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流动摊贩乱象分析与对策

流动摊贩乱摆乱卖是指在城镇街头无固定门店、不进市场经营的摆卖活动。流动摊贩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具有随意性、灵活性、流动性等特点,不仅严重影响城镇容貌和卫生环境,造成噪音和“脏、乱、差、杂”等现象,而且带来许多交通安全隐患。但另一方面流动摊位也给居民生活提供了某些便利,解决了部分人员的生计问题。因此在考虑如何长效地整治流动摊贩时也应该多渠道、多手段、多角度、多部门联合着手。要实现流动摊贩的长效管理,管理者要有创新思维,要把过去单纯的集中突击整治的管理理念转变为服务与管理、疏与堵相结合的管理理念,分层梳理、分类指导、分类监管、分别处理。

一、乱象写真

1、自产自销农副产品。主要有卖自家种植绿色时令蔬菜、散养土鸡(鸡蛋)、菜秧子(育苗)、自制麻糖、瓜果类(西瓜、桃李等)……。他(她)们采取“游击战术”,沿街四处兜售叫卖,特别是卖菜的绝大多数都是70岁以上老人,甚至还有高血压偏瘫、严重支气管炎、驼背等走路都不稳的病人,此类人群特殊,居民图方便被广泛支持认可,这是目前最难根治的顽疾。

2、外地涌入的流动摊贩。主要叫卖水果、衣服鞋帽减价促销、便宜的日杂用品等。

二、成因分析

乡镇均建有综合性农贸市场,里面也有临时摊位,水电、照明、公厕等均配套,对流动叫卖的商贩均指定具体位置,也没有高额收费问题(基本都没有收费)。这类问题为什么长久无法得到根治?就我个人分析来看,主要成因如下:

2、老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愉悦体验。有一些老人不愁吃、不愁穿,种菜卖菜纯属锻炼身体,为子女攒钱,发挥余热。

3、市场不完善,服务不到位。市场没有专人负责日常管理,都是执法中心人员轮流值班临时监管,场内秩序不容乐观;全部进入市场,有时也容纳不下,只好在周边流动经营。管理部门配合不够,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往往变成城管的“单打独斗”。

4、管理对象特殊。流动摊贩中不乏老弱病残,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本身生活困难,文化层次不高,对城镇管理法规不了解。“柔性执法”并非治本之道。个别摊贩对管理人员的屡次劝诫往往当作“耳边风”“油盐不进”,还导致大量遵规守法的摊贩效仿,反反复复,城管队员不得不提高出勤率,严防死守。“强制惩戒”不仅没有任何“震慑”效果,还会招来群起围攻、“网暴”,引发各类矛盾和冲突。大部分卖菜老人身患各种疾病,一些老人走路都微微颤颤,碰不得、说不得,更罚不得。仅凭专项整治加以彻底取缔,恐怕会事与愿违。对于小摊点主这些弱势群体的惩戒处罚,往往是无计可施,因而会屡禁不止。

历史的经验表明,一旦某种生存方式成为主流,形成一种“势”,那么管理的模式只能是“堵”、“疏”结合,因势利导。“摆摊设点”不仅是一种市场行为,更是一种市场需求。摆摊设点小买小卖既能“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又能“繁荣市场,方便群众生活”,因此,市场导向下产生的摆摊设点现象只能借助“市场之手”来疏导,试图靠单一的行政手段去禁止已经被多年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

三、整治对策

小摊贩既为自己赚了一口饭,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这是一个合理的存在,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但小摊贩的行为可能会产生噪音和垃圾,妨碍交通和环境卫生,所以,要充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疏堵结合,从而使管理对象从被动改正逐渐转变为主动规范。

(一)完善布局,搞好服务管理。合理设置、有序管理方便生活的自由市场、摊点群、流动商贩疏导点等经营场所和服务网点,逐步推进蔬菜瓜果市场、各种小件修理和加工场区向居民聚居区分布,废旧物品收购向城镇郊区集中。促创业、带就业、助发展、促和谐。坚持疏管并举原则,加快对“马路市场”的整治和规范。

(二)因势利导,进行分级管理。划定禁止摆卖的街头和允许摆卖的

街巷,进行分级管理。一方面给相应群体提供就业机会和增收空间,另一方面也让居民享受到了整洁优美的城镇环境和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各种便利。可将城镇街区划分为一、二、三级,制定出不同的管理措施,合理布点、规范审批、动态管理。“一级管理区”主要包括人(车)流量较大的城镇主街区、交通主干道、政府机关及学校周边道路等,严禁随意占到摆摊设点、流动经营;“二级管理区”主要包括一级管理区以外的次街区(干道),对摊点进行划线定点管理,不准超越红线经营、流动经营;“三级管理区”主要包括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等,可在不影响交通、不违反物业规定的情况下,允许摆摊设点、流动经营。但对流动摊贩的疏导必须遵循“不影响市容、不阻碍交通、不干扰民生、不扰乱市场、不危害治安”这五项基本原则,依法纳入统一的规范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将各类违章现象控制在萌芽状态。对市场及市场周边存在的乱摆卖、跨门槛经营等行为进行全面整治。真正实现政府、市民、消费者、经营者多方共赢。

