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与不赊,是一个关乎农资店生死存亡的大事

关于农资赊与不赊的问题,很多业内人士给出的建议是不赊。这个答案正确,但没用。

因为谁都知道赊销存在诸多问题:如占用资金、经营风险、被种植户“绑架”等,但农资经营的困局和难题岂是一句“不赊”就能轻易化解的。

近年来,电商冲击叠加农产品价格走低等因素,导致传统农资零售的生意日益艰难,其中最难的莫过于赊销压力。以海南市场为例,销售额过千万的农资店或多或少都有赊销。2024年,受哈密瓜行情下滑的影响,很多农资店面临30-50%的货款收不回来的风险。

今天,成哥希望站在理性的角度,深度剖析一下关于农资赊销这个传统话题。

首先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赊销真的不好吗?真的是一无是处吗?不尽然。事实上,很多经作区之所以出现千万级别的“大零售”,尤其像新疆、海南、云南等市场还有一些销售过亿的超级农资店,显然离不开赊销的贡献。

第二个问题:赊销有没有风险?当然有!但俗话说得好:富贵险中求!做生意哪有没有风险的?在经作区,不赊,固然没有风险,但同样也没有业绩。对农资店来说,没有业绩就是最大的风险。

成哥认为,农资赊与不赊,取决于三个关键要素:

农产品的价格走势受种植规模、气候条件、进出口政策以及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气候条件、进出口政策和社会舆论属于不可控因素,几乎没有规律可言,但种植规模属于可感知因素,它决定着农产品价格的涨跌——种植面积小,价格走高;种植面积大,价格走低。

故此,农资零售商要在作物不同的种植阶段,采取不同的赊销策略。

第一个阶段:作物种植面积小,价格处于涨势。这个阶段“但赊无妨”,比如5年前的阳光玫瑰,现在的槟榔。如果农产品价格高,种植户赚钱,那么赊销就不会有太大风险。这个时候赊销无疑是农资店快速“跑马圈地”、做大做强的黄金周期。

第二个阶段:作物种植面积大,价格趋于稳定。这个阶段要谨慎赊销。价格稳定,就意味着有赚有赔,农资零售商要适当控制赊销规模,尽可能减少赊销风险。

第三个阶段:作物种植面积饱和,价格开始下行。这个阶段坚决不赊。不论种植户人品如何、信誉如何,都不能再赊,否则风险巨大。很多农资零售商就是因为在这个阶段赊销而“一夜回到解放前”的。

农资赊销的背后有一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种植户的人品和信誉,以及零售商和种植户之间的关系。

人品和信誉不好的人,一定不要赊,因为对方就是有钱,也不会轻易还你。除此之外,双方关系不到位,也不能轻易赊。如果对方是一个新客户,彼此之间没有信任基础,尤其是外地来的种植户,坚决不能赊。

赊销离不开资金。有多大的锅,烙多大的饼,如果农资店资金紧张、实力不强,那就不要跟风赊销。反之,如果自身资金充裕,适度赊销也是做大门店规模的有效手段。

作为农资零售商,如果能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是不是就可以放开手脚赊销呢?也不行!

成哥认为,在赊销前,农资零售商还需要搞明白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减少资金压力?

1.向上游供货商要支持

不少零售商之所以愿意跟经销商拿货的原因是有账期支持,这能极大缓解自己的资金压力。在四川西昌,有些势力大的经销商可以让零售商先拿货销售,年底再统一结账。当然了,这需要农资店用业绩来回报。

2.控制库存,减少资金占用量

赊销占用大量资金,农资零售商要尽量地减少库存积压,提高资金周转率。

3.银行贷款,缓解资金压力

银行贷款也是缓解资金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要确保赊销产品的利润高于银行贷款的利息,否则得不偿失。

第二个问题:如何降低赊销风险?

