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系列报道之粮油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金秋时节,赣南大地瓜果飘香、粮食满仓,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千方百计抓实粮食生产,全力以赴做好粮食稳产保供,牢牢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推动并确保了粮油生产稳中向优,实现高质量发展。
多措并举扩面积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春耕迫近,疫情蔓延,对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疫情之下,粮食生产尤为重要。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市把粮食生产作为稳住农业基本盘和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及早谋划,精心组织,以空前的力度、超常规的措施,全力扩面积、增产量,有序推进粮食生产,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密集部署、调研指导,以上率下带动县、乡、村各级以空前的力度发展粮食生产。市政府先后下发关于切实抓好春耕备耕、粮食生产等文件,全面部署粮食生产硬任务,并把粮食生产纳入全市现代农业攻坚战重要内容。组建18支市级粮食生产督促指导组,实行包干指导,每天一调度,每周一指导。县、乡、村各级切实行动起来,加密调度布置,推动早稻生产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藏粮于地,首先要坚守耕地红线。早稻种植面积增加,对保障粮食供应有重要意义。我市把抛荒地恢复种植作为扩大早稻种植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压紧压实属地责任,坚决打好抛荒地歼灭战。全市抛荒地复种早稻30.86万亩。大力推进“单改双”,引导应种尽种、种满种尽,全市“单改双”种植面积93.03万亩,占栽插面积的33.93%。
创新组织形式,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引领种植、种粮大户示范种植、托管服务等措施,加快土地流转,培育落实种粮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储备调运,全力保障种子、化肥、秧盘、农膜等农资供应。全市建立集中育秧点8263个,育秧面积16.3万亩,推介发布21项农业主推技术、29个水稻优质良种。
出台激励政策,对贫困户“单改双”发展水稻种植的,除享受产业奖补政策外,从整合的扶贫资金中,增加给予每亩300元的补助;贫困户领种撂荒地的,由村集体负责流转土地,并免收土地租金。全市各县(市、区)均出台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对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育秧、“单改双”、撂荒地复种等给予资金扶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科技兴农增产量
近日,在于都县车溪乡朱坑村的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刘元文仔细查看植保无人机给晚稻喷洒叶面肥的情况。刘元文承包了760余亩农田种植水稻,其中有300余亩为高标准农田。他是全市十大全程机械化大户,机耕、机播、机收一条龙。刘元文说,高标准农田加机械化,不仅效率高,产量也更高。
发展现代农业,农机要先行。我市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全程农机化生产示范建设,充分发挥农机在粮食生产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全面全程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促进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
高效和科技日益成为粮食生产的关键词。为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我市鼓励农民有效利用购机补贴政策购买大中型农用机械、先进适用农机具、符合产业特点的农机具等。今年前8个月,全市已受理购机补贴资金申请2255.14万元,同比增长222.92%,受益户数5795户,大中型农机具明显增加。指导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组织,至2019年底,全市建成农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220个,从业人员4014人。大余县、南康区、宁都县建成4个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今年,全市组织农机10.2万台(套)投入粮食生产,调度企业、经销商存量农机和外地货源1.12万台(套),新购置农机具1.19万台(套)。全市机耕面积679.09万亩、机插面积189.61万亩,分别占水稻播面的97.67%、27.27%。
“田成方、路成行、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高稳产”,这是宁都县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全县范围内初步形成的农田格局。高标准农田不仅方便农民耕作,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还增强了农田增产潜能,通过应用良田良种良法,水稻平均亩产可增加55公斤以上。
粮食的稳产丰收,离不开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市大部地处丘陵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建设高标准农田,有效改善了我市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义重大。2017年,我市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高位推进,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全力推进项目攻坚,目前已建成近百万亩高标准农田。2019年,我市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8.2548亿元,主要用于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建设内容。2019年,全市建成28.547万亩高标准农田,超额完成建设任务;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56万亩,新增耕地7422.09亩。2020年,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稳步推进,14个项目县目前均完成初步设计方案评审,正在开展施工、监理招投标等前期工作,预计10月底可全面开工建设。
油茶飘香兴产业
白露过后,崇义县思顺乡齐云山脚下,大片油茶林里,圆圆的油茶果将树枝压弯,随着微风摇曳。这是江西齐云山油茶科技有限公司的油茶基地,部门负责人朱启盛在查看油茶长势。“生长挺好,下个月就可以采摘了。”又是一个丰收年,朱启盛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近年来,我市充分挖掘赣南油茶的传统产业优势,把油茶产业作为农村兴林富民的主导产业、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民生产业,列入现代农业攻坚战和精准扶贫攻坚战部署,不断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增强保障粮油安全的能力,推动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
2010年以来,我市油茶林面积以每年新增10万亩左右的速度增长。至2019年底,全市油茶林总面积289万亩,其中油茶林面积20万亩以上的县(区)有5个,10万亩以上的县(区)8个。2020年,我市计划完成新造高产油茶林面积11万亩,全市油茶林总面积将突破300万亩。通过政府引导、项目资金扶持,社会资本参与,林农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全市新造高产油茶林中,相对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基地有89个,初步形成企业基地化、种植规模化、加工现代化、营销品牌化的产业发展格局。2019年,全市产茶籽9.4万吨、茶油2.4万吨,油茶产业综合产值达88亿元。
“赣南茶油”在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两个“国字号”招牌后,今年已是连续第三年登上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百强榜,位列第52名。全市有赣州市油茶产业协会注册的“赣南茶油”证明商标和油茶企业注册的“齐云山”“友尼宝”“百丈泉”“红天下”等40余个茶油商标,品牌创建正稳步推进。全市现有油茶种植加工注册企业52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9家,年设计加工产能达10万吨。加工企业中有19家获得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称号,产业链涵盖三次产业;油茶精深加工不断延伸,目前有肥皂、茶粕、精油、洗发水等副产品。
目前,国家油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西)顺利通过预验收。该中心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油茶产业领域目前唯一集检测与科研于一体的专业机构,为赣州及周边省市油茶产业提供全面的检测、检验和研发服务,推动形成集食品、保健品、护肤品、生态旅游于一体的产品体系,实现油茶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格局。我市还成立了“江西省油茶产业综合开发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油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选育引进油茶优良品种,从优良无性系油茶品种中优中选优,选出5个主栽品种和13个配栽品种,丰产期平均亩产茶油可达50公斤以上。引种“长林”“赣无”等适合我市的油茶优良品种(系)50多个,科技支撑不断加强。(记者钟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