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萧条期越是赚大钱时,10大机会已显露!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0.10.31

很多人说最近这两年生意越来越难做,尤其是这次疫情之后,很多人茫然四顾,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走了,那是因为他们在拿着旧地图寻找明天的太阳。

这次疫情的突发,让很多企业加速倒下,同时也让很多企业加速成长,中国的商业正步入万象更新的阶段,有大破才有大立,建设与破坏必定同在。

我归纳了中国未来的10大红利,此文不长,但非常有价值,你可以读得慢一点,戒骄戒躁。

1

伟大的公司都诞生于经济危机

首先,翻开历史,可以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很多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经济危机时期。

比如:

宝洁和通用电气诞生于1873年经济大恐慌时期。

通用汽车诞生于1907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IBM诞生于1911年的一战前夕。

联邦快递诞生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时期。

还有很多企业都善于在逆势中布局:

1994年墨西哥遇经济危机,当时几乎所有企业都在缩减在墨西哥的投资,但是可口可乐却趁机加大在墨西哥的投资力度,结果赢得前所有为的业绩增长;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很多企业都在亚洲缩减开支,但是三星却趁机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结果一举成为龙头老大;

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例,很多大公司都十分艰难,美国汽车业三大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销量全部大幅下滑;还有不少巨头破产,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这家成立了100多年的华尔街金融大鳄轰然倒塌。

但与此同时,法国的欧莱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销售额逆市增长5.3%;日本资生堂公司也逆势飘红;“优衣库”也是这一年爆发,并催生出了新晋日本首富——柳井正。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也遭受了波及,肯德基却看好中国市场,趁机加大在华投资,结果巩固了自己快餐老大的地位。

这说明危险和机会永远都是并存的,每一次动荡都会有人倒下,也一定会有人站起来,这是历史的铁律。

2

未来商业出路在哪里?

首先,我们要记住一句话:“答案”永远都比“问题”高一个维度。

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要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将自己的立场升高一个维度,才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比“产品”高一个维度的是“品牌”,比“品牌”高一个维度的是“文化”,比“文化”高一个维度的是“文明”。

什么是“文明”呢?就是站在人类发展进程的角度看到各种现象,“文明”就是这个世界最高维度的东西了。

因此,做“产品”要有“品牌”思维,做“品牌”要有“文化”思维,做“文化”要有“文明”思维。

我们经常提到一个传奇的词“降维打击”,什么叫降维打击?就是将自己升一个维度再去跟对手抗衡,那是战无不胜的。

其实“人”也好,“产品”也好,“IP”也好,都是文化的产物。我们现在要做社群,要做品牌,要打造IP,这些东西背后是文化。未来如果不做文化,没有文化,基本上就是无路可走。

为什么现在全球的大牌(奢侈品)大多发源于欧洲呢?因为这些大牌起源的时候(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当时资本主义刚刚统领全球,欧洲是全球文化的引领者,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强势文化造就了强势的品牌,引领了全球。

商业的“暴利时代”虽然过去了,但是“厚利时代”到来了,这个厚利的载体就是品牌,就是文化,乃至于文明。

然而“文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非要把这个概念具象化,“文明”就是价值观,世间万物一定会朝着价值最优的序列去排列组合,谁能代表最高阶的文明,谁就能汇聚天下的消费者。

现在做品牌的逻辑跟之前不一样了,之前做品牌只需要你足够高大上,足够优雅/时尚就可以了,如今做品牌还需要你有鲜明的价值观,比如旗帜鲜明的设计理念,比如对于公共事件所采取的措施,对于公共话题所持有的观点,对于热点问题所抱有的态度等等,未来的品牌必须有自己的“三观”。(这一点我们会在下面再详细讨论)

3

商品的最好出路是“IP”化

究其本质,商业的权力发生了转移,从“生产方”转移到“消费方”。之前是谁有“产品”谁是老大,现在是谁有“用户”是谁是老大,谁才能掌握商业主动权。这个社会早就不缺物质产品了,产能过剩都提了很多年了,社会上的好东西太多了,卖不出去烂在家里的也有很多。

