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发展报告(精选5篇)

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来看,钱纳里和赛尔奎因(1975)在论述发展的型式时,提出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的发展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变,带来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的提高,从而加快城镇化的发展,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进而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辜胜阻(1991)认为城镇化有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为农业提供现代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资金,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和土地制度会对城镇化产生制约。韩长赋(2002)认为,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实现小康是同一个历史过程,必须城乡统筹考虑,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两个题目一起解。尹成杰(2012)认为城镇化是释放农业农村需求的重要战略基点,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实现城乡发展均等化的重要途径。

在对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方面,郑鑫(2005)论述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认为我国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不够重视农业现代化,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刘玉(2007)认为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主要因素在于农业与现代工业、服务脱节、农民与城镇居民脱节、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脱节。韩长赋(2012)认为工农城乡关系不协调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大社会经济结构矛盾,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孙云霞(2009)通过构建区域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来计算两者间的协调度,结果发现我国大陆各省市区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区域差异明显。曾福生等(2011)通过选择反映城乡差距的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加权计算城乡协调度水平,认为湖南省城乡协调度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对农业农村发展投入不足是主要原因。

综合来看,学者们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结构转变等方面探讨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时,认为二者均为对方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也在资源配置方面产生一定的相互制约。对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学者们大多通过对历史过程的分析认为二者发展不协调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缺乏对二者协调发展的定量研究。其中已有的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协调性研究中,局限在城乡关系演变和城乡一体化评估,没有从城镇化系统和农业现代化系统发展的角度对二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进行综合量化测评。

因此,为了量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构建了新型城镇化系统和农业现代化系统并计算其系统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通过协调发展理论构建协调度函数,测算二者之间的协调系数,以此量化分析中国近20年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协调情况。

二、城镇化系统和农业现代化系统的构建方法

一个完整的系统由依照严格标准选择出来的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构成。通过测算每个层次的权重和得分,可以得到系统的综合得分。

(一)系统构建原则

(二)系统得分测算方法

本文主要应用AHP模型来确定各层次权重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计算各层次的综合得分。

第四,根据特征值和方差累积贡献率选出主成分,一般认为,特征值大于1或者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因子,可以选作主成分因子。

第五,根据选择作为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和因子得分,计算出各主成分总得分。

将各子准则层主成分得分矩阵与权重矩阵相乘,得出指标体系综合得分。

三、城镇化系统和农业现代化系统的评价结果

(一)城镇化系统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化的发展逐渐从数量上的发展转向内在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构建城镇化系统时,依照十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内涵,我们除了考虑传统的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外,还考虑了城镇生活设施、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等。具体指标见表1。

(二)农业现代化系统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不断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力的过程,伴随着农业生产手段的改进、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优化等变化。因此,在构建农业现代化系统、评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应该从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水平出发,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综合考量。具体指标见下页表2。

通过比较各层次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得到各层次权重(结果见表2),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农业现代化系统综合得分,见图2。

四、城镇化系统和农业现代化系统发展的协调度

城镇化系统和农业现代化系统的发展存在相互影响和内在关系。两个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可以看成是为了实现系统整体有序发展的目标,各系统间相互配合、相互调整而形成的各自自身状态、相互比例关系以及相互影响关系不断变化的过程。对于两个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估,是对各系统实际发展水平的观测值与其两个系统协调发展时的协调值接近程度的定量描述。

五、总结与展望

总体来看,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效果明显大于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滞后于城镇化的发展。说明城镇化发展中后期不可能光依靠从农业农村获得资源要素的积累,而将城镇发展收益投入农业农村建设则会带来良好的效用。在我国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大环境下,协调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重点在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包括加大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转变、带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辜胜阻,1991:《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2]韩长赋,2012:《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几个问题》,《农村工作通讯》第16期。

[3]刘玉,2007:《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城市发展研究》第6期。

[4]南江波,2004:《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城镇化战略选择》,《生产力研究》第8期。

