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贸易结构;贸易效应
1江苏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况
2FDI与江苏省对外贸易关系实证分析
2.1FDI对江苏省进出口总量影响
外资企业1995年进出口金额为67.28亿美元,2008年为3035.6亿美元,随之,外资企业出口占中国总进出口的比例也从1995年的41%增加到2008年的77%。2008年全省出口总额达到3922.7亿美元,其中外企出口额为1749.6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74%。数据显示,总体来说,总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在我国总的进出口额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我国进出口额的贡献已超过了50%。
表1中数据表明,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对江苏省企业进出口额的贡献率在不断上升。充
2.2FDI与江苏省对外贸易的实证分析
(1)所需变量及分析指标。
根据进出口方向的不同年度分为以下具体变量:外商直接投资额(FDI),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C)、前一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1)、前两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2);出口额(EX)、工业制成品出口额(EXM)、初级产品出口额(EXP);进口额(IM)、工业制成品进口额(IMM)、初级产品进口额(IMP)。选用1999年至2008年这10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的分析软件为SPSS13.0。
FDI为当年江苏外商实际直接投资总额,FDIC为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因为一般经验认为FDI当年的流入并不会立即引起出口增长,因为FDI企业建厂初期有筹备、引进设备然后再进行生产的过程,所以FDI对出口有一个滞后效应,又考虑到资本的累积效应,因此在对FDI对江苏出口总量影响的分析中运用FDI-2,FDIC两个变量,EX为当年江苏对海外的出口额,IM为江苏当年从海外的进口额。
表21999-2008年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额与进出口额情况(单位:亿美元)
注:外商直接投资额(FDI)、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C)、前两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2)、出口额(EX)、进口额(IM)。
表41999-2008年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对外贸易结构(单位:亿美元)
注:年度外商直接投资额(FDI),当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C),前一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1)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EXM),初级产品出口额(EXP),工业制成品进口额(IMM),初级产品进口额(IMP)。
由此可得方程:EX=339.467+0.674FDI-1(3)
以上的三个方程FDI-1的系数的T值都比较大,在显著性水平a=0.05下,大于t检验的临界值,表明系数都很显著,可以用来解释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在(1)式中,前一年的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每提升一单位,工业制成品出口就提高0.667倍,在(2)式中,前一年的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每提升一单位,初级产品出口就提高0.007倍。在(3)式中,前一年的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每提升一单位,总出口就提高0.674倍。这表明江苏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改善了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对初级产品的出口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外商直接投资要从国外进口大量机器和设备。可见,相对于初级产品来说,外商直接投资更能促进工业制成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因此,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对江苏省对外贸易结构有显著的改善和优化作用,而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3总结与建议
3.1总结
由于长三角经济带造成的磁场效应,再加上江苏良好的投资环境,来江苏投资的国家(地区)越来越多,突破了先前以港、澳、台为主的局面,并且在加入WTO后欧美发达国家在江苏的投资逐步扩大。
外资在江苏以制造业为切入口,向商业、证券、保险银行等服务业和多领域渗透的步伐明显加快。
FDI在江苏省三大区域的不均衡分布和不均衡增长,是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FDI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有短期的需求拉动效应,也有长期的供给创造和溢出效应,但长期效应小于短期效应。因此,合理借助FDI的区域分布来逐步消除江苏省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应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地区聚集效应。
(2)发挥产业政策引导作用,引导外资流向。
(3)加强内资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自身技术研发能力。
中国过去多年引进外资的教训之一就是以“以市场换技术”方针的失效,多数外商愿意转让的标准化技术不但无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反而导致低水平建设的重复,而重化工业赖以升级的先进技术,外商要么不予转让,要么作为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外商独占技术秘密,把中方人员严格地隔离出来。因此,对江苏内资企业来说难以通过这种利用外资方式达到学习目的,只能造成国内产业发育、壮大的市场基础丧失。而对于一些先进的技术,由于内资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不仅不能很好的加以利用,反而造成其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内资企业要取得技术的根本性突破,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其自身的研发能力。进而,即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也可以促使外资企业采用更高的技术水平,扩大其技术溢出效应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研发合作,加大内外资企业人员之间的流动,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指导,从而保证内资企业可以有效提高消化、吸收能力,最终增强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
(4)促进自主品牌成长。
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最终都体现在产品的竞争能力上。充分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优势,通过延伸产品的加工深度、精度,提高最终产品和中高档产品的比重,实现“以质取胜”,创自己的品牌。政府应把保护知识产权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加快科技创新的载体建设,结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的全国专利技术产业工程的一系列政策,配合出台有关地方措施,优化专利市场环境,采取各种方式,让专利的拥有者与需求对接,促进专利技术的转化和实施。对外贸易要进一步推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优先发展和扶持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重点扶持具有自主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实施以质取
胜策略,狠抓出口商品质量;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加快形成品牌优势,最终提高外贸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3]李志森.FDI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梁颖.FDI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任为.我国FDI国际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J].海南金融,2008,(9).
[6]李海波.FDI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的区域性差异分析[J].财经科学,2008,(10).
[7]霍爱英.FDI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18).
[8]林杰斌,刘明德.SPSS10.0与统计模式建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9]梁瑞.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分析――以1994-200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例[J].经济与管理,2008,(11).
