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市场乱象丛生:二至四倍暴利致假种子屡禁不绝

种业市场乱象丛生:二至四倍暴利致假种子屡禁不绝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其品种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在赣鲁黑陕皖等地采访发现,当前,各地市场上种子品种和质量良莠不齐,种子套牌套包、套购原种繁殖生产、无证生产经营、打政策“擦边球”等乱象丛生,不仅严重扰乱市场正常秩序,而且屡屡侵害正规种子企业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业内人士指出,种业市场乱象屡禁不止,究其根源在于,一些不法商家受经济利益驱使,不惜铤而走险,牟取暴利;违法成本低,取证和查处陷入“双难”困境;监管存在漏洞等。此类乱象坑农损企,亟待规范治理。

种业市场乱象五花八门

受访的多位业内专家指出,当前种业市场乱象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一是冒牌种子,把甲公司的种子换成乙公司的包装销售;二是劣种子,种子质量不达标,但当作达标种子销售。诸如质量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低于标注指标,变质或带有检疫对象等;三是假种子,以非种子冒充种子,或者以甲品种冒充乙品种种子,或种子的种类、品种名称、产地与标签标注的内容不符等,即“挂羊头卖狗肉”。

套牌套包是种业市场乱象之一。“套牌套包、制假售假等现象太多了,前几天我们就发现有个企业套包我们的品种进行销售,卖了几万斤,我们通过取样、检测,证实了是我们的品种,于是我就找到那个企业负责人,让他停止销售……”听说记者前来调研种业市场乱象问题,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少虎一下就打开了话匣。

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南繁杂交水稻制种企业之一。张少虎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当前我国种业市场企业多、乱、杂现象突出,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这几年企业数量从8000多家减少到4000多家,但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张少虎说,一些中小企业没有什么科研创新能力,要么是以低价购买其他大企业淘汰的品种,重新包装后再销售,要么就直接通过套牌套包、制假售假生存,这干扰了种业市场秩序,影响了行业创新的积极性。

对于套购原种繁殖生产,王俊廷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举例说,2012年至2015年,该公司一种子品种成为山东省棉花较大品种,某种业公司在公司试验站套购原种后自繁,该单位在没有任何生产经营资质的前提下,以近似品名包装销售,现在又公然以同名进行销售,“严重侵害了我公司利益。但是该单位产品不进入市场渠道销售,而是由小商贩直接进村到户,所以打假困难。”

无证生产经营现象也浮出水面。今年3月,农业部对外公布19起假劣农资典型案件,其中种子案件8起,主要包括河北省围场县郭志红、贺树山无证经营未审定马铃薯种子案,甘肃省永昌县喻学军、林辉无证生产经营杂交玉米种子案,甘肃省临泽县贺斌无证生产玉米种子案,甘肃省甘州区付力荣、吉林银河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辽宁东润种业有限公司无证生产玉米种子案等。

据了解,2015年7月,河北省围场县农业部门根据投诉,依法对围场县郭志红、贺树山无证经营未审定马铃薯种子进行查处。经查,郭志红、贺树山未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销售的“泰山2号”马铃薯种薯未经河北省审定,共销售12.5万公斤,涉案金额42.5万元。

有的还将原有品种重新包装后换名销售,并通过一些手段打政策“擦边球”,从而规避法律责任。2015年,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一位种粮大户在当地一种子经销商购买种子时,被告知一名为“农优泰金占”的品种亩产可达千斤以上,他一口气购买了240斤种子。但9月份抽穗时,他发现水稻全都无法灌浆。起初,他以为买到了假种子,但经过一番查证,才发现这种名为“农优泰金占”的品种实为“农香优676”,“农香优676”的字样模糊地印在包装中缝里,轻易很难察觉。而“农香优676”一般需在5月15日至20日播种。这位种粮大户因错过最佳栽种期,80亩水稻全感染了穗颈瘟。

“这是一种典型的打擦边球做法,‘农优泰金占’是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商品名,在包装上也注明了是‘农香优676’,只是很隐蔽。”业内人士指出。

有的商家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合法,故而尽量隐蔽销售方式,以规避执法部门和权力企业查处和追究。黑龙江省一家大型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法务部部长表示,一些不法分子只在店面提供样品,确信没有风险时才大量销售,或者销售时直接配送到用户家中。另外,以个人合伙或者以村甚至乡为单位,直接到生产基地购买侵权种子,自己使用或另售他人,这种情况也很难被发现。

