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多年来,茶叶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之一,我国茶叶资源丰富,茶叶产量大,产品种类多据统计,目前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生产茶叶,有近千个茶叶品牌,2010年茶叶生产持续升温,种植面积和产量较2009年均略有增长,绿色、有机、低碳以及标准化茶园的建设日益得到重视茶类消费趋向多元化,消费量也稳中有升,各茶类价格均略有提高。同时据商务部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茶叶出口数量为302440t,同比下降0.17%;金额为78417万美元,同比增长们.24%二平均单价为2593美元八,同比增长11.43%。另外,作为茶叶第二产业的茶饮料、茶叶深加工行业总产值已达430亿元,作为第三产业的茶馆、茶餐饮、茶吧等服务行业,产值约120亿元,两者累加,远超茶叶第一产业330亿元的产值总额131在中国茶产业走势良好的宏观情势下,仍然存在着诸多困扰与制约茶产业发展的因素.如我国茶叶的世界认知度低,行业集中度低,同质化严重,迄今为止,没有一个风靡全球的茶业品牌等:茶叶对外贸易虽然保持着质升价提的态势,但茶叶原料供给仍呈现出供大于求,对茶产业的纵深化发展和横向拓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而散的传统茶叶经营组织格局已很不适应市场形势的要求

茶业会展经济与茶产业互促关系研究

1茶业展会对茶业经济的产业拉动效益分析

2茶产业的发展促进茶业会展经济的繁荣

要:通过对“新经济”内涵的分析,揭示出新经济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新经济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传统产业的升级又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新经济与传统产业升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新经济涵盖传统产业升级

“新经济”的概念是在1996年12月30日美国的《商业周刊》上首次提出的。当前,关于新经济一词众说纷纭,如有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智能(力)经济、后工业经济等称谓。当然,这些称谓都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反映了新经济的显著特征。但是,笔者认为,新经济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因为任何经济在本质上仍然是人类创造财富的一种经济活动,仍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部过程[1]。新经济在本质上与传统经济有着同一性。新经济是信息推动或知识推动的经济,与传统的土地、劳力和资本经济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新经济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不会取代传统的经济活动,因为软件不能替代食品、服装和住房。与历次产业革命一样,这场以信息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推动着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它使传统产业的主导技术逐步被高新技术所取代,从而使产业结构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经济里某些资源经过整合、优化,而转化为新经济的因素。在新经济活动中,新经济必然涵盖传统产业的升级。传统产业升级具体包括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而引起的技术结构升级、组织结构升级和管理水平升级等。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新经济不可能消除传统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在新经济形势下,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主导技术、组织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它不会消失。新经济的先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辅相成,具有不断融合的趋势,它们共同促进着新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新经济既要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又要立足于传统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要标志的新经济涵盖了传统产业升级。

二、新经济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以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为基本特征的新经济,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使社会各经济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思维方式及其行为方式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的巨大变革中,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等有了新的推动力量。同时,新经济引发了新一轮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是指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新的发展观对传统产业升级的现实意义在于:绿色科技的产生与兴起,将促进传统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绿色科技不仅将成为全球各大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而且为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必然导致产业部门和企业竞争能力的降低和丧失,而应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则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中国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个典型的例子[4]。鲁北化工绿色科技的开发、应用与推广,经历23年历程,创建了绿色科技,构建了绿色产业链,实现了源头控制、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使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学工业完成了从“夕阳产业”向“绿色产业”的革命性转变。“鲁北”从一个只有40万元试验经费的小厂到发展为目前拥有50亿元资产的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的过程,体现了绿色科技创新的巨大价值。

【关键词】物流产业;经济增长;因子分析;计量经济分析

彼得杜克拉(美)曾预言,物流业是每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黑大陆”;魏杰提出,物流产业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吴邦国副总理也指出,物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见,物流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增长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经济增长与物流产业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作用的呢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和计量分析方法,以江苏省为例对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检验,以此进一步分析江苏省物流业的发展状况。

一、物流产业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一)物流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物流产业综合评价

1.数据说明

2.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1988―2008年江苏省的统计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所有数据经标准化后,首先用KMO测度值和Bartlett检验来分析所选取的指标数据是否能进行因子分析,通过SPSS13.0软件,测得KMO

=0.669,Bartlett值为728.131,sig=0.000,故适合作因子分析。

由表2可知,第一公因子的特征值是10.675,方差在总方差中占82.116%;第二公因子的特征值为1.332,方差在总方差中占10.244%,前两个因子的累计比重为92.360%,因此,本文提取两个公因子来解释原来的13个指标。

(2)因子载荷与公因子得分

由表3可知,第一公因子在指标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物流产业投资额、物流增加量占GDP的比重、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运周转量以及港口货物吞吐量上具有较大载荷,综合反映江苏省物流产业投入以及运作情况,命名为经济因子。第二公因子在指标物流增加量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和物流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具有较大载荷,命名为服务因子。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到以下方程:

F1=0.109X1+0.111X2+0.081X3+0.078X4+0.148X5-0.162X6

+0.128X7+0.133X8+0.100X9+0.096X10+0.089X11+0.107X12

+0.119X13(1)

F2=-0.026X1-0.035X2+0.040X3-0.022X4-0.557X5+0.580X6

-0.081X7-0.099X8-0.002X9+0.008X10+0.025X11-0.031X12

-0.061X13(2)

(三)江苏省物流产业综合指标H

根据上文对物流产业进行因子分析后,假定物流产业只受前面提取的2个公因子影响,从而建立以下公式:

