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12.10上海
中华文明从一万年以前开始就是礼乐文明,而且是有文字的礼乐文明。
商代流行的甲骨文,实际上是一万年以前有虞氏创造的文字。
比如甲骨文“耤”,记载的就是一万年以前的耕田礼。
字形如下,是一个人手执耒,躬耕帝藉的样子。
帝藉,就是天子亲耕之田,这块田里出产的粮食,是专门用来酿酒祭祀太一天帝(黄帝)的。《说文解字·耒部》就说:
甲骨文“耤”字里描绘的藉田场景,一直到汉代画像石上还能看到:
画像石上是神农手执一把耒,正在耕作。旁边文字写着“神农氏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
可见神农氏时代就已经有了藉田礼。这个必定是在最少一万年以前。因为距今一万年以前,中国南北方都已经出现了农业,尤其是南方的水稻耕作最早,至少1.4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栽培稻,到了上山文化时期,藉田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礼仪,是由天子在帝藉中亲自耕作,表达对太一天帝(黄帝)的尊崇。
神农氏手里拿着的耒,是中国最早发明的农具。
《易·系辞传下》中记载:
说明最早的耒是木制的,形状是一个木柄上分出两个叉。
《韩非子·五蠹》中说,大禹也用过这种顶端分叉的耒:
汉代画像石上的大禹就是这个造型。如下图所示:
西周时期的耒也还是保留这样的造型,这是金文里的“耒”字,还是顶端分叉的样子。
考古中发现的最早的耒,是浙江河姆渡文化的骨耒,距今7000年,仍然是顶端分叉的样子,和甲骨文中耒的形状一模一样,和神农氏手里的耒一模一样。
抱雪斋敢说,一万年以前的耒一定有,只是我们还没找到。这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耒应该是木制,未必能像河姆渡的骨耒一样保存得那么久。
韩国据说也挖出了刻着藉田礼的青铜器,见下图所示,和甲骨文里的“耤”字一模一样。图上的人物还用脚踩在了耒叉上方的横木上,说明这个顶端分叉的造型就是为了便于脚踩发力,使得耒叉可以深入地面,也说明耒这种农具一定是为了耕田发明的。发明耒的地方就在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