1.让种植户提供抵押物

针对基地客户越来越多,赊销金额越来越大的现状,农资店可以通过让种植户提供房产、汽车等固定资产抵押的方式,降低风险。

2.设置赊销红线

农资零售商可以设置一个赊销红线,一旦超过这个红线就不再继续赊销。如单个客户全年赊销总量不超过10万或20万。

4.用心选品,没有效果的产品坚决不推

产品效果不好,会成为种植户拖延或拒绝还款的借口。所以农资零售商一定要用心选品,要亲自试验、亲眼见证产品效果后,再全力推广。

5.多推新品,保障利润空间足够大

农资零售商要多推新品和套餐产品,保证充足的利润空间,以对冲银行利息和呆账坏账。

6.建立信誉机制,严把赊销关

对种植户进行信誉考核并建档管理。信誉好、还款及时的种植户,继续赊;信誉不佳、还款推三阻四的种植户,要谨慎或者停止赊销。

3、本网原创内容,允许非营利性转载,并要求注明出处,如注明“转载自农更行(ngx.179c.com)”。

农更行公众号

「农更行」专注于农业产业更新及数字化更迭演进,致力于打造成为农业领域最具商业价值的数字媒体及服务平台,核心团队由来自同行资本、壹果农产品、春藤网等的资深从业人员和专家组成,以“信息平台+数字媒体+社会化服务”助力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THE END
1.农产品:销售有道,农民增收有盼头关键:增收股票频道农产品丰收未必增收,销售是关键,需稳定渠道、借势破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农产品销售成农民增收关键,市场与政府需合力破局】近段时间,众多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推介会举办,各地特产借展会平台拓展市场。如何将农产品丰收转化为农民增收,备受关注。过去多关注农业生产,如今各地培育特色产业,特色农产品供给增加,但受滞https://stock.hexun.com/2024-12-09/216055212.html
2.“一品一证”政策靴子落地,2024年是农资行业“内卷”之年,2025将2024年,农资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入了“内卷”之年。这一年,行业内部竞争异常激烈,各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纷纷采取降价促销、加大营销力度等手段,导致行业整体利润水平下滑,市场格局趋于混乱。然而,这仅仅是农资行业变革的序曲,随着“一品一证”政策的逐步落地,2025年将成为农资行业的“淘汰”之年,行业将迎来一场http://www.pesticide.vip/zgny/zcfg/content/d2607990-8981-4567-a5fa-f235ab8c3cad.html
3.东川建立农村化肥连锁营销网络化肥如何开好农民会成都户口网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同时,只有有利可图,零售店才会重视你的产品,因为你的农药化肥卖的多,他的钱包才能鼓起来。所以一定要给零售店老板算清楚返点利润、优惠政策等等,总之,就是给他带去的好处越多,他的积极性就越高。 3、讲清后续提供的服务 当前的化肥农药销售已经不再是以前发货收款就完事了,服务变得越来越重要,https://www.028honghai.com/328654.html
4.农产品销售方案6篇在营销过程中,经销商不妨大胆自曝“缺陷”,实事求是的向农民介绍各种农资的性能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特别是当一种新的农药和化肥面市后,不能总是卖瓜的说瓜甜,应在技术上指导农民,并告之使用者新产品的优势和不足之外,共同为农民选择对口的农资产品,而不要一味地只考虑自身的营销利润。 三是转换对象,“引导”https://www.liuxue86.com/a/4996602.html
5.土根旺新品“黑谷晶”上市,致力打造“健壮栽培”新时代梅州诚信农资总经理刘旭斌 精彩花絮: “爆品+”系统开启中国健壮栽培新时代揭幕仪式暨万套健壮修复工具发放仪式 健壮栽培论坛 健壮栽培 匠心优品农业大联盟成立仪式 《百万利润龙头客户智慧成长计划》签约仪式 本文为广告 作者丨马俊炜 摄影丨黄振兴 编辑丨农财君 https://bigdata-s3.wmcloud.com/newsmbl/7EvWUC3R1JaRRbABdVW0Fw
6.天禾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中小板上市网上路演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发展,近年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积极扶持及鼓励行业的发展,如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国家和地方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新网工程等。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公司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贴金额分别为1,886.16万元、1,576.59万元及2,532.24万元,占各期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7.15%、10.49%及19.14%,政https://rs.p5w.net/html/123619.shtml
7.农资紧俏中央财政下达200亿元资金补贴农民相关上市公司利润暴涨“种子现在已经涨了近百分之五十了,去年我买种子每袋4斤的是80元,今年90元一袋的种子产量相比还不如去年高。今年我买的和去年一样的复合肥是每袋80斤,比去年贵40多元。”在齐齐哈尔种植玉米的老李和《华夏时报》记者说起了当下一路高涨的农资价格。 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203172314680052.html
8.农资销售的几大误区!你中了几个?–北方农资网在农资经营中一些貌似很经典的观点,经过仔细思考后,一些零售商发现并非如此。其实这些观点也是部分零售商在日常生意中存在的误区,值得大家注意和思考。 1 误区一:销量越大,利润越高 销量大了,利润自然也就高了,销量与利润是成正比的关系,通常情况下的确是这样的,但是现实情况中,还真不一定都是这样。 http://www.bfnz.cn/?p=2949
9.1吨肥料从出厂到农民手里被加多少钱?卖农资真是挣个辛苦钱实际上,现在肥料行业的利润空间已经很透明,常规的复合肥经销商一吨赚80元左右,零售商一吨赚200到400元左右,又因为同行竞争激烈,实际销售的时候还会送礼品、还要送货到农户地里、竞争压价,最终的结果一吨可能不足200。 如果一袋复合肥10元都挣不到,那么基层农资零售商估计都不愿意卖肥料了,因为现在卖肥料,同行竞争太激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5/30/c5335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