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国金证券,陈屹、杨翼荥、王明辉)
一、需求承压探底,政策调整带动复苏
1.1、疫情等多因素影响,需求终端相对承压
产业链联动作用放大了影响范围和程度。不同于其他国家,我国地域较为广阔,整体产业链相对完整,但多环节分工导致局部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份受到管制,会对整体产业链产生供给影响,而我国的产业链一体化的布局在终端需求支撑不足的情况下,会对于多数加工环节都有一定的盈利抑制,再叠加部分能源供给等问题,疫情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明显放大。今年来,我国的物流行业等联动产业链布局的环节都有明显体现,出行受到阻碍以及整体的悲观情绪压制了需求的释放和回暖。
经济运行明显承压,消费受到抑制,内需支撑不足。今年来,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明显下行,居民长期大额消费的意愿明显不足,同时10月份社会零销售总额再次进入当月同比负向增长,11月数据也进一步下行,整体经济运行并不景气,长期大额消费和日常零售产品的整体运行都有一定程度的承压,国内需求支撑力度还是明显不足。
房地产行业压力提升,投资拉动有限。我国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相对稳定,其中基建和制造业投资的拉升作用较为明显,但房地产行业明显不足,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数据持续下行,受到房地产的影响,今年这整体投资对经济的支撑拉动有限。
海外经济景气度持续下落,出口支撑力度预计进一步下行。今年年初以来,欧洲受到局部地域冲突影响,整体的经济景气度大幅下行,并未有明显改善,而前期表现相对较好的美国也开始表现疲弱状态,11月份美国制造业PMI数据跌落50,同时近期美联储也下调美国明后两年经济增速预期,通胀压力下仍有加息预期,从目前的情况判断,出口的支撑力度有望进一步下行,对于国内化工产品的支撑有限。内需、出口和投资都受到较大影响,整体的制造业的情况表现都相对较弱。整体看,我国的工业企业表现的相对一般,上半年多数化工企业延续高价位产品价格,疫情虽然有直接影响,但行业处于逐步调整中。
下半年化工企业同时面临疫情和能源双重影响,价格回落,价差收窄。今年进入下半年呈现出明显的高温状态,作为南方重要发电方式的水利发电量大幅下降,同时高温导致居民用电大幅提升,保民用的状态下导致南方很多省份的开工用电受到极大影响。同时受到需求修复不足,生产被迫降负,产品价格大幅回落等多因素影响,三季度制造业企业压力明显提升,10月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已经跌至-3%。化工作为重要用能行业,同时受到需求和供能的影响,行业盈利较大承压。今年以来,化工行业一方面受到能源价格高企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受到需求支撑不足的市场压力,整体产品的盈利能力明显承压,原料及制品行业以及化纤行业的产品盈利水平持续回落,化纤行业的盈利水平甚至跌落了近十年的最低水平;而三季度受到能源供应的影响,化工行业的开工也受到压制,前期成本传导不畅,后期价差加速下行,化工行业后期盈利一般。
原油价格三季度明显回落,部分上游石化产品成本压力有所减弱,但煤炭价格仍然位于高位,多数化工产品价格受到需求影响,盈利依然承压。
多数产品盈利呈现明显回落,产品价格回落底部区间。目前来看,国内外经济不景气,消费、房产两大主要化工材料应用领域需求表现较差,带动多数化工产品的价格持续下行,产品价差位于底部。除少数上游石化产品以及部分化肥产品外,多数产品的价差分位数不足30%,很多产品价差已经位于底部区间,盈利相对承压。
1.2、疫情管控动态理性,稳发展政策将有望支撑部分行业回暖
相比于去年,今年我国受到疫情反复的影响相对明显,无论是感染人数还是疫情的管控要求都有明显提升。而相比之下,海外疫情虽然依然存在,但是对于经济的影响有明显减弱,国内疫情防控要求使得国内的整体需求明显承压,叠加海外供给逐步恢复,国内阶段性的转单影响也逐步减弱,多数行业运行呈现下行趋势。
海外经济景气度一般,扩大内需的效果预期将更为显著。整体来看,国外已经经历了疫情修复,海外需求拉动的边际影响已经逐步过去,目前表现有承压趋势,今年来我国出口金额累计同比持续下行,而目前并未明显看到海外经济景气回升,预计出口拉动带来的需求支撑相对一般,国内经济复苏更多需要“自身造血”。
吃穿住行作为化工行业终端下游的主要大方向,今年都不同程度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其中尤以纺织服装等可选消费和房地产的影响最为突出,目前来看,进入三季度,纺织服装零售额连续同比负向变化,预期悲观导致可选消费的支出意愿有限,整体仍然表现相对承压;而房地产行业一方面受到房企的自身因素影响,也受到前期国家政策,居民支出意愿影响,新开工面积同比也出现持续性下滑。
相比之下必选消费的农产品链条的表现相对较好,预期全球的粮食景气度依然会维持较高水平;汽车产业链在前期由于疫情产生了明显的延伸性影响,但后期伴随国家政策的支持,各地开启了汽车销售补贴政策,汽车销售也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而今年来,新冠病毒传染力大幅增强,疫情防控举措经历了明显的加严状态,而伴随着各地方防疫政策落实,国内整体的经济消费、物流运输等都严重影响,消费意愿下行,带动上游的材料端需求回落,盈利情况持续下行。而近两个月来,国家对疫情管控大步调调整,执行防控二十条和新十条政策,由于防控带来的限制影响明显降低。虽然管控要求减弱,国内出现了大面积的感染状态,但预期随着此轮高峰逐步度过,国内疫情的影响将呈现根本性好转,经济有望获得较大复苏。
根据国家最新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持续提升传统消费需求,加大制造业投资力度,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产品,积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预期在疫情高峰逐步平复后,我国的经济有望延续前期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推动结构性优化,基本盘获得回升的基础上,仍将坚持先进性和绿色化。
1.3、明年俄气缺口难补,海外化工品供给受限或将持续显现
天然气高位库存,保障欧洲今年安全过冬。今年以来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大幅下降,欧盟要求成员国天然气库存在11月1日前至少达到储库总容量的80%,并从今年8月到明年3月天然气消费量减少15%。根据AGSI数据,欧盟库存目标已在9月提前完成,并在11月中旬达到库存峰值1069TWh(约1014亿立方米);根据SEB的数据,欧洲冬季天然气日均消耗量约22TWh,若今年冬日该数值削减15%为18.7TWh,欧盟冬日库存峰值可供其消耗57天,再加上欧洲冬季的常规产气和非俄气的进口增量,今年欧洲天然气保障较为安全;但是随着未来两周北欧和英国迎来寒潮,欧洲库存进入向下拐点,预计今年冬日欧洲天然气价格依然维持高位。
今年LNG贡献主要进口增量,明年美国LNG出口预计同比增长171亿方。根据bruegel数据,截至11月25日,今年欧盟天然气进口量达3647亿立方米,仅比去年同期减少75亿立方米,从增减结构看,俄罗斯天然气进口量减少了731亿方,而LNG和挪威管道气进口量分别增加了561亿方和102亿方,进口LNG成为弥补俄气缺口的主力。分季度看,今年1-3季度、10-11月欧盟LNG进口量分别为377、377、334、229亿方,各季度进口量较为平均。欧盟LNG进口增量主要来自美国,根据EIA预测,今年美国LNG出口量为1095亿方,仅比去年增加87亿方,出口增量有限一方面由于美国自由港6月火灾致出口中断,预计12月中旬复工80%,另一方面在出口结构方面今年大幅偏向欧洲,因此对欧出口量大幅增加,Kpler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美国对欧LNG出口增加150%。明年看,EIA预测明年美国天然气产量10374亿方,同比仅增2%,但LNG出口量将达1266亿方,同比增加171亿方,我们预计明年美国LNG的这一出口增量将成为欧洲天然气进口的主要增量。
