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业机械化

哈尔滨农业机械引进较早。1931年,外国商人已引进各种型号火犁(拖拉机)280台及马拉农具。

1956年2月,王岗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成立,国家从国营农场调拨拖拉机35台,新农具48台(套)、联合收割机38台、磨米机5台,为郊区农业生产合作社代耕服务。6月,市郊拥有新式马拉农具王岗区735台、朝阳区809台、天恒区620台、松浦区310台、太平区83台、顾乡区11台、香坊区9台、南岗区7台,共2584台,其中双轮双铧犁514台、双轮单铧犁493台、园盘耙229台、镇压器224台、播种机869台、收割机65台。松浦区太阳升蔬菜生产合作社用畜力10行条播机播种菠菜、水萝卜,开了用新式马拉农具播种蔬菜的先例。1957年,王岗农业机器拖拉机站被命名为“黑龙江省少年先锋队农业机器拖拉机站”,配备拖拉机31台,农具81台。全市拖拉机总动力达1230千瓦,平均每千亩配有动力1.3千瓦,机具配套比为1∶2,主要机型有苏联产“C-80”、“德特-54”、“克特-35”,东德产“克斯-07”,捷克产“热特”,罗马尼亚产“尤特兹”等。

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成立,国营农业机器拖拉机站下放人民公社经营。同年11月,在香坊人民公社和平管理区和平糖厂举行哈尔滨市接受首批“东方红-54”型拖拉机典礼大会,把省分配给的13台国产“东方红-54”拖拉机分配给香坊人民公社和机电人民公社。国产农业机械逐渐取代进口农机具,成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1959年,哈尔滨市郊拖拉机发展到90台,机引农具146台。

1961年,市农业机械局根据省委《关于统一管理农具生产、维修和供应工作》的决定精神,接收各种农业机械及各种配件价值949.7万元,各类人员37名。至年末,市郊区人民公社已拥有国家投入的拖拉机136台,配套农具160套。1962年,省拨给哈尔滨市拖拉机430标准台,市分配巴彦77标准台、双城90标准台、呼兰50标准台、宾县40标准台、五常60标准台、阿城30标准台、木兰15标准台、市郊45标准台,其它8标准台。全市支援农业投资458万元,其中农业机械维修网点占有一定比例。全市确定大型农业机械投放重点为地多人少、产粮多的呼兰、双城、巴彦、五常4县;投放车型,阿城、宾县、木兰、通河以东方红拖拉机和中型轮式拖拉机为主,适量配备小型轮式拖拉机,以适应山区生产需要;近郊以轮式拖拉机为主,以适应蔬菜生产和运输。东方红拖拉机配备宽窄两种链轨,互换使用,宽轨翻地、耙地、起垄,窄轨趟地。机引农具主要为大型二、三、五铧犁,48行播种机,32片和41片圆盘耙等。这一时期,全市473台拖拉机,能配上农具的只有86台,各地出现了拖拉机带木犁“洋头土尾”作业的情况。

1963年,国家向哈尔滨市地区投放拖拉机共733混合台,基本建设投资2000余万元。同年2月,王岗区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业机械化试点单位,下设机耕队7个、汽车队1个,调入进口拖拉机74混合台、国产拖拉机9混合台、汽车8辆、配套农具167台。3月,省拨给农业机械四项费用9.7万元。5月,滨江区农机总站成立,王岗试点站划归总站管理,拥有拖拉机179混合台,各种农具309台,汽车6辆,油槽车2辆。国家投放的拖拉机有罗马尼亚产尤特兹-45E型47台,苏联产德特-28型18台,其余为国产拖拉机。7月,国家在王岗分站投入农业“四化”试点基本建设投资与农机具专项拨款141万元,其中土建7.8万元、拖拉机54万元、作业农具35.1万元、运输工具35.9万元、储油设备8.2万元。同年,市对农机站土建投资52.8万元。1963—1965年,滨江区发展农业机械化,财政投资134.9万元,其中机具资金82万元、流动资金55万元。

