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三元朱村一夜成名,王乐义发明的冬暖式大棚成功了,这一巧夺天工的发明改写了江北种菜的历史,在全国迅速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从此,寿光的蔬菜闻名全国,迅速跃入新的舞台。在旅游者眼里,这里是“大观园”;在专家和农资人眼里,这里是农业的“圣地”和“聚宝盆”。
刘志全,一位普普通通、朴实无华的农资经销商,作为一名普通的个体经营者,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和奉献精神回馈着这片养育和扶持过他的土地和那些给予他帮助和支持的父老乡亲。
铭记父训初试锋芒
1997年在田马镇供销社试着接触农资行业,1998年真正开始卖农资,短暂的两年供销社工作生涯为刘志全的农资经营历程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伴随着供销社体制改革,对农资行业情有独钟的他随即和舅舅产生了合伙卖农资的想法。经过一番努力,这个愿望终于在1999年得以实现。事业蒸蒸日上,爱情橄榄枝亦毫不“吝啬”。2002年,刘志全和妻子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此后的日子里,有了妻子的支持和鼓励,单独创业的想法变得越来越强烈。2004年,凭借自己积累的经验和众多亲朋好友的帮助,田马供销社第八生资部在田马镇成立了。回忆起昔日的场景,刘志全显得格外激动,他介绍,当时开店资金十分难筹,自己身上还背负着2万元的外债,为了先把店面支撑起来,只有到处求亲朋好友出手帮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信用社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下,10万元的启动资金显得格外珍贵。“去做自己想做的,这是好事,但一定要记住感恩,千万别做昧心的人、干昧心的事,这就足够了。”刘志全父亲的话一直指引着他,他时时刻刻将父亲的信任和叮嘱牢牢地铭记在心中。
一支独秀春色满园
7月31日凌晨4点,刘志全一天的工作开始了。他独自驱车两小时赶到孟家村村民孟祥强的大棚前,顾不上休息,马上和孟祥强忙起了洋香瓜棚的熏棚工作。他向记者介绍:“干农资这一行不吃苦是不行的。忙完这里,还要马不停蹄地去为其他两户农户送农膜和肥料。工作是忙了点,但能为老百姓真正做点什么,值!”
一支独秀不是春,满园春色才为春。每年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刘志全都会如期而至。他说:“经营农资就需要多交流、多参观,参加菜博会更重要的原因是要把超前的理念、先进的技术送到农民家门口,让农民在零距离接触中实现角色的转换,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刘志全介绍,自己富了不算富,自己也是农民的孩子,帮钱帮物不如帮技术。
《中国蔬菜病虫原色鉴图》、《现代蔬菜病虫鉴别与防治手册》、《农药应用解表》……在刘志全农资店的柜台上,记者发现诸如这些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类的农化书籍一应俱全。他向记者介绍,老百姓的知识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用肥方法还有所欠缺,使用微量元素的意识还不够,有机肥施用情况一般是1次1吨1亩地,最少的也可以用800千克的干粪。老百姓的财力和物力投入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都是量力而行。用书本上的数据和讲解,推荐农民会用肥、用好肥的施肥理念或许更有效。
且做且学且学且做
进货把严关,亲自做试验。这是刘志全选择销售、代理任何厂家肥料前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检验各种肥料的真实效果,他利用自己的蔬菜大棚进行品种差别对比试验。效果好的肥料留下,假冒伪劣的肥料即使价格再低、利润再大也坚决不“掺和”。他说:“自己的父母种了一辈子地,农民的要求很简单,就指望一年有个好收成,现在虽说种大棚让更多的农民富了,但还是十分不容易,卖出去的肥料就是对老百姓的一种保证和责任。”
●记者手记●
不求最快但求最稳
周原沃野,河水萦绕,寿光,注定与农业结缘。寿光的大棚蔬菜,为北方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绿的元素。四季轮回,绿色永远是不变的基调。绿满天涯自然成为寿光农资人不懈的最求。
用最稳的脚步,打最牢固的基础。这是刘志全农资经营梦想中的一部分。在当下,农资经销商都在追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时,刘志全,一个普普通通的村镇级经销商却多了一丝从容和淡定。他说:“销售农资产品看起来仿佛是一件很简单事,其实不然。它需要经销商一天天的沉淀和积累,我不求最快,但求最稳。”
一个人和他的事业,因为有了梦想而充满了青春、激情和力量。人的一生,毕竟有太长的路要走。十年磨一剑,锋芒砥砺来。从刘志全的身上,记者看到了一种憧憬和希望。对刘志全本人而言,与土地和乡亲们的这份深情,永远比天高、比海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