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是指利用工程技术手段和工业化生产的农业,通过人工建造的设施为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能够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设施农业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降低了资源消耗、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满足了消费者对优质、高效农产品的需求。
设施农业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美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支柱产业。这些国家的设施农业技术体系完善,现代化生产温室能够根据植物的需求自动监测和调控温、光、水、气、肥等环境因子,实现全年均衡生产。例如,日本的“植物工厂”在完全密闭、智能化控制条件下进行全天候生产,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
在中国,设施农业也取得了显著发展。温室大棚的规模不断扩大,涵盖了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多种类型。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在各地广泛推广,特别是在蔬菜、瓜果和水产养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设施农业区域分布广泛,初步形成了黄淮海及环渤海、长江流域、西北、东北和华南等5大设施蔬菜优势产区。不同地区在设施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格局上存在差异,一些发达地区在设施农业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中国设施农业技术水平逐步提升,涵盖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设施食用菌等多个领域。设施农业关键技术包括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的覆盖材料、智能温室控制技术、无土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设施农业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设施水平有待提高、机械化程度低、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等问题。
设施农业的前景广阔,能够有效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它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能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值。设施农业还将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设施农业行业将呈现多元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化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将成为设施农业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实时监测和调控环境参数,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绿色化和可持续化将成为设施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采用环保材料、节能设备、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技术等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