1969年,根据国家和省指示精神,滨江区农机总站经营管理的195台(套)拖拉机及农具全部作价,再一次有计划、有步骤地下放给人民公社,实行社队经营。年末,市郊农用拖拉机增加到203混合台,拖拉机总动力6328千瓦,平均千亩耕地配有动力6.9千瓦,机具配套比为1∶1.38。农村粮米加工、饲料粉碎、水利排灌等非田间机械得到发展和普及。60年代,国家相继投入或各地自购“东方红-60”、“铁牛-55”、“东方红-28”、“辽宁-60”等轮式拖拉机,开始引进“工农-12”手扶式拖拉机及龙江一号播种机、“BT-6”播种机、扣种机、耕作机及悬挂装置等机引农具。

70年代,国家对农业机械的投入不断增加,手扶拖拉机和轮式拖拉机迅速发展,其配套农具亦相应增加。1970年,市分配郊区“东方红-75”7台,“铁牛-55”1台,手扶拖拉机28台。1974—1978年,省分配给哈尔滨市拖拉机共702台,其中手扶拖拉机460台;联合收割机2台;农机资金176万元。市支援农村人民公社农机投资45万元;分配各区518手扶拖拉机79台,东风四轮拖拉机40台,其中道里区9台、道外区4台、南岗区9台、太平区5台、动力区3台、平房区3台、香坊区4台、其它3台。小四轮拖拉机开始在全市使用。1979年,省分配哈尔滨市国产大中型拖拉机50台,手扶拖拉机50台;捷克产6911轮式拖拉机70台,其中道里区10台、道外区12台、南岗区7台、太平区6台、香坊区12台、平房区8台、动力区6台、其它9台。期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农业机械设备,乡村增设农机站和机耕点,研制使用悬挂四铧犁、七铧犁Ⅱ型、小型悬挂犁、小型旋耕机、小型播种机、小型联合收割机等大量新式农具。此外,社队还集体购买大中型拖拉机821混合台。至1979年末,全市拥有拖拉机2158混合台,其中链轨拖拉机303台、大中型轮式拖拉机811台;拥有大中型配套农具1147台。

1986—1990年,全市从“菜蓝子”资金、粮食差价款、农发资金中拿出1498万元,更新拖拉机366混合台。其中郊区投资277.3万元,更新138混合台;阿城市投资709.9万元,更新103混合台;呼兰县投资510.8万元,更新125混合台。同期,市政府从“菜蓝子”工程资金中拨款38.5万元,以每台5000元回收旧拖拉机45台,修复后投入到代耕服务中去。

1990年,《哈尔滨市大型农机具管理办法》出台,对大型农机具的管理范围、经营原则、实施部门、场库建设、大修折旧费用的提取和管理、大型农机具作业标准和质量、油料供应、维修保养、人员培训等做了明确规定。同年,参加全省“铁牛杯”竞赛,大型农机具更新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市投入更新资金207万元,更新大型农机具41台(套);拥有各类拖拉机25662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479台;农具8419台,其中大中型农具2574台。农业机械总值25711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67.3万千瓦,平均每千亩拥有动力154.5千瓦。

哈尔滨市主要农业机械:整地机械。50年代,以畜力木犁和双轮单铧犁、双轮双铧犁等新式马拉农具为主;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开始使用牵引五铧犁、四铧犁、三铧犁、园盘耙、缺口耙、丁齿耙、镇压器等。60年代,牵引五铧犁使用量增加。70年代,绳索式悬挂四铧犁、无壁式三铧犁、小型悬挂犁和小型旋耕机应用于农业生产,水田翻地犁、悬挂犁、筑埂机应用于水田作业。1979年,全市拥有整地农具616台,机械整地数量增加,质量提高。80年代,整地农具增加了液压悬挂四铧犁、栅条式四铧犁、旋耕机、液压悬挂多功能整地机、水田旋耕机、牵引耙、折叠式中型耙等。1990年,全市拥有整地农具4236台。

