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大种类,是指声称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根据标准规定,保健食品应有与功能作用相对应的功效成分及其最低含量。功效成分是指能通过激活酶的活性或其他途径,调节人体机能的物质,主要包括一下几点:
保健食品与一般食品都具有食品第一功能和第二功能,但保健食品含一定量功效成分(生理活性物质),能调节人体机能,具有特定功能(食品的第三功能);而一般食品不强调特定功能(食品的第三功能)。
保健食品
一般食品
定义
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可供人类食用或饮用的物质,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食品,不包括烟草或只作药品用的物质。
共性
都能提供人体生存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食品第一功能),都具特定色、香、味、形(食品第二功能)。
区别
食品的第三功能)
含一定量功效成分(生理活性物质),能调节人体机能,具有特定功能(食品的第三功能)
一般食品不强调特定功能(食品的第三功能)。
食用范围
一般有特定食用范围(特定人群)
没有
保健食品与药品来说,都添加或含有一定量的生理活性物质,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保健食品不需要通过动物或人群实验证实;而后者须通过动物或人群实验证实,有明显、稳定的功效作用。
药品
本质仍是食品,虽有调节人体某种机能的作用,但它不是人类赖以治疗疾病的物质
是治疗疾病的物质
都添加或含有一定量的生理活性物质,适于特定人群食用。
不需要通过动物或人群实验证实
须通过动物或人群实验证实,有明显、稳定的功效作用。
二、市场发展现状
同时受“大健康”理念兴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升级等因素影响,市场销售额不断增长,2021年我国保健食品销售额为627亿元,其中,本土品牌销售规模为326亿元,进口品牌销售额为301亿元。
而我国保健食品市场不断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
一是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逐年攀升,且支出增速高于其他类目,说明了居民对医疗保健的重视和消费意愿的提高。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消费力逐渐增强,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将逐步释放。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人均GDP为8.1万元,同比增长12.5%。其中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115元,同比增长14.8%。
二是老龄人口数量持续攀升,为保健食品的需求提供持续动力。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总人口的10%即标志该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公布的最新数据,2018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可见目前我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此预计随着老年人的保健意识及需求强烈,随着人口基数不断增长,将为保健食品及功能性食品的需求提供持续动力。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2.7亿人,占总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1亿人,占14.2%。
三是现代人亚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及年轻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提升,对健康养生产品的潜在需求或将不断释放。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逐渐加大,使得人们亚健康问题突出。有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六省/市城镇居民总体亚健康检出率达68.1%(10254/15066),说明亚健康情况普遍存在。
在上述背景下,人们对健康养生产品的需求不断加大。从年轻人的养生意识来看,Z世代人群对于自身健康和营养补充等方面的重视程度高,约有88%的Z世代人群对“营养补充”重要性评分在4分以上,说明年轻消费者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健康养生产品的潜在需求将不断释放。
四是疫情催生人们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饮食的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进一步加深,也给保健食品带来了一定的需求。
三、行业发展痛点及应对策略
虽然我国保健食品市场发展向好,但目前仍存在市场监管一定程度上限制产品创新、产品功能同质化严重、消费者更多细分化的保健需求难以满足、部分企业的虚假宣传造成消费者对其不合理认知和心理预期等问题。例如2018年底的权健事件,反映了部分消费者对保健食品认知和使用存在的误区—认为保健食品能治病。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不合理认知,说明仍需对消费者不断进行科普教育。
企业方面:需要自律和合规发展,减少虚假宣传和欺诈,正确对产品进行宣传和消费者教育,重塑消费者信心。对于保健品的功效,企业必须要有大量的科学的依据和数据,特别是自己的产品,有什么样的功能、实验数据在哪里、销售数据在哪里以及对比数据在哪里,用科学与数据支撑出产品的严谨性。(WW)
从数据看,经过七轮谈判,已有835种新药进入医保目录,惠及8.3亿人次,平均降价幅度为63%。同时,医保加大鼓励创新力度,全国统一医保支付标准推出,健全“1+3+N”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不过,医保基金虽然掌握3万亿元,但是需要负担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而商保与医保数据互联有望缓解基金压力。
目前,我国PCSK9靶点药物研发较为充分,已上市的依洛尤单抗、阿利尤单抗、托莱西单抗、英克司兰,以及今年新上市的两款PCSK9单抗(康方生物伊努西单抗,君实生物昂戈瑞西单抗),还有4款产品处于Ⅲ期或者申报上市阶段。
2016-2022年我国IVD市场规模从430亿元增至1197亿元,期间复合增速高达18.61%。虽然2023年受医疗行业整顿等因素影响,市场规模下滑至1185亿元(同比下滑1.00%)。但预计随着行业整顿进入常态化,以及医疗设备更新逐步落地,国内IVD行业有望恢复高增态势,也将带动微生物检测发展。
近年我国减肥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增长率保持较高水平。数据显示,2016-2021年我国减肥药物市场规模由2.6亿元增长至30亿元左右,CAGR达50.3%。2022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4亿元,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9亿元。
有数据显示,2017年6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达30%。而当前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预计随着老龄化平不断提升,高发病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群体将持续增长。综上可见,目前我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发展有着巨大需求潜力。
目前,激光医美器械是我国光电医疗行业最大的子行业。一是因为激光类医美器械技术的具体医学运用和当前国内医美消费市场对于光电类医美行业的需求基本吻合;而是因为相较其他光电类项目,技术更为成熟,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市场变化较小;三是因为国内多家企业对该细分赛道均有布局。
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再生医学市场规模为200.4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255.4亿美元左右,2022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6.2%。其中北美地区全球再生医学市场的领头羊,其在2021年的市场份额达到49.1%以上。
吻合器属于医疗高值耗材,技术、专利壁垒高,强生(美国)、美敦力(美国)等外资企业凭借着先发和技术等优势,在我国吻合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国产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及企业技术不断突破、产品性能持续提升,我国吻合器国产替代进程逐步推进,国产化率逐年提升,由2017年的29.5%上升至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