【关键词】外资并购PE跨境资本流动外汇管理
传统的FDI以绿地投资为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基本完成,跨境并购在全球FDI流动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世界投资报告》,跨境并购交易金额及其与世界FDI流量的比值持续上升。在世界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跨境并购交易值占全球FDI比值高达0.893:1,有学者据此认为跨境并购已构成世界FDI流量的主要部分。根据《世界投资报告》,中国的FDI流入中绿地投资仍占据着统治地位,但外资并购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绿地投资。2006年中国外资并购(净值)占FDI的占比一度达到15.54%。随后在红筹管制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下外资并购交易量严重萎缩,但近三年来又再度呈现振荡回升的态势。2011年度中国的外资并购净值1同比增长77%,超过2006年成为历史最高。而清科研究中心《2011年度中国并购市场研究报告》则显示,2011年度仅披露金额的外资并购交易金额为68.20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209.2%。
二、外资PE并购境内企业两种基本模式
(一)离岸模式
外资PE并购境内企业最初采取“两头在外”的离岸模式,即资金募集和投资退出都发生在境外。离岸模式多采取“红筹架构”:境内实际控制人在英属维京群岛等离岸中心设立特殊目的公司(SPV),以其为壳公司作为海外融资平台,吸收外资PE的投资,进而收购境内资产或股权,实现以“境内权益”境外间接上市的目的。境外壳公司完成在海外资本市场的融资后,融资资金通常以FDI的名义进入境内。外资PE则在封闭期结束后择机出售持股退出。
由于一方面有利于境内企业降低上市门槛、实现境外融资,另一方面在中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的背景下,外资PE可以利用境外SPV宽松的监管环境便利地实现投资资金的进入和退出,降低资本运作成本的同时增强运作灵活性。因此,红筹模式一度受到追捧,成为外资PE参股境内企业、实现境内企业境外间接上市的主要方式。
(二)在岸模式
在岸模式就是外资PE独立或者与境内机构合资、合作在中国境内设立人民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并在境内开展股权投资业务活动的模式。由于筹资活动和市场退出都发生在境内,其特点也被归纳为“两头在内”。
我国从2005年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对加强对红筹模式的监管。《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10号文)对通过红筹架构下设立境外SPV、换股并购、上市完成后融资调回等各个过程实施了全面的审查管理,其施行对外资PE的并购活动和打算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是审批层级提高;二是审批流程加长;三是审批程序与境外上市流程的衔接不顺增加了红筹重组及上市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随着IPO重启、创业板开闸等一系列改革的推进,以及国内A股市场较为丰厚的回报率,外资PE开始寻求在岸设立投资机构。在政策环境方面,我国政府一直在积极推动人民币基金的发展。
从原则上讲,外资参与设立人民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可采用公司制、有限合伙制、契约型非法人制和信托制;可以是中外合资、合作,也可以是外商独资;境外投资者即可以作为普通合伙人(GP)出资,也可以是有限合伙人(LP)出资。出于避免双重征税等方面的原因,外资PE在境内设立人民币投资机构主要采用国际上主流的有限合伙制。凯雷集团(CarlyleGroupLP)于2010年3月3日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设立中外合伙制人民币基金的外国公司,随后IDG资本、红杉、普凯、黑石等国外知名PE也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有限合伙制人民币基金。
(一)外资PE离岸并购的外汇管理
但75号文在实际执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75号文对特殊目的公司“以在境外股权融资为目的”的界定,在实际执行中较难以把握。同时,我国境内存在大量被境内居民实际控制、以套取外资优惠政策为主要目的的外商投资企业,这些企业尽管并不严格符合75号文对返程投资企业的定义,却属于更广泛意义上的返程投资企业;并且,这种企业的大量存在,也可能被利用来作为境内的外资“壳”企业以架设红筹架构,从而达到降低审批层次、简化审批环节的目的(境内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外设立特殊目的公司不属于10号文的规范范围,不需商务部审批)。
因此,国家外汇管理局又于2011年5月颁布了《关于印发〈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操作规程〉的通知》(19号文),对75号文的实施进行补充和细化。19号文将外商投资企业分为三类:特殊目的公司返程投资企业、非特殊目的公司返程投资企业、非返程投资企业,并要求:对非特殊目的公司返程投资企业转为特殊目的公司需进行补标识,以解决在大量返程投资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对于已设立的特殊目的公司则依据是否已发生实质性资本变动,来决定是否适用“先处罚,后补办登记”原则办理,从而使75号文关于特殊目的公司的定义和“补登记”规定更具可操作性。
(二)外资PE在岸并购的外汇管理
综上所述,虽然不同组织形式的外资PE可能面临的结汇管理政策有所差异,但目前外资PE资本金的划转和结汇均需经过外汇管理部门的审批,外资PE在岸并购活动在政策上还面临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事实上,在QFLP制度试点之前尚未有一例外资PE设立并成功结汇。并且,按项目结汇的方式,影响了外资PE境内投资活动的效率,在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的时期,还可能面对较为可观的汇率风险;而由被投资企业结汇的方式,则可能在境外投资退出,办理利润汇出时,面临较为繁琐的审批程序。
目前京津沪渝等地都陆续开展了QFLP制度试点,外资PE的结汇难题有望局部得以解决。以上海为例,该试点的一大突破在于,QFLP采用额度一次审批,分笔自行结汇的操作方式3。基金管理人可直接到托管行申请办理结汇。从而把有项目再结汇变为先结汇再投资。试点模式成熟并推开后,外资投资国内实体企业并经资本市场退出的渠道将更加畅通。
3.境内再投资。将于2012年11月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改进和调整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59号文),取消了外商投资性公司境内再投资的外汇登记及验资询证。并且,外商投资性公司与外国投资者共同出资办理外汇登记时,外商投资性公司将被视为中方股东登记。这一规定是否意味着外资PE境内再投资项目不受《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限制尚有待商务主管部门的明确,但对于希望通过境内再投资而部分获得国民待遇的外资PE而言,可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对于外资PE并购境内企业的谨慎态度,主要基于如下理由:外资PE并购并不像传统由国际产业资本主导的FDI,能给东道国带来技术、管理和出口渠道等方面的好处。并且,由于外资PE并购后形成的厂房、设备等沉没成本较少,缺少战略性投资目标,一般并不谋求对被投资企业的长期控制,因此撤资的可能性比传统FDI大得多,甚至可能出现短期套利行为影响东道国的金融市场稳定和行业长期发展。
四是探讨和研究境外LP以离岸人民币出资的可行性,在推动产生新的外商投资形态的同时,促进人民币跨境循环的渠道畅通。
注释
1.外资并购净值=东道国企业被并购总值-东道国中外国企业被并购值。数据仅包含收购10%以上股权份额的并购交易。下同。
2.最近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改进和调整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已经取消了外商投资性公司境内投资款划拨核准。
[1]UNCTAD:WorldInvestmentReport,2005,2007,2008,2012.
