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迎来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白露。白露节气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与象征意义?它又对我省的农事活动以及人们的生活习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我们一同来深入了解。
白露有什么象征意义
白露,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它犹如一个大自然的信号,预示着天气渐渐转凉。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历书也解释道:“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进入白露,最显著的感受便是昼夜温差增大,夜晚凉意渐浓,虽暑热尚未全然退场,但闷热感逐渐消散,早晚多了一份秋日的清爽。随着天气转凉,白昼阳光虽仍炽热,但太阳落山后气温迅速下降。白露时节,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天地间阴气上升扩散,寒生露凝,这便是白露之名的由来之一。
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鸿雁由北往南迁徙,大雁小雁各有其行;二候玄鸟归,燕子从春分而来秋分而去,此时北归带来生机;三候群鸟养羞,诸鸟感知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
白露气候特点
从气候学的角度来看,白露节气的到来正式开启了青海由夏热转向秋凉的转折,进入白露节气,我省除了东部河湟谷地及柴达木盆地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多降到20℃左右,也就先后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季,甚至一些高海拔地区提前进入冬季。据青海省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在气温方面,近10年白露期间(9月7日至22日),青海省平均气温为9.9℃,较常年同期偏高0.4℃,其中2023年平均气温最高,达10.7℃。各市州平均气温在7.2至13.7℃之间,海东地区最高。与常年相比,各市州平均气温均有偏高,偏高幅度在0.2至0.6℃之间,果洛偏高幅度最为明显。青海省平均降水量达37.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4.7%。其中,2014年更是创下了54.7毫米的同期最高纪录。各市州降水量在10.5至54.8毫米之间,果洛地区降水量最多;与常年相比,各市州降水均呈现偏多态势,偏多幅度在1%至45.6%之间,海南偏多幅度最大。
9月7日,青海浅脑山农业区农作物成熟。(拍摄:赵海梅)
白露农事活动
说节气不得不谈农业。白露过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白露时节,正值青海浅脑山农业区农作物进入成熟收割的大忙季节。春小麦、青稞和油菜普遍进入收割期,马铃薯进入翻挖晾晒贮存期。川水地区开始腾茬、整地、送肥,为播种冬小麦做准备。牧业区牧草也陆续进入种子成熟期和黄枯期,是牲畜抓膘和青饲料收割储备的关键时期。
白露节气农业区要避开降水过程,因为白露节气中的雨大多属于秋雨,虽然感觉不是很大,但却有时一下一整天,连绵不绝。尤其是夜晚,经常早晨起来就看到很大的秋雨,所以在这个节气中大家注意好天气,及时进行收割、打碾和晾晒工作,同时做好冬小麦播种和秋季保墒工作,确保农作物的顺利收获和后续种植的顺利开展。牧业区要做好青饲料的收割、储藏以及牲畜出栏销售的准备工作,以保障农牧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白露生活习俗
到了白露,生活上也要注意,不能贪食生冷、瓜果,避免脾胃受损而发生腹痛腹泻。白露后,天气越来越干燥,还要当心“秋燥”伤人。白露时节天气多变,冷暖交替,极易引发情绪变化,诱发消沉心绪,正所谓“秋风秋雨愁煞人”。因此,这个时节还要保持心境平和,注意调节饮食、早睡早起、根据个人体质进行适当的锻炼。
中秋节,青海人用扇蒸笼做的大月饼。(图片选自网络)
白露时节最重要的节日当数中秋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中秋节,青海习惯上叫"八月十五节"。中秋之夜,青海人要献月饼、献瓜果,赏月。月亮升起后,每家的儿童可以去左邻右舍玩耍,"偷月"。"偷月"即小孩偷偷摘走邻家的瓜、果等成熟的果实,为节日增添热闹的气氛,是一种友好的习俗。
白露的来临,不仅带来了气象上的明显变化,也对青海的农业和牧业生产产生着重要影响。通过了解白露节气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意义,能为我们合理安排生产生活提供参考依据。让我们在白露节气中,感受大自然的变化,顺应节气与自然变化,享受秋日的美好与收获。(文:赵海梅钟岚琪李振洁专家支持:颜亮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