今年俄气出口欧洲前高后低,明年俄气供给压力加大,欧气缺口难弥补。虽然今年前11个月欧盟天然气进口量仅同比减少2%,俄气的进口减量被LNG和挪威管道气等进口增量较好弥补,但从进口结构看,俄罗斯天然气的进口减量呈逐季递增的态势,尤其是三季度起,占俄气进口量40%以上的北溪1号管道长期关停,使得下半年俄罗斯天然气供给量大幅下降,1-3季度、10-11月欧盟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量分别为282、221、99、41亿方,若明年俄气进口量是今年四季度的线性外推,则23年俄气进口量仅约248亿方,较2022年还有400亿方以上的缺口,明年美国171亿方的出口增量将难以弥补这一缺口,因此从供给层面看,若明年俄乌局势依然僵持不下,则欧洲将面临更为严峻的供给考验,加之高价LNG现货对低价管道气的进一步替代,明年欧洲天然气价格中枢依然有居高不下的风险。
欧洲天然气价格中枢高位预期下,欧洲重点产品供给预计仍将受到影响。天然气是欧洲重要的工业能源和部分化工品的原料,根据Eurostat数据,工业用气占欧洲天然气终端消费的40%左右,欧洲MDI和TDI的生产商巴斯夫曾表示,在欧洲,其购买的60%天然气用于生产所需的能源——蒸汽和电力,剩余的40%被用作生产基础化学品。当前欧洲产能占比较高的品种有维生素、蛋氨酸、泛酸钙、MDI、TDI、己内酰胺等,多数产品均在年内出现产能检修或关停,如果明年欧洲天然气价格继续维持高位,工业用气的供应或将进一步受到压缩,欧洲重点产品供给预计仍将受到影响。
二、高端材料国产化持续推进,多阵营布局有望加速突破
2.1、我国高端材料持续布局突破,多阵营发展各有优势
从目前全球的精细化工布局市场上看,除医药、农药、染料的精细化工产业链外,全球约有6000亿规模的专用化学品需求市场,而目前这一类潜在发展市场并未形成稳定的竞争格局,我国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和替代空间。
精细化工产品相比于大宗产品,具有相对较好的盈利空间和成长空间。不用于我国的大宗化工产品,由于产能扩充的相对较多,受到供需影响,行业盈利具有一定的周期属性,精细化工行业里面的多数产品市场空间相对较小,下游客户要求较高,不能以原本的“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产能布局和市场突破。因而不同的技术要求、客户匹配、发展空间以及销售模式等都使得精细化工领域布局的企业仍然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且在不断进行产品种类扩种或者进行成长性应用延伸的过程中实现持续成长。
自主可控加速新材料国产化进程,解决我国行业发展“卡脖子”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国际贸易争端频繁发生,更有很多产业链受到关键设备和关键材料的限制,不得不影响其自身的生产运行,甚至由于部分的限制因素,导致产业链剥离等,因而快速进行关键设备和材料领域的自主可控保证稳步发展的关键。国家鼓励大力发展行业先进材料,从税收、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维度提供发展支持,同时产业链也加速国内上下游合作,不仅实现现有技术路线的产品供应突破,还需要进一步前瞻性发展,形成新一代产品、新一种路线的全球领先地位。
经过最近两三年的发展,我国高端材料领域的发展已经逐步从“硬”实力延伸至“软”实力。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我国新材料发展具有成本优势、市场优势、产业链优势:①我们具有更为完整的基础产业链和基础精细化工产业链,可以顺畅的布局下游产品;②具有更为全球最大的化工销售市场,可以提供充足的市场空间;③具有更低的人力成本、建设成本等,可以形成成本竞争优势。
而经过最近几年的布局,发展优势有进一步的软性升级,国内的企业已经开始有了上下游的联动放大效应:从目前的行业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制造业高端加工环节的国产化进程也有明显提升,国内企业在下游消费电子、汽车制造等领域已经具有部分追赶优势,下游企业对于成本压降、灵活机动的供给方案、新技术和研发的配合能力等诉求都使得下游企业在逆产业链进行上游供应商的合作,大幅加速了整体材料的国产化进程:①材料供应企业可以充分了解下游诉求;②上下游的材料研发团队可以深入合作,加速产品技术突破;③通过沟通可以实现更多的成本节约;④可以提升材料在下游的推进速度。
国内各大高校、研究院所等也在逐步实现技术商业化对接。可以看到,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工材料研发投入的国家,尤其是我国有众多领先的材料院校,已经逐步完善先进材料的研究体系,很多高校、研究院都具有先进材料研发的工艺路线基础和实验室成果,虽然相比于海外的成熟的生产体系仍有差距,但国内已经具备了很多高校工艺路线商业化的成熟案例,已经开始借助科研院所的技术储备推动国内材料的快速进步。这两三年来,包括导电炭黑、碳纳米管、碳纤维、膜材料、聚乳酸等众多先进材料的突破都有大量的研究院所技术工艺支持的缩影。
国内发展高端材料基础逐步成熟,行业内多阵营延伸发展。相比于传统化工产品领域,高端材料具有较好的盈利空间和竞争格局,因而开始出现众多企业延伸布局:具有规模实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发展灵活差异化布局的潜力企业。
精细企业:企业发展相对灵活高效,借助“内部积累”+“外部发掘”加速实现产业落地。相比于国外巴斯夫、可乐丽等传统精细化工巨头依靠长久的技术积累形成壁垒,国内的精细化工的企业发展起家相对较晚,但是也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累积,再借助外延并购、技术团队引进等方式加速实现弯道超车。这一类企业,自身规模相对较小,倾公司之力着重在小范围的个别赛道实现集中突破,从而实现阶段性的快速发展。
这一类的企业具有灵活的管理思路和发展方向,针对产品的市场规模和空间要求相对较弱,具有更多可选择空间,一旦形成突破,往往具有较高的弹性,但相比于龙头企业布局往往规模和基础上相对受限,在持续性和可靠性上需要持续投入。
2.2、高端材料行业有望兼具盈利和空间双重机遇
LCP:性能优异的液晶高分子材料,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加速
液晶高分子(LCP)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以液晶相存在的高分子,其特点是分子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又具有取向有序。LCP在以液晶相存在时粘度较低,且高度取向,而将其冷却固化后,它的形态又可以稳定地保持,因此LCP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此外,LCP材料还由于具有低吸湿性,耐化学腐蚀性,耐候性,耐热性,阻燃性以及低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因数等特点,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光通讯等高新技术领域。
LCP的生产壁垒很高。LCP作为一种不规则聚合物,其产品开发从分子设计到聚合再到改性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与模拟计算,最终产品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聚合工艺,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成型过程中的聚合物性能、产品设计、注塑模配臵、工艺条件和机器操作等。国内LCP企业均经过多年的产品开发才实现产品量产,如金发科技2009年开始独立研发LCP材料,2014年开始小批量投产,历时五年,沃特股份2014年收购韩国三星LCP生产线,2017年开始开拓市场,历时三年。