H=0.8211F1+0.10244F2(3)

根据公式(1)~(3),得出江苏省物流产业总值(见表4),即综合反映江苏省物流产业的发展情况,可见,物流产业是随经济的发展而增长的。

二、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协整分析

(一)理论模型

本文借鉴了Miiler与Upadhyay(2000)的思路,建立Cobb-Douglass生产函数:

GDPt=AKtαLtβHtγ

式中GDPt表示t期的国内生产总值,用来衡量江苏省总体生产水平;Kt表示t期的物资资本存量;Lt表示t期的劳动力存量,即当年社会从业人员数;Ht表示t期的物流产业综合存量,α、β、γ分别表示物资资本存量、劳动力和物流产业水平对总产出增长的弹性系数。由于各变量指标间存在异方差,所以对每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即:

LnGDPt=LnAt+αLnKt+βLnLt+γLnHt

(二)实证分析

1.平稳性检验和最优滞后期选择

2.协整关系检验

由表6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184.8039>47.85613,

61.16058>29.79707,24.05958>15.49471,9.232415>3.841466,

所以这四个量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即LnGDP、LnK、LnL和LnH间存在着某种长期均衡关系。

3.协整分析

运用最小二乘法,得到以下的方程:LnGDPt=-1.004

+0.724LnKt+0.569LnLt+0.328LnHt,各参数t检验值分别为11.511,1.355,2.279,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次,拟合度R达到0.997,说明模型对样本观测值拟合程度较高。根据方程,可以看到,物资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为0.724,是三者中最高的,说明目前投资仍然是决定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物流产业的产出弹性为0.328,说明物流产业的发展确实能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明显低于其它两个产出弹性,主要原因是物流在我国起步比较晚,目前还存在系统效率低、成本高,基础设施配套性与兼容性差,标准化建设滞后,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缺陷,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经济领域的黑色大陆[J].财富,1962.

[2]魏杰.物流业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EB/OL].,1999.

[4]刘南,李燕.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7(1):151-154.

[5]王纪勋.物流产业发展与江苏经济增长[J].价值工程,2007(3):69-71.

[6]孙敬水,黄蕾.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工业技术经济[J].2009,28(1):53-59.

[7]孙敬水.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经济增长;探索

通过利用投资乘数法和生产(投资)诱发系数对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及产业发展的关系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初始效应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较高。

2.房地产部门增加投资所带动的产业内部收入增加较小,其产业收益的增加具有滞后性与分散性的特点,故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较小。

3.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大于其初始效应和直接效应的总和,所以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较大。

4.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过大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要在固定资产总量平衡的前提下,调节好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

(二)房地产投资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1.从前向关联产业来看,房地产投资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邮政业,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综合技术服务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14个产业关联程度较高。

2.从后向关联产业来看,房地产投资与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邮政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和教育等13个行业关联度较大。

4.房地产投资对第二产业的部分,如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行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诱发程度高,房地产投资对这几个行业的产出存在放大效应。

启示与建议

第二,通过调节房地产投资规模平抑经济增长波动。根据我们的研究,房地产投资能够导致经济波动,过度的或者被压抑的房地产投资都能够引起经济的剧烈波动。而且,由于房地产投资涉及行业部门众多,且行业关联性强,按投资乘数原理其作用将会被放大数倍,在短期内影响经济正常运行,使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产生巨幅波动。其中,由房地产泡沫引起的经济波动给经济带来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不但在经济总量上,而且在产业结构上都会导致大的衰退。在这一情势下,应当通过调控房地产投资规模平抑经济增长波动与行业过热。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确立通过调节房地产投资规模平抑经济波动和行业过热的调控思路。二是逐步探索和分析房地产投资规模对经济波动和产业过热影响的传导路径,通过模型分析传导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小及调控方式。三是国家应当建立通过调节房地产投资规模平抑经济波动及行业过热的长效机制。

第三,通过完善房地产投资统计指标体系更准确地反应宏观经济走势。首先,在房地产投资统计中,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指标较少。目前,在日常房地产统计工作中,计划总投资、本年完成投资、商品房建设投资、土地开发投资等投资指标涉及较多,房地产企业经营状况的统计指标如收入、利润、税收等经营指标涉及的较少。这不利于把握我国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其次,尚没有反映二、三级房地产市场的统计指标。在目前的统计体系中,还残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烙印,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和经济结构日趋复杂、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的实际不符合,特别是对二、三级市场中的房地产投资行为统计不够,这也是目前房地产投资统计指标体系中缺少的内容。最后,某些指标被明显低估,统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现在随着经济增长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升温,土地价值被不断抬高,其资产效应日益明显等,这些目前都没有通过统计指标反映出来。

第四,通过完善房地产投资统计指标体系更准确地反应宏观经济走势。由于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不断加大,房地产业与其他行业特别是金融等行业的关联效应日渐增强,房地产投资本身存在风险,因此,可以建立房地产投资预警系统,通过跟踪投资规模、投资增速、投资结构与投资方向,了解房地产投资变动对经济增长和其他产业的影响效力,并于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热前及时预警,避免整个行业及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因此,建议统计部门将房地产投资作为切入点,通过科学、正确地投资数据获取与分析来监督整个国民经济及产业发展运行情况,及时就房地产投资规模及速度变动情况作出未来预测及情势判断,为中央政府更科学地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基础性资料。

参考文献:

[1]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2]石志华:(1997)“‘九五’经济发展,谁主沉浮?”《中国房地产》第1期