[2]欧阳塘珂:《后红筹时代的外资私募股权基金——以上市退出机制为中心》,《金融法苑》,2010年第01期.
[3]段宁宁、林婉婷:《2010年外资设立人民币基金指引》,清科研究中心,2010年
[4]徐卫卿:《2011年度中国并购市场研究报告》,清科研究中心,2012年1月
[5]杨丹辉、渠慎宁:《私募基金参与跨境并购:核心动机、特定优势及其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3期.
工业技术论文3100字(一):绿色化学工业技术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当前国内化工技术迅速提升的背景下,化工产品的增多会满足人们日常的需求,但是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也会产生较大的污染危害。给社会公众带来较大的环境污染破坏,因而,近几年国内出现了一系列的绿色化工技术,对当前的化工产品生产带来一定的冲击,有效地减少了化工产品生产过程给外界环境带来的破坏和污染。
关键词:化学工艺;绿色化工;技术应用要点
0引言
近年,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逐步地提升,国家也大力地倡导在社会中发展绿色经济,建立友好型的工艺技术。在这种背景下,绿色的化工技术就被研发出来,其中绿色技术更多的是指在传统的化工产品生产期间,减少对外界环境的污染,降低资源的消耗,实现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绿色化工技术的重要性分析
化工企业在生产化工产品期间,应用绿色技术来避免生产过程给外界环境带来的破坏和污染。尽量地去降低能耗,使用节能环保的材料,这样才能够使公司在激烈的化工市场中,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从原材料运输到工厂,然后再将原材料运输到生产线上,在各作业环节加强控制,使化工产品的生产走向环保化。利用零污染、低耗能的技术,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进而全面提高化工企业内部的制造技术水平。在印刷和药物的生产领域中,都会应用一些绿色化工技术,此时该技术就为国内的化工行业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2绿色化工技术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2.1合理地选择催化剂
在化工产品的生产领域中,使用大量的催化剂(如图1所示)会显著地提高化学反应的效率,进而加快化工产品生产的速度,可以明显提高整个化工产品的经济效益。因而,化工企业应该根据实际的化学反应状况,以及根据生产出来的化工产品特性,来选择催化剂。此外,还要避免化工产品所形成的副产物被随意地丢弃、排放,而造成化工产品的副产物危害到外界的环境。此时,要重点去管控好催化剂的使用,应用一些无毒无害催化剂。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加强对各废弃物排放管控,应该结合实际的要求,来选择催化剂材料,选择毒性不大,而且危害程度较低的材料,才能够保证化工产品的生产绿色化。
2.2应用没有污染的化工原材料
科学地选择化工材料是降低化工污染的一个有效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社会公众都会认为化学合成物大多都是化工原料,并且认为大多数的化合物都有毒性,会对人体产生较大危害。随着近年国内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化工原料被研制出来,有些化工原料是从农作物和植物中提取出来,它可以替代化学的合成物,来充当化学产品的制剂。因而,选择危害较小、绿色环保材料,从源头上去抑制化工的污染。在生产期间,确保化学制剂使用合规,避免使用那些毒害较大、污染较大的化学药品。
2.3科学选择化学反应
在化工产品生产期间,要求能够使用一些高效的化学反应,才能够提高化学反应效率。通常化学反应都会产生副产物,而对外界环境带来污染破坏。此时,公司要综合考量化学反应经济性和环保性,来实现降低污染的目的,这也是当前绿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和应用的目的。公司综合考虑经济成本、经济效益和污染问题,应用合理的化学反应方法,来实现控制化工污染的目的。
3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3.1应用清洁的生产技术
化工企业应用比较清洁的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例如,通过一定的处理设备,来降低化工产品的粉尘、废气,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这样会实现资源的高效使用,也能够减少固体垃圾的产生。当这些化工的污染物进入到地下水和土壤中,会扩大污染的范围。有些工厂内部有大量的悬浮颗粒物的粉尘,这些粉尘就会形成粉尘污染,空气中的固体离子增多,当吸入到人体内部会直接导致心肺病的产生。因而,要科学地处置生产现场的粉尘和废弃物,来实现环保生产的目的。
3.2应用生物技术
将新型生物技术运用到化学制品的制造中,例如可以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利用生物体内部所产生的生物酶,来作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将生物化工的合成技术作为当前化工产品的一个主流技术,可以实现绿色生产的目的。生物技术中的膜技术是仿生学的一个重要技术组成,它也可以实现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来形成化学品。绿色的生物技术需要从动植物内部提取相应的原料,例如,煤炭、石油等都是由生物经过数万年的生物化学反应,而形成的能源原料。在当前的一些化学反应中,会使用生物酶作为催化剂,这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显著地要高于化学试剂的效率,这样生物酶作为催化剂,可以实现环保生产、无污染生产的目的。并且化学的反应比较温和,形成的副产物对外界环境危害较小。
3.3利用友好型的环保产品
3.4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当前国内的清洁生产技术已经被应用到金属冶炼,海水淡化等各个行业中,应用的清洁技术生产的有害物质不多,而且清洁技术会直接将废弃物排放控制在环保的要求标准内。在海水淡化工程中,应用环保清洁的方法,来在海水中去提纯淡水。淡水是人们基本的生活用品,社会对于淡水需求量较大,然而国内淡水资源却偏少,这是利用海水淡化技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淡水资源。在生产淡水期间,利用环保型的化学制剂,来提纯淡水、蒸馏淡水,这种化学试剂的危害都较小。
3.5优化改善现有的化工工艺流程
4结语
近年,随着国家大力地倡导生态文明的建设,化工企业要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引入绿色化工技术,降低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提高化工的产品生产经济效益,提高原材料利用水平。
工业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利用外资对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论文
关键词:外资;工业技术;影响
一、前言
对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是源泉与动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尺度。技术进步主要涉及本国技术能力以及技术获取。前者以技术开发与创新为主要任务,后者是通过从国外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外资获取等方式来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立足工业技术领域,外资获取是当前重要形式,对我国工业技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全面与深入的分析,在根本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进步。
二、结合社会发展全面分析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原因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中,各个行业发展迅速,很多行业都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以求吸引更多外商投资。具体来讲,吸引外资的主要原因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市场优势突出,潜力巨大
对于我国而言,人口众多,工业化进程发展速度较快。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急需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借以实现工业技术水平的大力提升。另外,对外商而言,欧美市场相对饱和,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因此,需要更具潜力的市场,具备较大的容量,呈现多层化特征。
(二)劳动力优势巨大,原材料成本较低,有利于外商产品竞争力的增强
在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原材料价格具有明显优势,为外商企业成本的降低创造有利的条件,有利于全球竞争力的提升。也就是说,在我国,劳动力与原材料竞争力更具优势。
(三)工业制造整体水平较高,消化吸收先进工艺的能力较强
对于我国制造业而言,整体能力较强,拥有大量技术能力强、熟悉制造工艺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与掌握能力突出,能够较快理解与掌握引进的生产线的制造工艺,加快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三、探讨利用外资对我国工业技术产生的影响