目前LCP产能集中于美国和日本,国内产能快速增长。当前全球LCP产能约8.2万吨,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产能占比分别为27%、42%、26%,其中美国和日本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量产LCP材料,代表性企业有塞拉尼斯、宝理和住友三家,产能CR3达57%,未来塞拉尼斯和宝理在中国还分别规划了2万吨和0.5万吨LCP聚合产能,预计2024年以后逐步投产,住友将在其日本工厂新建LCP产线,使集团产能增加30%,预计2023年夏季完成。中国LCP起步较晚,近几年随着金发科技、普利特、沃特股份、聚嘉新材料等企业陆续投产,国内产能快速增长,当前国内总产能约2.1万吨,其中沃特、金发、普利特的产能分别为0.8、0.6、0.4万吨,国内CR3达85%。未来沃特股份和金发科技还将投产2万吨、1.5万吨LCP产能,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国内LCP放量趋势初现,原料问题解决国产替代进程将加速。随着近年来国内LCP产能陆续投放,可以观察到部分企业的销量正迅速提升,2019年金发科技的LCP销量为1531吨,2022年上半年已达2000吨;沃特股份2020年上半年LCP销量为1013吨,2021年上半年已达2300吨,受上游原材料影响2021年四季度开始公司LCP销售受到较大影响,随着2022年四季度原材料国产化的逐步落地,公司LCP有望加速放量。
高温尼龙:以塑带钢的高性能材料,未来替代空间广阔
高温尼龙是指在150℃以上长期使用并能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高湿度环境中仍能保持良好机械强度和尺寸稳定性的聚酰胺,属于特种工程塑料。依据主链结构的不同,高温尼龙包括全脂肪族、全芳香族和半芳香族聚酰胺。半芳香族高温尼龙由脂肪族二胺(二酸)和芳香族二酸(二胺)经缩聚而成,不仅保留了传统尼龙优异的力学性能、耐摩擦性和耐有机溶剂性能,而且随着苯环的引入,其耐热性能大大提高、吸水率明显降低,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电气、LED和军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高温尼龙品种有PA4T、PA6T、PA9T、PA10T等,以PA6T为主。PA4T由帝斯曼独家生产,产品结晶度高,机械性能好,吸水率较低;PA6T得益于相对较低的原料成本,是目前市占率最高的高温尼龙产品;PA9T主要由日本可乐丽生产,与PA6T相比吸水率低,结晶度高,性能较优;PA10T主要由金发科技、赢创、EMS和阿科玛生产,其性能与PA9T相当,且中国是单体癸二胺的主要生产国,结合癸二胺生物基的概念(可由蓖麻油生产),发展前景广阔。
高温尼龙主要用于电子和汽车领域,未来替代空间广阔。目前,高温尼龙产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子、汽车、消费品以及航空航天和军工等领域,其中,电子和汽车用高温尼龙的最主要消费市场,二者合计占总消费量的85%以上。根据BharatBookBureau的数据,2020年全球高温尼龙15万吨以上的产能对应的市场规模达到15.18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仍将以5.2%的年均增速增长。根据中国化信咨询的数据,2020年国内高温尼龙需求量约为3.3万吨,预计未来5年将保持8%以上的增速,至2025年国内高温尼龙的需求量有望达到5万吨。
在汽车领域,耐热塑料正在取代传统的工程塑料和一些金属。汽车领域的这一替代需求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推动:1)更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2)更长的使用寿命要求;3)发动机零件温度升高;4)汽车电动化趋势下电路布局更加复杂。高温尼龙具有良好的机械、抗蠕变和耐高温疲劳等性能,是一种理想的替代材料,适用于发动机、传动系统、空气系统和进气装臵等部位,例如使用高温尼龙制成的链条拉紧器其磨损程度远小于PA66。在新能源车方面,日本可乐丽宣称其PA9T产品应用于特斯拉的电池冷却管中,随着汽车电气化的快速推进,高温尼龙在汽车领域的需求有望迎来高速增长。
PEEK:金字塔顶端的特种工程塑料之一,国内需求快速增长
聚醚醚酮是综合性能最优的特种工程塑料之一。聚醚醚酮(PEEK)是一种线性芳香族高分子材料,其组成单元为氧-对亚苯基-氧-对亚苯基-羰-对亚苯基,为半结晶性、热塑性塑料,是聚芳醚酮(PAEK)家族中最重要的品种之一。聚醚醚酮具有耐热等级高、耐辐射、耐腐蚀、尺寸稳定性好、电性能优良等优异性能,同时还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易于注塑成型、挤出成型和切削加工,是综合性能最优的特种工程塑料之一。
全球PEEK需求增长迅速,国内市场拉动作用明显。当前PEEK已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医疗卫生、家用电器、汽车制造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重要作用。在全球市场中,PEEK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占比达到40.2%左右,机械化工占25.3%,电子信息占24.4%,医疗及其他领域应用10.1%。在医疗等对材料有着更高要求的行业,通常对PEEK有着更严格的质量要求,但同时也会体现产品更高的附加值。2019年全球聚醚醚酮消费量5835吨,2012-2019年年均增长7.19%,《化工新型材料》预计,受到中国市场的拉动,到2022年全球消费量将达到7556吨,三年年均复合增速达9%。国内市场方面,2020年PEEK消费量1450吨,2012-2020年的平均增速高达44%,根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资料,预计未来5年中国对PEEK的需求仍将保持15%~20%的增速,到2026年国内PEEK的消费量将达到3354吨。
海外龙头集中度高,国内加速产能布局。截至目前,全球PEEK产能约1.24万吨,主要集中于威格斯、索尔维、赢创三家海外企业,三家产能占比高达80%,其中威格斯目前产能7150吨,是全球最大的PEEK供应商,2020年公司在辽宁新建1500吨PEEK产线,系公司首次在海外布局产能,项目预计2022年达产,体现出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国内企业中,吉林中研高分子是国内目前唯一拥有千吨级PEEK产能的企业,沃特股份原计划IPO募资用于5000吨PEEK项目的扩建,但IPO已于2021年终止。此外,国内其他企业如吉大特塑、浙江鹏孚隆、浩然科技等过去几年也都有产能扩张,沃特股份计划于2021年及以后投产2000吨聚芳醚酮(含PEEK和PEKK),国内企业的产能布局在加速进行中。
国产替代产品具有显著的价格优势。根据威格斯的年报,PEEK在工业领域和医疗领域的定价和盈利能力差距巨大,2021年威格斯工业级PEEK的售价和毛利率分别为54.05万元/吨和46.9%,而医疗级PEEK为245万元/吨和89.2%。在部分工业领域,国内企业已率先实现进口替代并具有显著的价格优势。例如根据中研股份的公告,在国际市场上,标准级PEEK售价一般为800-1000元/公斤,随着2016年以后国内企业产业化取得进一步突破,国内企业PEEK的平均售价在500元/公斤以内。又例如,据统计我国石化行业所用的往复式压缩机配套用PEEK阀片,每年进口价格为1-1.2万元/公斤,国内PEEK投产后,国产PEEK阀片售价仅6000元/公斤。
特种气体:具有国产化空间,安全可控和行业扩充带动国内厂家结构升级
工业气体根据其用量大小可以分为大宗气体和特种气体两类,市场稳步增长。大宗气体又可分为空分气体和合成气体,特种气体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电子特种气体、医疗保健用气体、食品饮料用气体、航天用气体等。2021年全球工业气体市场规模达9432亿元,同比增长8.2%,中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达1798亿元,占全球市场接近20%,同比增长10.6%。预计到2026年,全球工业气体市场规模将增至1.33万亿元,国内将增至2842亿元,未来五年复合增速分别为7.1%、9.6%。工业气体下游应用广泛,其中钢铁、石油化工、冶金等传统行业技术含量较低,对工业气体需求量大,占比约为80%;电子产品、环保新能源等新型行业技术含量高,对工业气体纯度要求高(大于5N),占比约为20%。