[3]李蔚:(2003)“深圳房地产的现状与发展思路,”《特区经济》第12期

[4]林玉伦葛新权周将:(2007)“北京房地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第2期

[5]谭刚:(2001)“深圳房地产周期波动研究,”《建筑经济》第8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河南省;区域经济;创新要素

对于区域经济创新要素的构件,应当通过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在创建区域创新系统组织结构中应当意识到,因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功能是完成创新,而在区域创新范畴中的人才、技术以及知识等流动性方面的加强下,集群化在近些年的创新中愈发受到瞩目,其对创新的付出也愈发明显。可是当前通过集群的方向创建区域体系的分析并不多。产业集群的一个主要特点则为,集群中透过技术等不同因素的互动而出现的集群创新效应。这一创新效应,不仅体现于大企业在创新的效果,并且也表现在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在创新方面的灵活度以及敏锐性。

一、产业集群的河南省区域经济创新要素分析

1.环境要素

其总体创新体系的供应要素,也就是生产当中的投入要素。包含了资源与基础结构设施两个因素。在这些基础结构当中,河南省的行政制度通常为最重要的因素。

2.企业要素

3.市场要素

其成为所有集群的所需要素。此要素包含了两方面因素,则为外部市场以及内部市场。内部因素的分析指的是对处在集群地理范围内的合作意愿。外部市场分析则意为集群地理区域外的所需特征。

二、对策建议

1.强化群内企业的分工和合作

执行专业化分工和合作,将产业链条延长,有利于企业相互间技术经济的衔接,透过聚集经济将区域中的相应产业带动起来。比如,在三门峡的水果加工产业集群,三门峡当前的水果种植面积达到了287万亩,而苹果面积占到了177万亩,特色水果面积110万亩,三门峡市的水果总产量约为23.6亿公斤,苹果占18.9亿公斤,果品产值约为71.3亿元,是农林牧渔业的1/3,果品产业已经变成了三门峡在农业农村经济当中的首要支柱产业。不仅如此,不再使用的老果木还衍生出诸多木材加工厂,果品加工业将近百家的包装业以及运输业带动起来,通过果渣建立了饲料厂,种植业带动了化肥以及农,从整体上给予运用和发展大产业集群的链条。

2.创建产业集群的产学研创新体系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带领重要企业提高技术研讨,引进优良的国际先进设备。跟踪全球先进技术,提升产业技术能力,有效运用当地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研发团队,实现产、学、研的有效融合。比如南阳理工学院执行的豫汽联盟计划,与河南省西陕汽车水泵有限公司一同创建的河南省汽车零部件联盟,展现出当地人力资源的专业优势,积极顺应经济发展形势,抓住新机遇,不断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通过共同努力,携手科技攻关,培养人才,将河南省的产业集群创建为产品加工基地,令其变成产品的创新平台。

3.培育产业集群

提高国家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鼎力支持,培养具备较强能力、聚集效应、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不同园区应当依照本身条件与产业规划目标,建立区位特点,改良政策环境,加快区内中间产业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的构成。激励企业相互间创建垂直或水平技术的链接,强化园区高新技术的校企合作,通过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知名院校加快构成园区的聚集机制。

4.通过龙头创品牌

首先,集群品牌成为集群中企业透过优良的品质,完善的服务建立的总体声誉,经由集群品牌能够令顾客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以及信任度。并且,产业集群品牌能够保障质量和信誉,成为产业集群主要的竞争力。极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扶持高技术、高性价比、潜力十足的品牌企业。加强名牌的推广,通过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根本,积极提高企业以及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甚至美誉度。

渭河市源汇区的产业集群则为在品牌企业双汇集团的影响下,产生的一些列肉类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学习了双汇的技术、营销、管理的理念,将双汇的生产管理以及销售的模式照搬过来,甚至将双汇的核心力量挖过来,令企业的生产管理能力迅速提高到先进水平,并将整个地区产业的素质给予提升,展现出产业集群总体功能在溢出方面的成效[2]。

5.完善服务体系

河南省还处在经济不够发达的范畴,基础环境不够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群构成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当地企业家在创业以及外企的投资做好了铺垫,河南省可以通过打造良好的制度以及政策环境,将社会服务的体系给予完善,加强服务创新,加速体系的建设,为产业配套提供更加完善的环境。

6.展现政府的引导力量

河南省处于集群产业阶段,所有特质并未彻底开发出来,假如此时不具备政府的协助,则较难构成集群,甚至会产生夭折的现象。因此,省政府应当依照各地市的因素给予正确的规划。并且,集群中应当公平竞争、完善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甚至创建集群外部的市场环境,而这些方面均无法脱离政府的帮助。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产业集群化的构成发展会被特定知识、传统文化、地方政府等方面所影响,所以令产业群的文化更加丰富。对产业集群文化范畴而言,还需要不断深入分析,从而加快区域经济内产业群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医药产业刚性需求国民经济产业发展

一、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宏观因素

在世界经济处在调整和低谷中,我国的经济仍保持较为稳定的态势,此时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逐步进入到内需与外需相互平衡的阶段,以此国内的医药市场将随着刚性需求而进一步走向稳定发展,其从技术到资本转型等方面,都将进入到产业调整的实施阶段,总体的经济发展趋势将有利于我国医药经济进入转型发展阶段。