(三)未雨绸缪,强化源头管理。整治流动摊贩,最大化地加强源头的制度管理,减少事后的专项整治。

一是要早。街道及市场管理人员首先要立足早出勤,早服务,将违规占道行为消除在萌芽,制止在出摊前;二是要勤。如果规范好了就去干其他事,卖菜老人一波又一波,先来的规范了,后来的见没人管就又在场外随地乱摆,哪里人多就往哪里扎,里面的就又呆不住了,纷纷出来,混乱依旧,一大早的管理成果就会顷刻毁于一旦。所以,市场就必须时时有人监管,才能得到长效、根本治理。三是要专。目前,乡镇市场管理人员一般都是执法中心日常值班及在业务工作之余抽空监管,因为人少事多,手头事务繁杂,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常常抽不开身,导致屡禁不止。因此,临摊乱摆要想得到长效治理,必须聘请专职市场管理员,专门负责市场秩序、卫生、厕所等管理维护,协助市场租金收取,工资可以考虑从市场租金中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治理这一“顽疾”,从而改善城镇整体形象。

THE END
1.农村小工厂暴利背后的真相与挑战在中国农村,小规模工厂如同一片繁荣的海洋,承载着数以万计的小型企业。这些小工厂通常是由几个人或者几家家庭联合起来,通过自身积累的资金和技术,开设起了自己的生产线。他们不依赖于大型企业那样的庞大的资本投入,而是凭借着灵活多变、成本低廉的优势,在市场上寻求生存空间。 https://www.cjan6a6c.cn/xue-shu-huo-dong/452775.html
2.再这么搞下去,80%农村家庭可能都要陷入危机了!乡村养老农村老人谁料,技术不过关,小龙虾大批染病死亡;加之周边养殖户扎堆,市场饱和,销售无路,血本无归不说,还背上沉重债务。还有电商这一热门途径,看似能打通农产品销路,可农村网络基建尚不完善,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悬而未决,新鲜果蔬滞留仓库、烂在半路的情况屡见不鲜,让农户的希望化为泡影。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NGLEC705566RSQ.html
3.建材市场调查报告范文8篇(全文)(三)农资市场乱象成因分析 农资市场乱象,反映的是证照不全、超范围经营等,但实质上却反映出农资流通管理体制上的问题,监管主体、责任主体不明确,形成了既有人管又没有人管的状态,虽然农资经营有着特殊性,农资经营户有责,政府部门同样有责。 农资经营的特殊性表现在:一是因为农资生产的常年性与销售的季节性,城镇https://www.99xueshu.com/w/filewsbpbmmw.html
4.农资市场存在问题(精选十篇)一、农资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无照或超范围经营行为仍有存在。个别不法商贩利用农村农资批发网点、个体经销户,采取送货上门、走村串户销售等形式贩假、售假,多数为无照经营。由于流动性较大,对于监管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个别农资经营主体在没有取得前臵许可的情况下,超范围经营。主要表现在农药、化肥和散装种子经营方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b6yps23.html
5.市场监管机制能否有效阻止非法营收行为在农业生产中的滥用农村小工厂暴利现象,近年来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牵涉到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然而,在追求暴利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往往忽视了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导致非法营收行为频发。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市场监管机制是否能有效阻止这些非法活动,并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 https://www.1lhyh3ij.cn/ke-yan-cheng-guo/449520.html
6.抢农资网:农资经营进入新零售时代,零售商重新被关注在河南、山东等以小麦,玉米为主的大田区乡镇,零售门店的数量多集中在20-30家左右。而像在云南的宾川、陕西的大荔、广西的荔浦县等葡萄、苹果、柑橘等大势作物产区下辖的乡镇都能达到5步一个零售门店的盛况,一家挨一家,最不缺的就是卖农资的,都能让你产生密集恐惧症,经作区的强大市场容量不可小觑。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2333237
7.2024年第10期据悉,为落实《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等监管要求,适应评级行业新发展阶段的需要,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 3月8日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信息披露指引》(以下简称《评级业务指引》和《评级信息http://www.xmqilian.com/newsinfo/6985812.html
8.新华每日电讯微报纸目前,在潍坊青州,像李有昊、曹群玉这样利用花卉电商平台和直播平台进行花卉产品销售的个体户和企业有2000余家。为帮助花农和企业更好地发展,青州以花卉直播电商产业园为核心,打造了“十里电商产业带”,吸引了多家电商平台就地设立云仓,带动85%的花卉个体户、合作社、企业开通了花卉直播电商业务,花卉电商从业人员达1万http://mrdx.cn/h5/mrdx/content/20240205/PageArticleIndexLB.htm
9.一代人与土地的羁绊,随着农资店消亡了人间又过了两三年,农资生意基本下放到了个体户里,我爸的生产站彻底没什么生意了,干脆变成仓库出租。与此同时,我家农资店也开始进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想着农民不愿走远路,有不少商家开始下乡来卖肥料,开着车在村里转几圈,大喇叭里不时发出“卖化肥了,卖化肥了”的吆喝。每次听见动静,我总按捺不住要出去瞧一瞧https://www.douban.com/note/847695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