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是利益链条清晰的产业,要形成巨大的有平台效应的生意难度很大,门槛不高,不断有人进入。」美团点评酒旅事业群总裁陈亮告诉「新经济100人」。
2016年,美团点评酒旅事业群交易额为320亿元。这个数字至多是携程集团的十分之一,梁建章2016年初就宣布2015年携程集团交易额接近3000亿元。然而,双方都感到了对方给予的压力,频频擦枪走火。
侧面进攻做增量市场
2012年6月,美团接入酒店团购,由此启动酒店业务。2014年,美团酒店业务被划拨成独立的事业部,由陈亮负责。
这时候,OTA竞争激烈。战火最猛烈的阶段,同程本来和艺龙是战略合作,对抗携程。但同程屈服了,选择让携程入股。事实上,同程在移动端的流量不断增长,艺龙在酒店上有积累,不过流量上没有足够资源砸。双方互补,如果能形成铁板的话,也许会改变战局。「携程判断关键路径的时候,能力能覆盖的地方做得非常狠。」陈亮说。
他选择了做增量市场。
过去OTA是从商旅、交通切入,导致异地场景比例高,而中小型酒店的本地客源占了一半以上。消费者每年酒店平均入住频率是4次,既有本地需求也有异地需求。
本地消费切入异地消费
不过,美团点评不可能满足于酒店、门票业务的本地消费。在抢占本地消费市场的同时,陈亮也在思考能否顺利切入异地消费市场。
他选择了丽江、大理做实验。
当时酒店团购业务最大的是艺龙,美团的丽江酒店团购量在快速缩小和艺龙的差距。究竟是什么人构成了丽江酒店的消费?
他们发现呼和浩特客户居多,美团上呼和浩特当地酒店消费份额比较高。这让陈亮意识到,本地消费做得好的城市客源自然选择了异地消费,本地住宿可以迁移到度假场景。一个点做好了,另一个点增加供给,就能慢慢把需求串起来。
这给陈亮他们树立了信心。2014年开始加大对酒店的投入,在干嘉伟的配合下,将供应链团队做切割,原有在团购业务的酒店商家全切过来,切割供应链一直到2015年才完全切割完毕,「没有这一步就无从谈起后面在垂直行业的生根。」陈亮说。
这时候,美团点评也不再是OTA竞争中敲边鼓的角色,卷入了一场由去哪儿发起的激战里。
2013年,艺龙下架去哪儿,促使去哪儿反思供应链体系的重要性,无法掌控供给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2013年底,去哪儿挖了美团大区经理张强做目的地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利用地推模式覆盖中低端酒店,从2014年开始「打美」。
2015年,去哪儿增发融资8亿美元,大规模补贴促销,全场五折,在高星酒店与携程竞争,同时在中低端酒店也和美团点评酒店业务比拼。
美团点评的优势在于更为综合全面的服务,携程相对单一主要是客房预订服务,刚性但不能产生更多增量。美团点评更强调的是产生协同效应,酒店用户里32%通过美团点评产生美食消费,17%产生游乐消费。「我们通过差异化做增量,不和他正面进攻,先在侧面挖掘新战场。整个路径不是说非得把携程的生意打没了我才能赢。」陈亮说。
美团点评酒店业务逐渐蚕食异地消费市场,在OTA巨头的嘴里虎口夺食。美团点评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必须弥补上异地消费场景里缺失的一环:交通。
2015年6月,美团开始做火车票,每天不到1000张。姚虎加入之后,改变原有的代购模式,把供应链搭起来,做好出票率,「用户最重要的是买到火车票,买不到,伤害大。」他分层次设计流量,慢慢扩张,直到2016年3月才放全量,2016年全年火车票销售800万张。
吸引高星酒店和美团点评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团点评是在线预付。
过去,陈亮在打磨酒店在线预订系统的时候,有人说,同程在做门票,为什么不赶紧投入做门票?陈亮认为门票护城河不深,门票是标品,没有库存,接待量理论上是无限的,除非是极端的核心景区承载量过大。门票做核心竞争力是不行的。
陈亮提供的数据是东南亚日韩渗透率20%,大概在日本的10个中国人里,有2个打开了美团点评。他希望现在持续扩大渗透率,并且在用户流量基础上找到好的商业模式。陈亮认为出境游目前还没有谁找到突破口,模式没有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