因此,未来只有一个出路,就是做自己的影响力,打造自己的IP,因为未来人是跟着人走,而不是跟着产品走,商业的重心已经由“产品”转移到了“人”,未来谁能聚人,谁才能掌握商业主动权。

未来没有IP的产品一定没有前途。做网红,搞直播,确实是做IP的出路,但是不能为了直播而直播,直播只是你传递价值是工具和手段。如果不能明确自己的价值输出问题,再先进的工具都没有用。

假使你能像谐星一样,恶心自己娱乐别人,那也是一种娱乐价值,让别人放松/大笑,关键问题你有这个能力吗?如果没有,你直播给大家带来的究竟是什么价值?没人愿意在那里一直看你尬聊。

大家要记住一句话:只有那些能影响别人大脑的人,才可以常盛不衰,才能打造真正的IP。否则都是此一时彼一时,就像李佳琦/薇娅取代张大奕/雪梨一样,未来也会有人取代李家琦和薇亚。

从来只见新人笑,有谁见到旧人哭?

风水轮流转,各领风骚一两年,这就是互联网的特征。

围观和被铭记是两个概念。

真正能被大家铭记并且引领大众思潮的,是那些能触及别人灵魂的人。有句话说的好,触及灵魂比触及利益还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需要你有强大的思想武器。

世界最难的事就两个:

第一个是把自己思想灌入别人的大脑里;

第二个是把别人的钱拿到自己的口袋里。

而这两件事是相辅相成的,先有第一点再有第二点,这也是未来商业的不二法门。

明白了以上这个道理,再去搞直播,才能真正的成功。

直播未来必定是常态,也是大趋势。但是90%的人都将成为炮灰。

4

海量新品牌的崛起

这一点也很关键,中国崛起的一定不是某几个品牌,而是一大批林立的新品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呢?

因为中国的市场是最特殊的市场,这一点跟欧美和日韩完全不一样。在中国,不仅有开放的电商平台,有开放的物流平台,还有开放的供应链平台,这些资源都是共享的。只要你有好的产品,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迅速销售出去。

而在欧美和日韩,这些体系都是被巨头掌握的,中小品牌根本没办法开发这些系统,这就形成了巨头的垄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欧美和日韩的零售商都是巨头,他们都是全球采购/全球供应,他们的优势就是全球化式布局,可以迅速将全球最便宜的产品卖到价格最高的地方去。比如ZARA/H&M/沃尔玛等等,走的都是这种路线。

这些巨头刚进入中国时情形都还不错,但是这两年已经风光不在了。

举个例子,十年前我们用的日化用品,基本上都是宝洁提供的,没错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个世界巨头,但是今天我们再看一下自己用的这些日化用品,有几个还是宝洁旗下的那几个大品牌呢?

宝洁这家已经快200年的公司在今天业绩大不如前,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因为中国作为它主要的战略要地,其市场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互联网和物流的发展,诞生了很多小众品牌,这些小众品牌的销售渠道就是拼多多/淘宝/云集等平台,甚至还有很多微商品牌,这些商家就像蚂蚁雄兵一样蚕食宝洁的市场份额,而且这些产品专盯细分人群,有各种各样的细分功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于是那些大而全的产品就被抛弃了。

这就是海量的品牌的崛起,这将是中国经济下一轮发展的动力,也是独有的经济现象,而且极有可能为世界其它国家提供发展模版,比如中国已经在输出自己的互联网模式和“新基建”了,这其实就是在帮助世界建立新商业系统。

其实,中国的互联网给世界经济最大的贡献,就是将资源平台化/共享化了,而不是被某个巨头霸占着,这就给中国那些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而作为普通的制造型企业,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些互联网平台提供的资源,必然被淘汰。

如果从文明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中国文明的最大特点是四个字:“和而不同”,讲究的就是多元化并存,这是造就海量品牌崛起的内在力量。

西方文明的核心在一个“赢”字,而中国文明的核心是一个“和”字,这是两种不同的文明逻辑,如果从人类文明的走向来看,下一步的大方向一定是多元化并存的格局。

上面讲那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必须得扎实地做自己的品牌了。

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品牌呢?

