚至枯萎死亡。
据了解,由于各地自然特点不同,干热风成因也不同。专家介绍说,每年初夏,我国内陆地区气候炎热,雨水稀少,增温强烈,气压迅速降低,形成一个势力很强的大陆热低压。在这个热低压周围,气压梯度随着气团温度的增加而加大,于是干热的气流就围着热低压旋转起来,形成一股又干又热的风,强烈的干热风会对当地小麦、棉花、瓜果造成危害。
关于干热风对夏收的影响,乔林说,由于近日出现干热风的大部分地区前期出现过降水,目前农田土壤墒情较好,相对湿度仍较适宜,干热风对冬小麦产量没有造成很大影响。但是,在河南东北部、京津、河北东南部、山东西部和北部,甘肃东部和南部、陕西局地等冬小麦灌浆区,干热风对小麦灌浆乳熟不利,要继续加强防御,建议有条件的地区适时喷灌,增加田间湿度,并喷施叶面肥。
乔林还表示,未来两三天,干热风的范围较小,在华北平原,虽然温度总体依然在30摄氏度以上,但不会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
丰收在望但不能肯定大局已定
编辑同志:
石家庄地区小麦还有六七天即将陆续成熟收割了。由于今年5月份降水偏多,没有出现较大的干热风天气,小麦丰收在望,但还不能肯定丰收大局已定。
根据石家庄地区多年来的气候情况,麦收前常出现恶劣天气,如高温、大风、空气干燥、中度或重度干热风,也常发生降雨天或连雨天,甚至出现雹灾。
干热风天气造成小麦“高温逼熟”。在小麦蜡熟期降雨、尤其是连雨天,麦穗在田间常受雨水淋洗、籽粒变色,甚至在穗上发芽。在蜡熟期遇到降雨,天晴后小麦柞芒,麦穗呈灰白色,麦穗枯死。这时的降水称小麦的“送葬雨”。小麦收获前的恶劣天气,使产量、品质和收麦工效均受到影响。常言道“玉米到了场,小麦入了房”,即是指小麦只能收后进到了屋里才算获得丰收了。
根据试验资料,小麦籽粒重量以蜡熟期后期最高,籽粒养分含量如蛋白质和淀粉也以蜡熟后期为最高。因此,针对麦收前常出现恶劣天气的情况,不要等待完熟期收小麦,根据我市气候特点和多年经验,我市小麦适宜的收获期应适时偏早为宜,在小麦蜡熟期后期是收获最佳时期。此时,小麦的形态特征是叶片变黄,麦秆接近全部变黄,仅最上一节及其附近略带绿色,绝大多数穗颖颖壳已全部失绿变成黄色,籽粒较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