(一)多种外资类型对我国工业技术产生差异化影响
(二)正视核心技术的作用,加快技术革新
基于此,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价值主要体现在我国的比较优势。借助这种技术模式,虽然引进了现代化的自动生产线,能够实现“干中学”的目的,同时,我国的制造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但是,无法获取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产品的核心生产过程仍在其母国生产,只把技术含量低的零部件、产品的最终成品组装放在我国进行。鉴于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一旦忽视核心技术的掌握,将永远陷入创新追赶之中。一旦跨国公司撤走,会导致技术的滞后,不利于我国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的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四、如何提升我国工业技术进步水平
一、全方位改善投资环境,使外资引得来、留得住
改善投资环境,先要了解吉林省的优势和不足,既要着力弥补不足,又要进一步增强优势,系统地提升吉林省的软硬投资环境,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要加强行销意识,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广泛宣传吉林,使外商了解吉林省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才优势,采用点对面的方式向潜在投资者大力推荐吉林省。
三是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通过完善法规制度建立有效的信用约束机制,并积极建设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信用维护机制,并逐步建立起系统的信用服务体系,成立信用服务机构,以便采集整理信用信息并进行合理的信用评级,同时完善外商投资法律、法规,加快建立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确立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充分发掘利用自身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
自身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到来有着巨大的作用。吉林省尤其是长春市有着较好的人力资源因素,这里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较低,但是劳动者的素质较高,这给吉林省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智力保证;吉林省能源虽然相对匮乏,但是吉林省一次能源方面品种齐全,价格稳定;吉林省还有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正在飞速发展,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吉林省未来市场潜力也很大,吉林省2661.9万人口的消费市场对外商直接投资将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同时,吉林省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外向性的发展都对吉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的竞争力。
三、注意引导外资投向,使外资有助于吉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吉林省外商投资产业分布很不均衡,第二产业比例过高,要引导外资投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一)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具有较肥沃的土地资源,在第一产业的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潜力巨大,但资金短缺。因此,应加快吉林省农村的体制创新,大力改善农业投资环境,改善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环境,鼓励外商投资改造传统农业,投资于农业新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和种植经营管理技术,以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促进农业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发展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
(二)充分运用高质量的外资,调整优化第二产业
在第二产业吸引FDI时,不应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大,更应注重对其质量的提升,加大利用外资的技术含量。加快交通、能源、通信、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开发与建设,加快吉林省传统产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造和升级,要选择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和建筑业作为先导产业,带动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增长。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生产社会化程度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趋势。在第三产业中,目前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低的部门,如金融、保险、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和文化艺术等,多数属于层次较高的服务部门,要提高其发展水平,必须通过相应的外资产业结构导向政策,引导外资合理地向这些行业投资,促使产业结构逐步升级。
四、分地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合理安排产业空间布局
针对各个地区现有产业结构水平和经济、资源禀赋的现状,构造主导产业(群)和优势产业的合理布局,以长吉两市为圆心进行发散。首先,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构建以长春为核心、吉林和四平为辅助的汽车产业带和以吉林为核心的石化工业中心,通过前后向的产业关联带动其他产业的优化升级;其次,大力发展医药产业,充分发挥长白山药材供应基地的作用,整合天然医药资源,发展和强化以长春为核心的中部医药产业群和以敦化、通化为龙头的东部医药产业群;再次,依托各地区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逐步完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布局:东部突出山地生态农业,中部建设成为农畜产品加工基地,西部适度发展小杂粮和经济作物生产;最后,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建设省级高科技产业园,培植光电子信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群)的发展。
五、提高产业集群化程度,发挥支柱产业的集聚效应
产业集群发育程度是FDI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充分吸收FDI溢出效应的必要条件。吉林省的支柱产业是汽车、石化、光电子、制药及农产品加工。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当大的产业集群,以便就近完成采集、生产、检测、转换、传递、应用等产业开发和销售流程。想要留住外资,必须使其在区域内获得配套产业的有力支持。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底特律的成功经验。底特律一百多年来素来享有汽车城的盛誉,该地区通过集中生产、技术改造、分工细化、产品升级和不断推出新产品等措施,使全国汽车装配完全集中在底特律地区。其零部件开发、生产也逐步与装配分开,基本上也集中在邻近地区。这使底特律不但保持了汽车城的地位,而且带动更大范围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六、创新引资方式,降低风险,实现双赢
关键词:老挝;南塔省;中国企业;投资
中国与老挝山水相连,自建交五十余年来,两国保持睦邻友好,商贸往来密切。随着老挝加入东盟组织和大西洋自由贸易区,以及2013年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58名成员,老挝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大,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到关键时期。老挝地处东南亚各国腹地中心,其政治稳定,资源丰富,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量两旺,它逐渐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经商的乐土。虽然,中国企业在老挝投资金额还不算多,但投资增长率已排第一位,尤其是在老挝南塔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部分是中国企业。根据南塔省的规划和投资局统计,2012年南塔省国内投资和外商投资项目共有56个,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为39个,90%的外商投资是来自中国。