我们先来看产品层面的问题。

5

匠造精神的崛起

我经常说,企业的发展有一个规律:短期拼“营销”,中期拼“模式”,长期拼“产品”。

企业的成功,刚开始往往需要借势,要站在风口上。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就得靠模式,模式必须是最先进/最符合时代潮流的。然而一个企业要想能够长远发展,必须得能提供过硬的产品或服务,否则一定玩不下去。

而像最近出事的瑞幸,都没到拼“产品”的阶段,直接在拼“模式”的阶段就倒下了。

因此,未来的时代一定属于有“匠心”精神的企业,所谓“匠心”就是百般打造产品的那种耐心和细致。

谈到“匠心”就要谈到“做人”上面了,和企业发展的规律很类似,人的发展也离不开一个规律,那就是:短期拼“机遇”,中期拼“能力”,长期拼“人品”。

而且我坚信一个优良人品的人,做出来的东西一定不会太差。

他说好演员有两种,第一种是“天才”型的,比如周润发和梁朝伟这种,这种人天生就有演戏的才能,很会演戏。

第二种是“好人”型的,这种人虽然并不是生来就是天才,但是人品各方面很好,能够听取别人意见,虚心好学,勤奋上进,这种人演的戏也不会差。

显然,刘德华就是这种好人型的好演员。反观我们身边那些成功的人,靠天分成功的真的很少,大部分人都是刘德华这种,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成功靠什么?靠的是自己的品行和心性,一个勤劳/踏实/善良又上进的人,做出的事一定不会太差,做出的产品一定不会太差。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来总结两个社会规律:

1.人类的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品”和“产品”的竞争。

2.人类的一切胜利,都是“价值观”的胜利。

中国经济的下半场,必然会崛起一批有匠心的企业,以及一大批善于创造,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它们不仅引领了社会新风尚,还引领了最积极正向的价值观。

以上是产品层面,下面我们再来看经营层面的问题。

6

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客户

水木然经常说,商业的重心发生变化了,之前的重心是“产品”,未来的重心是“人群”。

未来我们经营的不再是产品,而是消费者。那么经营“产品”和经营“消费者”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大区别:

如果你想方设法地把产品卖给10000个消费者,这就是经营产品的逻辑。

如果你先把产品卖给100个消费者,然后力争让每个人消费10次,同时每个消费者还能再帮你找到10个消费者,这就是经营消费者的逻辑。

第二大区别:

经营“产品”是向所有人提供所有的商品;经营“人群”是向不同人群提供最合适的产品。

未来社会“人以群分”的特征将越来越明显,如果去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成本必定会居高不下。只有去满足一个特定人群的需求,才是最符合时代需求的生意。

这就是Costco和沃尔玛的区别,为什么Costco越来越火,而沃尔玛/家乐福/乐购这种传统大型超市都在先后退出中国市场?因为它们就是在试图向所有人提供所有的商品,而Costco就是在努力为中产阶层提供他们最合适的产品。

来看两个图的对比就一目了然了:

上面这张图是沃尔玛卖筷子的场景,是不是产品太琳琅满目,一下子不知道如何选择了?而下面这张图是Costco的一角,是不是极简?

因此,沃尔玛/家乐福/乐购退出中国,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和宝洁衰退一样,这就是传统国际巨头的宿命。

7

最值钱的是“消费数据”

今年疫情以来,大大小小各种商家,都转战电商,都转战直播和线上,最终就会形成一个结果,那就是更加激烈的价格战。而线上购物的最大特点就是比价特别方便,PC时代有淘宝,移动时代又诞生了拼多多。他们的诞生使比价变得更容易,让价格因素成为购物的决定性因素。

尤其还有一种情况在发生,现在国外形势非常不好,市场急速萎缩,于是出口转内销的企业也会更多,这些企业也好一起跟着转战国内的线上,可以预见:今后的价格战会更激烈血腥,几乎全是肉搏战!那些做产品的朋友,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

我早就说:未来我们不能再靠产品挣钱了,产品只是你体现价值的载体,未来的产品利润都会归零,甚至是负利润的。

未来会有很多商家会用低利润(甚至0利润/负利润)的产品去交换“消费数据”,吸引大家聚集而来,然后利用另外一套隐含的逻辑去挣钱,比如书店之前都是靠卖书挣钱,现在书都是免费送的,却可以开读书会挣钱了,开读书会的本质就是在经营“用户”啊,而卖书的本质是在经营产品。

