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夏收进入高峰期。泰州市农业农村局最新农情调度显示,今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256.32万亩,预计产量102万吨。截至6月9日,小麦已收获245.08万亩,进度95.61%。今年小麦量质双升,丰收在望。
智能收割机全天候作业
在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凤栖湖农场,收割机在金灿灿的麦田里一字排开、来回穿梭,场面蔚为壮观。从6月1日开始,凤栖湖农场就组织多台机械对1600多亩小麦进行收割。农场负责人王艳告诉记者,今年他们的小麦产量要比去年提高百分之十左右。
在海陵区罡杨镇西冯村家庭农场,一台无人驾驶的全喂入智能收割机特别引人注目。随着“轰隆隆”声响,智能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粉碎的麦秸秆从机身后喷出,金黄的麦粒“收入囊中”。
“咱这收割机有卫星领路,高效得很。”农场主赵永菁介绍,这台智能收割机加装了北斗导航智能系统,只需在手机端设定好参数,可实现“无人化”收割、脱粒、清选、碎草等作业。而且“北斗夜眼”还支持夜晚连续作业,操作人员可远程实时查看作业轨迹和作业面积,掌握收割进度。
在姜堰区井贤农场,农场主姜井贤也用上了系列新装备,大型拖拉机、免耕机、播种机、无人植保机、自走式条播机,一应俱全。电脑、手机也成了“新农具”,连上网,全程监测田间作物生长情况。
智能化农用机械让夏收夏种越发快捷便利。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管理处处长潘迎辉表示,为更好服务“三夏”,他们积极做好保障工作,加强机具调度,充分保障全市各地夏收机具需求,同时落实“减损就是增收”理念,做好机收减损培训和指导工作。市农业部门还与气象、石油石化等部门沟通协调,及时做好气象信息发布、农机作业用油供应保障。目前,全市累计投入农机具7820台套,投入烘干机2776台。
“智慧粮库”提升仓储效能
为适应现代储粮技术要求,粮库推进仓房气密性改造和标准仓建设,实施“智慧粮库”改造,有效提升了仓储安全效能。全库配备数字式粮情检测系统,远程监测粮食温度、湿度、水分等;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及红外线报警系统,并与公安“110”联网,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推进“数字粮库”建设,建成粮食出入库自动化系统、仓储业务管理系统,完成从检斤、结算入库,到粮情监测、统计分析等流程的全数字化,初步实现粮库仓储业务管理系统智能化、安防监控系统无盲化、出入库作业机械化。
泰州国家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吴超介绍,收购期间,他们将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满足农民售粮需求。同时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等五代服务,发挥好便民服务中心作用。
据悉,目前泰州市9家国有粮食(集团)公司已经落实100多个粮食收储库点,全市准备夏粮收购仓容119.4万吨,完全能够满足本地农民售粮需求。
新合作模式保障种植户收益
除了国有粮食企业托市收购,各地粮食种植家庭农场还不断创新合作经营模式,通过订单式种植稳步提高种植收益。
在姜堰区张甸镇一处千亩农场,种粮大户王磊看着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心情轻松愉悦。对于今年小麦的收益,他有着十足把握。此前,他已经和当地一家面粉厂达成协议:小麦烘干后,全部由对方收购。王磊估算,眼前的1000亩地小麦,纯收益可达到20万元以上。
娄庄镇种植大户周玉玲这两天也忙着收割小麦。和去年相比,今年她承包地块的小麦亩产增加约10%,达到1000斤左右。“收割以后全部送到烘干房。烘干以后,直接送到种子公司,后续的事全部交由村里面负责,我就不操心了。”周玉玲笑着说。当地以村集体的名义与一家种业公司签订种收协议。村委会流转土地,种业公司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和销路,农户只需负责种植。最终的收益,由当地村委会和种植户按事先约定分配。
娄庄镇先进村党委书记焦红兰说,以前,种粮大户种粮食时常担心市场不稳定,风险不可控。现在有了这种合作模式,粮食有了稳定销路,收购价格高出市场价10%,种植户的收益有了切实保障。
“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农业科技日新月异,创新的经营合作模式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市发改委粮食和物资储备处处长张亚明说,稳定的合作模式让今年小麦价格呈稳中有升态势。目前,全市小麦收购价格稳定在每公斤2.4元至2.5元,比最低收购价每公斤高出0.04元至0.14元。从目前情况看,各收购企业无压级压价、克斤扣两、向售粮农民打“白条”现象,夏粮收购秩序良好。