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旨在加快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及乡村振兴促进法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需要“五策联动”即通过农民进城落户、城镇赋能农村发展、提升农村产业结构、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等举措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力争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乡村要振兴,农民须进城

从农村本身的特点看,农业科技含量较低致使经济效益不高,农产品直接关联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而无法依市场机制自由定价。可以说,农村人口比重越大,国家现代化程度就越低,或者说农村所集聚的人口越多,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就越难。具体地说,农民进城不仅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意味着更高的收入水平。这是由城市的深厚的创新能力、丰富的产业结构、多元化的市场要素以及复杂的职业分工等决定的。据有关资料,我国农民工外出打工收入已占到了农民人均收入的50%以上,而外出农民涉及农村80%以上的家庭。农民进城,也为农村深化改革特别是土地制度与生产经营模式等改革创造了条件,而后者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

乡村要振兴,城镇须赋能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在农村,但单靠农村力量尚难以解决,必须通过城镇来赋能乡村振兴。这是因为,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发展水平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且投入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难以形成加速实现现代化的物质条件;由于城乡差距和长期存在的体制差别,我国农村优质资源要素以各种形式不断向城市转移。而城镇特别是城市是各种优质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承载主体,具有远超于农村的巨大能量,能够对农村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城镇对乡村的赋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积极吸纳农村人口到城镇就业。大量的农民进入城镇务工,不仅有利于平衡城镇的职业结构,推进城镇品质提升,而且显著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加快农村发展的有效举措。二是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的城市都不是单纯的城市,而是城镇与农村的结合体。如果能做到城乡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治理,将会大大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三是城市先进要件深度融入农村。优势经营主体、先进技术手段和现代经营模式等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而城市对这些条件拥有绝对优势,一旦将其融入农村,农村面貌就会发生根本改观。四是对农村实行对口帮扶。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超越地理环境和行政区域,依托适宜的机制,通过人、财、物、技等方面的直接支持加快重点农村发展。

乡村要振兴,产业须提升

产业是乡村振兴之本。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最终要落到产业发展上,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与牵引,不断完善农村的产业结构。

当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已成为共识。农村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县域实际出发,更要从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照搬城市的做法和模式。尤其要重视两点:一要辩证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新质生产力的“新”是相对的、与时俱进的,没有一劳永逸的“新”,其主要的驱动因素是技术突破或技术创新。要保持“新”的状态,必须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坚持用新技术为产业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并非要一概摒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可以并行不悖,一经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也会蜕变为现代产业而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二要科学厘清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路。要充分考虑资源要素的现状及自身拥有的整合资源要素的能力,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遇高就攀、见新就上,也不要面面俱到、贪多求广,要发挥比较优势,坚持突出重点,力图以特求新、以特争先。

基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提升农村产业水平,主要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展高质量、高效率农业。对大部分城市来说,农业仍然是主业,仍要作为重点抓好。核心是提升农业的附加值,优化农业的品种结构,主要是运用科技、政策与体制手段将一般性农业改造成观光、旅游、绿色、生态等特色农业。二是努力壮大富民产业。这类产业主要是非农产业,要通过培育、移植、承接、合作等多种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新业态、新动能。发展这类产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自己的基础优势。三是实现多类产业的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一种集成创新,可以衍生出多种新型经济形态,不仅能提升产业结构的现代化程度,也能大幅提升农村产业的附加值。

乡村要振兴,模式须创新

单靠农村自身力量难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依靠城镇的支持与带动;同时,局限于“一亩三分地”的小农经济模式是无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城镇对乡村的赋能主要依托优势经营主体、先进技术手段和现代经营模式进行,而小地块经营且又相互分割的体制模式是无法与它们有效对接的。要使城市强势赋能,农村必须为之提供相应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规模经营。应当充分认识农村实行规模经营的重要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在坚持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如何走规模经营道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形式形成规模化农地,城市骨干或优势企业才愿意到农村开展深度经营,这样,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现代化的经营模式等就会相伴而行,提高农业效率,拓展多种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前提是要有比较丰富的包罗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门类。而局限于单一产业发展的经营耕作是不可能形成丰富且高端的产业门类的。

乡村要振兴,城乡须平等

在我国,农村不强、农民难富的原因除了农村本身的性质特点外,很重要的是城乡二元结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乡二元结构主要的形式是工农产品的剪刀差;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二元结构则进一步扩大到土地、人才等要素的差异化对待。城乡要素不能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这样既使农村和农民利益受到直接影响,也严重抑制了农村资源要素的活力和能量。在城乡差别拉大、农民低收入人群比重较高的情形下,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THE END
1.始终把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搜题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始终把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A.农村 B.农民 C.农业 D.科技查看答案更多“始终把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相关的问题 第1题 要按照“先易后难”“()”思路,稳妥推进宅基地收储https://m.shangxueba.com/ask/13842342.html
2.要始终把农村什么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要始终把农村农业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财政部印发《财政部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意见》要求,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期,呈现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的特点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77259021666637564.html
3.假期社会实践论文: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发展(通用8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 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增加了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 把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文化、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等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切实保障了农民的权益。改革开放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rvarm4u.html
4.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2第39期(总期138期)在线培训课程其中,在加强预算编制源头管理方面,《通知》要求建立健全"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审核机制,加强有关支出必要性、合理性审核,坚决取消无实质内容的因公出国(境)等活动,压缩公务接待数量和费用预算,严控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维护支出。2023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继续按照"只减不增"安排,地方财政也要按此原则从严https://www.zzqyj.net/?list_89/1361.html
5.银符考试题库在线练习9. 下列不属于直接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中央财政支出的是 。 A.就业专项资金 B.社会保障资金 C.教育支出 D.行政管理费支出 A B C D 10. 公共服务供给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要引入市场机制。其理由有 。 A.可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 B.可以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 C.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D.可以增加公民选择http://www.cquc.net:8089/YFB12/examTab_getExam.action?su_Id=5&ex_Id=3564
6.力求真知灼见,唯有躬身求索(八次危机)书评“1956年城市里完成的主要是国家资本对私人资本的改造;同年推进的农村集体化运动也并非农业自身的制度需要——代表城市工业的部门向中央提出的“农业现代化”,其实质=集体化+机械化,目的是以乡为单位建立高级社,实行土地规模经管,以承载城市资本品下乡、完成“工农两大部类交换”、提取农业剩余用于内向型原始积累”。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625742/
7.09专题:推进“三大工程”20242011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是1000万套,预计支出1.4万亿左右,其中政府财政资金投入5000亿元。而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是256万户,资金投入仅166亿元。城镇住房保障投入约为农村住房保障的84倍。从住房的环境与质量来看,远郊区县农民的居住情况与城市相比也存在着巨大差距。最后,从筹资渠道上看,城乡建设保障性住房资金筹集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lhtk/2024_03/202401/t20240115_4753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