2.刚性需求促进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条件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本身的医药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但却给医药经济创造了发展空间;同时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积不断扩大,医保流动性增加;医保支付水平的提高;城市医疗保健市场的多极化日趋细化,这些都给医药经济以巨大的推动力,让医药产业也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这些都是刚性需求所引发的医药产业大发展。

3.技术层面转型

我国的生物医药技术开展的较晚,以往的计划经济影响了新技术的引进和发展,虽然改革开放促进了医药技术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明显。我国的医药产业的技术基础往往重于模仿和改进,缺乏创新和研发,因此进入WTO后此种模仿式的产业模式将受到打击,因此国内的医药企业不得不进入自主研发的技术转型阶段,以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医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1.医药产业与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

2.医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医药产业的性质看,其与防治疾病有直接关系,是提供生活保障的一种必须品,从根本上看不会受到经济的波动而发生起伏。现实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药品的质量、品种、数量等都会有不断的高要求。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医药产业都是一个具有防御性和成长性双重性质的经济系统。从一个国家的范围内看,因为医药产业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即收入提高将带动人们对医药产品的期望和实际消费水平,同时对价格则十分命敏感,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景气期,收入的增长可以拉动药品需求,而医药产业发展增速加大,当出现不景气期,药品的需求不会出现大幅度下滑。这就是药品产业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规律。所以药品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增速没有必然的联系,医药产业的发展速度不会表现出忽高忽低的大幅度波动,而呈现出整体的平稳和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双重特征。

三、医药产业与经济发展共赢的思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我国的经济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深,不断的融入到全球经济环境中,导致国外进口药品的关税将逐步降低,这将直接影响我国内部的医药产业环境。从前面的论述看,医药产业对国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基础,尤其是对国家建立其完善的医药保障系统更是影响深重。因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医药产业对社会保障系统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而其发展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以此面对国际化的冲击和经济的国际化,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必须寻求自身发展的特殊模式,以此获得较好的发展空间和结果。

从医药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看,医药产业的发展将推动经济的发展,首先,我国人口众多,影响医药产业发展的因素中刚性需求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满足基本需求并保障医药价格合理将成为我国医药产业所必须承担的义务,同时广阔的市场空间也给产业带来了发展的空间。其次,技术的落后导致了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将在进入WTO后受到影响,以往的仿制模式将逐步推出历史舞台,因此高科技创新的医药产业发展是大势所趋。

综合的看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应当走内外结合,高低结合的发展模式。即在产业发展中利用合作模式将国外的先进管理和经营模式引入到国内,进而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医药企业,即利用的模式对国际市场中较为成熟的产品引入国内,首先确保其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占有市场,以此逐步确立自身的网络渠道维护效益。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就可以利用自身的资产优势组织进行技术研发,利用成熟的渠道将新产品推向市场以此从仿制中蜕变出来,实现内外结合。另一方面,医药产业应立足我国的国情,针对性的开展基础药品的开发和生产,即生产质优价廉的药品系列满足社会医疗保障系统的需求,利用本土和价格优势占有低端市场,以此稳定原有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能力,进而获得资本积累。然后利用资本积累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进行产业技术升级,研发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这样就实现了高低结合。

四、结束语

医药产业是关乎民生的重要产业,其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其发展不会完全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其发展却反作用与经济发展,对其有推动作用;一方面其发展的速度相对稳定,不会受到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所以在经济国际化的趋势下,我国的医药产业要发展就影响从基础做起,利用刚性需求发展基础优势,进而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黄崇利,王维刚.医药产业的发展过程与成长轨迹[J].经济研究导刊,2009,(15)

[2]李进.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09,(02)

[3]邹鲜红,罗承友.我国医药产业成长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药房,2008,(34)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建国以来,孝感经济建设取得很大成就。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孝感市的产业结构出现逐步升级的趋势,社会经济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经济结构向现代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但孝感市作为湖北省的欠发达地区,农业仍然占有相当比重,而工业和服务业与发达城市相比发展缓慢,这些因素制约了孝感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孝感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从战略的角度提出孝感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为孝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样本数据的选择与回归检验

国际、国内较为通用的表示国民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本文采用1992-2009年的年度数据,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其中主要选取了孝感市历年经济增长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当年价格计算)、第一产业产值(Y1)、第二产业产值(Y2)、第三产业产值(Y3)、第一产业比重(R1)、第二产业比重(R2)和第三产业比重(R3)为指标数据。根据孝感市统计年鉴资料显示,三次产业GDP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92年的42.70:31.00:26.30变为2009年的21.32:42.10:36.58,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导致了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GDP年均增长15.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74%,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83%,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29%。

(二)实证分析

1、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检验

数据平稳性检验: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先分析数据的平稳性,这里采用ADF检验,其中ADF检验的模型形式为:

ΔYt=c+βYt-1+ξ1ΔYt-1+ξ2ΔYt-2+…+ξp-1ΔYt-p+1+δt+ε1①

原假设H0:β=0,备择假设H1:β<0,接受H0意味着序列Yt有一个单位根,即是非平稳的。其中ε、t为白噪声,Δ为差分算子,c为常数项,t为趋势因素。

对LOGGDP、LOGR1、LOGR2和LOGR3,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分析:运用Eviews5.1,对孝感市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由F-统计量和相伴概率可以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是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同时GDP的增长对于第一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孝感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作用方向是,产业结构调整能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也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2、孝感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模型的选择:由上所知,LOGGDP和LOGY两个变量均为二阶单整过程,因此可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选用Engle-Granger两步法进行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LogGDP=0.9477047596+0.3514854972*LogY1+0.378686375*LogY2+0.282056077*LogY3②