机制不完善助长侵权频发

当前,尽管政府执法部门加大了打击假冒伪劣种子的力度,各正规种业公司每年也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打假,但套牌套包、制假售假等现象仍屡禁不止。暴利驱使、制假售假违法成本低、新品种审定不够严格、市场监管不到位等都是导致种业市场侵权乱象滋生的原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小麦育种专家王成社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有些种子企业的法律意识淡薄,受经济利益驱使,铤而走险,谋取利益。

首先,暴利吸引不法分子制售假种子。东北一家大型种业公司负责人介绍了种子成本,公司从基地运回玉米种子每公斤8元,回来加工包装约12元,加上知识产权成本、市场营销等,最终成本非常高。但造假商贩的成本就便宜了,他们从基地运回的种子质量相对差些,包装完了约8元一公斤,卖25元左右,始终比真种子便宜些,利润一般是200%至400%,非常暴利。

其次,制假售假违法成本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种业公司负责人表示,由于销售分散,不法商贩的违法行为很难全部发现。即便抓住了侵权问题,一般也就是抓住违规销售的那一点点,处罚力度也没多大。造假所得是暴利,违法成本又低,扰乱了整个种子市场,催生了种业市场乱象丛生。

“现在卖种子的公司多,但真正有‘拳头品种’的公司少。”黑龙江省农科院总农经师矫江说,相对于国外大型种业集团及他们的好品种,国内一些公司的育种能力较弱。一些小公司急功近利,就可能进行套牌生产种子。

矫江分析认为,从根本上看,生产和经销假冒种子的主要原因还是造假成本低和暴利,一些不法公司及商贩才会铤而走险。越是大的企业,越是好的品种,被套牌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对一些好品种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影响。

“我们每年都能发现一些侵权现象,但还有很多是我们没有发现的,毕竟市场那么大,而现在农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许多种粮大户用种量很大,一般都是直接到厂家订购,种子不经过市场,根本发现不了。”这位董事长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前两年他们发现了一起套包侵权事件,是因为一个生产基地交种子的时候少了很多,后来经调查才发现是卖给了别人。

对于查处难,专家表示,很少有案件能查到全部违法产品,办案机关只能就查扣到的部分进行处理,很多行为人的行为甚至能完全逃避法律的制裁。

再次,新品种审定方面严格程度不够。山东一家种业公司董事长表示,去年国家审定和玉米主产区审定品种就达500多个。“这些种子中,不乏科研人员呕心沥血几年甚至十几年攻关而成的原创性好种子,但也夹杂着很多高仿甚至‘照着葫芦画瓢’的种子。”审定品种的泥沙俱下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新审定品种增加、制种面积扩大、市场经销迟滞、库存持续高企,循环往复。”

这位负责人坦承,县种子管理站一共有17人,其中一线执法6人,还有4人属于质量抽检,这10人基本上就是全县的种子监督检查力量了。但全县二三百万亩耕地,需要的种子浩大,人力不足也是难以监管到位的原因之一。

种业维权打假还需多管齐下

据业内人士透露,2014年,黑龙江省农户王某等人通过熟人购买了非正规包装的玉米种子,共种了400晌(1晌折合15亩)地。待收获季节发现,这块地的产量不及某品牌正规种子的一半产量,品质相差更远。购买该批种子的还有农场和众多种地户,合计受害面积达800垧。此案最终的结果是,贩卖假种子的王某虽被追究了刑事责任,但农户损失惨重。

农业部近期通报称,2015年1月,山东青岛莱西市农业部门根据多起群众举报线索,对李世军等人制售假冒“孟德尔”胡萝卜种子一事进行查处。经查,李世军等四人利用伪造的“孟德尔”胡萝卜种子包装,对外销售假冒的“孟德尔”胡萝卜种子,涉案金额达150多万元。

对此,莱西市胡萝卜菜农马希敏(化名)表示,这些“傍名牌”的假种子,一旦种植后,产量太低,成本都回不来。

“我们公司饱受制假售假之害,也曾组织过多次打假。”陕西省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说。据他们调查,市场上最多的是套牌经营,还有些企业不顾区域种植条件越区销售,导致种子在病害、抗冻等方面出现问题,坑农害农。

据这位副总经理介绍,一些违规企业无证经营,如在小麦收获时,从农民手中加价套购种子,之后拿到市场上销售,侵害的是正规企业的知识产权,但对农民影响还相对较小。更有一些小企业直接拿劣质种子冒充良种品牌,这种行为更为恶劣。他身边就有同行企业因为遭遇无证经营企业的恶性压价竞争而倒闭。

