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张劼记者韩波)随着受灾地区洪水逐渐消退,转移群众陆续返回家园,五常市各乡镇多举措开启灾后修复,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
8日晚,距离拉林河1000米的五常市民乐朝鲜族乡富胜村巡堤坝人员看到洪水消退,立刻组织开展坝内稻田快速排除内涝。该村党支部书记岳海驾驶自家钩机,连续奋战一昼夜,全力打通为阻挡洪水而封堵的涵洞和水渠。9日晚,记者在现场看到,堤坝下的稻田已全部露出稻穗,当晚600亩农田即可全部排出积水。“抢早排涝,多抢出一天,村民就能减少不少损失。”岳海说。
记者了解到,五常市部分受灾乡镇随时查看水情,视洪水消退程度,立刻调集人力物力,全力排除受灾农田积水。
在五常市营城子满族乡,128台抗灾救灾车辆、40艘船只、350台排涝机具,投入到农田排涝工作中,全乡出动7支280人的应急抢险救灾服务队,全力投入抗洪抢险。截至目前,2万余亩稻田已排出内涝。
五常市及时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处于低洼地的农户通过抽水或挖深水壕,尽快排出稻田积水,做好病虫害预防工作,提高水稻产量。
本报讯(记者韩波杨镭)洪水消退后,水稻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防病减灾?8月9日,五常市农业技术人员走进受淹稻田查看水稻长势,现场为农户进行指导。
走进五常市五常镇莲花村的一片稻田,农户告诉农技人员,这里的水稻大约被淹了5天。农技人员现场查看后表示,这里水退得比较早,水层符合水稻生长的正常规律。
五常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站长李艳君说,现阶段,五常水稻正处于齐穗期,这也是防治稻瘟病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被水淹过的地块,后期容易发生穗茎瘟,要尽快打杀菌剂,因为水灾容易带来细菌性病害,尽量避免对水稻造成二次伤害。同时,被水浸过之后,水稻生育期会拖后,为避免作物不能正常成熟,应该打促早熟的调节剂,比如磷酸二氢钾等,促进水稻正常成熟。
本报讯(记者宋晨曦)省粮储局高度重视汛期安全储粮工作,超前部署,多措并举,筑牢安全储粮防线。在下一轮台风“卡努”到来前,粮储防汛工作平稳有序进行,全力守护“大国粮仓”。
近日,省粮储局对防汛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指导企业全面清理疏通库内、库外排水沟渠,防止垃圾杂物堵塞,保证库内排水顺畅,同时防止库外积水倒灌;将抢险物料、机械,包括铲车、挖掘机、强排水泵等布置到位;做好封堵仓门和险要地段防水工作;落实抢险人员队伍,确保随时启动应急防汛抢险工作。同时,指导企业做好库区内粮仓顶盖、围墙、老旧仓房等重点部位的隐患排查,采取综合措施维修、加固,防止风灾损失及次生灾害发生。
王绍雷介绍,从目前调度情况来看,全省粮食仓储企业未发生库存粮食受损情况。
□本报见习记者梁金池
当前,玉米正处于灌浆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就如何降低洪涝灾害对玉米种植户的影响,记者采访了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张林。
张林将抗涝减灾技术措施总结成五句顺口溜:抢排积水去内涝,中耕施肥促生长,防治病虫控流行,因地因势分类管,改用改种减损失。
张林建议,天晴后,一方面要适时中耕划锄,加快土壤散墒,改善通透性,促进根系恢复活力,同时可采取拿大草、打底叶等促早熟措施,增加通风透光,促进玉米生长。另一方面要及时追施氮肥和磷酸二氢钾,促进恢复生长,也可将穗期追肥与灾后施肥相结合,如喷施叶面肥等。
渍水后玉米田间湿度较大,利于病虫发生。张林提醒要加强田间调查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防控,重点是玉米大斑病、灰斑病等病虫害。
张林提醒,目前玉米绝大多数已经进入灌浆期,对于轻度倒伏的玉米(倒伏度在45度以内的)不用人工扶直,天晴后会慢慢起身,对玉米后期的产量影响不大。对于倒伏严重的玉米需要及时进行人工扶直且进行培土壅根,以防玉米因重度倒伏而减产,或扶直以后再遇到风雨后发生二次倒伏。对进入蜡熟期玉米,如果穗完全着地,在可操作情况下及早对果穗进行垫扶,防止果穗发芽、霉变及鼠害。
最后,张林建议对水淹严重但不绝产的地块,可改作青贮玉米,对大水没顶或渍涝绝产的地块,酌情改种秋季蔬菜或绿肥,降低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