光学膜材料:原材料端有所承压,中长期进口替代趋势不变
光学膜是指在光学元件或基板上,制镀或涂介电质膜或金属膜或两者的组合以改变光的传递特性的膜。光学膜行业上游主要为PET粒子等,通常粒子拉伸成基膜,包括:PVA膜、TAC膜、PET基膜等,利用光学级涂布设备、UV固化机等生产设备可以将基膜进一步深加工。产业链下游包括背光模组、液晶模组等领域;终端消费是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市场。根据各公司公告以及产业链调研,我们预计,中高端膜材料的市场空间约1000亿元左右,我们假设高端基膜占光学膜成本50-60%,光学基膜的空间则约500-600亿左右。
液晶显示器主要由塑料外壳、背光模组、液晶面板构成。LCD每个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常见架构中,通常由“1张反射膜+1张下扩散膜+2张增亮膜+1张上扩散膜”组成。反射膜一般臵于背光模组的底部,主要用途是将透过导光板漏到下面的光线再反射回去,重新回到面板侧,从而达到减少光损失,增加光亮度的作用。2020年背光模组反射膜市场空间推算为15亿元。在背光模组中,一般需要1-2片扩散膜:下扩散膜和上扩散膜。其中,下扩散膜贴近导光板,用于将导光板中射出的不均匀光源转换成均匀分布、模糊网点的面光源,同时起到遮蔽导光板印刷网点或其他光学缺陷的作用;上扩散膜位于背光模组的最上侧,具备高光穿透能力,可改善视角、增加光源柔和性,兼具扩散及保护增亮膜的作用。2020年背光模组扩散膜的市场空间约为26亿元。增亮膜则能使光源散射的光线向正面集中,并且将视角外未被利用的光通过光的反射实现再循环利用,减少光的损失,同时提升整体辉度与均匀度,对LCD面板显示起到增加亮度和控制可视角的效果。2020年背光模组用增亮膜市场规模约为46亿元。
背光模组用的光学膜基膜和涂布,是国产化比较快的子行业。国内的长阳科技、激智科技、东材科技和双星新材等已经走在反射膜、扩散膜、增亮膜、复合膜和量子点膜的行业前列,并进入了LCD一线品牌三星、LG、BOE、天马等的研发和供应链体系。
偏光片是显示模组成像的必要组件,用于控制特定光束的偏振方向。偏光片由TAC膜、补偿膜、保护膜、PVA膜、离型膜等光学膜组成。根据三利谱、杉杉股份官网、产业链调研等数据,我们预测目前全球偏光片约有5亿平米出货量,其各种膜材料市场空间总和大概在300亿元左右。目前偏关片膜主要是日韩企业垄断格局,随着新材料的不断突破,东材科技、龙华薄膜、斯迪克、洁美科技等企业正在不断研发和突破偏光片膜领域。
OCA光学胶是重要触摸屏的原材料之一,是将光学亚克力胶做成无基材胶膜,然后在上下底层再各贴合一层离型薄膜,它是一种无基体材料的双面贴合胶带,是触控屏的最佳胶粘剂。根据HISMarkit数据,目前OCA胶膜的市场空间约为50-60亿元,其中手机和平板领域占比50%以上,OCA离型膜市场约24亿元左右。
MLCC离型膜用于MLCC流延涂布工艺中,起到承载陶土层的作用。陶瓷浆料通过流延机的浇注口,使其涂布在绕行的PET离型膜上形成一层均匀的浆料薄层,再通过热风区挥发浆料中绝大部分溶剂,经高温干燥、定型、剥离离型膜后得到陶瓷膜片。MLCC通常需要堆叠300-1000层陶瓷介质,每一层陶瓷介质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离型膜。智能电动车、5G等移动通讯的快速发展带动MLCC的需求快速增长,中国MLCC需求占全球60%,MLCC离型膜方面,目前国内的MLCC厂家有风华高科和潮州三环等,在高端MLCC离型膜方面仍在大量使用外资企业产品,高端MLCC离型膜国产化替代空间大。
碳纤维:进入国产放量新时期,新能源需求方兴未艾
碳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材料。碳纤维是由聚丙烯腈(PAN)(或沥青、粘胶)等有机纤维在高温环境下裂解碳化形成的含碳量高于90%的碳主链结构无机纤维。碳纤维具备出色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密度比铝低、强度比钢高,是目前已大量生产的高性能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强度和最高的比模量的纤维,具有质轻、高强度、高模量、导电、导热、耐腐蚀、耐疲劳、耐高温、膨胀系数小等一系列其他材料所不可替代的优良性能。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休闲、压力容器、碳/碳复合材料、交通建设等领域广泛应用,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物资。
碳纤维按丝束大小可分为大丝束和小丝束。目前普遍把每条丝束含有48000根以上单丝的碳纤维划分为大丝束,反之为小丝束。小丝束产量低、成本高,常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体育休闲等领域,被称为“宇航级材料”;大丝束成本低,但生产控制难度大,可广泛用于工业与民用领域,如风电叶片、汽车、轨道交通、建筑补强、海洋工程等,被称为“工业级材料”。根据赛奥碳纤维的统计,2021年全球大丝束需求量为5.14万吨,小丝束为5.11万吨。
新能源推动碳纤维需求高增长。21年全球碳纤维需求11.8万吨,其中国内6.24万吨,我们预计25年国内有望超12万吨,四年CAGR20%。21年我国碳纤维在风电、光伏、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领域的需求增速分别为13%、133%、50%,受益于风电叶片轻量化和海风装机提升、硅片大尺寸进程下碳碳复材取代传统石墨、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量产带来压力容器需求提升,我们预计25年三大领域的需求将达4.59、1.37、0.66万吨,四年GAGR分别为19%、18%、22%。
芳纶:国内企业实现技术突破,产品结构明显优化
海外巨头长期占领芳纶市场,国内企业对位芳纶布局较多,有效产能有限。对位芳纶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海外企业较早进行基础突破,并实现产能规模化放大,因而在全球范围内,对位芳纶行业呈现寡头垄断格局。美国杜邦、日本帝人分别于1972年、1987年实现对位芳纶产业化,具有丰富的芳纶生产经验与先进技术,目前两家企业拥有产能合计约占全球产能的3/4,同时还有韩国可隆、晓星、泰光的产能布局,在对位芳纶领域中,国产企业相对弱势,整体产能占比不足14%,且其中还有相当多的产能并未能有效实现技术突破,产能利用率极低。基本可以说在对位芳纶领域,我国虽然布局的企业相对较多,但有效市场占比预估约为1成,未来新规划的产能的释放节奏也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三、具有较高需求增长动力的行业,仍将是重要的选择方向
3.1、新能源车仍具备增长动能,国产替代以及技术迭代具有成长空间
相比于其他领域,新能源电动车领域仍然具有持续的提升空间,提供上游材料端的发展动力。从目前国内行业的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多数终端需求行业经历过了高速发展阶段,行业增速已经逐步放缓,一般具有细分行业需求的领域空间又相对有限,因而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预期,但是仍是带动上游材料端快速发展的重要赛道。
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2022年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76.8万辆和78.6万辆,同比增长65.6%和72.3%,市场占有率达到33.8%。1至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5%。中汽协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70万辆,同比增长90.3%。未来新能源汽车仍然保持增长,这将带来动力电池以及原材料需求的增长。
