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省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12年来,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城乡收入比逐年缩小。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529元,同比增长6.3%,高出城镇居民1.8个百分点。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让广大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受益者,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实际内涵,也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向城市转移和集聚,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问题日渐严峻。与此同时,城市发展已迈入存量时代,高速城市化时代的红利将尽。不论是为了夯实农业基础、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还是为了扩大消费内需、寻求新的经济增量空间,都要求我们把目光投向农村的广袤天地。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农村要人建设,农业要人发展,该如何调动农民回乡发展的积极性?要挖掘农村内需,释放消费需求,如何提升农民的消费意愿?问题的关键,是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农民在农村“有活干”“有钱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首次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强调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需多管齐下。农民增收致富难,主要原因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经营效益低,农民就业和收入渠道狭窄。“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根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乡村人口为50979万人。目前,人多地少的矛盾制约着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此,要因地制宜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非农、泛农产业的就业容量和就业质量,减少农民在传统农业赛道上的同质化竞争,吸纳农业智能化、规模化、机械化转型过程中释放出的劳动力。同时,也要持续优化返乡创业政策环境和平台载体,积极培育能创新、敢创业的“新农人”,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优化农民就业结构和质量。
《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南京在“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指数2023”中位列第三,居省会城市之首。这是对我市过去产业强农、就业富农、改革兴农工作成果的肯定,也是下一阶段工作的新起点。让我们朝着高水平都市现代化农业强市建设目标迈进,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共同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