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发言新人口论马寅初的书面发言
我国农村过去长期存在着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这个矛盾经过了解放战争胜利和土地改革完成,已经解决了。土改之后,农村中发生了新矛盾,这就是个体农民走向资本主义还是走向社会主义的矛盾。经过了几年来的斗争和艰苦工作,一九五六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中国农民肯定地走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基本上解决了这个两条道路的矛盾。那么现在还有没有矛盾呢?矛盾是有的,除了毛主席所说的人民内部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外,我认为人口多,资金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矛盾。过去的矛盾是阶级矛盾,现在的矛盾主要的是生产矛盾。
一、我国人口增殖太快
二、我国资金积累得不够快
我国最大的矛盾是人口增加得太快而资金积累得似乎太慢。周恩来总理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说:“国家建设规模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我们可能积累多少资金和如何分配资金。我们的资金积累较多,分配得当,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速度就会较快,国民经济各部门就能够按比例地发展……国民收入是全国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物质财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面,全部国民收入都归劳动人民自己所有。劳动人民把国民收入的一部分用来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活,另一部分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也就是说用作积累。在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的时候,必须使消费部分和积累部分保持适当的比例。消费部分所占比重小了,就会妨碍人民生活的改善;积累部分所占比重小了,就会降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速度。这两种情况都是对人民不利的。”
要改善人民的生活,一定要扩大生产和再生产;要扩大生产和再生产,一定要增加积累;要增加积累,一定要增加国民收入。我国的国民收入在一九五六年将近九百亿元,其中消费部分约为百分之七十九,积累部分约为百分之二十一。因人口大,所以消费大,积累小,而这点积累又要分摊在这许多生产部门之中,觉得更小了。我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的比例降低,同时就可以把资金多积累一些。
三、我在两年前就主张控制人口
我到浙江视察三次,旧时代的浙江,分成十一个府,我到了十个府。令人注目的是这些地方儿童特别多,因此引起了我的注意。每到一个村必定向社里的负责干部和老农了解近年来村里出生的人口有多少,死亡的有多少,生死相抵以后,净增加有多少。各地人口增殖的情况虽不一样,我的印象是顶少的也增殖了千分之二十二以上;到上海视察时,感觉到增殖率更高。一九五五年视察返京以后,就视察所得准备好关于人口问题的发言稿,内容是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打算在一九五五年的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提出以前先在浙江小组进行讨论,小组会上除少数人外,其余的代表们好多不表示意见,好多不同意我的看法,且竟有人认为我所说的是马尔萨斯的一套,也有的认为说话虽与马尔萨斯不同,但思想体系是马尔萨斯的。虽然他们的意见我不能接受,但我认为都是出于善意,故我自动地把这篇发言稿收回静待时机成熟再在大会上提出来。今年二月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发言中明确地提到人口问题,我认为毛主席提出这个问题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我就把旧发言稿在扩大最高国务会议上简略地讲了一遍。现在就把这篇稿子加以补充,提出来请各位代表指教。
四、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错误及其破产
五、我的人口理论在立场上和马尔萨斯是不同的,
马尔萨斯从掩盖资产阶级政府的错误措施出发,我则从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物质生活水平出发。让我用中国的实际情形来说明这个不同之点。
我深信社会主义事业愈发展,机械化、自动化必然随之扩大,从前一千个人做的事,机械化、自动化以后,五十个人就可以做了(假定到处都是二十分之一),请问其余九百五十人怎么办?因此,我就考虑到人多,就不能很快地机械化和自动化。我们现在不能搞很多的大型工业,要多搞中、小型工业,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中、小型工业可以安插好多人。但是我国搞社会主义,就应当多搞大工业,列宁也说过,没有大工业,就没有社会主义(列宁文集第七册第一百五十一页)。然而,我们过多的人口,就拖住了我们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使我们不能大踏步前进。有人称我为马尔萨斯主义者,我则称他们为教条主义者、反列宁主义者。