头部企业加速扩张,预计未来电解液供需格局将有所缓解。2021年电解液行业产能为62.8万吨,需求50.8万吨,产能-需求为12万吨,较上年减少了5.6万吨,从趋势来看,电解液供需整体趋紧。自2021年来,在需求成本的支撑下,电解液价格持续走高,2022年以来,电解液价格逐步回落,我们预计价格将逐步企稳。
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我国电解液市场竞争将更加有序,行业产能扩张将趋于理性和稳健。天赐材料具有“碳酸锂-锂盐-电解液”和“电解液-正极材料”的双向布局,拥有广州、九江、宁德、天津四个基地,技术领先且原材料六氟磷酸锂能够实现自给;国泰华荣主要产品为3C电解液,并在积极布局动力电池电解液,产品多以出口为主,主要供应给韩国LG、韩国三星、日本索尼等企业;新宙邦的客户基本都为海外巨头,客户结构完善,具有电解液-溶剂-添加剂-锂盐的横向协同优势,拥有多达300多种新型添加剂产品,占据了高端市场领域,三元材料动力电池电解液、新型负极成膜添加剂、高电压成膜添加剂、新型锂盐等锂电化学品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3.2、新能源发电持续高度发展,上游材料仍将保持高速成长
“双碳”政策下新能源化工材料需求端的高增长具备确定性,其中供应端格局较好的赛道有望维持高景气状态。我国政策要求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新能源产业链将从中持续受益,对上游核心化工原材料的需求将维持同步高速增长;供给端部分新能源化工材料在政策、技术和投产周期等多方限制下,新增产能释放节奏速度难以匹配需求的快速增长,从而出现阶段性供需错配,推动行业景气度向上。
碳中和背景下光伏上游材料的消费量极具增长潜力,明年硅料放量或将促进产业链需求超预期释放。参考CPIA预测和组件企业的扩产规划,预计2022-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有望达到230、340、400GW,在政策推动下终端需求落地的确定性较高,可以带动对上游原料的消费,工业硅和三氯氢硅需求端主要受益于核心下游多晶硅产能的快速扩张,EVA光伏料则受益于下游光伏胶膜的需求增长。
工业硅:供给格局优化,成本仍为核心竞争力
受益于光伏行业的长期景气,国内多晶硅厂家大举扩张,投产高峰期来临推动对工业硅的消费量持续增长。根据目前各家企业的产能规划未来3年将迎来投产高峰期,预计2022-2024年能够释放出的产量分别为78、132、196万吨。考虑到2023年后国内多晶硅仍可能存在供给过剩的压力,因此2023年后根据多晶硅供需平衡下的产量计算对工业硅的需求更加合理,预计未来3年多晶硅领域对工业硅的需求量分别为104、162、191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48%。未来3年整体消费量预计为255、317、349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23%。
成本先行背景下国内工业硅产能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偏向,新增项目中可落地产能仍然相对有限,合盛龙头地位预计进一步稳固。工业硅属于高能耗行业,各地的电价差异导致电力成本成为了决定工业硅整体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因而拥有低廉电价的新疆、云南和四川地区逐渐成为了核心产区。在去年产品价格暴涨的刺激下行业迎来扩产高峰期,从规划新增产能的地域分布来看仍然主要集中在新疆、云南和内蒙,但考虑到新疆和云南政策端均设臵了产能红线,部分产能的落地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已经公告规划新增的工业硅产能在400万吨以上,其中合盛的鄯善二期40万吨项目今年已经顺利投产,云南80万吨一体化项目仍在建设中,公司未来产能规模长期仍将持续领先。
能耗成本提升支撑产品价格中枢上移,合盛硅业依托规模和自备电厂双重优势能够获取持续且稳定的利润。今年以来工业硅产品价格持续回落,目前化学级均价在20000元/吨左右,随着枯水季的来临,供给量回落后产品价格有望底部回升,考虑到各地电价成本上涨后工业硅行业整体生产成本也随之提升,根据百川的测算今年以来行业平均生产成本在16000-18000元/吨,高成本下对产品价格能够形成一定的支撑。长期来看,公司作为国内工业硅的绝对龙头,依托自备电厂获得绝对成本优势的同时未来3年拥有确定性供给增量,能够推动公司业绩实现稳步增长。
三氯氢硅:光伏领域需求持续高增,阶段性供需错配仍存。
部分企业开始布局和扩产光伏级三氯氢硅,但仍以一体化布局的自用产能居多。根据各家企业的公告显示,目前有规划建设光伏级三氯氢硅产能的有公司、宏柏新材、和远气体、新鑫科技、东方希望等5家企业,其中公司和宏柏新材的部分产能需要用于生产偶联剂,东方希望的7.5万吨产能主要用于自供生产多晶硅;从投产节奏来看,今年有10万吨产能可投产,其他新增产能大多仍在建设期,叠加考虑部分企业的自用需求,在中短期来看可外售的光伏级三氯氢硅增量仍较为有限。
多晶硅投产高峰期来临推动光伏级三氯氢硅需求高增,阶段性供需错配或将重现。从需求端来看,除去部分多晶硅企业的自供产能,2022-2024年行业需要外采的三氯氢硅分别为14.8、24.6、27.1万吨。从供给方面来看,今年预计可增加10万吨产能用于光伏级产品的生产,但考虑到投产节奏较慢且各家企业有一部分产能需要自供生产下游硅烷系列产品,预计实际可释放出的光伏级三氯氢硅产量仍然有限,假设未来3年光伏级三氯氢硅的销量占比分别为60%、62%和64%,预计2022-2024年光伏级产品外售量分别为12.6、22.7、31.4万吨,行业供需缺口分别为-2.2、-1.9、4.3万吨。考虑到多晶硅新产能投放时对三氯氢硅的需求单耗会显著提升,从多晶硅产能的投放节奏来看,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年初行业供需会较为紧张。
光伏级EVA粒子:中短期供需紧平衡,国产替代为长期方向。
我国产能进入快速扩张期,自给率显著提升。我国为EVA树脂消费大国,过去3年整体表观消费量复合增速为10%,与此同时我国有效产能却相对不足,尤其是高端产品如光伏料等对进口的依赖度较高,过去整体自给率在40%左右。近两年随着技术突破,多家企业开始布局扩产,2021年总产能提升82%达到177万吨,自给率也一度提升至49%。目前我国的EVA进口量仍在百万吨以上,进口替代市场规模在百亿以上,考虑到国内企业新增产能的持续释放,未来国产化进程有望加速。
POE需求逐步提升,行业高度进口依赖,国内企业开启国产化替代。
POE(聚烯烃弹性体)是乙烯和α-烯烃(多为高碳烯烃,如1-己烯、1-辛烯)共聚的产品,通常是指辛烯质量分数大于20%的乙烯-辛烯共聚物。由于α-烯烃含量较高削弱了碳碳主链的结晶区,形成呈现橡胶弹性的无定型区等结构特点。产品具有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高弹性、高伸长率、高强度)、良好的低温性能、优异的耐老化性能、抗紫外线性能等,且制品不易挠曲,能够用于PP(聚丙烯)、PA(聚酰胺树脂)等材料的增韧改性、EVA(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挤出软管改性及并用发泡、色母或填充母粒等,在汽车零部件、电线电缆、家居用品、机械工具、鞋材、密封件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国内POE光伏需求反超汽车,未来需求高速增长。全球POE下游的主要应用方向是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TPO),占比51%,随后是用于聚合物改性、生产电线电缆,分别占比29%、10%。当前我国POE的下游消费领域较为集中,其中汽车行业为下游最大消费领域,占比达到68%。聚合物改性、电线电缆分别占比19%和9%。随着近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POE在轻量化、高端化方面的应用受到重视,ResearchandMarkets预计2022-2031年全球POE和POE市场将以7.6%的复合增速增长。国内需求方面,2021年我国POE消费量约64万吨,其中光伏领域需求占比为40%,首次超过汽车市场的26%。在光伏胶膜领域,POE具有体积电阻率低、水汽透过率低、耐老化性能好,电势诱导衰减小等优点,21年在光伏领域的渗透率在27%-30%之间,未来POE的渗透率有望随光伏双玻占比和国内供给的双重增长而大幅提升,POE在光伏领域的需求将成倍增长。
