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

立足四川资源优势,在不与大宗粮食作物争地的情况下,全省各地通过与粮经作物大搞间、套作,努力扩大大豆面积,大豆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由2005年的314.6万亩扩大到现在的680多万亩,增长幅度高达216.1%,大豆面积已由2005年全国第13位提升到前4位,跻身全国大豆主产省行列,目前,全省大豆产业已形成了以川中丘陵为核心,以套作食用高蛋白非转基因大豆为显著特色的大豆产业优势区。

目前四川年产大豆约100多万吨,年均消费大豆320万吨,市场需求缺口200多万吨。巨大的大豆需求缺口是四川大豆生产发展的原动力。受四川热量资源限制,大豆种植两熟有余三熟不足,目前大豆种植以与玉米、马铃薯、高粱等作物间(套)种植为主,主要技术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为主体。近年,随着耕地轮作休耕项目的实施,大豆与柑橘等幼龄果树套作模式面积增加迅速。四川常年种植玉米2000多万亩,其中玉米套种甘薯等面积1300万亩左右,随着农村形势发展,甘薯种植面积下降,为玉米套作大豆留下巨大的空间,其潜力面积在1000万亩左右。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日益加剧,依靠粮食进口来填补供需缺口越来越困难,这将直接影响到我省粮食安全。耕地有限的四川难以通过净作来满足粮食需求,由传统玉米大豆间(套)作创新发展而来的以“带状复合种植”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为核心,可实现大豆生产高产出、机械化、可持续发展的大豆间(套)作新农艺为解决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虽然四川大豆产业迅速发展,但由于人们长期把大豆作为小作物、小杂粮看待,有关的项目、科技等投入仍然不足,一些关键环节还没有取得明显的突破和进展。

1.科技支撑乏力,技术到位率不高。套作大豆研究起步晚,适合不同区域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尚未形成,尤其是确定播期、合理密植、控旺催熟、病虫害防控等关键环节缺乏深入研究。一些生产区域大豆播期偏早,促使生育期延长,营养生长过旺,导致落花落荚严重,结实率低,影响大豆产量,一些生产区域大豆种植密度不适宜,导致植株争光争肥,产量低下,大豆大面积产量不高,且严重不平衡、不稳定。

2.适宜品种不多,良种繁育滞后。当前,大豆推广品种仅有少数几个品种,不仅籽粒偏小,商品性差、产量低,而且适宜区域仅仅局限于四川省内平坝和丘陵地区,推广面积和应用前景受限。同时,当前我省大豆良种繁育基地规模小,种子生产量严重不足,农民自留种现象比较普遍。随着套作大豆推广面积的增大,选择适宜大豆品种问题非常突出。

3.配套机械少,机械化水平低。目前,我省玉米、大豆生产机械化水平极低,特别是机械收获还停留在试验阶段,玉米大豆套作生产严重缺乏适合的小型播种与收割机具。如何在我省这种地形复杂、地块较小、耕作制度多样的情况下加快发展机械化,依然任重道远。

4.加工量不足,产业链条较短。长期以来,四川大豆种植分散,产量低,总量小,豆制品加工企业一直依靠外调大豆作加工原料,近年,随着大豆产量的增加,部分企业已逐渐使用本地原料,但用量总体较少,仅10-20%。同时,我省大豆加工企业多处于传统加工阶段,尤其是在大豆食品加工上,仍停留在传统豆制品加工阶段,同质化现象严重,高端产品缺乏,以大豆蛋白、大豆纤维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业还十分落后,造成大豆原料的浪费和产业效益低下,阻碍了大豆产业的发展。

综上,大豆品种匮乏竞争力不强、选择适宜品种、关键配套栽培技术有待完善等因素造成技术协同效果差、技术到位率低,技术大面积高产和均衡增产的优势尚未充分彰显。因此,有必要通过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针对大豆生产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增强重要技术的推广力度和熟化程度,持续推动大豆产业提质、扩面、增效。

四川受热量资源限制,两熟有余三熟不足,旱地作物长期以间套作为主。近年来,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四川农业大学协同国内多家单位,组建了较强的大豆栽培研究团队,以“高产出、机械化、可持续”为目标,研究提出了旱地新型复合种植模式,配套技术日臻完善,集成了“规范带作、耐荫良种、适期播种、配方施肥、化控健株、综防病虫”为关键环节的套作大豆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为大豆面积迅速扩大奠定了技术基础,实现了协调增产和节本增效,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该技术连续12年入选国家和省主推技术,助推四川跃升为全国第四位的大豆主产省,获201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作为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加大力度推广,省委常委曲木史哈要求“加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力度”。

近年来,我省大豆由于高蛋白、非转基因的优势,市场上供销两旺,价格上扬,与北方大豆形成鲜明对比。目前,大豆价格保持在2.3-2.6元/斤的水平。按此计算,套作大豆亩产值500元左右,亩纯收益350元以上。同时,种植大豆每亩可减少氮肥施用量4~6公斤(以尿素折算),养地效果十分明显。此外,种豆实行免耕,能有效减少水土和土壤养分流失,通过秸秆还田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