我在上面说过我们的缺点是消费多、积累少,一九五六年我们的国民收入将近九百亿元。其中消费占百分之七十九,积累只占百分之二十一,即等于一百八十多亿元,这笔资金要分摊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包括林业、畜牧业、渔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包括对外贸易业)这许多单位之中,每个单位分到的,为数极微,当然不能大踏步的前进。资金积累如此之慢,而人口增殖如此之速,要解决“资金少、人口多”的矛盾,不亦难矣哉?我们不屑向美国借款,我们亦不能用帝国主义剥削殖民地的方法来榨取资金,亦不能仿效日本以甲午赔款作为工业化的本钱,我们只得自力更生,依靠自身的积累,但自身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是百分之七十九与百分之二十一之比,可否把消费减少一些,把积累增加一些呢?一看我国实际情况,这是带有危险性的。
我说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我所指的恩德是:在土改胜利之后,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七亿亩的土地,并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的租粮六百亿斤及各种超出任务的剥削,土改后,从一九五○年到一九五六年七年中,国家对水利的基本建设拨款共达三十亿七千多万元,发放救灾救济经费十三亿一千余万元,用于推广优良品种、新式农具、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及防治病虫害的经费十二亿八千余万元。以上三项共五十六亿六千余万元。此外农民在七年中得到国家八十亿元的低利贷款,从此不再受高利贷的剥削。此外今天即最贫穷的农民亦不致卖男卖女,挨饿受冻,流落街头,沿街乞讨。他们在农业社的照顾下,都能生活下去。此外在农村中还实行了五保制,使老有所恃。我的意思政府对人口问题若不再设法控制,这些恩德不免一变而为失望与不满。
六、不但要积累资金而且要加速积累资金
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的五年计划的次数愈多,生产率也就愈大,而所需的技术装备也就愈精。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一个工人配备的资金,是固定基金一万卢布,流动基金三千卢布,共计一万三千个卢布。至第三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每个工人配备的资金六倍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所配备的资金,第五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配备的资金即达十二倍。所以马林科夫在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发言:苏联生产能力的继续增长,是由于每年技术装备的倍数增加。中国以后的情况也应该这样,因此要提高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就要大力地积累资金,加强每个工人的技术装备,同时还要控制人口,因为如人口增殖任其自流,资金很难迅速地积累。积累资金最快的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工人的收入也当然提高,如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不能与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比例地提高,二者收入的差别愈来愈大,就影响着工农联盟,因此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不然的话,日后的问题益形辣手,愈难解决。
以上已说过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一个工人配备的资金是固定基金一万卢布,流动资金三千卢布。我国自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五年,国营、地方国营及公私合营工业每个工人装备的生产用的固定资产为一九五三年的五千二百七十三元,一九五四年的六千零七十二元,一九五五年的六千八百三十五元,一个卢布约等于人民币五角,中苏两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给工人的技术装备大致相等。(附表二)
七、从工业原料方面着想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但扩大轻工业的建设,必须在资金和原料足够的条件下进行,因此我们要谈一谈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轻工业的原料绝大部分来自农业,我们要建设棉纺织业,一定要向农业取得棉花;要发展丝纺织业,一定要向农业取得蚕茧,要发展制油厂,一定要取得大豆、花生、芝麻、油菜籽等等;要发展制糖厂,一定要取得甘蔗和甜菜;要发展毛织业,一定要取得羊毛。今日油、糖、布的供应,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它们的紧张情况,超过粮食。要增加这些物品的供应,一定要扩大棉花、蚕桑、大豆、花生、芝麻、甘蔗、甜菜等经济作物的面积,这不得不缩小了生产粮食的面积,而粮食产量就受到了影响。所以各种经济作物与粮食互争土地,二者之间一定要求得一个适当的平衡。若人口无限增殖,这一适当平衡将更被破坏,因人口增殖,粮食必须增产,经济作物的面积就要缩小,直接影响到轻工业,间接影响到重工业。因此人口的增殖,就是积累的减少,也就是工业化的推迟,故人口不能不加以控制。