新能源持续发展推动储能需求大幅提升,电化学储能当前占比较低,未来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各国政府碳中和方案相继落地,新能源储能的需求愈发强烈。2021年全球储能市场装机功率为205.3GW,其中以抽水储能占据主要地位,而后来获得快速发展的电化学储能占比约为10.3%,储能装机规模约为21.1GW。目前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扩张,风、光发电占比日益提升,抽水储能难以完全满足调峰调频需求。相比之下电化学储能一方面可以解决风光出力随机性和波动性带来的频率稳定难题,提供调频服务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削峰填谷解决风光出力高峰与负荷高峰错配问题。从行业发展来看,电化学储能过去10年的装机规模复合增速约为56%,已经成为满足多种应用场景和需求的主要储能方式之一。
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相对成熟,是现阶段主要应用于储能的锂电池。三元材料等其他锂电池相比,磷酸铁锂电池循环性能极好,能量型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最高可长达3000-4000次,倍率型磷酸铁锂电池的循环甚至可达上万次。此外,磷酸铁锂由于其橄榄石状结构的特点,即使在高温下仍可保持较稳定的结构,具有远超其他正极材料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符合目前大型储能领域对于安全性的严苛要求。与此同时,尽管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低于三元材料电池,但是其相对较低的成本所带来的价格优势在对于电池体积要求相对较低的储能领域更为突出。安全性、寿命长以及成本低的优势使得磷酸铁锂电池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锂电储能建设加速,带动磷酸铁锂需求量快速提升,2025年国内储能领域磷酸铁锂需求量有望接近90万吨。由于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性、循环性能以及性价比方面的显著优势,国内在储能领域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绝大部分都采用磷酸铁锂正极。根据高工锂电数据,2022年上半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44.5GWh,已经接近2021年全年的水平,而预计2025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390GWh,对应的磷酸铁锂需求量有望达到90万吨。
钠离子初获起步,具有低BOM成本和高安全性优势,有望获得进一步发展空间。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几乎与锂离子电池同步开展。早期被设计开发出来的电极材料如MoS2、TiS2以及NaxMO2电化学性能并不理想,发展非常缓慢。直到2010年之后,根据钠电池特点所研发出的一系列材料如作为负极的硬碳材料、金属氧化物及合金类化合物,作为正极的聚阴离子类、普鲁士蓝类和氧化物类材料问世帮助其在容量和循环寿命方面大幅提升。2021年7月,宁德时代推出第一代钠离子电池,采用普鲁士白/硬碳体系,单体能量密度高达160Wh/kg,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可达80%以上,即使在-20°C低温环境中,也拥有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热稳定性远超国家安全要求,宁德时代预计2023年钠离子电池将形成产业化。
三种正极路径各有千秋,多家企业已经开启产业化进程。目前常用的钠离子正极材料主要为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聚阴离子化合物和普鲁士蓝类似物三类,其中层状金属物类似于锂电池中三元锂结构,聚阴离子化合物似于磷酸铁锂结构,而普鲁士蓝则为钠电池独有路线。层状金属氧化物的比容量与技术成熟度高,有望率先产业化,聚阴离子化合物循环性能突出,但能量密度与成本存在制约,普鲁士蓝/白理论性能优秀,成本极具竞争力,目前已有多家电池厂押注普鲁士蓝/白路线,但结晶水问题掣肘行业产业化,因而改进合成工艺是目前研究热点。
商用车市场大幅受挫,行业持续低迷。今年二季度整体华东疫情导致汽车催化产业链受到明显的抑制,景气度有限,也导致汽车消费支出明显下行,整体看汽车4、5月份销量受到明显压制,但是伴随后期华东疫情逐步好转,道路交通逐步恢复,同时叠加汽车补贴政策,乘用车在后半年消费明显回暖,整体的产业链恢复较好,但商用车依然保持低迷,其中最为明显的重卡汽车自去年7月开始执行国六标准后,整体销售呈现断崖性下滑,行业库存以及物流的不景气导致行业持续位于低迷状态。
汽车尾气催化行业受到压制,行业整体运行低迷,国内企业短期以满足出口订单为主,行业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在尾气催化行业内,国内企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一般海外企业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自去年7月1日开始,国内执行重型柴油车的国六标准,国内企业开始面临升级换代带来的空窗期:道路车辆在标准大幅提升的过程中,以安全供应的角度,有限选择已经具有海外成熟供应市场能力的外资企业,无论是催化剂环节的优美科、巴斯夫、庄信万丰;还是蜂窝陶瓷载体环节的康宁和NGK,外资企业的市占率在标准升级的初期获得快速提升,国内企业同时面临:①升级换代带来的阶段性市占率的压降;②由于前期国五车库存影响带来的整体行业的新车销售低迷,库存消化压低行业需求释放;③国五需求骤然下跌,仅有部分出口需求,但国六订单不足,行业开工率较低,良率未能有效提升,盈利空间大幅收窄。
非道路国四标准逐步开启,海外欧七标准有望进一步影响国七标准。12月开始我国非道路车辆也开始要求配套尾气催化装臵,但是不同于道路车辆,非道路车辆是典型的增量市场,且价格敏感度相对较高,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外资产品供应体系,因而在非道路市场中,国内企业具有更为平等的竞争基础,有望通过更高的产品性价比占据大量市场份额。同时近期欧洲出台了欧七标准要求,对于国七标准有参考意义,若国七标准开启,有望进一步带动尾气后处理市场。
轮胎行业的利润将逐步修复,原料和运费双重利好,轮胎行业盈利能力有望持续修复。2020年4季度以来,原料价格持续向上叠加海运费价格暴涨,轮胎行业销售毛利率显著承压,从2020年3季度高点处的27.5%一路回落至2021年4季度的10.8%。今年以来随着原料价格和海运费的回落,行业盈利能力开始不断向好,截至今年3季度行业毛利率已经回升至15.3%,往后来看原材料价格和海运费均有望继续维持低位,叠加需求端底部回暖,轮胎行业将迎来量和价的同步修复。
天然橡胶产量和种植面积趋稳,中短期价格不具备大涨基础。近几年全球天然橡胶产量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整体仍然维持着正增长的态势,2020年产量在疫情影响下同比下滑0.8%至1484万吨。从全球橡胶的新增种植面积来看,2012年达到了种植高峰后开始回落,近几年总种植面积趋于稳定,考虑到橡胶树一般7-8年开割,且在15龄以下产胶能力仍然均处于上升期,整体割胶周期长达30年,因此预计中短期全球天然橡胶的供应仍有保障。
4.2、碳中和政策依然是长期方向,具有空间优势的企业具有长期发展力