1中国企业到南塔省投资的机遇
1.1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
南塔省位于老挝的西北部,面积约9,325平方公里,与老挝的博桥省、乌多姆赛省、缅甸及中国云南省接壤。南塔省具有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从中国通往泰国的昆曼公路,与老挝的其它省市相比有一定的交通运输优势,给中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条件。南塔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山有水。南塔省拥有品味较高的矿产,主要是煤矿、铜矿等,这已经成为吸引许多中国企业到老挝投资的主要行业。南塔省的闲置土地较多,气候条件良好,农业发达,主要盛产橡胶、香蕉、西瓜、油果等。中国企业投资者与南塔省当地人合作,采取3+2的投资方法(投资者的资金、设备和种子,当地人的劳动力和土地),进行农业合作。
1.2政治稳定,政策优惠
老挝与中国同属社会主义国家,中老两国的政治关系保持着稳步的发展,为投资者创造和平、安宁的政治环境。稳定的政治环境,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中国企业投资,降低其在老挝投资的政治风险;另一方面,稳定的政治环境可以给企业带来长期的预期,降低沉没成本的风险,避免一定的经济损失。老挝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制定一定的投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税收方面的优惠,在外商投资的地区和行业施行减免税收及减免进出口关税;二是用于老挝基础建设、重要产业的外商投资,政府给予了很大的税收减让;三是土地使用的优惠,土地租金较低,而且租赁年限较长,有利于企业的长期投资与经营;四是企业的自限较大,外汇的汇入汇出比较便利,为中国企业投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3企业竞争压力下,企业生存空间大
目前老挝南塔省具有较低的企业竞争压力,而且企业发展空间大。南塔省与中国南部交界,中国在老挝南塔省的投资一般为小规模投资,这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避免与大型跨国公司在同一层次竞争,提供良好的机遇。在南塔省,中国企业生产的中、低端产品都是老挝所需要的,而且中国企业派出人员的费用相对便宜,另外,出口设备、零部件相对便捷,企业的产品能以较大的优势进入或占领老挝市场,这些都是中国中小企业寻求海外发展必要条件。
2中国企业到南塔省投资的挑战
这些年来中国企业在老挝投资不断的增加,但如果盲目的投资热,缺乏对当地的了解,就可能带来挺大的损失,甚至导致失败。
2.1基础设施落后
老挝属于亚洲为数不多的内陆国家,近三分之二的面积是山区,交通运输、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导致了生产成本过高的风险犹存。中国企业在老挝南塔省大规模的投资办厂,一般都是从修路、供水、发电等基础设施做起。如果这些设施难以发挥规模优势,投入产出可能出现得不偿失、产出效益低下的困境,这将阻碍中国企业在老挝投资。
2.2劳动力结构简单,素质低下
老挝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近80%的劳务人员集中在农业,难以寻求工业发展所需的多样化人才。老挝南塔省的劳动力素质低下,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十分缺乏;另外,懂汉语的老挝南塔省的人也很少,这种难以寻求到匹配的劳动力的窘境,会给企业投资经营带来一定的困难。
2.3法律、法规不完善,行政效率低下
3中国企业在南塔省投资的建议
中国与老挝睦邻和好,政治关系稳定,经济上应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彼此间的国际经济往来。
3.1纺织业与家电业进行一定的产业转移
3.2在农、林生产资料方面寻找合作
中国企业在老挝投资有着非常大的发展潜力,老挝南塔省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不错的选择。中国企业只要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老挝南塔省无疑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市场。
参考文献:
[1]老挝北部的九个省市与中国云南合作报告,老中投资委员会办公厅,老挝计划与投资部,2013。
[2]老挝与中国关系报告,老挝工业与贸易部,2013。
【关键词】跨国公司;并购;法律规制
一、跨国公司并购境内企业的新趋势
综合中国从20世纪9O年代初开始的跨国公司并购情况,结合全球经济形势,目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并购境内企业出现如下趋势:
(一)跨国公司并购境内企业的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发生在中国的并购虽不能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相提并论,但对中国来说,发展规模和速度如此之快确实惊人。2005年前l1个月,全球已经进行了24806宗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了2.06万亿美元;2005到2006年8月份止,并购在中国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中国企业的并购金额达到了280亿美金的规模,从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上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二)外商独资企业比例上升,外商在华投资时的“独资倾向”越来越明显。1997年前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合资企业占主体;1997年,外商独资企业首次超过合资企业,占据了多数。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共4.1万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占62%;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约4.3万家,外商独资企业占70%;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约5.6万家,外商独资企业占82%。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许多合资企业纷纷转变为外商独资企业的现象。如德国汉高、天津汉高都成了外商独资企业。最近几年有些外商甚至在并购之后还彻底放弃原有品牌,改用自己的品牌,使得我国企业长期建立起来的品牌影响力消失殆尽。
(四)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后正逐渐形成市场垄断地位。如跨国公司的工业总产值占行业产值的比重已从1990年的2.28%上升到现在的35%以上。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跨国公司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例如,在感光材料行业,1998年以来,柯达出资3.75亿美元,实行全行业并购,迅速获取了中国市场的较大份额,2003年l0月达又斥巨资收购了乐凯20%的国有股,全面控制国内数码冲印市场;在移动通讯行业,摩托罗拉、诺基亚和三星等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已达到80%以上;在软饮料行业,可/2I可乐、百氏可乐基本控制了国内大中城市的饮料市场等。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在我国构筑起较高的行业进人壁垒,以便可能把价格提高到完全竞争水平以上,以获得巨额垄断利润。
(五)跨国公司已经走出过去的分散性、随机性的并购模式,转向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并购同一地区所有企业或不同地区同一行业的骨干企业。如,香港中策公司开始并购山西太原橡胶厂,随后的两年里,先后投资11亿元人民币,与泉州37家国有企业、大连轻工系统101家企业合资。与此同时,
还与杭州橡胶总厂、啤酒厂、电缆厂、低压电器总厂合资,把国内不同行业的180家企业成批改造成35家合资公司。这些公司均由中策公司控股5l%以上,从而引起了轰动全国的“中策现象”。
(六)跨国公司并购境内企业的地区集中化。跨国公司并购的投资地与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的地区十分吻合,明显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尤其是资本市场发育完善、企业成长规模大的城市,如大连、北京、天津、上海、苏州、南京、广州等地。