其次,研究线性回归残差序列resid的平稳性,对上述方程的回归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EG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残差e的ADF统计量值为-8.294112,该值小于1%的临界值-4.667883,因此该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水平上已经是平稳序列,即LOGGDP、LOGY1、LOGY2和LOGY3四个序列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从经济学上来讲如果这四个变量是协整的,那么它们之间就具有一个长期均衡关系。

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述。根据协整检验结果,构造出以LOGGDP为因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LogGDP=0.948+0.351LogY1+0.379LogY2+0.282LogY3③

上式表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每变动1%,孝感市经济总量分别将同向变动0.351%、0.379%和0.282%。

结果表明,变量LOGGDP、LOGYl、LOGY2、LOGY3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即对于孝感市来讲三次产业与孝感市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各个产业对经济增长都有着长期的贡献作用。

误差修正模型:本文使用误差修正模型来估计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短期动态过程,利用LOGGDP与LOGYl、LOGY2、LOGY3的长期均衡方程进行估计,可以建立如下误差修正模型:

ΔLOGGDP=0.138+0.227ΔLOGY1+0.316ΔLOGY2+0.456ΔLOGY3-0.117ΔE(-1)

R2=0.99998DW=2.567064④

二、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

根据模型结果确定孝感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长期行为与短期行为模型,据此对孝感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长期经济行为与短期经济行为进行具体分析。

1、长期经济行为分析

2、短期经济行为分析

综上所述,孝感市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第一产业在GDP中比重过大,从长期看,不利于经济向前发展;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弱,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存在发展不够,进程没完全过渡到中级工业化阶段。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突破口的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发展水平不够,对经济的贡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些问题,从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应对现在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对策建议

1、调整农业结构,发挥比较优势

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适当降低农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要在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和增加投入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提高增长速度,提高比较效益,加快第一产业的发展,以确保农业的基础作用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加快工业化进程

结合孝感实际情况,第二产业发展不够,现阶段处于初级工业化向中级工业化过渡的阶段,总量规模小,在GDP中占的比重过小。在短期内应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倍增计划。加快城镇化建设,促成工业园区集约式发展,控制与调整村镇工业园区,使工业发展向市区工业园区集中。同时积极发展低碳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以建立现代制造业体系为目标,充分发挥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注重环境效益,节能降耗,促进工业长期稳定发展。

3、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分析

一、引言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的各个行业或部门的关联方式和数量对比关系。产业结构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民族地区要加速发展,实现经济现代化,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区或本民族区情与族情的产业结构,并根据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经济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因此,厘清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和区域经济增长情况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和首要任务。

二、内蒙古经济提升的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探讨

近二三十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大幅跃进,三次产业比例关系出现明显阶段性差异。本文选取了内蒙古1995年~2014年共2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即GDP作为参考序列,并将每一年的三次产业的产值作为比较序列。

分别计算三次产业在当年GDP所占比重,并据以画出折线图,如图1,可以清楚地观察各产业产值比重的走势。

根据表1和图1,内蒙古产业结构的变化在这20年间出现明显的阶段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年~2003年):此阶段内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呈现递减态势,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各自占GDP比重有所上升。第二阶段(2004年~2010年):以工业为主导,第二产业明显超过第三产业而迅速提升,并创历史最高水平,突破55.9%,第一产业比重仍在下降。三次产业格局调整为“二、三、一”。第三阶段(2011年~2014年):第一产业比重趋于平稳,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开始逐步上升,有望在未来出现“三、二、一”的产业格局。

综上所述,内蒙古过去20年的三次产业结构突破了“二、三、一”形态,与前文理论分析结果基本保持一致: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并且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能力,因而我们可以基本认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通过经济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化升级进行的。

三、实证分析检验

2.实证分析。

(2)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经济序列数据通常采用初值化方法处理。处理后得到的分段序列如表2所示。

根据公式1和公式2分别求出三个阶段各次产业的灰色关联系数和关联度,构成各阶段灰色关联动态矩阵(见表3)。

(5)对关联序进行排列。根据γ0i的大小进行排序,可以显而易见所研究问题中两者关联程度的大小。γ0i的值越大,表示关联程度越大;反之,γ0i的值越小,则关联程度越小。

根据表3的数据,分别上述三个阶段中不同产业灰色关联度进行排列,形成以下三组关联序。第一阶段:γ02>γ03>γ01;第二阶段:γ03>γ02>γ01;第三阶段:γ01>γ02>γ03。第一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在第一、二阶段一直处于末位,但在第三阶段升到首位,说明1995-2010年间包括农业在内的第一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拉动地区经济的最大因素;第二产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在三个阶段始终处于相对较前的位置,足以说明其对经济增长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第三产业尽管在第二阶段对经济产生显著影响,但在第一、三阶段其影响作用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强,这说明其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拉动效应是阶段性的。直观地反映在变动趋势折线图中(如图2所示)。

从变动趋势折线图中得出,三条灰色关联度曲线的上、中、下位置并没有特别规律性的变动趋势。其中,第二产业在三个阶段对经济的影响力一直处在较高水平,关联度最高甚至突破0.9,曲线一直在下降,只是下降趋势逐渐放缓,之后又有小幅度提升,这表明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不断减弱并逐渐趋于稳定;而第一产业的灰色关联度曲线变动趋势与第三产业的变动恰好相反,小幅度下降后大幅上扬,第三阶段的第一产业关联度较之于第二、三产业明显偏高。