“对于违法经销和生产种子的主体必须重罚,甚至让其倾家荡产,彻底让他们敬畏,才能避免踏上假冒伪劣种子这条红线。”部分专家认为,国家应制定严格的政策,提高种业市场违法成本,制裁各种侵权行为,执法处罚覆盖各个环节。比如说,在研发环节,国家能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保护力度;在良繁环节,加大对合法企业良繁基地的保护力度,打击不法厂家套购种子行为;在推广环节,打击套牌,假冒、仿冒的行为,打造一个合法、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种植户自己维权也是促进企业守法经营的重要举措。应对种植户进行普法教育,同时进行常识宣传,使种植户在购买种子时避免上当受骗。如到正规的种子企业购买种子;查看种子的商标和标注,注意产地、发芽率、生产日期等;索要正式发票并妥善保存;查看种子的色泽、形状等,出了问题后能及时维权。

此外,畅通维权和调处渠道也势在必行。受访人士表示,鉴于种子企业和农户遭遇侵害时维权成本高、赔偿少,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发生事故后责任认定难,建议探索一套多部门参与的长效维权打假机制,制定处置程序和技术鉴定办法,有效维护正规企业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编辑:张雷

关键词:乱象;种业公司;被套牌

经营者擅自更改保质期,对消费者构成欺诈行为,也潜在食品安全风险。如果消费者主张其购买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可以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要求食品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承担十倍价款的惩罚性赔偿责任。

2016-04-0708:47:00

媒体谈餐饮行业乱象:“餐饮示范单位”都这么任性,经营者擅自更改保质期,对消费者构成欺诈行为,也潜在食品安全风险。如果消费者主张其购买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可以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要求食品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承担十倍价款的惩罚性赔偿责任。

2016-04-0708:36:00

有的城市有七八条建设路、公园路等重名街道,有的城市存在不少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地名……不规范地名的存在给群众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THE END
1.擅自修改有效活菌数,罚!山东公布12起农资打假案例山东公布12起农资打假案例 近日,为深入推进农资打假工作,有力维护农资市场秩序,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山东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打防结合,依法查处一批假劣农资违法案件,严厉打击农资违法行为。现将部分典型案例予以公布。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10/16/37581541_1141642836.shtml
2.我省2024年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典型案例公布典型案例 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 2024年以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会同公安、法院、检察院、市场监管等部门,重拳出击,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查办了一批震慑效果好、典型性强的案件,为维护全省农资市场秩序、保障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0ODI4MzgwMQ==&mid=2247941821&idx=1&sn=870df733f06afc3047e9a9fbcc25966d&chksm=c2602d1a84cd9e91ba3f3663717bde5d19425ce9cc021aea61202770aa773a3a504736f45400&scene=27
3.雅安市“红盾春雷行动2018”圆满收官在此,本报通过一组组数据、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案例,向大家展示今年“红盾春雷行动2018”取得的丰硕成果。 违法乱象得到遏制 全市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通过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市场中的假冒伪劣、不公平竞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一些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截至目前,全市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553件,案https://www.sc.gov.cn/10462/10464/10465/10595/2018/3/30/10448064.shtml
4.整治市场乱象工作报告(精选9篇)根据各站办、村、社区和网格等上报的信息,掌握保健、传销、培训等经营单位违法信息,由“保健”市场乱象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联合镇公安派出所及相关职能部门,结合春耕生产、秸秆焚烧、农资打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等专项整治活动,及时深入乡村、集市、社区等场所,严格查处假借健康讲座、会销等形式,实施虚假宣传、不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ybirwt.html
5.整治市场流通乱象出重拳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治理行动。结合安徽农业大省实际,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共排查农资生产经营单位8801家,查办案件157件,农资市场乱象得到有效遏制。芜湖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公安机关在外省捣毁1个化肥造假窝点,涉案货值超过7000万元,抓获犯罪嫌疑人7人,该案被市场监管总局挂牌督办。 http://www.cmrnn.com.cn/content/2023-02/03/content_226707.html
6.市场监管关工委工作计划范文(最新)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的日常监管。严把主体资格准入关;积极推进农资经营者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制度;加强对农资市场检查和督察工作;建立完善农资市场长效监管防范机制。继续加大农资监管“五项举措”的工作落实力度, 二、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抓好节日期间市场的专项整治工作。 https://www.jsycf8.com/zhishizongjie/303506.html
7.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办“铁拳”行动十大典型案例滚动新闻3月20日,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发布评选出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的十大典型案例。自2021年开展“铁拳”行动以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关注的突出问题,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加油机计量作弊、利用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出具虚假检测报告、销售假冒伪劣化肥、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查办了一批与群众紧https://news.hsw.cn/system/2024/0320/17292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