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砂,也叫铸造。翻砂是将熔化的金属汁浇灌入铸型空腔中,冷却凝固后而获得产品的生产方法。翻砂是民间的一种称谓,在学术上名为铸造。民间管从事铸造作业的人称之为翻砂匠。这个行当在周朝时期已经开始了,铸造出的东西如铜、铁、铝、锡、铅等。翻砂就是用粘土或粘结砂作造型材料,做出砂型模具,然后将高温熔化后的液态金属灌入砂型模具进行浇注。最后经过除砂、修复、打磨等过程,才能够做成一件合格的铸件。这套工艺流程俗称“翻砂”,是历史悠久的工艺方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翻砂匠这一老行当在记者心目中储存已久。上高中时,记者一位同学的父亲是翻砂厂的工人,在高中毕业之后,同学接他父亲的班,进了当时很有名气的沈丘县翻砂厂,成了吃公家饭的人,同学们很是羡慕。
前不久,记者专程采访了同学的父亲左月一先生,他今年已经70多岁了,左月一在初中毕业后,进了沈丘县第一翻砂厂工作,那时他只有18岁。
左月一说,从学校毕业后就当了父亲的接班人,成了吃公家饭的人,连说的对象都是有商品粮的,旁人看起来很是羡慕。叹了口气的左月一接着说,说是进了一家铁饭碗的工厂,其实跟进了劳改队没什么区别。翻砂工匠,是一种最脏最累的活儿,作为涂料的铅粉粘到手上很难清洗掉,弄的翻砂匠浑身黑黝黝的,除了眼球是白的,剩下的部分都是黑的。如果翻砂匠所在的单位条件好的话,可以天天洗个澡,冲冲身上的污垢,要是没有洗澡的地方,就得带一身灰尘回家,整的床单、被褥都难以洗净。最闹心的是翻砂匠不好找对象。虽说是也个工人,但社会地位没别的工种高。自己跟师傅硬着头皮学了4年算是出师了,在另一个车间当工人。因为自己学得精,所以成了当时的看火工。
左月一说,放砂、幢实、下芯、涂铅粉、合箱……翻砂工在简陋的老厂房里,从事着造型、浇铸和清沙等又脏又累的工作。每日工作十多个小时,浇铸也叫“倒火”是翻砂最主要的工序,都由有经验的老师傅干,三四天一倒火,倒火时一般都要到很晚才能结束,翻砂工实行计件工资,为了不影响收入,有时生病了也是硬扛着。左月一说,提起自己在翻砂厂的工作,至今都心有余悸,那是个近似于监狱的大厂房,要不是自己真心喜欢这个职业,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为有份工作进翻砂厂
工序简单工艺精湛
左月一说,当时翻砂主要用于简单件、小批量生产。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县里不少社办企业的铸造厂,主要铸造一些农村使用的犁铧等日常用具。90年代初,国家兴起经济建设,于是铸造厂的生意好了起来,生产产品有脚手架连接件、影剧院坐椅支架、农机具等,铸造厂的生产设备也大为改进。
左月一说,翻砂这活,又苦又累,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自己虽然也开了个翻砂厂,但由于接的活儿越来越少,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农村农具需求量锐减,铸造生意一年不如一年,自己加工的东西在市场上根本没有销路,铸造这门传统技艺慢慢淡出了人们视线,处于濒临灭绝的边沿。
左月一说,真正能称为翻砂工匠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因为,大多是翻砂工。单从工序上来说,翻砂分制模、配料、熔炼、混砂、造型、合箱、浇注、清理等内容。铸造分为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后者是特种铸造。中国的铸造业由来已久,从出土的铜镜、铜鼓、各种佛像、铜剑等等可以看出,我们祖先的铸造工艺在那时就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铸炼工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作为造型工艺,要求做出的砂型表面要光滑,幢出的砂型要实,浇口和冒口要设计合理,浇注出的铸件毛坯不能有砂眼、渣眼,否则铸件如果补焊不好,那就成废品了。别看翻砂匠工作不起眼,但要铸出的铸件全部符合工艺设计师的要求是非常难的,而且要付出很多的心血才能保证铸件的成品率。
作为一个全活儿的工匠,每天都要和砂子、铅粉等打交道,浑身黑黝黝的,尤其是夏天,车间里的空气流通不好,热浪烘烤着,一身工作服都湿透了,在艰苦的环境下,左月一照样精心工作,下芯盒、放砂、幢实、下芯、涂铅粉、合箱等等,忙的是不亦乐乎。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的铸造工艺炉火纯青,他的铸件几乎没有废品,而且通过检验机械性能中的抗弯强度、抗拉强度都符合国家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