播种机械。50—60年代主要是平作播种机,有48行和24行播种机、扣种机、马拉10行和6行播种机、改良耲耙,用于小麦、亚麻等平播作物播种。60年代扣种机增多。70年代,“龙江一号”、“BT-6”及各地通过农具改革活动试制的各种半机械化播种农具用于播种作业,机械播种面积迅速提高。70年代中后期,水稻插秧机增加。1979年,全市拥有播种农具128台。80年代,各种玉米精播机、精量播种机、小型精播机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1990年,全市拥有播种农具3065台。

中耕机械。50年代主要是铲趟机、耘锄、中耕追肥机。60年代初,七铧犁开始应用于中耕作业。60年代中期使用中耕扣种机。70年代有“龙江一号”播种中耕通用机、中耕蔬菜机、BZ-6中耕机、七铧犁Ⅱ型。80年代有七铧犁Ⅲ型。

收获机械。50年代,引进马拉摇臂收割机,苏联的牵引收割机(康拜因)。60年代,增加了国产东风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70年代,丰收2.5型收获机应用于农业生产,小型水田割晒机开始应用。80年代,部分地区开始使用佳木斯产1055、1065、1075型谷物联合收割机,马铃薯及甜菜收获机,小型水田割晒机。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50年代,以手工和畜力作业为主,有少量半机械化加工机械。60年代,主要有制米机、磨面机、饲料粉碎机、铡草机、榨油机等。70年代末期,增加了打浆机和淀粉加工机械,传统加工机械基本不再使用。1979年,全市拥有各种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105台。80年代初期,少部分地方传统加工工具一度抬头,中后期再度为机械化淘汰。1990年,拥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4258台,比1979年增加2.8倍多。

农田排灌机械。60年代中后期开始使用,主要有汽油机、农用水泵及喷灌排机械设备。70年代,柴油机、电动机等动力机械增加,各种水泵和喷灌机广泛应用。1979年,全市拥有排灌机械1657台。80年代中期,排灌机械迅速发展。1990年拥有排灌机械13218台(套),比1979年增加近7倍。

运输机械。50年代,农业运输以畜力铁轮大车、爬犁等为主。后胶轮大车和手推车增多,农用汽车、大中型胶轮车及农用拖车开始使用。60年代,市郊农业机械运输发展较快。70年代,铁轮大车基本绝迹,畜力胶轮和农户家庭用手推车发展,小型拖拉机逐渐发挥作用。1979年,全市拥有农用汽车571台,大中型胶轮车811台,农用拖车1697台,小型拖拉机878台。80年代,农业机械运输快速发展,小四轮拖拉机承担了主要作业,出现了农用运输三轮车。

1990年,拥有农用汽车1791台,大中型轮式车2430台,农用拖车21327,小型拖拉机22183台。非田间运输基本实现机械化。

其它机械。植保机械以半化机械为主,有少量WV-12型喷雾机和为小四轮配套的喷雾机等。1990年,全市拥有植保机械3台(套),半化植保机械22221台。工程机械有推土机、开沟机、挖掘机、平地机、铲运机、筑埂机等。1990年,拥有工程机械871台。还有孵化器、挤奶机、饲料机、增氧机等畜牧机械、渔业机械。

第二节农机具改革

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农机具改革以恢复和修理农具为主,有重点地示范推广新式马拉农具。1958年,全市掀起以农业运输轴承化(滚珠轴承化)为中心的农具改革运动,各区、县有388个工厂,1万多人参加轴承生产运动。至9月末,安装轴承的农具达31266件。10月,全市推广阿城县舍利乡改制推广深犁的经验。同年,在市郊农具改革和技术革新运动中,共创造和改进农具84种1085件,其中推广788件,有播种机、豁沟犁、抽水机、锄草机、饲料粉碎机等,各区县还改革了收割、秋翻、脱谷等农具。1959年,省农业机械局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研究所举行改革农业机械表演。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等观看了深耕、插秧、中耕、收割、脱谷、加工等项表演。

80年代以后,农机具改革转为以推广新式农具为主。1980年5月,太平区召开推广新农具现场会,推广三垄一平台综合播种机,该机装上播种部件可播多种大田作物,装上深松铲和中耕部件可中耕和深松,还可同时施肥播种。80年代末期,部分地区改装了一批老式农具,垄作五铧犁改为悬挂四铧犁,七铧犁Ⅰ型改Ⅱ型等。