从经营产品到经营用户,是商业的一场大升级!未来商业的重心不再是产品,而是用户。

再比如,现在很多4S店也不靠卖车挣钱了,只能依靠后期服务(比如保养)去挣钱。之前商家都是靠产品利润挣钱,现在的商家都是靠经营用户和服务挣钱。

大家发现没有,现在很多生意前期都是不赚钱的,或者从表面上看都是亏本的,其实这不是商家犯傻了,恰恰是商家变的更与时俱进了,因素商家们设置了隐形的路径,或者说是把赚钱的路径后移了,这叫“利润后延”。

其实这是商业发展的必然,随着竞争的加剧,很多企业都设计了流量性产品,这些产品都是为了吸引客户而设计的,可以是亏钱的,当客户进来之后,再靠深度服务产生利润。“利润后延“是商业的大势所趋。

未来随着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很多产品甚至都是免费提供的,因为商家需要掌握大量消费者才能挣钱。比如小米就是这样的,首先它的产品性价比都很高,最关键的是小米根本还不靠产品挣钱,而是靠自己的用户生态挣钱,用户生态就是“消费大数据”。

因此,现在最赚钱的都是各大平台,而商家只能挣到辛苦钱。因为“消费数据”都集中到了平台手里,商家仅能掌握自己的“消费数据”(自己的消费者/会员等等),这在平台面前是不值一提的。

总之,未来你能掌握多少消费数据,就能掌握多少商业主动权。

未来是消费者决定一切,一切都是以消费者的意志为转移。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掌握商业的主动权。

未来商业的重心就是无限的讨好这些消费者,我们可以称这种变化为商业的“消费者主义”。(后面会详细阐述)

8

供应链金融

随着商业的繁荣,未来无论做什么,门槛都会越来越低,比如开直播/做短视频/摆地摊等等,未来是人人都可以有商铺/有产品/出作品的时代,这也是社会越来越公平的表现。

也因此,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充分,而当竞争绝对充分的时候,一切利润都会无限接近于0。

因为同样的商品/服务/作品,只要你还有利润存在,一定会有商家卖得比你更便宜;或者一定有平台诞生,上面的东西更优惠。而且比价会越来越方便,永远都是全网最低价最受欢迎,这时就会有人低价抢市场,或者赔本赚吆喝,那么你该怎么办?

产品利润无限趋近于0的时代,我们该靠什么挣钱?

看看很多大公司吧,它们早就都不再靠产品挣钱了,而是要靠“供应链金融”挣钱,举个例子:比如小米靠的是消费数据赚钱,它把产品的仅性价做到很高,杀死很多竞争对手,然后依托几千万用户做出了一个生态系统,衍生其它的赚钱模式,把利润往后延。这时可以杀死一大批传统型企业。

再比如像海尔/美的这样的传统制造型企业,也可以做“供应链金融”了,什么是供应链金融?其实就是把下游经销商的现金流把控住,你如果周转不开我来帮你,但是你要付利息给我,这就导致本来就利润微薄的下游商家们,纯利润更低了。

当然了,像阿里巴巴/美团这种互联网巨头也早就在布局供应链金融了,既有面对大众消费者(C端)的金融产品,比如支付宝的花呗/借呗,美团的新功能“月付”。,也有面对商家(B端)的金融产品等等,滴滴/神州这种也有自己的金融产品了,比如先充值再打车(给你一定优惠),这使大家的现金流被它们控制,利润越来越多的被平台拿走。

未来只有金融,甚至是供应链金融才能挣到钱。任何企业和人都很难再靠某种产品赚钱,因为未来的生产也是全开放式的,你能生产出来某种产品,就有人会以跟更低的价格生产出来。必须纵向布局供应链,才能建立壁垒,形成竞争力。

9

纵队变成横队

未来社会的供应链也将发生重大转变:

我们都知道,在排队的时候,个头矮的人队长是看不见的,有没有小动作也是不清楚的。也容易出现塔罗牌的效应,其中一个环节死了就全盘皆输,这就是纵队。

这个逻辑映射到供应链上是这样的:消费者面对的是渠道商,渠道商面对的是品牌商,品牌商面对的是生产商,生产商看的是技术,技术上面是资本,资本之上是金融,经过层层隔离,作为消费者想要看清整个产业链,是很困难的。

可现在不同,信息越来越公开,无论你是哪一个环节,你的信息和你掌握的信息几乎都是公共的,于是纵队变成横队,队列横过来个头高矮就一眼能看清楚,大家一起来面对所有人,这时要想知道产品如何加工、或者哪个环节有问题,哪个环节在做小动作也会变得很容易,所以会形成自然淘汰。如图:

开放化是整个世界的大势所趋,企业结构也是如此,你的股东、你的员工、你的渠道、你的商品往往都是打开的,让品牌共营,渠道共享,流量共联,我们必须适应在大庭广众之下展开工作。

今后企业的边界和围墙将被彻底打开,企业不再是封闭的组织,而是成为包容性和扩展性很强的平台,开始互相越界、穿插和共享。

10

用户主义到来

企业的结构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股东股东之间的关系(单边关系)

第二个阶段:股东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双边关系)

第三个阶段:股东,员工,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多边关系)

与此同时,你能赚多少钱基本上大家心里也都清楚,但是大家为什么还会让你去赚这个钱,因为大家认可你的价值,所谓未来一定会进入到价值决定一切的状态,一定是专业的环节做专业的事情,你要成为无可取代的。当然,大家相互都认可对方可以去赚这个钱。

只要你有技术,就能找到消费者;只要你有了钱,就可以找人去执行你的想法;只要你形成了模式就可以建立价值通路,然后再加上借助金融的力量,就可以做渠道通路。于是一项新的产业就出来了,未来的商业就是那么简单。

各个环节都有各自的员工,做品牌的也有工人,技术都有IT的原因,做资本的人也要请人干活,这些人都是平行且独立的,大家都需要解决衣食住行,都是消费者,一切推动设定的运转。

当然,既然纵队变横队了,那么谁站的离消费者越近,就越有发言权,当然也最有钱赚。

这就是未来的“商业命运共同体”,里面的个体(包括用户/消费者/股东等等)既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又可以随时被聚合起来。是一个循环流动的价值体系,每一个个体既是消费者也是创造者,大家各尽其才,各取所需。