[5]孙云霞、叶金国,2009:《我国区域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性评价研究》,《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第5期。

[6]王维国,2000:《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7]杨万江、徐星明,2001:《农业现代化测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尹成杰主编,2012:《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

[9]曾福生、吴雄周,2011:《城乡发展协调度动态评价――以湖南省为例》,《农业技术经济》第1期。

关键词:新型“四化”;发展水平;对策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我国要坚持走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使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相协调,最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就是新型“四化”的基本内涵。四化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追求的目标,而新型“四化”的提出更加明确了它的真正内涵和发展方向,所谓的新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发展目标从目的转向路径,之前一味追求四化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却忽视了发展路径和过程,后果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盲目性,结果偏离预期,可见过程同样重要。其次,发展理念由物转向人,之前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部分地区的城镇化速度甚至惊人,建筑规模大幅度增加,城市公共设施大面积增加,但城镇户籍却没有随着增加,可见,只是形式上的物的增加并不能从实质上产生惠民效应,不能给老百姓带去真正的实惠。最后,新四化强调的是四化相互融合,相辅相成,而不是独立发展。因此,本文以上述为背景,对吉林省新型“四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吉林省新型“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研究

根据十报告的精神,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是新四化的必然要求。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可能独立发展存在的,两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做到真正的惠民利民。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使资源配置达到优化,从而就会解放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因此,在提高吉林省城镇承载力的同时,要使农民工在城市能够安居乐业,要真正做到城镇化由物转向人,城镇化追求不仅是速度,更重要的是质量。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要素条件,相反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吉林省的城镇化水平一直处在全国的前列,但是质量并不高,指标也呈现出虚高的现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较缓慢,而二者的融合和对接也表现出脱离。由此可见,吉林省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十报告指出,工业化和城镇化要良性互动。吉林省的工业化程度较高,是全省的支柱产业,是促进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相反,城镇化也是工业化的载体。吉林省的城镇化进程较快,但工业化始终没有很大的突破,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并不理想,而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互动不够,工业化对城镇化的贡献率远远不够。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吉林省应该注重二者的相互促进和关系。

二、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的新型“四化”协调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想要真正实现“四化”的协调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我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促进吉林省新型“四化”协调发展。首先,要明确我省工业发展的瓶颈,促进先进技术的引入,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和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使信息化成为产业转型的内在动力,尽快渡过瓶颈期,使信息化良好融入工业化。其次,注重城镇化发展质量,不要让城市的“空城”越来越多,要将重心转移到人的发展上,且与农业现代化良好衔接,相互促进发展。最后,要让工业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有效动力,发挥其重要的动力作用,两者相互协调发展。综上所述,实现吉林省新型“四化”协调发展就要敢于改革和创新,改变传统的观念和模式,将四化充分融合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推动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

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农业现代化是经济与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业现代化”,既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又要与农村、农民现代化协调发展;既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又要实现经营管理现代化;既要搞好农业生产过程现代化,又要注重产前、产后部门的整体现代化;既要注重提高当代农业生产水平,又要保护资源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当前,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四化”进程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农业现代化滞后。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才能推进“四化同步”,形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迫切需要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河南农村发展形势的现实选择。各地必须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科学有效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农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农业又是农村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繁荣稳定就没有河南的繁荣稳定,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也不会有河南人民的全面小康。因此,必须把农业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加快推进乡域农业现代化的策略

乡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单位,具有基础性、具体性、复杂性的特点,乡域内发展现代农业应求稳为主、忌急忌快。结合该区域经济、社会及生态条件,制定发展战略,以此促成乡域现代农业格局。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产业布局上有新突破

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业,应从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入手。目前,很多乡镇还没有明确统筹的产业布局规划,从乡镇到村的产业布局线条模糊。应根据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科学规划5年以上产业和产品区域布局,在发展产业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特色,加速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和规范化经营。