把质量优先、效益提升、绿色生态作为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向,推动四川大豆产业高质量生产。

1.大豆专用新品种筛选。在大豆主产县,分别根据鲜食用、饲用、粒用及加工用等用途,各筛选推广1-2个优质品种,保障高蛋白大豆优质原料供给。

2.农机具引进及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建设。在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地区,选择基础设施条件较为成熟、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大豆种植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引进适宜与玉米间套作的大豆播种、植保、收获等机具各1套,推广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

3.推广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绿色生产技术。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流域大豆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的重要成果“带、拌、减、诱、调”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绿色增效技术模式”,在盆地丘陵和盆周山区开展技术推广。重点推广玉米大豆减量一体化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药剂拌种技术、“杀虫剂、杀菌剂、增效剂、叶面肥、调节剂”五合一株型调控技术,达到“一喷多防”和“调源扩库”目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实现减肥减药、绿色增效。

集成并推广不同区域的大豆复合种植新模式2-3套;各区域推介大豆优质适配品种1-2个,并进行品种展示;引进展示配套机具1-2套;全省建设绿色高效生产示范样板及科技示范基地500亩,示范区大豆平均亩产提高到150公斤;举办各类培训会11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及经营主体大豆复合种植新技术500人次以上;提升2名基层农业农村部门硕博人才的技术推广及基层服务能力。

按照资金与任务量挂钩的原则进行分配,资金一次性划拨到各团队专家所在的单位。项目资金总额50万元,其中科研部门42万,推广部门8万,经费主要用于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

按照“推广部门+教科研单位”协同发力的思路,突出优势互补,着力保障团队上下联动高效、技术服务到位。

1.成员单位。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大豆团队由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牵头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参加单位为四川农业大学、自贡市农科所、南充市农科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等6家科研教学单位及仁寿县农技站等4个有关县(市、区)农技推广站(中心)。

2.成员结构。协同推广团队成员共20人人,其中包括教科研单位科技人员9人,各级推广部门技术人员9人,基层农业农村系统硕博人员2人,团队成员以农学专业中高级职称专家为主,年龄结构大部分在30-50岁之间。

3.技术咨询组成员。组建由农业农村厅、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担任技术咨询组成员,提供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的建议、决策与指导。技术咨询组成员共6人,其中农业主管部门3人、教学部门1人、技术推广部门2人。

本项目实行双首席负责制,技术首席及推广首席专家负责本项目技术指导、技术集成和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由技术首席专家根据资金量分配各专家的任务量,各参与专家根据实际情况协同完成任务,推广首席协同技术首席组织有关专家及基层农业农村部门硕博人才,参与有关项目县的技术推广与示范工作。

技术首席负责牵头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各参与专家负责根据首席专家安排完善细化实施方案,签订任务书。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及技术首席组织召开项目启动会,各单位要做好人员、技术、物资等筹备工作,并确定重大技术推广示范区选址。

技术首席负责团队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各成员单位做好项目实施工作。组织开展技术、交流、观摩培训会,对集成推广的重大技术、取得的重要成果,及时进行宣传报道。技术首席要制定团队验收清单,分区域分别组织对重大技术推广情况的测产验收工作,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汇总,电子资料归档备存。各团队成员要做好任务书上签订的各项工作,配合技术首席专家完成各类项目考核及安排的各项其他任务。技术咨询组不定期参加各团队组织的有关活动,并进行技术指导与交流座谈。

各团队专家完成实施方案的全部内容并上报,对数据资料、文字材料、宣传报道、测产验收等情况分别进行整理,形成技术报告和工作总结,报技术首席专家汇总。技术首席要组织各参与专家做好项目实施的绩效考评及评价管理工作。

THE END
1.如何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绿色发展包括哪些农业绿色发展包括农业生物学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态物质循环三大系统。 1、发展趋势 (1)农产品质量安全将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目标。 (2)水土资源保护将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 (3)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 (4)多样化的模式将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http://field.10jqka.com.cn/20240204/c654763335.shtml
2.农业推广方案(4篇).docx农业现代化对于提升农产品品质与效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推广方案旨在___年内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全面现代化进程。二、目标1.提升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满足消费者对优质食品的需求。2.增强农民专业素质与技能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市场竞争力。3.广泛推广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减轻对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7773211.html
3.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湖北省2017年农业主推技术指南的通知各市、州、县(区)农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局(委、办),厅直有关单位: 为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省农业厅围绕湖北优势和主导产业,遴选了一批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科教结合的先进技术和专家团队,编印了《湖北省2017年农业主推技术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各https://www.wdu.edu.cn/gljg/xtzx/szyw/201704/t20170407_77662.shtml
4.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势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鄂一、加快重大疾病防治与人口健康关键技术攻关(47) 二、强化生物医药技术研发高端引领(48) 三、加强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技术保障(49) 第七章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51) 一、加快发展自主可控的种业技术(51) 二、全面提升农业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水平(52) 三、加强动物疫病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攻关(53) 四http://law.foodmate.net/rule/show-212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