除此之外,作者认为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随着规模的扩大,边际产量呈不断下降趋势,因此对于第二、三产业来说,其灰色关联度的变化就表现为在一定阶段先下降、随之在达到“饱和点”之后回落。

四、结论

基于上文对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与区域经济增长两者关系的实证分析与检验,结果表明:首先,本文研究的内蒙古过去20年间的产业结构演化趋势与配第-克拉克定律大致相符,但一致性不高,这说明内蒙古的产业结构有待改进或者需要结合自身地理条件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找到适合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产业结构布局。这也是本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另一方面,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巩固和提升第二产业的主导性作用,同时发展具有带动社会创新作用的第三产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整体性、系统性工程。因此要正确把握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三次产业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适当调整各个产业在本地区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以使产业结构朝着更加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型升级。过分重视抑或忽略某些产业势必会带来产业间的非均衡发展。

[1]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思峰,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第5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4]李懿洋.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企业经济,2011,(5):20-23.

[5]李静.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灰色关联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0-83.

[6]隋博文.广西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J].经济论坛,2012,(9):38-40.

[7]杨猛,宋飞,户涛.新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J].北方经济,2010,(5):76-77.

[8]王丽红,等.云南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与协调性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3):15-24.

[9]李艳君.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灰色关联分析[J].经济师,2013,(4):56-57.

[10]邵俊岗,詹小燕.江西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消费导刊,2010,(1):37-38.

[11]吴子稳,庄德林,傅为忠.安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及调整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2):226-229.

[12]马晓国.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位论文,2006.

[13]邓云红.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3.

[14]顾剑华.广西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效用的差异性分析[J].特区经济,2009,(1):205-206.

[15]陈佳贵,黄群慧.工业现代化的标志、衡量指标及对中国工业的初步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16]崔玉泉,王儒智,孙建安.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00,(3).

[17]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1.

[18]徐小飞.内生增长模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学位论文,2005.

一般经济理论认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一方面,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所表现出来的产业结构状况不同;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转换,特别是在非均衡条件下,能加速经济的增长。但对于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西方经济学者的认识是不同的。

结构主义增长理论在考察结构变量时,以新古典增长公式为起点,引入结构因素重新解释经济增长过程,其回归方程的一般式为:Gy=F(I/Y,G1,X3,Xa,Xc,Xe,Xf,Xd),其中:Gy,表示经济增长速度;I/Y表示投资同GNP的比率(资本存量);G1表示劳动力的增长;X3表示劳动质量的度量;Xa表示劳动或资本自农业转移的质量;Xe表示出口增长的质量;Xf表示国际收支逆差的度量;Xd表示发展水平的度量。这一函数关系式所考察的解释变量除劳动和资本以外,还引入了诸如资本和劳动的再分配等结构变量,因而该函数关系式表明,结构主义经济增长函数把经济增长过程看作是一个由要素投入和结构转变共同推动的结果。从而把有关结构转变的分析以及结构转变时经济增长贡献的考察被纳入到增长因素的分析框架之中,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利用这一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验证了结构变量对现代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贡献。

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总量的过程,部门的变化同总量的变化相互联系,而且只有把部门的变化结合到总量的框架中时,才可能对它们加以适当的权衡比较,只有总量的高增长率才导致了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没有总量的足够变化就会严重限制结构变化的可能性。

从地区经济层次看,地区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同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侧面。经济增长从总体规模方面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数量扩张,而结构变化则从部门组成方面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演进,其实质是通过结构改善来提高产业和效益水平,二者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密切联系,相互制约。

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的最直接原因是地区各产业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的差异。一个地区其内部各产业增长速度差异大,结果是该地区产业结构转换快:反之,如果一个地区各产业增长速度相当,则产业结构转换较慢。因此,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可以转化为如何衡量一个地区产业增长速度差异问题,为此构造如下产业结构转换系数,其中:Xi是i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Xi是GDP年均增长速度;Ri是i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采用几何平均数,计算各地区1978年-1998年GDP,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各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系数。

一般而言,影响产业结构演变和转换的因素有技术创新能力,需求能力,供给能力,对外贸易发展,经济政策等因素。其中,需求和技术水平是制约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的主要因素。在我国,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其消费水平较高,同时城市化和经济外向化发展,也构成了产业结构转换的强大需求压力;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技术水平高,技术创新快,形成了产业结构转换的推动力,配合需求压力,从而使结构转换较大。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需求压力和技术推动相对弱,结构呈现一定的刚性。

地区经济增长是一个非线形的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的演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表现为高经济增长率与高结构变动率并存。

(1)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同互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几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表明,经济总量增长越高的时候,产业结构变换率就越高,同样,产业结构变换率越高,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就愈加迅速。实际上,经济总量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有联系,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济中也得到了肯定性的证实。因此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控制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在我国是积极有效的。

(2)经济总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状态,即人力、资本、技术设备的动员及其有效配置。从中长期来看,总量依赖于结构转换,同时,总量增长必然导致结构变动。总量增长依赖于结构转变,主要体现为总量增长依赖具有高于平均增长率的新兴产业来支撑。因为原有部门产业在经历成熟期后,会遇到市场饱和与技术进步枯竭的阻碍,增长率必然日益下降,这种结构转换对总量增长的作用,实际是一种结构效应。总量增长达到一定程度,人均国民收入发生显著变动,使消费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就必然要求产业结构相应发生变化。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结构变动对我国实际经济的贡献率将具有巨大的潜力。

