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南现代农作物种业的调研与思考
民进湖南省委会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不仅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且是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种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和种业大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对促进我省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2016年民进省委选择关系国计民生的湖南种业作为核心调研课题,针对我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困难问题、对策措施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深入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0年我国颁布《种子法》以来,我省农作物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将农作物种业提升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更是加快了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的转型升级,为抢抓现代种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省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种业强省的目标。近年来,我省围绕“保障用种安全,建设种业强省”这一中心,不断创新机制、实化措施、注重实效,务实推动了我省现代种业又好又快发展。概括起来,我省种业呈现出起步早、发展快、来势好的鲜明特点,并形成了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三张“湖南种业名片”,即一位领军人物--袁隆平、一家领头企业--隆平高科,一个强势品牌--杂交水稻。
(一)种业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在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前,种子实行“四化一供”和“省提、地繁、县制”的计划经济模式,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实力弱、发展慢。从2006年起,在全省范围内整体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脱钩”的思路,种子生产经营同种子管理完全分离,在14个市州112个县市区成立种子管理机构,理顺种子行政管理、公益性服务事业职能,完善种子管理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将种子生产经营完全还给市场,为民营种子企业腾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极大激发了产业发展活力。至2010年,全省125家种子企业全面改制,国有种子企业基本退出种子市场,一批优秀的民营种子企业迅速崛起,在全国早期5家种业上市公司中,我省就有亚华种业、隆平高科2家位列其中,后起之秀桃花源、奥谱隆、科裕隆、希望等种子企业通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均已跻身于“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行列。与此同时,全省种业科研育种实力显著增强,涌现出了亚华科学院、希望农业科学研究所、奥谱隆作物育种工程研究所等一批企业自办的优秀研发机构,特别是亚华科学院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的商业化育种典范,至2013年育成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品种96个,累计推广面积3.86亿亩,创造经济效益近千亿元。
(二)种业科研水平明显提高
(三)种子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发展种业关键在于做大、做强、做优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个县都有一家种子公司,规模小、实力弱、机制落后,按辖区内的需求计划供种,地方保护思想很严重,很难做大做强。为此,我省通过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产业监管服务等措施,淘汰了一批小、散、弱及发展潜力不大的企业,扶持一批有科研实力、有生产能力、有市场规模、有质量信誉的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手,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一批竞争能力强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省级发证企业从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之初的200余家减少到现在的52家,企业数量大幅减少,而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目前注册资本1亿以上企业7家,2015年全省企业销售收入33.72亿元,实现利润4.79亿元。在全国82家3A级企业中我省占11家,我省企业数量不及全国的1%,却培育了占全国10%以上的3A级企业,居全国第1位。有5家企业进入中国种业50强,其中隆平高科为中国种业第一强,其杂交水稻种子市场份额全球第一,杂交辣椒种子产销量全国第一。
(四)种子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五)种业监管能力稳步强化
二、我省种业面临的困难问题
尽管我省种业发展来势好、发展快,成效也十分显著,但由于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历史不长、基础薄弱、投入不足,我省种业发展水平离现代种业强省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以及种业自身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体制机制、组织形式、方法手段等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产业发展需要,种业去库存、补短板、控风险、促发展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很突出。
(一)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种业科研实力有待提高。一是品种选育目标定位不准。目前种子市场的品种多、乱、杂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三多”:首先是“量多”,从“七五”至“十一五”,水稻品种数量从225个增加到663个,农民在选择品种时无所适从,主导品种不突出,单个品种平均推广面积从25.6万亩降至8.2万亩。其次是“同多”,品种同质化问题非常严重,水稻审定品种中威优、金优、株两优、Y两优、C两优系列品种占总数的33%,近几年来更是高度集中在Y两优、华占两大系列,存在重大种性安全隐患。然后是“庸多”,市场需要的优质稻品种寥寥无几,适应于高海拔、天水田等特殊生态条件的品种还处于市场空白。二是品种选育方法手段落后。科研育种基础理论、共性技术等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薄弱,种质资源的收集、创制、开发等工作滞后,科研人员仍然依靠个人经验开展传统选育,现代分子生物育种无实质性进展。三是品种选育体制机制不全。我省正处于传统育种模式向商业化育种模式转变的过渡时期,商业化育种的组织形式尚未全面建立,企业没有建立新品种测试体系,缺乏对品种的科学评价,缺少新品种评估和交易平台,不利于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
(二)种业人才比较匮乏