还是那句话:有大破才有大立,万物凋谢之日也是万物复苏之时。商业的逻辑大变天了,紧握旧地图找不到明天的太阳,固守旧思维发现不了新大陆。

综上所述,做品牌的逻辑变了,建渠道的逻辑变了,获客方式也变了,如今很多公司/产品都可以从头再做一遍。

有大破才有大立,万物凋谢之日也是万物复苏之时。商业的逻辑大变天了,紧握旧地图找不到明天的太阳,固守旧思维发现不了新大陆。

THE END
1.腾讯家居专访SOFIER索菲亚厨电唐春峰&徐屹:拥抱行业变化,缔造厨电经销商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徐总】:因为疫情的原因,所有的行业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在目前这个大背景下,只有抱着居安思危的思想,才能让自己的厨电事业健康发展。厨电行业未来的发展出路应该在哪?我认为第一个方面就是要打造天网,什么是天网?天网就是互联网模式,抖音、小红书、视频号、微信都是我们的天网,https://www.jia360.com/new/205339.html
2.陷“禁行”困境柴油车未来路在何方?产经不过,淡定并不意味着毫无准备。“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我们在逐渐转型之中。”“我们售车的范围已包括了燃气车等清洁能源车型。”“我们会密切关注最新的政策,好及时准备应对措施。”虽然较大的影响还未出现,但经销商已经为未来做好了打算。 “经销商可以根据政策来调整营销策略,但市场最终还是由用户主导。”http://www.cinic.org.cn/xw/cjfx/404452.html
3.成哥撩农资:传统农资经销商的七大出路,哪一条路最适合你?笔者认为,最适合经销商的出路或许是规范公司管理,告别个体户形式,走公司化运营模式。公司化运营的核心是从“人治”走向“法治”,即靠制度说话。它涉及到战略规划、组织架构、岗位职责、绩效考核、薪酬体系、晋升培训和企业文化等内容。正所谓“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经销商的公司管理规范、制度清晰了,人才自然就进https://m.douban.com/note/818241807/
4.饲料兽药业务员的出路在哪里?社群营销模式?如何玩转农牧社群只要把经销商搞定就能赚钱的时代结束了,你还得给他赋能,教会他卖产品的方法,给他提高效率的工具,运用社群营销模式赋能经销商区域为王,将是饲料、兽药业务员的最佳出路。https://www.yangzhu360.com/guandian/20201123/35822.html
5.中国家居建材经销商总裁实战营销特训营第一部分 2010年家具建材经销商的困境与出路 1. 2010年家具建材宏观经济与房地产装修趋势变化? 2. 当前主流家具建材品牌厂家的经营思路与变化? 3. 如何与建材市场有效谈判实现共赢? 4. 家具建材经销商的冬天是否来临,下一步的商机何在? 5.经销商如何进行自我诊断,突破自我? http://www.hztbc.com/lesson/info_2026.html
6.[中国农资经销商的出路和未来.ppt[中国农资经销商的出路和未来 中国农资经销商的出路与未来 主讲人介绍 冯卫东 《农资与市场》杂志社 总编 《销售与市场》杂志社 高级研究员 中国农业大学EMBA特聘专家 潜心研究中国农药市场销售十余年,连续十二年策划组织“中国农资营销策划峰会”,多家农化企业营销顾问 行业未来的状态 目前是否有行业机遇 从现在走向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104/79862592.shtm
7.懂行巨头巨亏,从庞大集团退市看传统经销商集团转型困境传统经销商出路何在? 尽管没有找到新能源时期合适的盈利路径和商业模式,但经销商集团新能源转型已迫在眉睫。在新增渠道或在现有渠道革新之前,很多经销商集团也需要梳理、淘汰已处于亏损的传统燃油品牌。 为了更好帮助经销商集团应对“市场优胜劣汰”,行业协会也在推动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品牌退出机制。在5月下旬举办的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250446448087974435
8.广州标志性超市双十一停业四问大卖场业态:转型出路在哪?“我们看到零售业的变革肯定会引发整个流通体系的变革。”陈立平表示,“中国零售业都在讨论直接交易模式,但未来一家超市不可能直接对接几百个供应商,一个供应商也不可能直接对接几百家超市。如果改革后去掉了中间商,去掉了供应商,去掉了经销商,超市想靠20%的”进销差价“实现盈利根本做不到。” https://wap.eastmoney.com/a/202411113236024145.html
9.家具建材市场变幻,如何应对生存挑战?探讨中小工厂与经销商的困局出路之八:最根本的出路,还是能力的重塑,根据新的竞争形式、新的客流来源等变化,塑造新的能力。 例如,以前擅长做装修公司渠道,拥有一些资源,但目前在大型企业的攻势下,或者装修公司倒闭情况增加,导致自己的这种优势丧失了。 6、面向新的竞争环境,一些工厂与经销商未能及时建立起新的能力,无法在新环境下抓住新的机遇。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37696.html
10.陈锡文:中国不考虑农民的出路,关乎6亿人口生存的问题就无法解决摘要:不考虑农民的出路,解决不了中国的农村问题,我国正在努力创造农民的第三就业空间。 我们的粮食为什么不干脆都进口?我们的牛羊肉价格为什么比国际价格贵?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出路在哪里?9月23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第三届复旦经济学家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指出,不考虑农民的出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do?id=67365
11.面试如何谈薪资万字总结HR高频55问,让你涨薪30%0.4 作为专科生,出路在哪? 个人能力提问: 1.1 你怎么理解你应聘的职位? 1.2 你的管理方式是什么样的? 1.3 你的工作出现失误怎么办? 1.4 你如何处理客户的投诉? 1.5 你怎么处理别人的批评? 1.6 你和别人发生过争执吗?你是怎么解决的? 1.7 上班的时候,往往有多件事需要你处理,你会如何安排? https://blog.csdn.net/u011493462/article/details/12354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