Abstract:Inthispaperutilizingtheshift-shareanalysis,selecting2003-2007dataofallregionsinGansuprovince'sGDPasrawdata,itanalyze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industrialstructureandeconomicgrowthinGansuprovince.Itconcludesthat14areasinGansuprovince’sGDPhasgrowntosomeextent,butthereisagapamongsuchregionsinaspectsofeconomicdevelopment.Thesecondaryindustrialisthemainlylargestcontributorofeconomicgrowth,andtheeconomicgrowthintheprimaryandtertiaryindustriesarelessthanthesecondindustry’s.Inthispaper,theconclusionthatcomesfromthestudyprovidessomereferencesforrestructuringindustrial,reducingregionaldisparities,promotingeconomictosustainably,coordinatelyandrapidlydevelop,andfortheestablishmentofasoundindustrialstructureofGansu'seconomicgrowth.

关键词:甘肃省;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偏离―份额分析法

Keywords:Gansuprovince;industrialstructure;economicgrowth;shift-share

1甘肃省经济发展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甘肃省作为“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省份,同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7年,甘肃省国民经济运行良好,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3%。其中工农业平稳增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385.97亿元,比上年增长4.0%,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956.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06%。第一、二、三产业产值较2006年的三次产业的产值都有明显的提高,呈现出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一、三产业为协助发展的态势,但是各地区的生产总值表现出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的不平衡。

从2003年~2007年,甘肃省14个地区的生产总值是逐年增加的,但是地区间生产总值的差距也是逐年增加的,2003年兰州市和甘南州生产总值相差4200757万元,到2007年,这个差距已经扩大到6973920万元。各地区经济发展出现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包括地理条件、环境因素、气候因素等)以及社会因素(包括经济基础、历史因素等等),产业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合理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更能发挥地区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从而本文通过使用偏离―份额分析的方法,对甘肃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分析甘肃省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得出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从而为建立健全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合理的产业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2理论模型

2.1偏离―份额模型的基本原理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Analysis,简称SS分析法)广泛应用于规划、地理学和区域科学的研究,是一种注重实效的方法。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首先提出,后经过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等学者总结并逐步完善的,现已成为在国际学术通用的用于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变动决定因素的基本方法,它把被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与标准区域的增长联系起来比较,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地区份额分量(N)、产业结构分量(P)、区位竞争力分量(D)。以此来分析经济衰退的原因,评价经济结构优势,自身竞争力强弱,找出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1]。计算方法如下:

选取5年或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假设区域i经历[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了变化,则可将经济规模在t年内的总增量分解成t-1个分量,以“p”表示第p年相对于前一年的增量,则可以将趋于经济增量分解成以下的形式:

G■■=N■■+P■■+D■■

N■■=b■×■

P■■=b■×(R■-M)=b■×■-■

D■■=b■×(r■-M)=b■×■-■

其中,N■■表示该区域各部门均按照整个研究区域GDP增长率增长所应实现的增长量。P■■表示该地区按照整个研究区域第i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照整个研究区域GDP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该地区第i产业随整个研究区域第i产业增长(或下降)而增长(或下降)的情况。D■■代表该地区第i产业按实际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按照整个研究区域同一产业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与整个研究区域相比,该地区在发展第i产业方面具有区位(竞争)优势或劣势。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3实证结果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选取2003-2007年甘肃省14个地区的生产总值和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等数据,代入上述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

4实证分析

4.1总体分析

4.1.1甘肃省在2003-2007年各地区生产总值都有所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经济增量超过百亿的地区有兰州市、金昌市、白银市和庆阳市。

4.1.2甘肃省6个地区的总偏离量(P+D)i均大于零,说明这些地区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额大于按全省比例的增长额,经济发展态势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金昌市为最高,总偏离量为1173754.604万元。

4.1.3各地区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为正,说明甘肃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推动,第一、三产业起到支撑和协助的作用。而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竞争力份额分量均小于零,说明甘肃省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

4.1.4甘肃省产业结构因素占经济增长因素的比重是2.2%,第一产业增长因素占经济增长因素的比重为-5.36%,第二产业增长因素占经济增长因素的比重为13.92%,第三产业增长因素占经济增长因素的-6.37%,可以得出产业结构因素对甘肃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很弱,主要是依靠第二产业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并且通过计算各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增长因素占经济增长因素的比重,也可看出各地区经济增长也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增长因素的贡献相对较低,如图1所示:

4.2个体分析

4.2.1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和庆阳市,这四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都大于零,说明这四个地区主要是依靠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促进经济增长,并且四个地区总偏离量也大于零,表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态势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金昌市和白银市为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首先从金昌市来分析,金昌市总偏离份额为1173754.60万元,而且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为85364.04万元,竞争力偏离份额为1087890.61万元。从各个产业的增长量来看,金昌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因素方面都具有优势,第三产业在竞争力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贡献,但是第一产业对金昌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不大。综合分析,得出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为经济增长贡献118890.3万元。从竞争力因素分析,第二、三产业对经济贡献1100780.1万元。同样,白银市总偏离份额为105505.04万元,其中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为63975.44万元,竞争力偏离份额为41529.60万元,其经济增长也依靠于这两个因素,但是白银市的竞争力因素在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明显,致使白银市总的增长比其他三个地区略低。

