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英黄庆常德融媒2023-11-2107:45:42
“现在合作社的大白菜上市了,每天都有广东、广西、吉林、河北的客商前来采购,再过几天,花菜、甘蓝也上市了,菜农的腰包也一天天鼓起来了!”11月19日,看着大货车满载着大白菜运往外地,汉寿县永鑫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勇进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何勇进是汉寿县辰阳街道纽口河社区居民,看起来年轻帅气,但他种菜已有21个年头。年幼时,他看着父母亲种菜。成年后,他想子承父业,学父母种菜。可那时候家里就只有4亩多地,累死累活一年就挣个几千元。无奈之下,何勇进只好外出打工,当过保安,进过工厂。2002年,26岁的何勇进回到家乡,流转了30多亩地种蔬菜,农闲时就帮村里的蔬菜种植大户开农用车跑运输。就是在跑运输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市场的需求,接触到很多蔬菜经销商,这为他的蔬菜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紧跟趋势,种菜“机械化”
“一台播种机相当于近50个劳动力,播种更加均匀,种植更加高效。”在合作社的一堆农机设备中,何勇进指着今年新买的播种机向记者介绍。
在大白菜栽种过程中,播种是尤为关键的一环。目前合作社使用的播种机,仅需5个人每天便可完成70亩大白菜的种植工作,效率之高令人赞叹。
传统的白菜种植基本就是人工点播,但由于种子小,种子的下种量不好控制,人工点籽时种子容易下多,这样不仅浪费种子,后期还需要人工间苗,对于面积大的种植户来说成本就提升了很多。为了达到精量播种,何勇进购买了智能播种机进行机械播种,省工省时省成本。
“两台机械一天播种150亩,合作社3000亩大白菜20天就播完了,每天节省人工1000多元,节省的人工一年就可以买两台播种机。”何勇进对播种机很满意。
农业的根本出路就是机械化。近年来,合作社先后花费200多万元,购买了30多台农机设备,除了菜苗移栽和蔬菜收获未实现机械化外,其余的旋耕、开沟、起垄、播种、覆膜、植保等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可节约生产成本30%左右。合作社还为100多位成员提供社会化服务,帮助他们减轻了劳动力成本,提高了蔬菜种植效率。
谨慎跟风,合理安排品种面积
“做农业,不能急躁或急功近利,不要想着大投入之后马上就要有大产出。”
何勇进认为,做农业要有“好事多磨”的觉悟,就好比种植品种要慎重选择,反复试种;育苗要反复调配或选择适宜比例的基质,细心呵护;种植管理要科学,定期查看长势,适时施肥施药。
蔬菜有时种得好,卖得却让人心酸。去年冬天,蔬菜产量较高,但价格较低,很多菜农没有赚到钱。
2015年辣椒行情好,2016年就有人跟风种植,导致供大于求,价格很低,从而造成2017年种辣椒的人减少了,辣椒价格就上去了。
如何合理安排种植品种面积?
何勇进认为,菜农应该多去蔬菜收购市场了解,多去种子店、种子市场打听,了解哪种蔬菜卖得好、种子销量高,那就可以相应的减少该品种的种植面积。同时还要与竞争产区尽量错开上市期,合理轮种。
近年来,合作社与省市蔬菜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合作社学到了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绿色防控和秋延种植等先进技术。合作社每年展示蔬菜新品种70多个,推广新技术10项,成为汉寿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推广的典范。
注重品牌,销售模式多元化
在蔬菜市场摸爬滚打20多年,何勇进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一直致力于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知名度。合作社注册了“汉永鑫”商标,年产鲜菜近8万吨,其中冷藏保鲜日加工处理能力500吨。合作社除了在省会长沙,广西南宁等城市建立自己的档口,还与金湾、步步高等大型超市签有采购、配送协议,并开设了直销店、配送中心、电商、微商平台,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为了降低市场风险,合作社40%的面积实行订单生产,由各大经销商保底收购,其余专供自己的老客户。
好刀还需钢来磨。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合作社在基地安装频振杀虫灯500盏,基地水、电、路、网通畅,部分蔬菜品种如白菜、甘蓝、南瓜、辣椒等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认证面积2850亩,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面积1380亩;建立了冷藏保鲜库,日加工处理能力达500吨,实现新鲜蔬菜周年供应。
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菜农增收,2019至2023年,合作社帮扶贫困户、“两有”脱贫户和监测户共127户,为帮扶对象户均增收1.2万元。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对未来,何勇进信心满满,他说,到“十四五”末,合作社将着力打造国家级示范合作社,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做出“永鑫”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