传统耗能企业能够实现持续性成长,有望享受长期的量价优势。在传统化工产业,短期虽然有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但是长期看供给依然是核心因素,因而对于具有先进工艺、相对优势的龙头企业来说,未来长期将享有行业格局逐步优化的空间,另一方面,双碳政策将导致行业内的新增产能管控极为严格,因而能够获得持续成长空间的企业将有望获得量增优势。因而在此之上,现阶段虽然短期受到需求承压,价差收窄影响的企业未来将具有利润修复空间、长期成长空间和中枢缓慢改善的空间。
生物柴油:欧洲市场需求持续提升,国内企业将实现快速放量。生物柴油是指以动植物油脂、废弃食用油脂等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可再生无污染的绿色清洁液体燃料,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内燃机和发电厂等工业与交通领域。相较于传统化石柴油,生物柴油在燃烧性能、安全性、环保性以及可调和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我国是油品高度进口依赖的国家,因而食用油在我国是不能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所以我国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的产业链条,而伴随欧洲对于碳减排的要求逐步加深,生物柴油作为可以进入碳循环的材料,用于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需求不断提升。
一代生物柴油仍为主力产品,多阵营加入布局二代生物柴油。国内目前主要根据生产工艺和原料将生物柴油分为三代产品:第一代生物柴油(酯基生物柴油),是以天然油脂,包括植物油、动物油和地沟油等原料通过酯交换反应生成脂肪酸甲酯,占目前全球生物柴油产量的85%以上;第二代生物柴油(烃基生物柴油),是以动植物油脂为原料,通过催化加氢制备生产非脂肪酸甲酯的饱和烃类生物柴油;第三代生物柴油在原料范围上有所拓展,但目前尚未成熟。从分布企业来看,目前行业的主流贡献业绩的产品还集中于一代生物柴油,二代生物柴油或者航煤将有望逐步开启市场。
国内行业参与企业较多,但有效产能相对集中,产能仍以一代产品为主。2021年国内生物柴油总产能约有250万吨,其中接近80%是一代酯基产品。从行业集中度来看,目前国内生物柴油行业CR5不足50%,多数小规模企业产能不能打满,或者产品质量不能达到欧盟标准,从行业格局上看,年产能在30万吨以上的仅有卓越新能一家。且绝大部分产品实现了出口。生物柴油产业链相对特殊,一方面需要有较为完善的收油体系,同时需要有比较良好的技术工艺实现产品达标,而行业内众多小规模企业虽然有名义产能,但是工艺掌握度相对不足,产品生产不稳定,进一步导致销售和采购体系不稳定,从而难以实现稳定经济化。
4.3、供销社的战略方向将带动农资行业进一步优化升级
根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统计,2020年全国供销社基层社共有37652个,营业收入约为5.3亿元。2021年,供销社系统销售总额突破6万亿,同比增长18.1%。整体看,我国化肥市场庞大,如果能够借助供销社原有渠道整个多地的销售网络,单从化肥看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单从单质肥的几个较大的产品品种看,尿素年产量约5500万吨,磷铵年产量约2600万吨,钾肥年产量约为600万吨,不包括复合肥的生产,我国单质肥的产量就超过8700万吨,如果整体的销售渠道可以有效理顺,减少销售层级,对接生产和终端使用,整体市场将非常可观,节约费用三方分利对于各方都将有较大的收益。
我国经历了化肥零增长和减量使用的过程,行业发展相对稳定。2015年4月,农业部发布《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农作物化肥用量零增长,截至2020年底我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已顺利实现预期目标,化肥农药使用量显著减少的同时利用率明显提升,经农业部测算,2020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40.2%,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行业已经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化肥减量使用政策带来的边际影响最大阶段已经过去,近几年来,化肥使用量逐步趋于平稳。
从全球种业市场分布的角度来看,全球商品化种子市场呈现明显的区域化分布情况,中美两国大约占据了全球60%的商业化种子需求,我国种子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但是从种子龙头企业分布来看,我国与海外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除了从瑞士收购的先正达以外,我国仅有一家本土企业上榜,销售额与头部企业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种子企业相较海外龙头存在竞争力较弱、业务发展方向单一以及服务意识不足等问题。但是种业作为农业生产链条的最前端,是现代化农业的基础,截至2020年底,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了45%,种子行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乎我国粮食安全,因此我国对种业市场愈发重视。
海外集中度较高,种植存在成本优势。美国单个农场种植面积较大,有利于渠道商集中度的提升。与中国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的耕种模式不同,美国主要以大型农场生产为主,2021年美国农场平均耕作面积为2703亩。而我国2018年的数据显示,我国龙头企业平均经营耕地面积为783.19亩,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耕地面积为177.30亩,专业大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为102.13亩,而普通农户平均经营的耕地面积仅为7.53亩。单体种植面积较大有利于减少渠道商的层级,提高渠道商的整体集中度。根据美国CropLife媒体发布的2021年美国TOP100经销商报告,排名前七位的农资产品经销商总销售额达249亿美元,占前100位经销商销量总和的70%。经销商集中度的提高和层级的减少有利于降低农资在流通环节的成本,从而使得农民的种植成本降低。
中国单位生产成本高于美国,供销社加入有望改善局面。相比于美国,中国种子、化肥、农药产业链从上游生产到下游终端销售涉及环节多、人员广,营销环节臃肿。而农民作为最终客户不得不为中间环节买单,导致农资成本较高。根据USDA和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测算,2020年美国生产1千克玉米相比中国可以节省0.16元的农资成本。“供销社热”反映我国流通环节存在巨大改造空间,如果供销社可以依托原有渠道优势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生产企业与农民之间直接对接的渠道,刨去以往各级中间经销商的层层加价,将物美价廉的农资产品提供给农民,供销社便有望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促使我国农资环节向集约化发展。
供销系统的建立也将有效的形成市场监督和管控,形成稳定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由于我国之前的化肥终端市场相对纷杂和渠道的纷杂,产品品质良莠不齐,冒牌劣质产品也难以有效杜绝,而由于劣质产品的不良竞争,导致我国化肥行业难以实现化肥的结构性升级,新型化肥、先进化肥等推广速度较慢,而有了稳定正规的渠道,可以帮助行业实现结构升级和良性竞争。由于我国化肥规模大,生产厂家相对分散,进入到复合肥环节,很多小规模厂商可以通过简单的物理造粒就能实现复合肥的布局,因而终端市场经常会有假冒伪劣产品,辨识难度大,既损害农民的利益,同时扰乱了化肥行业的正常竞争。而有统一的渠道就将逐步形成行业的权威性,形成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