4.2.2天水市、张掖市、平凉市、定西市、甘南州这五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不明显,而且竞争力因素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可以得出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对经济增长有不利的影响,并且总偏离量小于零,经济发展态势劣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五个地区在产业结构因素中,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是正值,说明这五个地区经济增量都得益于第二产业,而第一、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但从在竞争力因素的角度看,其中天水市和定西市都是在第三产业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第一、二产业的竞争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张掖市和平凉市在第二产业处于优势,第一、三产业处于劣势;甘南州在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大于第一产业。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因素的贡献不平衡,导致这些地区落后于发展较好的地区。

4.2.3兰州市、酒泉市这两个地区受产业结构推动比较明显,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小,导致这两个地区的总偏离量小于零,地区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额小于按全省比例的增长额,经济发展态势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说明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源于产业结构是一种“增长的结构”。兰州市的总偏离量为-809696.97万元,酒泉市的总偏离量为-21784.60万元,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兰州市和酒泉市都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三产业都处于劣势。在竞争力方面,兰州市体现在第三产业上竞争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酒泉市主要是第二产业的贡献。这样两个地区之间的比较,酒泉市的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因素方面都具有优势,而兰州市的第二产业的优势集中在产业结构上,竞争力因素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上,所以酒泉市在总偏离量要更接近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兰州市则落后一些。

4.2.4武威市、陇南市、临夏州的经济增长则主要是受到竞争力因素作用的结果,产业结构因素的贡献小,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因素中来自产业结构以外的因素的影响较明显。武威市竞争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产业结构的因素,其中武威市总偏离分量为90443.39万元,第二、三产业的竞争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大,带来138763.69万元的增长量。但是临夏州的总份额分量为-10894.15万元,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因素不明显,所以竞争力份额分量为正,但是不足以弥补由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从而它的总偏离量还是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甘肃省各地区对甘肃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存在差异的,虽然在考察期间内14个地区5年之间的GDP都有所增长,但是GDP增长量大的地区(例如兰州市、金昌市等),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一定就好。同时,可以看出甘肃省大部分地区都是以工业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对经济增长贡献量较大。而第一产业发展较缓慢,对经济增量的增加贡献不大,从而使有些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增量不能弥补第一产业的损失(例如临夏州),导致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甘肃省的平均水平。其次,甘肃省这14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从偏离―份额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兰州市、酒泉市这两个地区经济增长受产业结构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属于具有“增长结构”的增长方式,其它地区的经济增长较明显是受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通过分析得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合理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例如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庆阳市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这四个地区的GDP增长很明显。而兰州市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很高,但是第一、三产业的发展较缓慢,从而兰州市的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平稳的水平。

5.2建议总体上,坚持发展第二产业,要更加注重对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建立三次产业之间合理的发展关系,利用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带动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在各地区之间形成关联效应,共同促进甘肃省经济的发展。在各个地区,找到各地区发展的侧重面,坚持发展各地区的优势产业,使其专业化、规范化,但同时也要照顾到劣势产业,逐步缩小地区内部之间的差距,最终才能缩小甘肃省与其他省市之间的差距,实现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聂华林,高新才.区域发展战略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杨公仆,夏大慰,龚仰军.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陈德福,曹荣林,赵义华.河南省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河南科学,2008.

[5]2003-2007年甘肃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6]陈昊天,王玉昭.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对比分析与测度评判[J].农场经济管理,2009.

[7]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J].经济经纬,2008.

THE END
1.中国农产品市场报告洞察产业发展趋势经济概况中国农产品市场作为全球最为庞大和多样化的市场之一,其发展状况一直是国内外投资者、农业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消费升级,中国农产品市场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本文旨在深入分析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当前状况及未来走向,为相关利益方提供决策参考。 https://www.zcqtz.com/news/1957184.html
2.农产品未来发展趋势及机遇挑战分析,展望发展之路滋补养生1、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和适应性,未来农产品将更加注重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2、智能化农业: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农业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智能化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https://wap.durun.net/post/761.html
3.饲料市场分析报告饲料(feed)包括大豆,豆粕,玉米,鱼粉,氨基酸等,最主要的还是农产品,不论是哪一个养殖业都会用到,最近几年来随着生猪价格上涨,所以猪饲料很是火,不过在2011年想要投资猪饲料行业还得了解猪饲料市场调查报告,下面为大家先容2011年猪饲料市场调查报告部份目录供大家参考。https://www.360wenmi.com/f/fileia3mn64f.html
4.金融危机应对措施分析12篇(全文)1.1 应届大学生跳槽现象的分析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我国就业形势也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据资料显示,高校毕业生达611万,加上历年累积未能就业的毕业生,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人以上,但各行业对大学毕业生总体需求减少,导致毕业生就业签约率降低。但随着2010年世界经济回暖,为我国扩大就业带来良https://www.99xueshu.com/w/ikeyh4yi1soz.html
5.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推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坚持以农业为基本依托,立足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促进增产增效增值增收,大力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农业技术培训等为农服务,推进农业与观光休闲旅游、科普教育、文化等现代服务产业深度融合。 推动现代服务业内部深度融合。大力推动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交叉渗透、跨界融合,加https://www.xuchang.gov.cn/openDetailDynamic.html?infoid=1fad207e-3858-4b39-9f5f-e2ac0dc050dd
6.农产品调度数据可视化应用解决方案分享数字农业农产品调度中心可视化大屏能实现调度中心监控视频的查看、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结果显示、园区运行情况展示等,并可对农业基地的生产实景、灾(疫)情实况以及作物情势等进行察看,为农业公司掌握实况、科学决策、工作调度提供直观依据。 可视化系统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https://blog.csdn.net/iotopo/article/details/12312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