第三节机械耕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哈尔滨农业生产以畜力为动力,以旧式农具为工具,使用木制和铁制铧开荒、起垄、趟地、扣地,用捞子、磙子等碎土、平整土地及镇压,用耙播种。采用垄作垄管扣交替的耕作方法。

50年代中期,随着新式马拉农具的推广使用,小麦、亚麻等作物开始实行平播。1958年,市委农村工作部组织市机械厂、拖拉机站等单位干部和技术工人16人到北京机械化研究所等单位和全国农具展览会学习参观电力、内燃机、畜力、人推绳索牵引耕作法。50年代后期,机械化应用于田间生产,经过“重点推广,全面试用”,农业机械平翻面积逐年增多,改革了耕作方式,改进了农业技术,形成翻、扣、耕交替的耕作方式。

60年代,机械化作业基本形成翻、耙、起“老三样”作业形式,解决了土地“荒硬瘦”的问题,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耕作制度改革,粮食增产。1965年,省农机研究所在呼兰县历井良种场试验垄沟深松“样板田”729亩,1973年又在4500亩地上进行垄沟深松27厘米,亩产245公斤,比1972年增产22.8%。70年代末,机械深松逐渐在全市推广应用,形成了从整地、播种到中耕各个环节的完整深松耕作方法,打破了翻、耙、起“老三样”作业方式,改变了多年平翻整地所形成的犁底层,增强了土壤蓄水保墒、抗旱防涝、增湿放寒能力,促进作物增产增收。各地还改进耙茬作业方式,推广使用耙茬整地、播种机械作业法。全市基本形成了“松、翻、耙、播、管”相结合、垄作平作相结合的农机耕作方法。阿城海沟大队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以机械化为主体,3年为1周期的平翻、深松、耙茬轮耕制,以玉米为主产作物,3年为1周期的轮作制,3年或2年为1周期的有机肥轮施制,被称为“三三”耕作制。

80年代中期,全市土壤耕作逐步形成以培肥地力为基础,以蓄水保墒为中心,以少耕为原则,松、翻、耙(或原垄种)相结合的机械化旱作耕作制。80年代末,为适应农机农艺结合的需要,机械旋耕开始大面积应用于农业生产,农机耕作制向松、翻、耙(旋)相结合方向发展。

第四节田间机械化生产

哈尔滨解放前,1900—1931年,外国商人引进销售各种型号火犁(拖拉机)和马拉农具,用于农业生产。

哈尔滨解放后,政府十分重视农机推广工作。50年代初,市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对新式农具制造与改良问题做出决议。田间生产在使用旧式农具的同时,逐步推广新式农具,包括双轮单铧犁和双轮双铧犁、马拉10行播种机、导板式步犁和综合号铲趟机、马拉摇臂收割机等。1954年3月27日,哈尔滨农业机械化学校用德特-54型拖拉机为道里区新发乡新发村胡连海合作社代耕。1955年,各区使用新式农具平播小麦。1956年7月,胡连海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一次使用马拉摇臂收割机收获小麦。同时,脱粒使用手摇脱粒机,灌溉使用解放式水车,田间植保使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当年,王岗农业机器拖拉机站为农业生产合作社代耕1.7万亩。1957年,“少先队”拖拉机站为农业生产合作社代耕作业22.6万亩。1958年,国产拖拉机投入田间作业,全市机械耕地达31.5万亩,翌年达32万亩。

60年代初,哈尔滨农业田间机械化程度仍较低,只能播小麦、亚麻等作物,及进行“翻、耙、起”作业等。1963年,全市参加机耕的拖拉机1152标准台,完成工作量437万标准亩,比1962年提高68.3%。全市平均亩作业成本1.51元,比1962年降低147%。从翻、耙、播、压等11项作业扩大到扣地、破茬、起垄、中耕等21项。1964年,全市每标准台拖拉机完成田间工作量4690标准亩,平均标准亩成本1.06元。1965年4月,全市在双城县召开学习和推广双城农机工作经验现场会,市委书记王化成等参加会议。其后,在全市推广学习“双榆九”经验。滨江区130台拖拉机完成作业量100.5万亩,平均每标准台完成4050亩,平均亩作业成本1.1元,在郊区机耕生产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不亏损,并盈利近1万元。1965—1969年,全市年均机械整地42.7%。