现在食糖异常缺少,紧张情况,不亚于食油。若扩大种植甜菜的面积,不啻与粮食争地。吉林省境内的新中国制糖厂和范家屯糖厂的甜菜原料,主要依靠中部地区的榆树、怀德、九台、德惠等县供应。但是这些县份又是吉林省出产粮食和大豆最多的县份。如果在这里大量发展甜菜生产,就会削减粮食和大豆的播种面积。同时,因为土地少,不能进行合理轮作,反而会影响甜菜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如一九五三年甜菜每公顷产量为二万四千斤左右,含糖率平均占百分之十四点三;到一九五五年每公顷甜菜产量就降低到一万八千斤,含糖率平均只达到百分之十一点四。象这样发展下去,制糖工业只有退缩,不能前进。
从以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重工业与轻工业间的关系,还不如重工业与农业间的关系之为密切。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如农业不能很快地发展,难望重工业可以大踏阔步地前进。今年紧张情况的解除,其希望悬于秋季之大丰收。
我国各项建设,首先是重工业建设,所必需的成套设备和各种重要物资,好多是从国外输入的,但要进口多少重工业物资,得先看出口多少农业和轻工业物资,而轻工业物资也要用农业物资作原料。由于我国化学工业特别是有机化学工业还不发达,轻工业的原料,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以上要依靠农业,故农业的扩大或缩小,丰收或歉收,对重工业或工业化有决定性的影响。若人口的增殖听其自流,不加以控制,工业化的进程,未有不受其影响者。
八、为促进科学研究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此后我国的科学研究力量大部分放在科学院,一百六七十所高等学校和许许多多产业部门,它们不仅集中了大批科学研究人材,并且它们研究的方面很多,又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这对于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因为每门科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某门科学愈向前进,就愈需要其他有关科学的配合,这更需要所有有关生产部门都能按平衡原则向前推进。这有待于更多资金的积累和人口的严格控制。
九、就粮食而论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关于人口与粮食的关系,因限于篇幅,不愿在这里多谈,拟另作一文专论之。在这里,我只说我国地少人多,全国六亿四千万人口,每人平均分不到三亩地。虽有人说我国有十五亿亩荒地,但这些荒地有的是石山,有的是没有水源的,有的是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借以为生的草原地,根本不能开垦的,到底有多少荒地可以开垦,迄无确实统计,加以工业落后,财力有限,一时尚不能大规模进行垦荒。虽然在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六年之间,每年开垦了一千四百多万亩荒地,但由于人口的增加,每人平均分到的耕地,已自一九五三年的二亩八分降至一九五五年二亩七分。况自然灾害影响着农业生产,使农民的收入极不稳定。如江苏省在一九五五年每户农民平均收入是三百零六元(这是抽查的材料,不能完全代表江苏省全部情况),假定一户四口,每口不过分到七十六元五角。该省一九五六年遇到灾害,全省农民平均收入每人下降到四十九元九角。农民收入之不稳定如此,要完全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必需多兴办象三门峡这样的大水利工程,这有待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行,尤有待于资金的多多积累。故就粮食而论,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我们准备在几年内,把征粮和购粮的数量大体上稳定在八百几十亿斤的水平上,使农业得到发展,使合作社得到巩固,使现在还存在的农村中一小部分缺粮户不再缺粮,除了专门经营经济作物的某些农户以外,通通变为余粮户或者自给户,使农村中没有了贫农,使全体农民达到中农和中农以上的生活水平。”主席这些话是从他心中说出来的,这是全国人民之福,倘能把人口控制起来,这个崇高的愿望,不难成为事实。
十、几点建议
(一)一九五三年举办的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使我们对于全国人口按性别划分,按年龄组别划分,按民族构成划分,和按城镇与乡村划分,都能够明白它们的对比和真相,这是很好的,但要实施明健的人口政策,和帮助科学家进行研究工作,还必须认真举办关于人口动态的统计,如出生、死亡、结婚、离婚和迁徙等都应有完整的统计公布。因此我建议在一九五八年至迟在一九六三年进行普选时,再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使我们可以知道这五年中或这十年中我国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接着认真举办人口动态统计,在这个基础上来确定人口政策,一面把人口增长的数字订入第二个或第三个五年计划之内,使以后计划的准确性可以逐步提高。
(三)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最重要的是普遍宣传避孕,切忌人工流产,一则因为这是杀生,孩子在母体里已经成形了,它就有生命权,除非母亲身体不好,一般不能这样做。二则会伤害妇女的健康,使之一生多病,我有几个亲戚身体本来很好,刮了子宫后不是生这样病,就生那样病。三则会冲淡避孕的意义,年轻的妇女们就会不关心避孕,把希望寄托在人工流产上;据北京几位名医谈话,有些人刚作过人工流产,很快又怀孕,又跑到医院里去吵闹,主要原因是依赖人工流产,不认真避孕了,尤其是男子,对避孕不负责,不积极,只图自己一时的快乐,不顾女子长期的痛苦,实在太不公平。四则会增加医生的负担,苏联人口只有两亿,而医生有三十五万之多,病床有一百三十五万四千张。我国人口大于苏联三倍以上而能做人工手术的恐怕不到六万人,医院情况已经很紧张,若再把人工流产的任务加在他们的身上,深恐耽误其他的治疗工作。因此,我诚恳地请卫生部好好地考虑。