扬农化工——持续成长的农药龙头
长期看,扬农化工充分受益于中国化工、中化集团资产整合的协同。中国化工、中化集团的农化资产注入先正达集团运营,集团体系的公司执行力和效率会进一步提升。先正达将凭借自身优秀的创新药研发能力和种子业务基础将提供创新药和种子业务的主要平台;扬农化工凭借生产制造和工程化能力将提供农药研发和生产的主要平台;安道麦作为全球领先的非专利药龙头,凭借丰富的渠道布局成为渠道和农服的主要平台。
广信股份——持续完善产业链布局
广信股份所处的行业是农药及精细化工,对于传统行业而言,我们认为,一家公司内生增长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产业链、土地、资金,其中产业链条的延展性决定了公司未来成长的空间。我们认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公司未来将逐步打通光气——精细化工——农药、医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新材料产业链。打通产业链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公司现有装臵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公司布局新的产品,且布局出来的新产品与竞争对手相比具备显著成本优势。通过梳理公司发展历程,我们认为,公司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光气产业链不断完善的历史,未来公司将围绕光气产业链持续布局新的产品来实现收入和利润的增长。
海利尔——新烟碱类杀虫剂龙头,丙硫菌唑放量推动公司业绩增长
原药、制剂双轮驱动,一体化产业链优势明显。海利尔属国家定点农药生产企业,是集农药和功能性肥料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农化集团。公司以农药制剂产品为基础,逐步向上游原药及中间体业务领域延伸,目前已基本形成制剂、原药及中间体协调发展的一体化产业链格局。
新烟碱类杀虫剂一体化布局,产品结构完善。公司目前拥有核心产品虫剂吡虫啉和啶虫脒产能4000吨;公司第二代烟碱类新产品噻虫嗪、噻虫胺原药共计3000吨产能处于产能爬坡阶段,第三代烟碱类杀虫剂500吨呋虫胺产能目前正在建设中,预计2022年底建设完成。与竞争对手相比,公司在新烟碱类杀虫剂产品系列布局完善,配套吡虫啉和啶虫脒原材料二氯,噻虫嗪和噻虫胺配套原材料噻唑,公司原材料一体化布局在保证原药生产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成本空间。
中旗股份——不断成长的小而美公司
公司是细分农药领域的佼佼者。中旗股份属于仿制类农化企业,主要开发专利到期的农药产品并迅速实现工业化生产抢占市场,目前公司的主要产品为除草剂和杀虫剂产品,除草剂主要产品氟吡氧乙酸、精噁唑禾草灵、异噁唑草酮、炔草酯产能在国内均排名第一,磺草酮产能在国内排名第二;杀虫剂主要产品噻虫胺、虱螨脲产能在国内排名第一。这些产品均有低毒高效的特点,符合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氮肥行业以尿素作为主要产品供应,小氮肥产品作为补充。氮肥是指以氮元素为主要成分,施于土壤可提供植物氮素营养的单元肥料,也是世界化肥生产和使用量最大的肥料品种。氮肥包括尿素、碳酸氢铵、氯化铵、硝酸铵等诸多细分种类,但目前尿素是我国氮肥行业最主要的化肥品种,占氮肥总施用量的55%,已经形成以尿素为核心,小氮肥产品为补充的行业结构。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我国氮肥行业既算是化肥主要的品种之一,也算是煤化工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因而在行业运行过程中兼具煤化工行业供给属性和化肥销售属性。
4.4、制冷剂配额即将落定,行业有望获得利润修复
我国是全球氟化工大国,产品涵盖无机氟化物和有机氟化物两大板块,下游应用除了建筑、纺织、农业的等传统行业外,还包括锂电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行业。
萤石:政策影响供给,资源属性有所凸显。萤石是氟化工行业基础原材料,是自然界主要的含氟矿物,不可再生,一般根据品质会分为酸级萤石、冶金级萤石和陶瓷级萤石三类,并广泛应用于水泥、陶瓷、玻璃等传统行业以及原子能、航空、新能源等高精尖领域。萤石的直接下游主要包括氢氟酸、氟化铝、冶金以及建材,其中氢氟酸作为最主要的下游应用占比约为56.33%。
政策引导行业整合,供给侧产能受限。由于萤石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国家从上世纪末就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不断加强萤石矿产资源的保护力度,通过调节税收、限制出口、制定行业规范等多种方式限制萤石资源的生产和开采总量,防止过度开采的同时淘汰部分技术落后、开发效率低下的小矿山,从而提升行业整体的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我国有限的萤石资源。
制冷剂:三代制冷剂配额即将落定,行业盈利有望获得回归。制冷剂是指在各类制冷系统中不断循环并通过其本身的状态变化以实现制冷的工作物质,含氟制冷剂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制冷剂产品。按照使用进程可将曾在或已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的制冷剂大致分为四代,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以第二、三代制冷剂为主,其中第二代制冷剂对臭氧层破坏相对较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基本淘汰,在我国目前也处在淘汰期;而第三代制冷剂对臭氧层无破坏,在发展中国家逐步替代HCFCs产品,但是GWP值较高,温室效应较为显著,少部分发达国家也已开始削减用量。
R22:生产配额集中于头部企业,行业格局相对较好。R22一方面是用于制冷设备,另一方面也是有机氟化工的重要原材料单体,下游应用中聚四氟乙烯(PTFE)需求占比约为50%。2022年,国内R22生产总配额为22.48万吨,其中山东东岳、江苏梅兰、浙江衢化三家企业配额分别为6.29/4.65/4.24万吨,合计占总配额的67.54%。供需格局方面,由于生产配额限制且行业整体供给有限,叠加今年高温需求强劲,整体R22表现相对良好的盈利水平。而进入23年行业有望进一步受到配额的限制,叠加行业格局稳定,产品有望维持较高盈利空间。
4.5、国有企业改革仍将有望持续换发新机
国企改革收官之年,具有良好基础的企业有望通过改革重新进入发展快车道。2022年是国有企业的收官之年,前期有相当多的国有企业具有资源优势、技术储备优势等,但未能充分发挥积极性,而通过国企改革,企业更多的像国际优秀的龙头企业对标发展,综合来看,国有企业在技术储备上,具有相对完善的基础,具有良好的资金实力,而部分企业还具有细分赛道的资源优势和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在不断改革过程中,可以凭借良好的基础实现优势重整,提升发展空间和优势。
技术体系更为完善,有望在卡脖子材料领域进行突破:相比于一般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技术布局体系相对完善,布局相对全面,结合更为积极的市场发展机制,国有企业有望结合优秀的团队实现细分领域是加速布局,从而逐步重新确立市场竞争地位;
资金实力相对较好,可以进行更多赛道和领域的布局和延伸:国有企业一般具有相对良好的资金基础,能够较好的综合区域优势、资金优势、资源优势,形成赛道布局,从而可以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空间拓展,形成多赛道延伸;
国有企业通过市场机制的举措提升技术和业务骨干的积极性,有望可以加速实现技术市场化,产品多元化,优化对原有业务的管控,加速对新赛道进行拓展,从而扎实基础贡献业绩,扩展赛道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