二、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二)跨国公司进行垄断性并购,在国内某些行业已经或正在形成跨国公司企业的垄断,如电子通讯、日化产品、医药等行业。硕士论文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其目的是为了追求效益,然而追求效益的同时,难免会产生垄断问题。垄断容易造成东道国的幼稚工业受到压制,市场被寡头控制,原有的竞争秩序遭到破坏。因此,制订《反垄断法》,将“可能损害有效竞争”的并购作为垄断行为在《反垄断法》中加以严厉禁止是世界各国反对垄断的惟一有效的法律途径。[4]然而,在我国至今尚无一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专门的《反垄断法》来限制垄断,有关这方面的法律只是大多散见于各种不同层次、级别的法规、指示和条例中。跨国公司并购所造成的市场垄断妨碍了公平竞争,对我国民族经济形成强烈冲击,恶化了行业内大多数企业的生存环境,妨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对并购资产压价并购,尤其是对国有资产的评估作价不规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跨国公司并购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是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探究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我国目前还是缺乏对跨国公司并购活动的法律对策及监督的有效机制;产权交易主体不明确;并购中对国有资产的评估缺乏规范,忽视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资产评估过程不透明,私下交易多,缺乏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一些出售国有资产者急于求成,往往是利用并购的契机筹集资金来摆脱资金困境,或谋取其它个人和小集体利益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三、规制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的思考
(一)建立、健全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的审查法律制度。跨国公司并购审查制度是保障东道国经济利益、维护东道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发展中国家都已建立了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较为完整的跨国公司并购审查制度。我国应根据新形势需要,修改现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并针对目前的并购新趋势、新特点,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定《跨国公司企业法》和《并购法》。《跨国公司法》应首先对跨国公司的概念和具体形式作出规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对跨国公司的待遇原则。原则上应以国民待遇为主,但对跨国公司投向的原则和范围亦应作出严格规定,并将《产业目录》纳入《跨国公司法》的范围,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予以适时的、适当的调整。尤其是对于限制性产业,应具体规定有关产业跨国公司进入的程度,如规定跨国公司所占股权的最高限额等。对于向鼓励和允许跨国公司进入的产业进行的投资可采用登记制,而对于向限制和禁止跨国公司进入的产业进行的投资则实行严格制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三)健全资产评估制度,强化并购交易条件管理。外国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造成我国国有资产流失情况屡禁不止的主要因素是我国资产评估制度的不健全造成的。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规范化的资产评估制度,加强对资产评估的监督和管理。应在短期内建立、完善《产权交易法》,科学组建资产评估机构,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对并购进行强制性资产评估。加强立法工作,尽快制订和颁布《国有资产法》,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以杜绝或减少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杜绝跨国公司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明确国有资产的受益主体和责任主体。[6]在资产评估过程中,我国应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重视对企业的商誉、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加强对评估中介机构的监管,对评估中的恶意欺诈、故意压价、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应规定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同时,在跨国公司并购的批准或审批部门在审查并购协议时,政府应强化对交易条件的管理,如对民族品牌的培植和维护;达到控股线时,应要求并购企业承担原有企业的负担、保证原有企业新技术开发以及高新技术的滚动转让等。
【参考文献】
[1]赵炳贤.资本运营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3]邱永红.当前我国外资并购立法之评析[J].国际经贸探索,1998,(4).
[4]史建三.跨国并购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内容摘要: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由于82.6%以上的FDI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使得FDI就业创造效应主要也是在东部地区有所体现。与FDI对区域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影响相比,FDI对区域的就业影响有限。另外,各地区FDI的进入动机、投资方式、产业分布等有很大差异,因此FDI对区域就业的影响也会不同。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区域就业
研究背景
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除了弥补资金和技术缺口,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希望FDI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FDI对东道国的就业效应主要包括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前者是指FDI增加会直接吸收劳动力就业,间接就业效应是指通过投资乘数作用,外商投资又可以带动其他领域和企业的就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从而间接增加就业。UNCTAD(1994)一项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可以在东道国通过影响上下游企业间接地创造就业,外资企业每增加一个员工,至少会创造1-2个就业机会。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连续16年成为吸收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FDI对中国的就业具有一定影响。中国的开放是由东部沿海向内陆逐步推进的,由于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基础良好,以及FDI本身具有聚集效应,这样,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东部地区走在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前面。根据魏后凯的研究,1979-2006年,我国各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82.6%集中在东部10省市,而中部6省、西部12省市区和东北3省则分别只占7.1%,4.2%和6.1%。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各区域的就业影响是不一样的,FDI在我国区域的分布特征,为研究FDI对区域就业的影响提供了典型样本。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FDI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研究成果很多,但结论并不一致。如蔡、王德文(2004)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了FDI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结论是FDI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具有显著效应。李海舰(2000)认为1980-1995年期间,FDI具有扩大就业的作用,1996-1998年则仅起到了转移就业的作用,而1998年后,FDI表现出对就业的挤出,扩大了失业。郑明月、董登新(2008)认为FDI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就业而言,FDI有显著的替代效应,而对中西部地区效果不明显。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1993-2007年FDI在我国四大区域的就业人数变化,比较FDI对不同区域的直接就业效应的差异,同时比较了各区域FDI在就业、外贸、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中的份额,直观地说明FDI对区域就业影响的有限作用,论文也比较了各区域FDI的进入方式、投资形式以及产业分布的差异,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
外商直接投资就业人数动态变化分析
