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省农业产业发展有基础、有规模、有特色、有优势,但仍存在种养结合不够、原产地农工贸结合不够、农文旅体养结合不够、农艺农机结合不够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一些地区种植业成片发展,养殖小区却远离种植基地,本来“一头猪就是一个化肥厂”,却变成了面源污染。二是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比全国低7个百分点,卖原料卖不出好价钱。三是农业既饱口福、也饱眼福、更能养生,但这些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四是全省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不到耕地总面积的30%。
一是持续夯实一产基础,千方百计促进粮经饲种养融合发展。据测算,一亩粮食或者蔬菜地,可以消纳3至5头生猪的粪尿。我省是生猪养殖大省,常年生猪出栏在6000万头以上,推进农业内部种养融合,有利于种养殖业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和生态循环。应坚持以种定养、以养定种,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推广“生态养殖+沼气工程+绿色种植”、林下种养、稻渔种养等发展模式,加快建成一批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的种养循环基地和鱼米之乡,进而整建制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县、示范区建设,实现县域大循环、园区中循环、主体小循环。加快完善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和法规,逐步形成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目标的清洁生产制度体系,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农业种养循环绿色发展先行区。
峨眉山市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是持续延伸产业链条,千方百计促进原产地农工贸融合发展。围绕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酒等10大优势特色产业,在农业园区基地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批产地初加工设施,开展清洁、挑选、榨汁、烘干、保鲜、包装、贴牌、储藏等商品化处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改变过去在田头路边“披头散发”卖的现象,尽可能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乡村、留给农民。在县域内积极发展品种专用、生产定制、产销对路的精深加工和主食加工新模式,推动传统加工技艺与现代食品工艺、现代消费方式有机融合。支持各类主体加快建设新型烘干冷链基础设施,建立完善集农产品烘干冷藏、流通加工、集散批发、线上线下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产品贸易服务体系。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原野有机牧场是全国首批八大休闲观光牧场之一
四川省江油市太平镇智能温室大棚
四是持续加强现代农业装备,千方百计促进农艺农机融合发展。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是农艺农机融合发展的基本要求,农机的设计制造要与地理条件、农艺技术相衔接,农作物品种、种植模式、农田建设、生产道路、水利灌溉也要与农业机械相适应。应在丘区、山区农业机械化上求突破,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田型调整、小田并大田,解决耕地“碎片化”,真正达到“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标准。研发适应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机,加强丘陵地区家庭农场和小农户作业的小型农机以及适应特色作物生产、特产养殖需要的高效专用农机的研发。推进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探索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学研推用模式,促进种养加、粮经饲全程全面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