说明
附表一
农民每人每年为国家创造的财富
(一)农民为国家创造的财富:
1953年1956年
⒈按农业总产值计算:
农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亿元)499.1580.3
每人平均(元)102.8112.2
⒉按农业净产值计算:
农业净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亿元)369.5426.9
每人平均(元)76.182.5
⒊按农民直接向国家缴纳的部分计算:
农民直接缴纳部分(农业税及附加、公债、亿元)27.137.3
每人平均(元)5.67.2
(二)农民人口数(万人)48,54651,723
〔说明〕
⒈农业总产值和净产值均系用计算国民收入时所用数字,农业总产值比现在预计数约大五千万元是为了和农业净产值口径取得一致。
⒉农民人口数系全年平均人数。这个数字比谭震林同志在“关于我国农民收入情况和生活水平的初步研究”一文(见人民日报五月五日第三版)所引五亿二千八百万人为小。(⑾⑿)
⒊一九五三年农民直接向国家缴纳的部分只包括农业税一项,一九五六年除农业税外尚有农业税附加二亿九千九百万元和公债一亿三千八百万元。
工人每人每年为国家创造的财富
指标计算单位1953年1956年
(一)工业生产的全部价值计算
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的全部工业)
千元35,576,74457,136,410
生产人员数
全部生产人员万人505.28646.788
生产工人万人419.5459.76
每人平均创造价值
每一生产人员平均创造价值
元7,0418,834
每一生产工人平均创造价值
元8,48112,427
(二)工业生产的新创造价值计算
工业净产值(不包括手工业全部工业)
千元11,572,29119,567,090
每人平均创造的新价值
每一生产人员平均创造的新价值
元2,2903,025
每一生产工人平均创造的新价值
元2,7594,256
⒈工业总产值是按一九五二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不包括手工业产值。这个总产值数字预计较早,因此小于作一九五七年计划的预计数和统计公报数,但计算国民收入时却是按这个预计数计算的,所以仍列此数。如果按照一九五七年计划上的一九五六年预计数五百七十五亿八千九百六十三万三千元计算,则每一生产人员平均创造价值为八千九百零四元,每一生产工人平均创造价值为一万二千五百二十六元。
⒊生产工人数一九五三年按国家统计局年报数,其中国营、公私合营,系年平均数,合作社营和私营由于没有统计年平均人数,故采用了年末到达数。一九五六年按一九五七年计划时的预计数。
⒋全部生产人员一九五三年按国家统计局研究室的材料,一九五三年全部工业生产人员年平均人数为五百零五万二千八百一十六人(不包括工业企业附属单位人员)。一九五六年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社营人员每人生产的价值按一九五七年计划上一九五六年预计数,私营系按照上述经济类型的材料,加以估算而得。
〔注〕表内最后一项数字(每一生产工人平均创造的新价值四千二百五十六元),已经把重复部分扣除后计算出来的。现在让我来解释一下:
现代工业的构成是异常复杂的,每种产品的零件、部件常须经由许多地区,许多行业,许多工厂,才能拼凑成功。从原料到成品经过逐步加工有无数次的工序,先把原料成为若干中间产品,最后才叫作成品。中间产品具有二重性,就制造它的工厂说是成品,就采用它的厂矿说都是原料。还有更复杂的,例如煤炭,既是煤矿的成品,又是工业的原料,同时又是家庭用的消费资料。因许多产品都有两重性,计算总产值时就发生很大的矛盾。若把中间产品的价值,统计进去,就一定会发生重复,甚至重复至数次以上,以致总产值失去了真实。因此,我们要把中间产品严格地区分开来,不然的话,计算出来的净产值就会偏高,不能真实代表国民所得。
附表二
1953——55年国营、地方国营及公私合营工业每个工人装备的生产用
固定资产
单位:元
部门1953年1954年1955年
总计5,2736,0726,835
电力部门51,19758,82858,196
燃料采掘部门5,0215,5746,020
铁矿及锰矿部门1,8874,4074,057
化学矿开采部门828939949
其他非金属矿开采部门9521,1283,599
森林采伐部门4971,4432,931
燃料加工部门18,30718,64316,248
钢铁冶炼部门10,15112,38514,411
有色金属开采及冶炼部门3,3625,6846,480
金属加工部门5,0295,5286,035
化学加工部门9,0669,86711,114
建筑材料部门2,2912,5313,641
玻璃工业部门4,2733,4313,502
陶瓷工业部门2,4561,9251,482
橡胶加工部门4,7144,37210,688
木材加工部门1,2101,4801,945
火柴工业部门466440449
造纸工业部门8,9239,85610,307
纺织工业部门4,9435,1255,107
缝纫部门9431,1241,292
皮革及皮毛部门1,7502,0802,471
油脂、肥皂、香料、6,0006,0906,107
化妆品部门
食品工业部门3,3733,3123,566
食盐部门3,6533,4313,307
印刷部门3,0723,2403,256
文化、教育、科学1,5581,7556,292
艺术用品部门
自来水部门49,12954,74359,557
其他工业部门4,5307,0878,973
〔注一〕固定资产系指生产设备厂房及一切生产用土地;工人系指直接生产工人和辅助工人(如企业内部的搬运工人、仓库的装卸工人),不包括工程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非生产人员。
一九五六年由于材料缺乏,还不能计算。
〔注二〕以上两表是请经济委员会同志们代制的,特此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