随着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的不断增加,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人数也是不断增加的。2007年末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为1496.3万人,与1985年末的6万人相比增长了249倍。虽然从静态角度来看,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很低,对就业的直接效应不大,但从动态角度来看,FDI吸纳的就业人数还是逐年增长的。图1呈现了1993-2007年期间全国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FDI企业就业动态变化状况。
(一)FDI企业就业人数动态变化分析
通过图1可以发现:
1993-2007年间东部地区在FDI企业的就业总人数上升很快,由1993年的229.2万人上升到2007年的1283.2万人,增长了4.60倍,占全国FDI企业总人数的比重由1993年的79.53%,上升到2007年的85.76%,上升了6.23个百分点。2007年东部地区FDI企业就业人数多的省市是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和广东,这七个省市占全国的比重为80.26%,这些省市也是吸引FDI最多的地区。图1清晰地显示出东部地区FDI就业人口趋势的变化与全国的变化趋势一致,而且两条曲线的位置很接近,说明我国FDI企业就业人口的增加主要是在东部的FDI企业,这与我国82.6%以上的FDI集聚于东部地区是一致的。
中部地区1993-2007年间,在FDI企业的就业总人数1993年为22.6万人,占当年全国FDI企业就业人数的7.84%,2007年为101.2万人,增长了3.48倍,占全国FDI企业就业的6.76%,下降了
1.08%。2007年,湖北、湖南以及河南是中部地区在FDI企业就业人数较多的省份,它们也是FDI较多的省份,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西部地区1993年在FDI就业的总人数为17.8万人,占全国比重的6.18%,2007年为44.6万人,增长了1.51倍,占全国比重的3%,下降了3.18%。2007年,西部地区在FDI企业就业较多的省份是四川和重庆,这两个地区也是西部FDI聚集的省市。东北地区1993年在FDI企业就业的总人数是18.6万人,占全国FDI企业就业人数的6.45%,2007年增加为67.3万人,增长2.62倍,占全国的比重为4.50%,下降了1.95%,2007年FDI企业就业人数较多的省份是辽宁,辽宁也是东北吸收FDI最多的省份。从图1可以看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FDI企业就业人口不但绝对量偏低,而且所占比例也很低,十几年中比例还有所下降,这和其在全国FDI流入量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一致。
(二)FDI企业在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比较
表1是各区域FDI三个年份的有关统计数据,对比来看,可以发现FDI在四大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东部最高,但也是逐年下降的,在其他三个地区的比重本来就不高,也呈现逐年下降态势。FDI企业进出口占地区进出口比重在四大区域都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东部,外资企业进出口占东部进出口比例2007年时已达59.24%,超过了国内企业的比重,东北外资企业进出口占地区进出口的比重也较高,2007年达42.97%,中西部地区这个指标较低,2007年中部为
29.1%,西部为19.30%。外资企业在各地区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是逐年增加的,特别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外资企业工业总产值的占比较高,2007年东部为41.08%,东北为21.15%,中西部地区较低,分别为11.14%和9.99%。
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就业的影响途径分析
一般来讲,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进入我国:一种是并购,通过收购或兼并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另一种是新建企业,也被称为“绿地投资”,即在东道国新建企业(没有包括合资和合作企业,只指独资经营企业)。绿地投资在短期内会吸收较大量的就业,而且通常是东道国的普通劳动力。
(一)FDI进入形式对区域就业的影响
从1998-2006年,中部地区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以中外合资企业方式进行的投资所占比重为44.51%;以中外合作企业方式进行投资所占比重为10.41%;以外商独资企业方式进行投资所占比重为44.82%;以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方式进行投资所占比重为0.40%。上述累计统计数据表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利用外资方式的一个重要不同是,中外合资企业方式所占比重大致与外商独资企业方式所占比重持平。
西部地区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以中外合资企业方式进行的投资所占比重为45.06%;以中外合作企业方式进行投资所占比重为14.17%;以外商独资企业方式进行投资所占比重为39.38%;以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方式进行投资所占比重为1.30%。从上述累计统计数据来看,西部地区以中外合作企业方式进行的外商投资的比重比中部地区更高,而以外商独资企业方式进行的投资比重则比中部地区更低,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效应就远远低于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以中外合资企业方式进行的投资所占的比重为44.82%;以中外合作企业方式进行的投资所占比重10.11%;以外商独资企业方式进行的投资所占比重44.42%;以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方式进行的投资所占比重0.65%。从上述累计统计数据来看,东北地区以外商独资企业方式进行的外商投资的比重最高,其次为中外合资形式,中外合作和外商股份制形式比例很低。尽管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外合资的形式比例高于东部地区,但由于外资企业数量和投资额的绝对量远远低于东部,所以FDI对这三个区域的就业总量影响有限。
(二)FDI的产业分布和FDI企业的进入动机对区域就业的影响
结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FDI对我国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外商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我国就业做出了更大的贡献。由于85%以上的FDI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使得FDI就业创造效应主要也是在东部地区有所体现,FDI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就业创造效应微乎其微。过去20多年中,中国利用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了大量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构成了独特的工业化道路。因此,今后在利用外资促进就业方面,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由于我国劳动力人口众多,就业压力长期存在,因此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不能盲目否定利用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
第二,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人民币升值和国内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FDI开始向成本更低的周边国家转移,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吸引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FDI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保持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上的国际份额,发挥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
第三,从长期来讲,今后在增加和扩大就业方面,要充分发挥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内资积累、强化内资增加就业的功能,建立以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就业为辅,以国内投资拉动就业为主渠道的就业模式。
1.UNCTAD.1994年世界投资报告[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4
2.魏后凯.改革开放30年中国区域经济的变迁[J].经济学动态,2008,5
3.蔡,王德文.外商直接投资与就业―一个人力资本分析框架[J].财经论丛,2004(1)
4.李海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成效分析[J].中国外资,2000(3)
5.郑明月,董登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5)