70年代,随农机悬挂装置的出现,农机作业由“犁后喘”变为“犁后乐”,加快了农业机械化进程。田间机械播种、中耕、施肥等项作业发展较快,平整土地、挖沟排涝等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整地转为以质量为主,做到翻平耙细再起垄。1976年,朝阳公社金星大队在连续3年推行翻地深松基础上,机械深松达到整地面积50%以上。幸福公社靠河大队机械播种950亩,占播种面积73%,其中机播春菜110亩,占春菜面积88.8%,实现从打畦、筑埂、播种到镇压全部机械作业。1977年,榆树公社机械中耕达50%。至1979年,全市年均机械耕地达44.6%,机械播种8.1%,机械中耕27.8%。

70年代末,部分大队开展基本机械化试点工作。1981年,市农机处组织各区、乡农机人员27人到吉林英俊大队学习机械旋耕、筑埂、播种等。市郊13个试点大队机械整地由1980年的62.3%提高到86%,机械播种由38%提高到85%,机械中耕由27.3%提高到52%,机械运输由48%提高到76%。1982年,全市狠抓中耕机械化,推行“铲前松一犁”的苗期深松耕法,代替趟地。同年4月,市农机研究所推广打畦筑埂机,与畦田播种机配套作业,一台旋耕整地和筑埂,另一台播种、施肥,连续作业。

80年代中后期,小型农业机械作业量逐年增加,农机作业质量下滑。1986年5月,四年未进行大型农业机械整地的香坊区成高子镇,集中7台链轨车进行春耕整地。一些地方逐步形成了“大机整地、小机播种”的农机作业方式。1980—1989年,全市机械整地平均年递增4.77%,播种递增1.43%,中耕递增8.1%。1990年,全市机械整地、播种、中耕程度分别达到82.2%、38.6%、87.2%,机收32.3万亩,占8.1%。