(二)推广科技,强化培训,在科技创新上突破

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的引进。发展现代农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关键是要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的引进,以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安全准入为标准,提高市场竞争力,树立产业品牌。通过培植农业科技示范户等途径,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示范活动,组织广大农民不定期到示范基地参观、学习,充分发挥农技站在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将农村实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加强培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培训是推广农村科技的有效方式。通过田间学校、田间工作站等形式,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及培训资金,通过组织培训、邀请农业专家等形式,将农村实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送到田间地头。同时充分发挥镇、村农技推广队伍及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扶持培训专业技术协会等科技服务组织,实现多元化、社会化的科技发展推广网络。

积极引导,加快农业科研开发。按照企业办科研的方式,积极鼓励种植大户采取多种形式与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形成通过科技支撑带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拥有自己的科技创新再生力,才能使农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能够带活农村,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规模化的基地生产相对集中起来,形成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要以工业的理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具有一定技术、资金的大户,尤其是要引进具有成熟的农业种植技术,能够在农民中起到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大户,按照科学产业布局,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形成龙头企业带动的好势头。

(四)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具有生产集约化程度高、技术密集、商品化率高等特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对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对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各级政府制定的惠农政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努力把设施农业转化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志,培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五)建立农产品安全生产保障机制

(一)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内涵

作为源自物理学的概念,耦合是指两个或以上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耦合度则是对系统间彼此作用强度的刻画。当系统间相互配合和促进时则为良性耦合,反之则是不良耦合。耦合协调则是系统间一种良性的相互关联,是系统间的配合得当和优化循环。作为“耦合”、“协调”和“发展”的有机统一,耦合协调体现着系统间由无序变为有序,由低级协调优化到高级协调共生的演化趋势。与此相对应,耦合协调度即是衡量系统间在协调这一约束条件下的整体发展程度。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反映系统间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不分利弊;而后者则表示相互作用中良性耦合程度的大小,体现协调状况好坏。

(二)农村教育和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原理

(一)耦合协调评价模型

为深入分析农村教育和农业现代化存在的耦合关系,本研究构建能够有效反映整体功效和协同效应的农村教育和农业现代化耦合评价模型,其中农村教育和农业现代化的量化分别通过对其下属指标的科学集成确定。本文通过熵值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熵值法依据指标传递给决策者信息量大小确定权重,能够反映指标信息熵值的效用价值,较专家经验评估具有更高可信度。以农业现代化为例,主要测算步骤为:

第一,构建由h个年份、m个区域和n项指标构成的评价系统初始数据矩阵X={x}kijh×m×n,其中,1≤k≤h,1≤i≤m,1≤j≤n,xkij表示第k年份第i区域第j个能够反映农业现代化指标的原始数据。

第二,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克服指标量纲差异,正向指标取值x,kij=(xkij-minxkij)/(maxxkij-minxkij),负向指标取值x,kij=(maxxkij-xkij)/(maxxkij-minxkij),并定义标准化矩阵Y={y}kijh×m×n,ykij=x,kij/∑hk=1∑mi=1x,kij。

当进入高度协调状态时,农业生产会因得到来自于农村教育所提供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和智力的充分支持而增加边际产出,同时高效率和高产出的农业生产又会放大对农村教育的需求并提供了必要的支撑资源,如此不断的螺旋上升会极大地拓展农村教育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空间。此外,耦合协调度模型无法描述农村教育和农业现代化相对发展状况,理想状态下二者应为同步优化状态。因此本研究以相对发展度模型求取农村教育和农业现代化相对发展度系数,公式如式(4)所示。当E≤0.7时为农村教育滞后于农业现代化水平;当0.7<E<1.3时为农村教育和农业现代化同步优化;当E≥1.3时为农村教育领先于农业现代化水平。E=U1/U2(4)