6.桑百川.中国沿海外商直接投资外移趋势分析[J].当代亚太,2009(3)
7.常红晓,任波等.农民工失业调查[J].财经,2009(2)
8.陶坤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总体就业量的实证分析[EB].省略.cn
9.金碧,陈仲常.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就业效应传导渠道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1)
10.刘守英.农民工不是“过客”[J].财经,2009(2)
11.朱金生.FDI与区域就业转移: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国际贸易问题,2005(6)
12.蔡,就业优先既必要又紧迫[J].财经,2009(18)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区位因素
关于影响FDI区位选择的因素,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此作了研究和探讨。
模型分析
在前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具体的国情,本文选择以下几个变量作为影响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宏观因素:
累计投资额:一个地区的现有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对吸引外资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贺灿飞(1999)的研究表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存在的“区域性自我加速”机制导致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模式呈现一定程度的刚性。一国累计外国直接投资越多,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国投资软硬环境较好或该国的外资环境较好、比较容易得到其他外商的了解和认同,从而更多的引致投资流入该国。对于累计投资额这个变量本文采用我国FDI累计额(FDIL)指标来衡量,其系数假设为正。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指标的度量是一个难题。到目前为止,尚无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准确计算一个个体的人力资本存量。像教育和卫生这样的活动,通过提高人的生产能力,如更高的技能和更好的身体,对社会产品的增长作出贡献。由于这些活动的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有形资本投资一样,所以,将其称为人力资本投资是适宜的。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用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作为反映指标。
市场规模:工业区位理论的市场学派认为,市场容量是影响产业地理分布的重要原因,Glickman(1988)①等也认为,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了占领当地市场。从理论上来说经济和市场规模越大的地区,将会吸引越多的外资企业。本文选用中国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LSE)作为反映指标,它的系数假定为正,因为一般一国市场规模越大,越易吸引外商投资,特别把东道国当作市场产品或服务的消费国时。
市场开放度:我们用开放度这一指标,因为它可以比较好的代表一个地区的政策导向。衡量特定国家对外开放度的指标通常是国际贸易水平。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政策越开放,其进出口贸易发展就越快,相应的,其开放度就越大。企业通过国际贸易来积累贸易对象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各项知识和经验获取投资信息。这里用我国每年的进出口额/GDP(KFD)来衡量。
此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FDI的流入。如基础设施状况,但因涉及通讯运输两大方面,而技术进步带来的联系方式呈现多样化,所以能够衡量基础设施状况的指标难以确定。
模型构建:
假设:FDI累计投资额、人力资本、市场规模、市场开放度、制度因素均影响着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并且都起促进作用,即影响系数为正。
Ln(FDI)=C(1)+C(2)*Ln(FDIL(-1))+C(3)*HS(-1)+C(4)*Ln(LSE)+C(5)*(KFD)+C(6)*(ZD)③
数据平稳性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检验结果显示,原假设“Ln(FDIL(-1))、Zd分别不是Ln(FDI)变化的原因”被拒绝,“Ln(LSE)、HS、KFD不是引起Ln(FDI)变化的原因”被接受。基于以上检验,本文决定暂时采用FDI累计投资额、市场规模、人力资本以及制度因素作为自变量。
回归结果:
LNFDI=-2.957558903+0.4080294192*LNFDIL
(-1)+1.251901851*LNLSE
T=(-1.092958)(2.511906)(2.150531)
P=0.28880.02180.0453
-1.087597697*HS(-1)+1.302540468*ZD
(-2.691124)(8.747027)
0.01490.0000
结果说明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市场规模和制度因素对FDI的流入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市场规模、市场开放度和人力资本对FDI的影响不明显。
政策建议:
下面我们将详细的分析统计结果:
2.根本制度因素。由回归结果可知,政策制度环境的根本变化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区位决策具有重大影响。但我们应注意的是这一因素不能成为我们吸引FDI的砝码。因为现在对FDI的根本制度可以说是“欢迎”外商直接投资,至少近期内是不会有什么变化的。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其他非“国策”性政策的制定。再者,加入WTO后,我国利用外资政策将从税收激励机制为主的优惠政策转向以公平竞争机制为主的规则政策。在从减少优惠待遇角度走向国民待遇的同时,我国也将减少对外国投资者的市场准入限制(除特定行业外)和非国民待遇,改善综合投资环境,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从另一个角度走向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在转变的实施过程中,务必要注意循序渐进;一蹴而就,势必会给外商投资信心带来沉重的打击,导致投资额的下降。
3.市场规模。C4是一个正数,其显著性也很强,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市场规模促进了FDI的流入。对此,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我国现在引进的FDI已经由出口导向型FDI转向市场寻求型FDI。投于中国的大部分外资除了为了利用中国的资源优势,或人力或土地等,中国广大的消费市场也日益受到外商的重视。此外,我们还需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利用外资的份额都已经超过制造业。但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尽管我国服务业的市场规模很大,对应的FDI流入相对较少,这与我国国内支撑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和环境相对落后和有关服务业市场开放度有关。因此,随着加入WTO,服务业将逐步开放,我们应注重服务业支撑产业的发展,吸引辅助服务型的FDI。
5.人力资本的作用尚不明显。回归系数为负数,与预期结果相悖。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指标的选取不当。尽管国内外不少研究指出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但结果表明,在我国这一因素的影响并不是那么明显。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原因: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而人力资本稀缺。我国人口多,社会劳动力上几乎是无限供给的,但往往伴随的是质量上的低素质,丰富的人力资源往往难以“深度开发”成高水平的人力资本,致使传统保守的文化资源在低素质的劳动大军中滞存,即使从外来引进现成的知识资本如市场文化、管理方法、高新技术等也很难真正实现“本土化”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要变劣势为优势,关键在于通过适当的机制和途径实现资源到资本的转化――把丰富的处于自然状态的人力资源开发转化为具有现实生产能力和知识技能的雄厚人力资本。
[1]魏后凯.我国外商投资的区位特征及变迁[J].经济纵横,2001,(6).
[2]沈坤荣,田源.人力资本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J].管理世界,2002,(11).
[3]魏巍贤.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J].预测,1997,(3).
[4]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3).
[5]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