受传统思想观念及农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种业从业人员总体知识水平层次偏低,种业人才引进难,留住和稳定更难。我国年轻人弃农轻农的思想根深蒂固,农业院校毕业生从事农业工作的越来越少,下基层的更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已经断层。在种业方面,大部分人员只会从事简单的种子生产与销售,而复合型、创新型、专业型人才少,市场营销人才及高素质管理人才不足。科研育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人才匮乏,缺乏全面的种业人才发展战略,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种业人才资源。企业检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检验专业人才匮乏,在检验机构体系建设中,省、市二级检验机构配备较为齐全,人员配备较好,但县级检验机构配备很差,从业人数很少。县级种子管理部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品种安全跟踪评价、新品种展示示范、主导品种筛选及推广等工作,不能为农民科学选种、应用良法从根本上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三)种业企业还不强大
种业企业总体实力不强。52家省级发证企业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仅占7.4%,38家注册资本3000万元的企业,年种子销售额还不到5000万元,盈利能力很弱。多数企业发展潜力不大。除隆平高科、希望种业、洞庭高科等几家企业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外,其他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科研、示范和推广能力,发展后劲不足。企业经营范围过于集中。省级发证企业中88%的企业主要经营杂交稻种子,5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中有4家主营杂交稻种子。我省传统蔬菜种子产业的优势正在丧失,目前仅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0%左右。四是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弱。从2012年至2015年,我省每年平均出口种子375万公斤,仅占全省种子总量的5.2%,在全球种子市场中所占份额很小,还没有一家在国际市场有较大影响力的种业公司。同时我省只是单一出口种子,且多以低端品种为主,有时还将劣质种子输往海外,做“一锤子”买卖,在当地进行新品种研发、种子生产、技术服务等工作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我省种业“走出去”任重道远。
(四)种业生产水平落后
一是制种基地分布散。我省制种基地虽然呈规模化发展态势,但仍然普遍存在规模小、分布散等问题,全省主要制种基地40.9万亩分布在184个乡镇,平均每个乡镇仅2000余亩,且零星分布多、集中连片少。二是基础设施条件差。在全省主要制种基地中,有136个乡镇的34.9万亩基地(占总面积的85%)是70、80年代修建的老基地,农田基础设施差,尤其是几乎所有的制种基地缺少晒坪、烘干等种子干燥设施设备,收获期一旦遇上低温阴雨,种子很容易发芽霉变直至报废。三是生产组织方式落后。在目前的几种制种模式中,“公司+农户”占68%,农户数量多,分布广,田间除杂、病虫防治、收获晾晒等农事操作难统一,技术措施难落实,种子质量难保障。
(五)种业监管体系不全,农业保险政策不完善
种子生产风险大。种子生产成本高,投入大、用工多,每亩直接成本高达1800-2000元,同种粮相比,收益无显著差异,制种对农户已没有多大吸引力。近年来,我省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制种风险呈逐年上升趋势,种子因灾减产给农户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频繁发生。尤其是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委托中介人制种,不利于保护制种农户的利益。
三、推进我省种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加快我省现代种业发展,要以建设现代种业强省为核心,以构建现代种业科研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管理体系为重点,按照强改革、重监管、优服务、促发展的思路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引领农作物种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并重发展,促进我省种业发展转型升级。
(一)加大种业研发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种子育繁科研经费投入需要政府资助。商业化育种经费需求大,企业难以承担,导致部分研发工作开展困难,研发速度放缓。种质资源更新快,研发成本高,资源保存是一项公益的基础事业,费用高,一般地方财经难以长期资助和承受。农业人才稀缺,政府需要通过一定的资金引导,奖励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专业人才从事种业研发,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有助于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二)加强种业人才建设力度及国内外合作交流
(三)培育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深化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用好用活科研人才,充分激发创新活力,有效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资源、人才依法有序向企业流动,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突破性种业科研成果,构建起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有序分工、相互融合、运行高效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企联合,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商业化育种,以“市场价值大小”配置科研资源,整合农业科研院所在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方面的优秀成果,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华智生物水稻分子育种平台建设,夯实商业化育种的基础理论、共性技术、资源创新等基础,创制一批突破性的核心材料。引导社会资本通过产权转让、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形式积极投入商业化育种,开展良种重大科研攻关。
支持大型企业或投资公司通过并购、参股等进入农作物种业,鼓励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鼓励骨干种子企业并购优势科研资源和中小企业,优化行业布局,加快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集团。推动企业整合“联合出海”,鼓励有意向的企业整合后“走出去”,整合我省优势企业的资金、人才、技术资源,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南美等重点区域在种业领域的合作,将国内的人才、技术同海外的资源、市场等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种子生产、市场推广和配套技术服务。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集团,鼓励企业在海外注册商标,打造民族种业国际品牌,真正实现“湘军一粒种,改变全世界”的梦想。
(四)建设现代制种基地
(五)健全种业监管和保险体系
针对我省现有种业监管服务体系存在的机构弱化、队伍不强等突出问题,建议由省人社厅会同省农委,深入开展全省种业监管服务体系调研,切实强化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各市县建立健全独立的种子管理机构,市州统一设立种子管理科,为市州农委的内设机构,定编3-5人;县市区统一设立种子管理站(局),为县市区农业局二级机构,独立法人单位,根据各地实际定编5人以上,构建我省相对完整统一的种业监管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县种子管理机构的职能,为保障我省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关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