(二)灰色关联度模型

三、我国省域农村教育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的实证研究

(一)我国省域农村教育和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测度结果

通过熵值法测度的考察期内部分年度我国省域农村教育和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考察年度内各省域农村教育和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均有所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域平均年度增长率分别为9.90%和11.89%,针对变异系数的计算则表明,考察时段内省域间农村教育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变异系数从0.507下降到0.427;省域间农业现代化相对差异保持稳定。横向比较显示,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和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仍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以2011年为例,按国家统计局口径划分的东中西部农村教育指数均值分别为0.457、0.282和0.284,中西部和东部差距明显,具体到省域,北京和上海农村教育指数达到0.8以上,而贵州和四川农村教育指数仅在0.2之下。

(二)我国省域农村教育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分析

四、农村教育与农业现代化耦合的内部机制分析

五、结论和讨论

本研究基于2007—2011年数据研究表明,我国农村教育和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呈现不断提升趋势,但仍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农村教育结构和农业生产效率仍需进一步优化。我国农村教育和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的耦合度较高,但针对耦合协调度的测算结果表明,除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海南和新疆为中度协调类型外,其他省域均为勉强协调或轻微失调。其中天津、山西、陕西和甘肃为由农业现代化偏低引发的综合滞后,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贵州、云南和青海则为由农村教育相对滞后引发的综合滞后;其余省域农村教育和农业现代化仅在低水平协调共振,需要进行系统突破。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表明农村教育与农业生产效率关联度最高,其次为农业技术进步,再次为农业产出增长;农村义务教育后教育人口占农村受教育人口比重对农业现代化影响相对最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影响强度相对最低。

关键字:现代生态效益特色农业农业现代化

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县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情况,可以这样认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生态效益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

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县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

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县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

第四,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

总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规律,优化种植业区域布局,调整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引导大宗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农业产业集聚,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特色鲜明、带动效应好、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区(带)。

一是抓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香米、香蕉、甘蔗、蔬菜、芒果等高效作物,抓好芒果、甘蔗、香蕉、香米、蔬菜、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特别是建设如中平村的香葱基地。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山上竹海、山下蔗海目标等等,提倡“持续农业”;重视“绿色农业”;推广“生态农业”;发展旅游农业。

二是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做好香米加工、绿色食品加工以及农产品的销售企业,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为我县特色农业提供售后服务,提高农业产值。

三是高度重视品牌认证工作。对我县的一些特产,应该做好注册认证,提高产品知明度。

THE END
1.关于某某市“种业强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调研报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决定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核心要素。按照工作计划,年初以来,在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领下,农业农村委先后赴某、某、某等地开展调研,实地考察农林牧渔等各类种业企业发展情况;赴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某农商发展集团等单位召开专题座谈,广泛听取职能部门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205/5311232343012004.shtm
2.关于铁岭市现代种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铁岭市现代种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三是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加强种质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扶持郁青种业、铁研种业等种业企业发展壮大。大部分种子企业均期望将玉米制种基地迁回铁岭。因此建议铁岭市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东部山区隔离带较好的乡镇规划建设杂交https://fgw.ln.gov.cn/fgw/xxgk/jgjc/fxyc/2023110909431281828/
3.制种产业发展发展调研报告8篇(全文)1.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区)政府要尽快制订本地区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方案,落实好各项任务和措施,切实加强对农作物种业工作的领导。成立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措施,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制种产业发展发展调研报告 第3篇 1 制种业发展现状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jbkzx9an.html
4.情况交流:中国种子协会2021年种子企业调研报告为了解种业企业发展情况,发挥种业企业在种业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中国种子协会组织开展了2021年种子企业情况调研活动,通过发放调研问卷、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调研了60余家企业、7家省级行业协会、6家省级种子管理部门,并专项调研了16家种业企业科企合作和兼并重组情况。现报告如下: http://www.seedchina.com.cn/news/des?id=6cd80f6d-fcb7-4fed-b998-704902207b41&CategoryId=83c7e5cc-09aa-41e5-8951-4509a5d13d06
5.关于全市种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4000字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我市种业发展情况,推动促进相关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志敏带领调研组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到市直、xx、安陆等地的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展示中心、育种公司(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召开https://www.gwy101.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96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