THE END
1.日本人种地为啥很轻松?看看使用的8种农具,小而美,特别实用!日本人种地为啥很轻松?看看使用的8种农具,小而美,特别实用!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月下Van 广东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女儿伺候瘫痪母亲八年,200万的拆迁款却全部给了儿子 时光莱啦 1183跟贴 打开APP 真实事件改编!山里男人为了传宗接代,竟租来媳妇生孩子! 牛哥电影 4783跟贴 打开APP 美国主播模拟中美https://m.163.com/v/video/VHI1IM8DK.html
2.农用拖拉机的配套农具都有哪些?挖掘机问题播种机, 起垄的大犁, 翻地的靶, 喷农药的洒药机,收割机,旋耕机,打浆机 https://mzhidao.lmjx.net/question/6/63744.shtml
3.农用工具名称和用途大全现代农用机械设备有哪些→MAIGOO知识农用工具名称和用途大全 现代农用机械设备有哪些 语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农业生产大国,先人们用聪明才智发明了很多简便的传统农具,减轻务农时的辛苦和劳累,比如耒、耜、铲等耕翻整地工具;耩、耧车、秧马等种植工具等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的现代农业正向着全面机械化而努力,现代农业机械层出不穷,如播种机、施肥机https://www.maigoo.com/goomai/225618.html
4.在我们蔬菜种植管理过程中需要用到哪些农具呢(蔬菜种植需要哪些一、农民种植蔬菜时需要哪些现代农具? 1、翻地工具 2、整地耙子 3、机械就用旋耕机 看种植的面积大小选择机器有大小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 4、要有水源和灌溉设备 二、蔬菜种植需要哪些肥料? 1、农家肥:人、牲畜家禽的粪便、草木灰等都可以作为底肥,在翻耕土地时施入。 2、https://www.huidongwang.cn/35122.html
5.当传统小麦遇上现代机械化收割,古代收小麦的工具有哪些?正当夏收时节,全国各地大量的农机在田间穿梭忙碌。在现代,各地农民采用现代化农机收割小麦,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收割,助力农业生产降本增效。随着科技日益的发展,农业机械参与农业生产,原来的一些传统农具慢慢淡出了人们的是视野,那么古代收小麦的工具有哪些?今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讲讲。 https://www.zupu.cn/xinwen/20230515/654950.html
6.农业机械品牌十大排名农业机械十大品牌排行榜有哪些中国品牌网旗下农业机械十大品牌排行榜页面为您推荐十大农业机械品牌榜单,经过统计有10家品牌成功入选农业机械十大品牌排行榜。排名前十名分别是:东方红、LOVOL雷沃、JohnDeere约翰迪尔、Kubota久保田、WUZHENG五征、时风、STIHL斯蒂尔、Husqvarna富世华、Topsun托普盛、Shttps://mip.chinapp.com/brand/162
7.新型小型农业机械有哪些?11、智能拖拉机:配备自动驾驶系统,可以自动转弯并控制农具智能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和田块利用率。 12、多功能田园管理机:可进行开沟、培土、起垄等作业,体型小巧,转向灵活,适应力强。 以上就是新型小型农业机械有哪些的介绍,这些新型小型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https://news.cnhnb.com/mzhuanti/detail/462976
8.农机农具配件耕种机械禹鸣机械有限公司(https://ymjx13355449528.gys.cn)主营产品包括农机、农具、配件、耕种机械等,禹鸣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董先生,禹鸣机械有限公司希望能与您成为合作伙伴http://ymjx13355449528.cn.china.cn/
9.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问答(2)根据上述原因分别采取升起农具停车清理堵塞现象,应在行进中缓慢降落农具;发现堵塞,停车清理。 24、播种覆土器的调整? 玉米机械播种时根据土壤的温度适当调整覆土深度,通过改变覆土器的前倾角和覆土板的长度来实现。为防止覆土器跳动,要安装配重铁。 25、机械播种一条龙坐水种的技术效果有哪些? http://cc.jlnongji.cn/syjs/2009-03-18/55374.html
10.农业机械运用与管理重点.doc全文免费机组:由动力机械、作业机械及联结传动机构组成的能进行一项或几项作业的组合体 驱动力矩:通过传动系统对驱动轮作用的力矩 切线力:驱动轮上的驱动力矩可分解为一个力作用于轮心上,另一个力作用于与地面接触的轮缘上,这对力就是驱动轮上的切线力。 推动力:如果切线力大于或等于拖拉机和农具运动时所产生的阻力之和https://mip.book118.com/html/2019/1022/7012113042002065.shtm
11.农业机械学复习题解答:谷物收获机械3、收获机械有哪些类型? 按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收割机、割晒机和割捆机三类。收割机用于分段收获作业,其功能是将作物割断,并在地上放成“转向条铺”,以便于下道工序由人工分把和打捆;割晒机用于两段联合收获作业,它将作物割断后,在田间放成首尾相搭接的“顺 , 向条铺”,这种条铺不便于人工分把或捆束,它是专https://www.360doc.cn/article/1204156_342560764.html
12.全球连线“山乡巨变”掠影:智能农具机械耕作科学育种农业生产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 中国乡村有创造 越来越多的“新农具” 插上科技的翅膀 描绘出一幅科技与农业融合 现代而有活力的中国乡村图景 策划:顾钱江 监制:李云路、郭鑫 统筹/设计:马欣然、刘岚涛 记者:徐欣涛、白斌、杨轩、孙晓宇、王鹤、姜亮 http://my-h5new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8213274323d9a9e6e30992447e0ea5ca
13.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农机具综合保险二、其它自走式农用机械。保险期间最长为一年,不满整月的按整月计。 (二)农机具损失保险的保险期间,同为该标的项下的驾驶员和随车作业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第三者责任保险的保险期间。 保险费 第十五条保险人按报备的费率表计算保险费。 保险人义务 第十六条订立保险合同时,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的,保险人向投https://wap.iachina.cn/col/col3761/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